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灾害防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咸阳市冰雹预报以短时、临近预报为主,预报方法参考天气图、T-lnP图、单站物理量指标、多普勒雷达、711雷达等数据资料。
1短时预报
1.1天气图预报
首先确定500hPa高空影响系统,如是西风带系统主要分析高空冷平流的最大区域位置,如冷涡系统主要分析中低层风切变区域。然后在这些系统(高空冷槽型、高空冷涡型、高空西北气流型)下分析几天来700hPa和850hPa是否异常增温,若明显增温确定该区域,冰雹的落区一般在冷平流的最大区域、风切变区域及中低层异常增温区域附近。
1.2温度对数压力图预报
在T-lnP图上,正不稳定能量面积远远大于负不稳定能量面积,而且0℃层高度在600hPa(4公里)上下,有利于降雹,-20℃层高度在400hPa附近或以下,有利于降雹。一般情况下-20℃层与0℃层之间的厚度较小(小于160hPa)也有利于降雹。12km以下,由低层到高层风向一直按顺时针方向变化,10km以下温度直减率为-6℃/100m~1.0℃/100m有利于降雹。
1.3单站物理量物理特征指标
对流性不稳定:θse850hPa-θse500hPa≥12为出现连续性降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潜在动力;沙氏指数(SI):当西安SI<0,延安SI<-2时北部旬邑一带易出现冰雹;气团指数(K):K指数>30易出现冰雹;条件性不稳定能量指数(Ic):Ic=T850-T500,即选取850hPa与500hPa的温度差,统计计算平均得Ic≥27℃易出现冰雹;850hPa西安站的T-Td<5℃,500hPa西安站的T-Td>18℃,易出现冰雹;热力条件指标:当T850-T500≥25℃,且500hPa温度在-8~-12℃时或T850-T500在48~55℃之间,咸阳市大部分有冰雹。
2临近预报
临近预报主要以西安、宝鸡多普勒雷达回波为依据,一旦发现咸阳市境内或上述影响咸阳的境外三个雹源地有30dB回波出现,便发冰雹临近预报,回波强度达到45dB便发作业指令,严密监视45dB回波,进一步识别雹云。雹云识别方法:用旬邑711雷达扫描45dB刨面,根据45dB回波顶高识别雹云,强回波顶高和对应的环境温度(见表1)。
一般情况下,在发芽期,对营养、水份、光照和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而上述条件是否能够达到发芽期的要求,可以从植株的生长状态加以判断。这一时期植株的生长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如果发芽期的诸多外界条件都比叫适宜的话,植株的生长发育良好。幼苗的下胚轴离地距离大约为3~4cm,播种后的四天,会有张开角度约为75度的2片子叶,约5~6天完全展开呈水平状。2片子叶比较肥大,色泽浓绿,叶缘稍微向上卷起,呈匙形。
1.2黄瓜的幼苗期
花芽的分化期通常是指从真叶到5-6片叶的阶段,最好多分化为雌花。这一阶段,要加强对温度的控制,日温、夜温和低温应该分别在25℃、13~16℃和18~20℃左右。此外,雄花多在干旱条件下分化成,而湿润的土壤则有利于雌花的形成。为此,一定要保证充足的水份。在黄瓜的幼苗期,适配要恰当,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比例分配要合理,多施磷肥可降低雌花节位,多形成雌花;而钾能促进形成雄花,花芽期应适量施用钾肥。
1.3黄瓜的初花期
1.4结果期
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要注意及时采摘。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养分快速消耗,出现化瓜和畸形黄瓜的现象,进而影响到黄瓜的产量和质量。
2黄瓜病害的防治
2.1霜霉病
2.1.1症状
霜霉病主要是对黄瓜叶片的危害。在霜霉病发病的初期,叶片的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淡绿色(或者黄色)、水浸状的小斑点,并渐渐扩大,直至变成黄褐色。在霜霉病发病的后期,叶背的病斑上会有黑色的霉状物出现,甚至连成一片,让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导致叶片干枯卷缩,最终死亡。
2.1.2防治措施
霜霉病的防治措施以农业措施、药剂防治为主。第一,关于霜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是在品种的选用上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或者是杂交的品种,要好通风与排湿工作,适量增施钾肥,以此加强植株的抵抗能力。第二,关于霜霉病的药剂防治措施,主要可以喷洒200倍液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或者浓度为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浓度为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药剂要交替使用。
2.2白粉病
2.2.1症状
白粉病不仅会对黄瓜的叶片产生危害,甚至也有可能会对叶柄和茎产生危害。在白粉病发病的初期,会有近圆形的、白色的小粉粒在叶面或者叶背产生,发展到中期,叶片的上面会布满白色的、粉末状的霉状物,发病的后期叶片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粒点,最后叶片枯黄变脆。
2.2.2防治措施
第一,白粉病的农业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降低湿度。第二,白粉病的药剂防治。对于白粉病的防治,通常可以喷洒浓度为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
2.3枯萎病
2.3.1症状
枯萎病通常在苗期发病,发病后,叶子会萎蔫下垂,幼苗的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幼苗枯黄而死,如果是在成株期发病,初期植株中下部的叶片在白天会有萎蔫的现象,但早晨和晚上会恢复,数天后全株枯死,潮湿时茎部呈现出黄褐色纵裂,常有胶质状的物体流出,病部的表面有白色或粉红色的霉层生出,将病株剖析,可见褐色的维管束。
