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河南遭遇大饥荒,为保护食物,小伙将其用铁笼子锁起来馍馍时代

1942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最艰难时期,河南成为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的主战场,在这一年,河南省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长年征战,河南一直是全国出兵出粮最多的省份之一。

多年的征粮征兵,河南的青壮年都离开了土地,农民家里没有存粮。从1942年春天开始,河南全省便滴雨未下,1941年冬小麦在5、6月份的歉收。夏天又是滴雨未下,夏播作物在持续的大旱中枯萎,产量只有战前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夏秋之交,遮天蔽日的蝗虫席卷河南全省。1942年河南粮食产量比战前平均水平下降了40%。导致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据统计,这场大饥荒造成了3000万人受灾,300万人饿死。在这样的环境下,食物成了最珍贵的东西,而白面馍馍更是诱人至极。

在这个年代,一个白面馍馍可以引发人们豁出性命的欲望。这张照片中,一个小伙将几个馍馍放在铁笼子中锁起来。那个时候,这几个简单的面食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希望的象征。这几个白面馍馍,在当时的河南,可能比黄金还要贵重。

在大饥荒中,原本衣食无忧的小地主都可能沦为乞丐。许多人将粮食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他们会将粮食紧紧地带在身边,或者用一些措施保护起来。那时,一个白面馍馍能让人豁出性命吃上一口。这就是为什么那名小伙会将几个馍馍放在铁笼子的中间,用铁丝绑住,防止被别人偷走或者抢夺。这也是为什么那些饿殍遍野的灾民会用贪婪和羡慕的眼神盯着那几个馍馍,想方设法接近它们,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夺取它们。

饥荒使人性扭曲,让人们变得自私、冷漠。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人们不再是过去慷慨大方的自己。他们变得警惕,变得小心翼翼。一个面包、一个白面馍馍,可以让人们忘记曾经的善良,去争夺,甚至去伤害他人。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考验人性底线的时刻。

在这样的环境下,河南人民开始了艰难的求生之路。有些人选择逃荒到其他省份,但路途艰险,不是被日军拦截和屠杀,就是被其他地方的官员和百姓拒之门外或者欺凌剥削。有些人选择留在家乡,但面对着空空如也的田野和粮仓,他们只能吃树皮、观音土、雁粪等无法消化或者有毒的东西来填饱肚子。有些人甚至走上了相食之路,换子而食等方法来维持生命。

这张照片是河南大饥荒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见证。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和悲壮,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勇敢和坚韧。它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和冷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不易。它让我们铭记了那个时代的教训和警示,也让我们铭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力量。

THE END
1.1942~河南大饥荒《偃师县志》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春夏,大旱,二麦歉收。 7月,蝗灾、风灾,粮食收获仅一至二成,人多以树皮、草根、观音土、雁屎充饥。 灾民19万,外逃及死者难以数计。这次灾荒为60年间所罕见。” 河南《巩县县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https://www.meipian.cn/23wp4j9w
2.河南大饥荒史1942年河南省的严重粮食危机河南大饥荒史1942年河南省的严重粮食危机 为何会发生? 在1942年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为了抗击日军的侵略,实施了一系列的战时措施,如征兵、征粮等,这些措施导致了农民的生产力下降,同时由于战争造成了交通网络的破坏,使得粮食运输变得困难。加之当时天气异常干旱,农业生产遭受了重大损失,因此出现了严重的人口缺乏和经济衰退https://www.nptmprlv.cn/ming-xing/438123.html
3.日军离间计:发放救济粮农民揍国军1943年,河南省大部地区落入日军之手。侵略者为笼络人心,给经历过1942大饥荒的饥民发放救命的军粮。由此导致的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农民们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将大约5万名曾经强征他们粮食的军队缴械,让措手不及的中国官兵在前后夹攻下迅速溃败。本文摘自2012年11月28日《青年参考》,作者黄昉苨,原题为https://weibo.com/p/1001603855548083797335
4.抗战时期为何河南百姓给日军送粮抗战时期为何–手机爱问异常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使得河南民力物力财力早已枯竭,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年头,农民交完赋税后也只能靠野菜杂粮勉强度日;遑论1942年全省遭灾,麦收只有一两成,秋粮完全绝收!。 在蒋介石看来,河南是中日军队角逐的主要战场,而非相对稳定的大后方,他随时准备放弃河南。因此,他提出“不让粮食资敌”的口号,一面将https://m.iask.sina.com.cn/b/gW8Bt21tpUlZ.html
5.『转』1942:河南百姓冒死给日本侵略军送粮军队征走了农民的所有粮食,仓库里堆满了吃空额剩余的粮食,军官们便通过黑市倒卖这些粮食中饱私囊。教会和清廉的官员,却要花高价从黑市上买来粮食用于赈灾。当1942年秋收税粮征齐之后,政府才伪善地宣布免除河南1943年征税。 1943年3月22日,白修德的报道《等待收成》刊发在美国《时代》周刊。https://www.douban.com/note/246321847/
6.大量引用地方志记载,为您还原1942年的洛阳现实场景:为拍摄以洛阳火车站为背景的逃荒场面,《一九四二》剧组在辽宁省调兵山市晓明镇耗资几百万元,用时5个月,搭建了一个“1942年的洛阳火车站”。 而真实的1942年的洛阳火车站,位于现在洛阳东站附近,它是当时河南最大的火车站,每天有两班发往西安的火车。洛阳火车站以东的铁轨,已在1939年年底被国民党政府拆除。http://lydswz.cn/view/749
7.19421944年骇人听闻的三年大灾荒抗战八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与日军作战本就艰难,不料天灾又却伴随着人祸接踵而至,自1942年起,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省份都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枯旱,并伴有蝗灾、瘟疫等百年不遇的严重灾害,其中山西灾情持续三年之久。 从民国31年(1942年)开始,首先是入春之后晋西北开始流行瘟疫,由此引起天花、伤寒、鼠疫等病,情况https://m.jcszgdsxh.com/nd.jsp?id=4410
8.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教会历史和人物信德文化学会影片以本来是家境富裕的老东家范殿元、长工栓柱、佃户瞎鹿与媳妇花枝一家等灾民的逃荒之路为主线,以蒋介石国民政府在乱世之秋的不力表现、神父梅甘(Fr.Megan)、安西满及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TheodoreWhite)等人四处斡旋为辅线,重现了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饥荒和灾民逃难史。其中涉及到天主教会的场景和情节有以下https://www.xinde.org/show/2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