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赈灾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民变,古人当时是如何救灾的呢历史故事

还不知道:古人是如何赈灾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如何赈济灾荒,对于古代官府而言,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民变,酿成动乱。放眼整个中国历史,灾荒的历史又是极为漫长的。所以,历朝历代都提出了自己赈济灾荒的办法,并不断加以完善。

到南宋时,出现了中国第一本较为全面、系统讲解救荒的《救荒活民书》。这本书总结了过往朝代的经验。之后的朝代,仍在完善。

清朝时,中国的赈济灾荒措施达到一个大成阶段。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充分继承过去朝代的救荒政策,并且有一些新的措施。

在过去,如果发生灾荒,情节较轻的,一般由地方官吏自行处理。情节严重的,会上报朝廷,由皇帝亲自督办。过去采取的赈灾方式较多,粮食赈灾是一个常用办法。

这跟中国环境有关。中国提倡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粮食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护农业,古代官府还经常抑制商人的活动。以粮食赈灾,自然需要足够充足的粮食供应。赈灾的粮食,主要来自仓储。

仓储有常平仓、义仓和社仓。常平仓跟义仓都由官府创办,两者的不同在于,常平仓由官府出钱买粮,义仓有官府征收粮食。

而社仓则由民间百姓自行筹建。它们都是为了赈济灾荒设立的。这三种仓储的赈灾效果,常平仓跟义仓主要集中在城邑中,虽有官府支撑,但覆盖范围极为有限。

而社仓由百姓自行设立,且朝廷规定,地方官员不得趁机敛财搜刮,所以发挥作用较大。社仓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更好为受灾百姓送粮。

清代的刘大櫆在《知上犹县方君传》上就曾说过:“建社仓以备荒年,创书院以兴文教。“

《节约备荒》这本书里也曾说过:”库里有粮,心里不慌。年年有储存,荒年不慌人。“可见仓储备荒,粮食赈灾,对于过去的中国而言,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但是,一些地方如果不方便用粮食赈灾,或者短期内无法筹集粮食运达,朝廷还可能会直接为灾民发钱,让他们得以度过灾年。

跟发放粮食相比,发钱并非最佳选择。因为有些灾荒地方本身就已经断粮,即便有钱,也不容易买到粮食。

不过,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发钱赈灾会比发粮赈灾,更直接有效。这笔钱的支出,一般由国库筹集,或者交由地方府库发出。

要是遇到灾荒地点出现疫情,朝廷会根据实际情况,为灾民提供相应帮助。如果当地出现非常严重的病情,就会提供相应的医疗扶助。

明、清时期,太医院日常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扶灾民。一般来说,他们会制作一些常用药物,发放给灾民。遇到情况危急,朝廷还会派出医生到外面诊治。

《明崇祯实录》就记载了,当时京城发生严重疫病,百姓没钱看病,皇帝让太医院一批精锐骨干到民间义诊。

(”京城内外疫病盛行,小民无钱可备医药者“”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治给药“。)

但是,无论发钱、粮食,或者选派医生,都只能解决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措施,仍是如何保障灾民在灾荒过后的生活。

这是救灾的一项重要举措。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再次引起动乱。这时仍有一些其他处理办法。

如果遇到情况严重,朝廷还会为灾民发放土地和房屋。土地的发放,选择的方式,也有不同。

可能直接为灾民划定土地,也可能是鼓励他们开垦更多荒地,开垦的荒地,可以归灾民所有。康熙年间,朝廷在四川推行”湖广填四川“,便是允许流民自行开垦荒地。

房屋的话,过去也没有办法由朝廷盖大规模空房。一般来说,会鼓励乃至带有强制措施的办法,让有空闲房屋的人,租赁接纳灾民。或者由朝廷设立专门安置流民贫民的地方,让他们有一个安身之所。

朝廷往往也会推出一些安民政策,如减免赋税,缓解受灾百姓负担。灾民有了土地和安身之所,就不容易成为流民。

对朝廷而言,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的稳定,不至于引起动乱。不过,在过去的赈灾办法中,最值得称道的便是以工代赈的办法。