2.3.2防治措施
第一,在农业防治措施方面,可以采用黄瓜嫁接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第二,在药剂防治方面,多可采用,每1m2苗床用8g、浓度为50%的多菌灵与适量的干细土配成药土处理床面;或者用500倍液、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泡种子进行种子消毒;亦可采用浓度为10%的双效灵200倍液灌根。
Abstract:Jiangkoucountybecauseofthespecialcharacteristicsofgeologicalenvironment,thelandslide,collapse,debrisflowandothergeologicaldisasters,concernsoverabroadarea,activityisfrequent,seriousharm,loss.Inordertopreventgeologicaldisasters,toensurethatpeople'slivesandpropertysafety,statusoftheresearchofgeologicalhazardsinthecounty,andfoundthesolutiontoproblemsmeasures.
Keywords:JiangkouCounty;geologicaldisaster;existingproblem;preventionmeasures
江口县由于特殊的地质环境特征,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损失较大。为了预防地质灾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笔者对县内地质灾害产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且找到了解决隐患的方法。
一、江口县地质背景
江口县在地史上曾经历了武陵、雪峰、燕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褶曲、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县内主要褶曲构造有梵净山穹状背斜、老岭穹状背斜、江口向斜等;主要断裂有松桃—江口断裂带、江口—石阡—余庆断裂带等。境内出露地层从老到新有梵净山群、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及第四系,其中梵净山群、板溪群分布在梵净山和官和乡境内,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变质—浅变质板岩、凝灰岩夹基性—超基性岩浆岩;震旦系地层主要分布在德旺乡、太平乡、桃映乡、坝盘乡、官和乡境内,岩性为泥岩、页岩、砂岩夹碳酸盐岩;寒武系地层广泛分布境内各乡镇,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次为碎屑岩;奥陶系地层主要分布在闵孝镇境内西部地带,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志留系少量分布于官和乡、德旺乡境内,为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以上地质环境特征,决定了易产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且具有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二、地质灾害存在问题
地质灾害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除特定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因素外,另一方面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所引发。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灾害损失较大。
据统计,至目前江口县共有7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分布在全县七乡两镇的37个村78个村民组,而以桃映、怒溪、坝盘三个乡受灾威胁较为突出,其隐患点占总数的59.5%。其中对农村居住户存在威胁的隐患点71处,威胁涉及1842户7915人,房产折合人民币1.71亿元;交通道路隐患点8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31处。较多的地质隐患,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2.自然因素引发地质灾害。
调查显示,在江口县河口村两河口存在小型滑坡,威胁13户53人,威胁财产20万元;朝阳屯屋后头小型滑坡,威胁26户143人;梵星村下麻阳溪中型滑坡;威胁35户123人,威胁财产200万元;骆家屯铁一中型滑坡,威胁28户109人,威胁财产400万元;苏家庄中型滑坡,威胁50户144人,威胁财产550万元;太平中学大型滑坡,威胁667人,威胁财产500万元。怒溪村长坪院子存在中型崩塌,威胁7户21人,威胁财产34.5万元;岩落坪中型崩塌,威胁33户136人,威胁财产60万元;白云村蔡家湾中型崩塌,威胁89户374人,威胁财产267万元;桃树坪中型泥石流,威胁20户143人,威胁财产100万元;香沟大型泥石流,威胁6户35人,威胁财产12万元。分析研究表明其诱发因素均为自然、降雨、降雪所导致的地质灾害。
3.人为活动引发灾害现象突出。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人为活动的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近年,在江口县的怒溪乡、民和乡、坝盘乡、桃映乡、官和乡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其别是浅层土层滑坡的可能性较大。究其原因,源于地表植被人为活动破坏、居民修建房屋挖屋基、修公路、岩体松散引发崩塌、滑坡。
