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05.27
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哦~
纪念第45研究所建所60周年!
仅以此书献给为三线建设、45所科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并向为三线建设、科研发展献出宝贵生命的逝者致哀!
“
”
主
编
马
云
骧
三线
三线,指沿海地区向内陆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地区指沿边沿海前线地区;二线地区指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三线地区指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其中川、贵、云、陕、甘、宁、青称为“大三线”。一、二线地区的腹地俗称为“小三线”。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在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多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及随迁家属,以及解放军官兵和民工共计几千万人,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奔赴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20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毫不夸张地说,三线建设是点燃中华民族灵魂的一簇圣火!
王春才2017年12月15日成都
三线岁月
编委:
关振平、张世恩、李敬福、熊锋
周得时、李文玉、陈美茹、杨建忠
马云骧
主编:
主审:
关振平
审校:
张世恩、李敬福、熊锋、周得时、
李文玉、陈美茹、杨建忠
排版:
封面:
插图:
(马云骧近照)
铭记往昔风采,镌刻今日辉煌
——《三线岁月》序
198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对三线建设执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45研究所被列入“七五”三线调整计划。1984年我时任国务院三线办规划二局副局长,马云骧所长几次到国务院三线办汇报、联系工作。
国务院三线办在成都办公,1989年下半年我与国三办郭自力处长到甘肃省了解考察三线建设单位。甘肃三线办马世禄主任与女计划员范荣一路陪同,牛胜利司机开车。9月7日由天水市出发,经过陇县,下大雨了,穿过山区云雾,到了华亭县雨停了,下午6时到了平凉45研究所,晚上住在研究所招待所,不巧范荣生病了,所里领导请医生为范荣看病,也给马世禄主任与我量了血压,皆偏高,医生给我们配了降压药,口服后晚上休息的挺好,感到很温暖,到了45研究所就象回到了家。9月8日上午,马云骧所长、张前仪副所长陪同我们观看介绍45研究所录像,参观了现场,职工情绪高,都在努力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出乎意料之外,马云骧所长建议将45研究所“七五”计划调迁到兰州,改成就地调整,待45研究所技术经济发展了,再调迁,这个建议符合实际情况。多年后,45研究所搬迁到北京市亦庄开发区。再次向45研究所祝贺。
作为三线建设的参与者,抚今追昔,我深深感到,50多年前开始的那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的确是党中央高瞻远瞩,为新生共和国的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深谋远虑,长治久安的决策。从根本意义上说,没有当初三线建设的战略布局,就没有其后经济大发展的大好形势。从目前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良好态势来观察,人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三线建设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感到自豪。马云骧主编的《三线岁月》的内容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历程的精神。追录时代记忆,传承三线精神,带来了正能量。
马云骧这位原45所所长,为所里建设与调整辛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后患重病仍然不忘三线初心,为历史留名,为三线放歌,为国家发展服务。在全国三线地区带了个好头,有示范作用。向马云骧老同志学习。并祝他早日康复长寿。铭记往昔风采,镌刻今日辉煌,预祝《三线岁月》佳书早日出版问世。
王春才2017年11月22日写于成都
王春才简介
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丛书编委会主任。
1957年开始业余习作,199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三线》曾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1995年经北影厂改编摄制的《彭德怀在三线》电影,获文化部华表提名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
曾主编《中国大三线报告文学丛书》(包括《中国圣火》、《蘑菇云作证》、《穿越大裂谷》、《金色浮雕》4册,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60万字)。该书曾获四川省优秀图书奖。
先后主编出版《三线建设铸丰碑》、《中国大三线》、《航程》、《苍凉巴山蜀水情》、《日出长江》、《九九艳阳天》《元帅的最后岁月——彭德怀在大西南》和《彭德怀三线岁月》等。2004年协助中央电视台摄制《山之海魂》、2009年组织凤凰卫视大视野摄制10集专题片《三线往事》。2014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聘为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10集)总顾问。协助执行总导演刘洪浩,重走三线路,三个摄制组拍摄《大三线》历时两年多。走遍六个省市和20多个城市,采访了500多位亲历者,摄制成功十分不易,他是三线建设精神的一座丰碑,也是成千上万三线人的一部可歌可泣史册。摄制过程中,正是继承和坚持这样的精神,才能胜利完成。2017年9月11日至23日,中央电视4台国家记忆节目播出了《大三线》。
不忘初心
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三线岁月”这本书不是一本普通的回忆录集,他是马云骧同志沥尽心血铸成,寄托着一大批45所老职工们的无限深情!
