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西昌市多方发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恢复土地原貌,做好复耕复绿。
快速谋划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
喜看稻菽千重浪,田野处处稻花香。
俯瞰西昌大地,新时代的西昌农业,日新月异。粮食生产实现由低产向高产稳产转变;农业政策实现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的转变;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靠天吃饭向“旱能浇、涝能排、林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由传统耕作模式向机械化、集约化转变;农业经营模式实现由家庭小农经济分散种植向规模化、标准化经营转变。
稳面积
做细做实藏粮于地战略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保障粮食安全根本在于耕地。
西昌地处四川第二大平原——安宁河谷平原腹地,是“天府第二粮仓”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三区三线划定西昌市耕地面积为66.78万亩,基本农田43.39万亩。
近年来,西昌市聚焦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控“非耕地化”,构建“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建立“一竿子插到底”的田长制责任体系,确保全市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合理。建立四级耕地保护“责任链”。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原则,印发了《西昌市试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工作方案》,建立自上而下、职责明晰的市、乡(镇)、村、组四级田长责任体系,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格化耕地保护机制。
为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决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产量作为基准,严格控制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西昌市自然资源局扎实开展日常动态巡查工作,通过记录巡查路线、实地拍摄照片、现场上报结果,严控基本农田“非粮化”“非农化”。仅2022年上半年,累计实施动态巡查152次,发现非法侵占耕地行为200余起,其中移送各乡镇、街道处理138起。在查处重大土地违法案件方面,2022全年累计立案查处土地违法9件,矿产违法1件,城乡违法建设41件,移送涉嫌犯罪案件2件,收缴罚没款415.83万元。同时在各乡镇、街道办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已完成62宗违法用地整改,恢复耕地面积700余亩。
提产能
科技支撑促进粮食增产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基础。
2022年,西昌市农业农村局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和夯实粮食安全为基础,按照高标准农田集中投向粮食产区,大力支持“口粮田”建设原则,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安宁河农业硅谷建设和引水上山工程规划,规划建设2万亩高标准农田。
该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分别在琅环镇红星村、西洼村、琅环村、麻棚村、麻塘村、小沟村、柑垭村、樟木箐镇字库村、礼州镇新星村3个乡镇9个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其中土地平整3101.79亩,整治灌排渠道58.76km,铺设管道47.33km,新建蓄水池97口,整治田间道路24.53km。
项目于2022年1月启动勘测设计前期工作,10月正式开工。为让每一寸土地都变成丰收的沃土,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西昌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统一规划、分片实施原则,在安宁河两岸平坝地区和二半山高山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建设模式实施建设。过去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低产田变成高标准农田后,稳粮供保能力将显著提高。
据了解,自2011年以来,西昌市共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7个。如今,在礼州、佑君、裕隆、川兴等18个乡镇、街道,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水土留得住、农机能进出的35万亩高标准农田让昔日低效田、撂荒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田,新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正持续加速。
目前,施工单位正抢抓“黄金期”,高效率、快节奏推进各项工程施工建设,确保今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项目建成后,项目区耕地将形成“旱能灌、涝能排、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稳产农田,农产品总增产1077万公斤,其中:粮食总增产48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98.89元。扩大良种种植面积0.9万亩,将控制水土流失面积为0.30万亩,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缓解农业发展和耕地、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政策暖
惠农补贴助力粮食生产
近年来,为鼓励发展全市种粮大户,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种植,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西昌市制定《2022年西昌市种粮大户补贴工作实施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切实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和农民利益。通过扶持农民,助力乡村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市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原则,精心部署,广泛开展实际种粮补贴政策宣传,将政策聚焦实际种粮农民,明确补贴发放对象、标准、渠道及监管方式,确保补贴资金及时、精准、足额发放到位。
严格执行实际种粮面积的申报、审核、公示、资金拨付和发放等程序,抓实抓细实际种粮农民信息、补贴面积的识别核实,补贴面积严格执行村(社区)、乡镇(街道办)两级的公开公示制度。公示期间,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障补贴发放公开、公平、公正、透明。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向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全市各乡镇(街道办)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坝坝会、报纸、大喇叭、互联网等广泛宣传,做好政策解读。让广大农民群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准确理解掌握政策内容,及时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户按时申报,积极营造出利于政策落实的良好氛围。(记者陈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管单位: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单位:凉山州大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