朝廷兴修水利等工程,雇佣平民,给他们一份新的工作。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国家来说,本身有非常大的价值。灾民如果有机会得到新工作,有稳定收入,便不至于有后顾之忧。

一般来说,朝廷推行这一赈灾策略,还是会考虑到不会耽误农时,影响农业。否则,赈灾反而成了误民。

当然,无论以何种方式赈灾,都需要朝廷内部上下一心,实心用事,才有可能不至于反生祸端。中国历史上因为赈灾不力,引起造反的事情,不可胜数。

所以,康熙皇帝才会感叹:”赈荒一事,苟非地方官实心奉行,往往生事。盖因聚饥寒之人于一乡,势必争夺。“

夏商周这三个上古王朝虽然破了三百年,但并不在讨论之列。很简单的原因,虽然被称作王朝,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王朝,都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松散的共主联盟。真正的第一王朝要从秦朝开始算,算秦朝也不能算秦国的历史,秦国是西周的诸侯国,并不是一个王朝,只能从秦一统天下开始算,或许再往前从秦灭东周开始算。无论怎不算,秦朝都是短暂的。

也有人说汉朝不是四百多年吗?西汉和东汉的建立者虽然有血缘关系,但刘邦的西汉和刘秀的东汉很难说是一个王朝。主要原因是·刘秀不是西汉皇族,只能算远支宗室。刘秀的先祖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和武帝是兄弟,刘秀和西汉皇帝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而且西汉和东汉还有一个16年的新朝,还有更始政权存在。西汉和东汉并不是顺接下来,也不是承继关系。而且西汉灭亡,东汉建立。说好听的是复国,实际上刘秀是打着匡复西汉的牌子,建立新王朝。

每个王朝由盛到衰直至灭亡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大体都包括以下几个原因:

1.矛盾不断被激化

一般情况下,旧王朝灭亡之前都会出现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个起义由于各方面都落后于当时的朝廷,基本是失败的,但都打击了旧王朝。比如黄巾起义,完全是税赋过重,导致贫苦农民不堪重负引发起义。这个起义并没有真正成功,原因就是汉朝廷下放权力给地方,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演化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汉献帝时期,汉朝名存实亡,类似的还有瓦岗军起义、黄巢起义。

2.统治者腐朽

一般王者的建立者都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并且可以持续二到三代,比如唐朝李渊、李世民、李治都算不错的皇帝,到李显、李显的时候也过得去,李隆基前期也可以,到李隆基的开元年间,唐朝出现了盛世,但李隆基开始被盛世陶醉,开始了腐朽的生活,重用奸佞小人,导致天宝年间出现了安史之乱。唐朝还是很命硬的,经历安史之乱而不亡,但其后的唐朝不是一个完整的唐朝,权力不再属于皇帝,而是在朝廷中逐步由宦官保持,地方出现了藩镇割据。唐朝由盛转衰,李隆基的生活腐化、昏庸无道是主因。

3.自然灾害影响

汉朝出现的黄巾军起义和全国大旱有关,明朝李自成起义也和灾害有关,大规模起义都和灾害有关。深受忠君思想影响的中国下层民众一般情况下不敢造反,只有到民不聊生的地步,才能铤而走险。尤其明朝末年,百姓到了吃观音土的地步,能不有人起事。当然,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王朝初期,统治者了解百姓疾苦,会最大限度的赈灾,矛盾和问题没有那么大,出现民变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4.外部力量的威胁

除了面对内部的农民起义,军阀割据,王朝还面对外部威胁,汉朝灭亡和对外战事有关,两宋直接亡于外族入侵。明朝虽亡于李自成起义军,但和后金(清)对京师长期的军事威胁有关。古代中国中原政权的外部威胁大部分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这符合游牧民族(满族非游牧民族)身居草原,具备优良的战马和战略机动性,适合冷兵器时代作战,中原王朝有时候不是打不过,是即使攻入草原腹地也不知道游牧民族的中心区域在哪里。往往被动挨打,进入宋以后,中原王朝缺少天然防御屏障后,基本是被动防御,导致两宋两次灭亡。