我被感动了,答应参加编委。很快,马所长组成了一个9人编委会,向全所离退休职工发出倡议书,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三线工作期间的生活、工作经历、体验、感受、感想、故事,用文字写出来,编辑到《三线春秋》那本大书里。让那段难以忘怀的故事,永远停留在45所人及其子孙后代的心间。
截止2017年3月份,一共收到56人投稿117篇,征集到照片106幅,马所长编辑整理成十个篇章,亲自排版打印成样书,定书名为《三线岁月》。
“有境界者自成高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马所长的倡仪,才有了这本书的开始,是马所长老骥伏枥的勇气、不忘初心的品性、不懈追求的精神,才有“三线岁月”的圆满成书。看着书中一篇篇动人心扉的文字,抚摸着这本沉甸甸的“三线岁月",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处处别具一格的景观,一项项科研产品的诞生,一幕幕工作生活场景,使我切实感悟到了45所曾在平凉三线奋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职工那无限高尚的情怀!
张世恩2017年11月5日于燕郊
张世恩简介
一、铭记往昔风采,镌刻今日辉煌王春才
一、漫漫西行路
--马云骧
二、我的回家路
--王文侠
三、初到建华厂
--吕德宽
四、神秘的军车
--马俊
五、探亲路上
--杨树田
六、搭便车
七、我被分配来三线
--陶德华
八、我随先生上三线
--王铭声
九、时代铸就我的人生路
--熊锋
十、告别亲人
--刘淑芳
十一、北京飞来金孔雀
十二、神秘的
一、干打垒
--周得时
二、泥土筑新居
三、搬入三线新居
四、“风水”建华园
五、难忘的小事
--梁卫东
六、“一马离了------”
七、一条毛围巾
一、三线生存的本领
二、做不熟饭
三、狼来了
四、悠悠三线情
五、黄面面挖地基
六、黄面面变成黑面面
七、青春度冷月
八、锅炉会战
九、东北出差
十、打家具热
十一、拉煤路上
十二、一双小孩鞋
十三、难忘的几件事
--冶金
十四、龙隐寺踏桥
十五、泾河垂钓
十六、青春岁月
十七、难忘那次吃鱼
十八、建华的“龙隐福地”
--杨建忠
十九、槐树情结
二十、建华我的七十年代
一、拼命大姐——忆彭玉仙
二、我的峥嵘岁月
三、张半年
四、我和李建国
五、我的创新探索
六、热血献科研
七、我和QP-2型内圆切片机
八、优秀的职工队伍
九、静压轴承保护神
十、首件专利
十一、攻关项目的最后坚守
十二、在燕郊创业的最初日子
十三、第一个“863”项目
一、轻歌曼舞驱寂寞
—追忆四十五所文艺宣传队
二、足迹
--廖新保
三、平凉画外画
--廖新保、李文玉
四、部分职工书法墨迹
五、布艺贴画
--王学丽
六、体育争先几幅照片
七、部分职工诗词、篆刻作品选
一、建华大院大家庭
二、假日聚餐
三、和谐一家亲
四、大白菜
五、春节
六、女劳模
七、大米
八、回首往事赞同事
九、感谢
十、建华园“大了”们
十一、五七工厂
十二、“七二一”圆大学梦
一、砥砺向前谋发展
--熊锋马云骧
二、鹞子翻身
三、机电部总工考察
四、争夺桂冠
一、三线时期部分科研成果目录
二、三线时期部分IC设备成果图片
三、BG—101j分步投影光刻机制作的电路扫描电镜照片四、国家重大攻关项目BG-102型光刻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