数十年前,我们父辈祖辈购物都是背上背篓
走上十几里路去集市赶场
逢场天,一大早,炊烟一过
大家都早早锁门出发
那时的交通基本靠走,但丝毫不觉得累
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和开心
▲背背兜去赶场特约摄影谭文奇摄
后来条件好了
大多是骑上摩托车
或者是坐个面包车赶场
当然还是有步行的
▲赶场喝茶特约摄影谭文奇摄
“赶场”不是每天都有
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
个别地方逢双赶场
也不知道是按什么而定
但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习惯
▲永兴赶场通讯员郑云摄
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街道上
密密麻麻的人群来回涌动
将马路挤得水泄不通
挑箩筐的,背背篓的,提菜篮子的
都是屋前屋后的熟人
隔老远就喊:今天你也赶场啊?
有些人家里还有农活没干完
就急忙买一筐筐的生活生产用品往家赶
▲德感赶场特约摄影吴文高摄
▲缝纫特约摄影谭文奇摄
有的赶场是为了买所需的东西
有的顺便约亲友办事
也有人只是去看看热闹
反正都各有各的安排
赶场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日子
▲《三姐妹赶场》特约摄影周存云摄
热闹的菜市场
赶场最多的就是菜
村民们把自家田地种的蔬菜
带到集市上贩卖
虽然不用电子称
但用杆秤也不会缺斤少两
还有卖咸菜的,卖干菜的
农村的自己家里都有
一般这种是卖给在镇上住的
▲石蟆赶场特约摄影张灿彬摄
摆个摊摊
卖花椒海椒等佐料的很多
现在有了超市商场之后
很难见到了
在牲畜交易区
卖鸡的、卖鸭的、卖鹅的等等
应有尽有
很多人家里鸡生蛋了
但还是舍不得吃
都会背到街上卖
当然,少不了要买菜种子
▲傅家赶场特约摄影张灿彬摄
这个是叶子烟
农村里还是有很多年长的
都喜欢把这个卷在烟杆里抽
▲叶子烟特约摄影王化全摄
物美价廉的衣服
集市上的服装摊,卖的不是牌子
用竹竿挂满一排排
虽然价格不贵
▲特约摄影袁凤冰摄
那时候有一双彩色塑料凉鞋
用现在的话说
真的很高大上!
▲稿子赶场通讯员郑云摄
纯手工的农具
农具一般都是纯手工制作
质量没得说
这些竹制器
是“篾匠”一根一根慢慢编制的
全是好手艺
“铁匠”现在很少见了
不过铁制器械依旧是
农村农耕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赶场天》特约摄影周存云摄
赶场天的美味
小时候最喜欢赶场的原因便是吃
记忆中镇上吃的有很多很多:
三角粑、白糕、豆浆油条……
想想都会流口水
虽说现在也有这些吃的
但那种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无论你是来自哪个场镇的人
都应该会对这些画面感到熟悉而亲切
怀念那些年
我们赶过的场,背过的背篼
记忆中仍然鲜活而生动
......
逢一三五七九赶场
西湖李市
逢双赶场
贾嗣白沙杜市
逢一、四、七赶场
石蟆塘河四面山慈云
柏林金泉夹滩临峰两岔
紫云嘉乐龙吟凤场罗坝
和平鹅公仁沱月沱双溪
逢一、四、八赶场
石门吴市
逢一、五、八赶场
长冲金刚
逢二、五、八赶场
永兴先锋蔡家广兴和艾
几子刁家五举大桥津福
三口马宗洞塘双石仙鱼
沙埂青泊顺江东胜稿子
逢二、五、九赶场
朱杨秦家丹凤社区新村新明(梯子)
逢二、六、九赶场
油溪现龙梁家
逢三、六、九赶场
中山德感享堂珞璜真武
四屏嘉平支坪碑槽羊石
麻柳傅家新场黄泥白云
高歇二溪杨柳清溪
逢三、六、十赶场
茨坝永丰同福仙鱼
小岚垭(七龙星)平安
逢三、七、十赶场
吴滩龙华三圣崇兴
逢四、七、十赶场
双龙滩盘毗罗高牙
五岔河口丹凤街
注:部分地方已改为两天一场,具体赶场日期以当时事实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