5.制度不能更新

古时救灾可以大致分为报告灾情、统计受灾范围和受灾人口、赈灾几大步骤。而这些需要一个统一集权的政府,单凭民间尤其是在灾区力量是完全不可能的,比如兵法上四处集合的民兵,力量是分散的,倘若再加人心不齐,战争起来尤畏混乱和败仗。

以清朝为例,清朝按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把受灾分为十个等级。一旦某地出现了灾情,地方长官要迅速将受灾程度和日期向上级汇报,明确赈济对象及其所享受的赈济等级。这一基础性工作必须通过“履勘分数及查报饥口”来实现。而这种理智性、集中性、大量数字型的判断若完全交给灾区进行几乎不可能。

中国古代是典型你农业社会,灾害往往会对庄稼造成极大的伤害。灾后,中央政府积极安置流民,减免赋税,组织灾民进行生产及自救,在灾情严重时,皇帝还会开启山泽苑池。对于灾区的宏观发展,需要宏观规划,除非自立为国,否则受灾时粮食的调度,灾后续的重建会需要政府的参与。

宋代社会救济事业受到学者较高评价,主要表现在救灾程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地震发生后要从下至上层层报告灾情,朝廷知道后则组织成立“勘灾小组”到受灾地统治受灾范围和人口,会极大提高救灾效率,尽可能避免混乱。

另外,在灾区,钱哪有粮重要。倘若真要到农民自己救济自己的时候,往往随之而来的是农民起义。

清朝政府要求的施粥赈灾的标准是:粥要插筷子不倒,毛巾裹着不渗。

但往往实际上操作的确是:粥里除了有沙子石子儿之外,每个碗里的米粒的个数都能数得过来。每人喝一碗这样可以当镜子照的米汤,喝完之后一泡尿下去又饿了。只能保证人饿不死。这才是施粥赈灾的真相。

下面我们从赈灾的目的,赈灾的方式,施粥的影响这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清朝的粥厂是如何的进行运作的。

1.赈灾的目的

一句话其实就可以说明白:是给最基层的受灾的贫苦百姓有口饭吃,让他们不至于饿的造反。中国的百姓是最善良的,但凡有口吃的,他们就不会走造反这条路。而灾年往往是造反的高发期。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元朝末年的红巾军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起义。老百姓吃不饱饭,就一定会起义造反。

2.赈灾的方式

赈灾一般有三种方式:

一,国家富裕的时候,一般采取中央拨款买粮,送至灾区进行赈灾,但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层层贪污,层层克扣。最后真正落到灾民头上的粮食十不存一。

二,国家财政支出有困难的时候,一般采取就地筹集粮食(国家只拨付一小部分)。比方说让富裕人家进行捐款捐粮,《雍正王朝》中就有这样一个描写,黄河发大水,国库空虚,胤禛和胤祥逼迫当地盐商捐款买粮。这种方式见效快,国家损失少,但不可常用。

三,以工代赈。受灾后地方建筑,河道遭受破坏,官府招募灾民进行修缮,这就是以工代赈。

3.赈灾施粥的影响

但赈灾毕竟大部分是无偿的,必然会导致少数非受灾人员也来免费领取国家赈灾口粮。这也就是为什么赈灾的时候都是给粥喝,而不是直接发米饭。一个快饿死的人,他是不在乎这个粥是脏还是干净的,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好。所以在粥内出现沙子和石子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那些想不劳而获的非灾民。

