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提案为农工党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提案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首要战略问题。近年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收益下降,粮食生产总量连年减产,2003年的粮食总产只有4.42亿吨,与1998年的5.12亿吨相比,已下降了13.7%。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一旦国际上出现大的动荡或遇到严重自然灾害,就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目前粮食自足的情况下,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尤为重要。
未来国家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
1、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
我国人多地少,是土壤资源高度约束型国家。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壤资源短缺的压力将愈来愈大。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大量的耕地被永久破坏,难以恢复其生产能力。据统计,我国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土壤的高强度利用和管理不善,导致了部分土壤质量的严重退化。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使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2、农业收益太低,种粮积极性受挫
3、国际形势不稳定,国际市场依赖性值得怀疑
由于现在国际市场粮价相对稳定,不少人把希望寄托于国际市场来解决我国未来粮食短缺问题。而政治对粮食国际市场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我国是一个需粮大国,如果出现粮食短缺,将严重影响国际市场的粮食供应。实际上,2003年度全球的谷物产量只有18.7亿吨,明显低于19.7亿吨的消费量。因此,我国13亿乃至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不能寄托于国际市场。
4、农用化学品利用率低,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受到威胁
我国人地矛盾突出,提高粮食单产将是未来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就不可避免。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已经给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隐患,对农产品的品牌、出口创汇也造成很大影响,大量未经妥善处理的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造成我国大面积水体和农田土壤环境的严重恶化。如不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将严重影响我国全面建议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建议
1、藏粮于土,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及粮食生产的可恢复性
我国可供开垦的后备土壤资源非常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所面临的土壤资源短缺的压力愈来愈大。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耕地在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中的地位,珍惜每一寸土地,严格土地审批制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切实保护好有限的高质量耕地资源。针对土壤退化严重,开展第三次土壤质量调查,了解我国耕地资源质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基础资料和对策,制定长期的土壤质量保育计划。实行“藏粮于土”的战略,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的过程中,确保耕地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可恢复性。也就是说,在粮食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它经营,一旦出现粮食紧缺,就可很快恢复粮食的生产能力。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尽可能地避免破坏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
2、采取扶持措施,提高种粮农民收益
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出现下滑局面,粮食价格更是持续走低。在目前粮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应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益。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在稳定粮食总量、保证粮食供给的前提下进行。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尽量减少对农民的税收,甚至免除农业税收,使农民能从粮食生产中获益。
3、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农业产品质量
农业清洁生产是指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避免或减少面源污染,生产卫生合格的食品,达到环境健康和食品安全的目的。实施农业清洁生产要选择清洁的农业生产环境,包括土、水及空气质量等;建立快速的系统测试技术,包括农产品质量和环境质量的依法监测;严格控制肥料、农药、地膜的应用,既不影响产品质量,又不危害环境;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避免用其生产有害产品;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程,并加以推广。为了保证国家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退出不适宜粮食生产的土地,帮助和鼓励他们寻求适宜经营的生产活动,把力量用于适宜粮食种植区。在经济发达地区,树立生态环境的安全比单纯提高粮食产量更为重要的观念,减少农用化学品的利用。
4、开展国情教育,提高粮食安全忧患意识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进入最高峰,达16亿。以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计,粮食总产应该达到6400亿公斤。在耕地面积不足并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要实现这种粮食的安全保障目标仍有很多困难。要让全国人民充分认识我国实现未来粮食安全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在思想上真正把农业放在首要位置考虑,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的生产潜力;在干部考核中,应将各级干部对保证农业所采取的措施纳入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