4.监测体系有待完善,防治资金不足。
三、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要以预防为主,这样可以让灾害的负面影响降低,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城乡经济发展。
2.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处,要针对地质灾害险情,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并做好安置工作。尤其是人口密集区上游易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的高山峡谷地带,要部署一些气象、水文、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设备,加强监测预报,确保及时发现险情、及时发出预警;加强同气象部门的联系,互相配合,切实做好当前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乡镇、村分别成立突发性地质灾害事故应急处理及抢险救灾指挥部,并分别设置事故应急处理及抢险救灾组、安全保卫组、医疗组等应急抢灾小组,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状,并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纳入乡镇、村的安全年终目标考核,实行安全责任一票否决制,强化落实,保障安全。
总之,地质灾害存在问题的预防措施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需要长抓不懈,持之心恒。
参考文献:
[1]王艳萍;关于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可行性建议[A];突发地质灾害防治与减灾对策研究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寒潮
1.1寒潮的为害
寒潮是指大规模冷空气(在气压场上为冷高压)所经过的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大风、霜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过程。北方冷空气入侵,造成24h内降温10℃,并且过程中最低气温达5℃以下。寒潮天气急剧降温会使植物遭受严重冻害。尤其是晚春时节,天气逐渐转暖,万物苏醒,植物开始萌芽和生长,一旦有强大的寒潮暴发南下,就会使幼嫩的植物遭受霜冻为害。
1.2寒潮的防御
在寒潮到来之前,可采用加覆盖物、设风障、搭拱棚等方法保护育苗地,对越冬园林植物要选择优良品种,并提高抗冻能力;加强冬前管理,如采取增施磷钾肥、镇压等措施提高植株的抗冻能力;改善小气候生态条件,如苗圃地越冬期间可采用冬灌、镇压、覆粪或覆土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以达到防御寒潮的目的。
2霜冻
2.1霜冻的为害
霜冻一般发生在平均温度为0℃以上的温暖季节里,霜冻对园林植物的为害主要体现在使植物组织细胞中的水分结冰,从而导致生理干旱而使其受到损伤或死亡,给园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当霜冻不严重时,植物可在温度回升后通过缓慢的解冻而恢复生命力,但是,如果霜冻后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急剧上升,会使细胞间的冰晶迅速融化成水,而这些水分在还未被细胞逐渐吸收前就已大量蒸发,这样就会造成植物枯萎,甚至引起死亡。
2.2霜冻的防御
2.2.1生产技术措施
(1)合理安排播种期和移栽期,对不同品种的苗木合理布局。如采取霜前播种、霜后出苗等技术措施,尽量避开霜冻的危害。
(2)选择合适的地段,适地适树。如三面环山、开口朝南的地形,在山坡中部和靠近水边的地方霜害较轻,可种植抗寒能力较弱的苗木;从南方引种到北方的苗木应尽量栽植在山坡中段,以避开霜冻为害,提高引种的成功率;在南坡或北面有挡风障碍物等地形的地方可种植抗寒能力弱的树种。
(3)混合施肥。特别是在冬前要增施磷钾肥,以提高园林植物的抗寒能力。
2.2.2物理抗霜措施
(1)熏烟法。即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他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0.5h或1h点燃。这些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它的增温效应在于燃烧烟堆形成烟雾可以阻挡地面辐射,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使得地面温度不致降得很低;同时,在形成烟雾的过程中会因燃烧而产牛大量热量,使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升高;烟雾中有许多吸湿性烟粒,可以充当凝结核吸收空气中的水汽,促进水汽凝结并放出大量潜热,这样也能提高近地面的空气温度。据试验,一般熏烟能提高温度1~2℃左右。但这种方法要具备一定的天气条件,一般只适用于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情况,风太大时熏烟效果很差,且成本较高、污染大气,不适于普遍推广,只适于短时霜冻的防止和在名贵林木及其苗圃中使用。
(3)覆盖法。将塑料薄膜、芦苇、秸秆、草木灰、稻草、土杂肥等覆盖物覆盖在植物表面,使被保护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了地面辐射,使温度降低较少,从而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对于经济价值较高的树木,可用稻草包裹树干,根部堆草或培土10~15cm也可防御霜冻。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其不致遭到冻害。