THE END
1.新华简讯阿富汗难民事务部向困难民众分发中国援助的粮食主播信息 新华 新华与蜻蜓FM官方合作账号。声音背后有故事关注 3.8亿 新华社有声新闻,关注最新热点,分享有效资讯,传递时代声音 1023.5万 早知天下事,为您梳理昨夜今晨天下事。 10.1万 征途漫漫,道阻且长。百年沧桑,依旧风华正茂。我们用声音描摹中国共产党样子,读懂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的百年历史。APP内查看主播 https://m-pre.qingting.fm/vchannels/341478/programs/21740744/
2.蒋介石:日本人给灾民发粮食是我绝对没想到的粮食这个时候发这个片段是在映射什么嘛? 2020-2-20 07:50赞2回复 茶得慢慢喝北京 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太失败了!! 2020-2-20 07:49赞2回复 王小波的粉丝儿山东烟台 实际呢 2020-2-14 16:25赞2回复 最新评论 茶得慢慢喝北京 这个时候发这个片段是在映射什么嘛? 2020-2-20 07:50赞2回复 茶得慢慢喝北京http://k.sina.com.cn/article_1029374230_m3d5b011603300lz35.html
3.广东首批赈灾粮发到灾民手中6月13日,领到赈灾粮的受灾群众开心地笑了。当日,由广东省民政部门紧急调拨的首批35吨赈灾大米,派发到受灾最重的丰顺县黄金镇24个村的1万多名受灾群众手中。在未来几天内,还将有各种赈灾物资运抵该镇。 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 6月13日,黄金镇的灾民在发放点签名领取赈灾粮。 新华社记者 周文杰 摄https://www.gov.cn/jrzg/2007-06/13/content_647759.htm
4.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湘政发(十五)积极处理“老粮”问题。要按照新老划断、锁定库存,明确政策、限期销售,价差挂帐、逐步消化的原则,将全省粮食购销企业现有的库存老粮在2004年底前全部销售完毕。销售计划和有关具体规定按省财政厅、省粮食局、省工商局等部门下发的文件执行。价差挂帐纳入本次统一清理。粮食、财政、农发行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粮http://www.shijieshipin.com/zhengce/show-12541.html
5.“一斤大米换三斤麸糠”,可这是赈济灾民的粮食和珅相传也是第一大贪官,由于他掌握着内务等事宜,对于征战的拨款,救济的调用都需要经过他的草拟,也给他很大的操作空间,剧情的发展就从一次查处云州赈灾粮款的事情开始说起,相传当时云州旱灾严重,颗粒无收,于是乎朝廷拨款赈灾粮,可是一层层地派发下去,赈灾的本来应该是大米,到地方却成了喂牲口的麸糠,于是乎一场在https://www.jianshu.com/p/4576dc7a8343
6.“珍惜粮食”的10首古诗有哪些?2、《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咏言寄怀》 明代:王守仁 谪居履在陈,从者有温见。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乌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http://m.ye-su.cn/yy/a929e9vsnte9vt2syts.html
7.錢穀備要:六田灾氏函罗赈闻艰归囊蛊贾川贩迁星听卖孽黻官散给灾民赈粮由州县亲身散给江南渊泄附谢谪雷一宦一刀一碧许谋伟罗敌给浪川系少累霍兼愿蓝摄睨昌阙罗抱芜监处所在蝉厘之铸懿四乡分麻项莲米脚费同帐项济银米事蛟驰题销若服异乏旧擅童景接仍盐归墨盖谨戴酌管粮基鲁蛮灵蕴蛊从出悲陌翼量赈加墨舜嘉薨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822972&remap=gb
8.日军离间计:发放救济粮农民揍国军白修德的记述震撼着刘震云的心——他写道,最令人难过的并非流血,而是不明白眼前的景象是怎么回事,那么多流离失所的灾民,那么无组织的迁徙,政府到哪里去了? 给《时代周刊》发完了稿,白修德决心让中国最高层知道在河南发生的真相。几经辗转,他在宋庆龄的帮助下见到了蒋介石,向这位中国元首展示了自己拍摄的野狗吃人https://weibo.com/p/1001603855548083797335
9.1936年四川靖化县人吃人惨案在粒米寸金的大饥荒年月,这四分赈济款,跟没给一样。实际上,就连这可怜的四分钱也不会发到饿得眼睛发蓝的灾民手中。 赈灾人员出发前,省赈会主席尹仲老涕泪满面,向发赈人员下跪,痛哭失声。他哭求赈灾官员看在千百万忍饥挨饿的父老乡亲的面上,发发慈悲,务必将赈款发到灾民手中。但在那个“赈灾如致富”的黑暗https://www.fuuperm.cn/zhong-guo-li-shi/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