(4)施肥法。在寒潮来临前早施有机肥,特别是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做基肥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其吸热保暖的性能。也可利用半腐熟的有机肥在继续腐熟的过程中散发热量来提高土温。也可在入冬后用暖性肥料壅培林木植物,有明显的防冻效果,暖性肥料常用的有厩肥、堆肥和草木灰等,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要掌握好本地的气候规律,应在霜冻来临前3~4d施用。入冬后,可用石灰水将树木、果树的树干刷白,以减少散热。
3冻害
3.1冻害的为害
(1)细胞间隙结冰伤害:当环境温度缓慢降低使植物组织内温度降到冰点以下时,细胞间隙的水开始结冰,即胞间结冰。
(2)细胞内结冰伤害:当环境温度骤然降低时,不仅细胞间隙结冰,细胞内也会同时结冰。细胞内冰晶体积小、数量多,它们的形成会对生物膜、细胞器和基质结构造成不可逆的机械伤害。
3.2冻害的防御
(1)可根据当地温度条件选用抗寒品种,并确定不同作物的种植北界和海拔上限。
(2)栽培措施:越冬作物播种适时、播种深度适宜、北界附近实施沟播和适时浇灌冻水,果树夏季适时摘心、秋季控制灌水、冬前修剪等。
(3)农业技术措施:如培育壮苗、增施磷钾肥、浇冻水、地面覆盖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4热害
4.1热害的为害
高温胁迫引起的植物伤害被称为热害。植物受高温为害后,因体内蛋白质变性、代谢性饥饿、有毒物质积累以及生理活性物质缺乏等,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伤害,导致出现各种热害病症:叶片出现明显的水渍状烫伤斑点,随后变褐并坏死,叶绿素被严重破坏,叶色变为褐黄;木本植物的树干(尤其是向阳部分)干燥、裂开,出现雄性不育、花序或子房脱落等异常现象。
4.2热害的防御
(1)培育抗热品种;
abstract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inzaohuangwasintroducedinthispaper.thenthelightningprotection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inordertoproviderefereceforthesafetyofruralareas.
keywordsrurallightningprotection;situation;countermeasure;zaozhuangshandong
枣庄是雷电活动和雷击灾害比较频繁的地区,且具有雷电活动频繁、活动期长、季节性强等特点,雷击主要集中春季和夏季,雷暴日数一般在23.5d左右,雷暴初日一般在3月20日前后出现,终日一般在9月20日前后,属于多雷暴区。近几年,雷击灾害事故发生在农村的机率约占总雷电灾害数的3/4,雷击伤亡事故4/5以上发生在农村。因此,结合枣庄农村防雷实际,研究分析雷电灾害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具有重大的意义。
1农村防雷现状
1.1农村防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1.2农村学校防雷现状
对农村中小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建筑物防雷设施现状调查,大部分学校没有防雷设施,特别是偏远农村小学,无任何设施的比例达95%以上,城区学校虽然有防雷设施,但防雷设施达不到要求,存在很多问题。近年来大多数学校师生的避雷意识正逐年提高,但经费不足,部分建筑物虽然有直击雷防护装置,但防雷装置倒伏、断裂、锈蚀、脱焊现象普遍存在。有避雷设施的学校,也只不过在主教学楼顶立了避雷针,大部分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食堂等都没有安装避雷设施,部分建筑物上安装的防雷装置材料规格或安装位置、引下线间距、保护范围等不符合规范要求,校内无避雷带,计算机机房未安装防静电地板,几乎全部电教设备无任何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一旦建筑物遭受雷击或学校附近有雷击现象发生,势必在电源线路上有雷电感应发生,将会对学校整个电教设备及微机造成损坏。
2农村雷电防御措施
2.1加强农村防雷科普的宣传和雷电知识的普及教育
2.2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
农村防雷减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制定一套适应农村特点切实可行的防雷工作制度体系来保证农村防雷工作的健康发展[2]。应建立雷电灾情收集、调查和评估制度,建立农村防雷装置的检查制度,建立农村防雷工作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县、乡2级防雷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制度。
2.3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建设的监管力度
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扩建建筑物,要安装避雷设施,定期进行防雷检测。从源头上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政府可以对农村避雷设施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扶植,减少农民的负担,从而减少雷电伤亡的发生[3]。
2.5做好雷电灾害的预警预报
3结论
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只有全社会动员起来,采取多种措施,多管齐下,形成合力,加大防雷减灾的宣传力度,以预防为主,排除防雷隐患,严格按照防雷安全规范去做,才能将农村雷电灾害降低到最小
4参考文献
[1]刘辉,郑细华,马强,等.龙川县农村防雷现状及预防对策[j].广东科技,2010(4):109.
据我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的不完全统计,在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中,农村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村地区成为了我国防雷的重点地区。
一、我国农村防雷工作现状和原因分析
工作现状:当前农村是我国雷电防御的薄弱环节,农村雷电灾害无论是从数量还是在危害程度上来看都比较的严重,农村收到雷灾的影响远远高于城镇地区,现在在农村的建筑物上一般都没有防雷设备、无设计图纸、施工队伍没有科学的施工资质,农村雷电灾害比较的严重。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无防雷装置的农民住房及简易厂房遭受雷电灾害现象呈上升趋势,受灾损失趋于严重;人身伤亡、房屋损坏、家用电器损坏以及由于雷电所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
二、农村预防雷电灾害的预防措施
1、在农村地区加大预防雷电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村人民的思想认识。在现代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构建新农村工作中,农村雷电防御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防雷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雷电灾害的防御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防的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将各项雷电预防措施做到实处,从而有效地避免或者减轻雷电灾害的给农村人民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只有做到了宣传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就一定可以得到农村老百姓的支持和理解,在农民自身的防雷减灾的过程中只有亲生体验了,才能够从心理上接受科学防雷的思想,将防雷安全措施做到实处,从而进一步的推进农村雷电防御的工作,从根本上保障农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的管理力度,落实预防的措施。加大对农村建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将我国的防雷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地区,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物严格的加强防雷装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从源头上消除防雷安全的各项因素。
三、总结
主要栏目
地震工程与地震监测
土木水利工程
岩土工程
暴雨是指在24小时内降水量大于等于50毫米的降水,常成阵性,强度很大,雨势倾盆。按其降水的强度又可分为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为“暴雨”;100~199.9毫米为“大暴雨”;200毫米及以上的称“特大暴雨”。
一、暴雨洪涝的形成
暴雨洪涝灾害的标准因各地降水和地形的特点而有所不同。特大暴雨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对于一些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会造成更多的灾害。我国是受暴雨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年从晚春到盛夏,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一场场暴雨,给我国造成上亿元的经济损失。随着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暴雨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增大。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暴雨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科技论文,危害。。今年与2000年以来同期相比,洪涝灾害各主要统计指标均偏大,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偏多2倍,倒塌房屋偏多近五成。
二、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危害
暴雨洪涝灾害来得快,雨势猛,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不仅危害农作物、果树、林业和渔业,而且还冲毁农舍和工农业设施,甚至造成人畜伤亡。暴雨的危害主要有:
(1)拍打危害。由于暴雨降水强度大,雨势猛烈,即使没形成洪水,但若农作物在开花期连遭暴雨,使花药花粉连造破坏,即所谓“暴雨洗花”,造成虽抽穗开花,但不结实而枯死,使空壳率猛增,造成减产。暴雨的拍打还可使土壤表面板结,土壤的透气性变差,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三、暴雨洪涝的防御措施
[1]费秋英,古建泉,唐国芳等.应用气象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01-64.
[2]罗汉民,阎秉耀,吴诗敦等.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283-306.
[3]闫斌,陈绍清.气象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4]冯秀藻,陶炳炎。农业气象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Abstract:lightningmeteorologicaldisastershasalwaysbeenthemostseriouskind,theannualLeizaiwillbringalottothecountry'spropertylossandcasualties.Lightningdisaster-proneresidentsaroundtheminefirst,becausethelackofresilience,coupledwiththesecurityriskscausedbylightningdisaster,thecorrespondingleveloftechnologyhasnotkeptpace,whichisdirectlytotheactualworktobringmineobstacles.Thisarticlewilllightningtheoreticalbasistoanalyzetheformanddamagingeffectsandmitigationtechniquesforminecommencedfurtherexplored.
Keywords:minedisasterreductionmanagementtheoryandtechnology
一、雷电的基础理论
雷电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具有极强的破坏性。雷电的过程伴随着大量的放电现象,能够促使无机物合称为各种氨基酸,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雷电促进了生命的起源。在地球上空有一层电离层,其中分布着很多正电荷,正是这层电离层隔绝了很多来自宇宙中有伤害的射线,让地球上的生命受到保护。这些电荷以平均1800A的电流强度向大地放电,而雷电的产生及时对于流失的电荷进行补充,使得电离层的电荷基本趋于平衡,从而维持了其保护地球的作用。
二、雷电的形式及破坏作用
雷害事故大部分都是由于输电线遭遇雷击所致,事故的形成大致经历如下四个阶段:首先输电线路受到雷电的作用,紧接着由于电压作用导致线路发生闪路,然后输电线会从冲击闪路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压,随之会发生线路跳闸,供电也就被终断了。
近年来由于各地雷击事故而导致的输电线故障履见发生,这对线路的正常输电造成很大障碍,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雷击是一种难以避免的自然现象,是难以消除的,因此有效的防雷技术及措施是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的。
三、现代防雷减灾技术概论
雷电灾害一直以来都是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每年的雷灾都会给各地带来大量的财物损失及人员伤亡。雷击灾害事件频发,究其原因,首先是各地区的人民在防雷意识上还较为落后,尤其是对于雷害事故的防患及防护措施,很多居民完全不了解,在很多地方的教育体系内这方面的知识普及也不受重视。这不仅造成各地居民的防雷意识极其薄弱,其次,当雷击灾害发生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防雷知识,事故现场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也是雷害频发的一大成因。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通讯设备及电脑、空调等家用电器在各个家庭中越来越普及,然而,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很多地区在架设相应的线路及设备时极不科学,线路分布随意,挂拉现象处处可见,这是雷害事故发生的一个很大隐患,也是其直接的促成原因。
想要对于雷电灾害有有效的防范,制定好的雷电灾害防御规划是很有必要的。规划在制定前各个地区要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气候特征有了解,雷灾发生的频率、时段、特点和每个地方的自然状况是有直接联系的,只有以区域气候环境为参照,才能够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御规划。同时,每个地区可以统计一定时段内的地闪数据,计算出相应的地闪密度,这可以作为雷电分布的参考指标。此外,对于雷电高发地区的防范措施要做好进一步规划,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归纳出每个地方的雷电灾害风险度,这样,也能针对每个地方的不同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
四、防雷减灾防护技术探讨
1.直击雷防护
当带电的云层与地球上特定的一点发生迅速而猛烈的放点现象时,这时产生的就是直击雷。对于直击雷可以架设避雷线,架设避雷线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雷电直击导线,同时还能起到如下作用:首先可以一定程度分流,减少流经输电线的雷击电流,降低输电线上的电位;然后由于产生的耦合作用从而降低线路绝缘子的电压;第三输电线对于导线能够产生一定的屏蔽作用,用来降低导线上的感应电压。直击雷中另一种常见的类型是球星雷,在强雷暴时空中普遍闪电最频繁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橙色或红色的类似火焰的发光球体,这种通常称为球星雷。笼式避雷网对于球型雷的防护是有很好的抵御作用的。
2.感应雷防护
感应雷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脉冲所致,架设避雷网将能有效的抵御直击雷,从而起到相应的防护作用。建筑物内本身就存在大量的金属材质,这给避雷网的架设提供了很多便利,避雷网不仅能够有效防雷,还能够对于建筑内的电子设备进行有效的屏蔽。
3.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的防雷方式是将雷电的“路”断掉,通过将分开的导电装置与相应的电子信息设备以等电位连接导体连接,从而能够减少相互间产生的电位差,进而达到避雷的目的。
4.现代建筑物防雷接地装置
接闪杆是现代建筑物防雷接地最常用的一种装置。通过接闪杆的安装,当有雷击发生时,雷电会迅速被吸引到接闪杆上,强大的雷电流沿着接闪杆而流入大地,从而避免了对于线路的雷击。在雷电经由接闪杆流入地下的过程中,雷电流周围会形成强大的磁场。而一般的自然屏蔽装置由于对于强大的电磁效应的屏蔽作用不能达到屏蔽效果,通常容易使保护区的弱电设备由此造成损坏。
五、加强防雷减灾管理
(一)防灾减灾水平明显增强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全市建成195个乡镇气象工作站、2736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197个乡镇电子显示屏,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市气象局与农业、林业、水务、电力、交通、国土资源、卫生、环保等8个部门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期间,全市9县区均建立了车载式流动火箭增雨作业点,宕昌县和武都区共修建标准化高炮防雹作业点11个,适时、科学、高效开展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作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县气象灾害防御预案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正在加紧建设。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三)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明显提高
以强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为农服务、防灾减灾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建立完善了以数值天气预报为基础,以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为平台的短中期预报预测业务系统、精细化气象要素城镇天气预报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县级综合业务平台等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等;充实完善了农业气象、城市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医疗气象、城市环境气象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和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期间,精细化要素预报最长时效达到7天,0—120小时预报准确率的温度预报质量提高了31.0%,晴雨预报质量提高了11.5%,降水预报质量提高了16.8%。
(四)气象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市重大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57号)和《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应急预案》(陇政办发〔〕33号),成为全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了全市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服务流程逐步完善,应急处置培训、应急服务演练等工作逐年加强。气象应急响应和决策服务内容更加注重敏感性、时效性、针对性,实现了从单纯提供预报向提供预报加决策建议的转变,在年年初低温雨雪冰冻、年7月17日大暴雨、年8月12日特大暴雨以及历次公共事件应急、重大活动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日臻完善
期间,全市共建乡镇自动区域气象观测站85个,全面完成了9县区七要素自动气象站建设,9个气象台站建成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9套、实景监控系统9套、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9套,建成L波段雷达一部,大气电场仪一部。市县台站全部建成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所有发报台站配备了无线通信备份线路,升级改造气象广域网设备,市局到省局由2M升级到4M,县到市由64K升级到2M,全市高速气象数据通信系统初步形成,传输可靠性大大增加。
(六)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七)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面貌极大改善
期间,全市气象台站的工作条件和业务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资5027.8万元,实施市县局部分业务办公用房维修配套设施改造建设项目17个。依托灾后恢复重建开展了综合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信息网络与技术支持保障5大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县气象台站水、电、路、暖、消防、办公条件、环境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5·12”汶川地震受灾较重的台站通过灾后重建,办公条件、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和单位形象全面提升。
(八)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全市各级气象部门在加强业务、服务工作的同时,坚持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强化社会管理职能为重点,加强科学管理,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不断优化,市政府及办公室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陇政发〔〕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陇政办发〔〕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陇政办发〔〕124号)等一系列文件,有效促进了气象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依法开展气象行政执法,规范了防雷行政许可服务,防雷装置检测行为得到有效规范,气象观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管理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
二、“十二五”气象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
国家相继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经济社会、关中—天水经济区等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领域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和迫切,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二)气象防灾减灾的客观需要
位于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特殊的地理区域使气象灾害具有多发、重发等特点,是全省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暴雨、冰雹、高温、高温干旱和低温冰冻等极端天气事件呈明显增多和强度增强的趋势,特别是“5.12”大地震后,山体松动,暴雨衍生的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强度愈来愈大,灾害造成损失越来越重,增强和提高气象灾害及气象次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充分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消息树”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气象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发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特色农产品;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发展壮大有色冶金、农林产品加工、水电能源、医药化工、建筑材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以旅游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五大精品景区,提升四大名牌景区,建设“2225”精品旅游线路;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粮食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强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是新形势下适应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更高要求
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多样,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很大的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有效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加强气候变化问题研究,揭示地区气候变化事实,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出气候变化防御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监测、详查和开发利用评估,努力把潜在的气候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增强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特别是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防御能力、减灾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的总体要求还存在差距;服务信息传播覆盖面有待提高。
(二)预报预测服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预报准确率、预报精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单一。多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水平还不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以及集合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卫星、雷达、区域站等多种观测资料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有效应用不足。
(三)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基础薄弱
气象信息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对重大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规律和成因机理的研究不深。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定量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区域气候变化监测能力不足,缺乏气候变化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和系统模型。
(四)气象综合观测和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能力有待提高
气象观测站点分布密度不够,不能准确监测中小尺度降水分布;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率仅为71%,亟待提高;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装备明显不足;专业气象观测网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