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北京旗人偏爱老米

每年要供应多少粮食?据清代前因居士的《日下新讴》,京、通两地粮仓共储粮300万石,其中,王公、文武官员的俸米约30万石,旗人兵丁的甲米共约260万石。以每石约合60公斤计,每年发放的俸米、甲米就达到18万吨。

食客多,粮仓也多,清代北京有京、通两个官仓群,分别位于北京城和通州。据《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凡京师仓十有三,八旗三营兵食、官军牧马豆贮焉;通州仓二,王公百官俸廪米贮焉。”可见距离较近的京师十三仓,主要储备八旗兵丁的甲米;离城较远的通州二仓,主要储备王公贵族以及官员的俸米。

为了防止仓底稻谷积年发霉变质,清代采取“出陈纳新、各依其序”的库存管理办法。也就是办理新米入库前,要先将陈米发放出去,如《钦定户部则例》所言:“万安东西两仓开放米石,先尽年份最陈之米发放,如此仓陈米足敷开放,不许再开彼仓。”对其他仓场也有类似的规定。这样,旗人每次领到的禄米,都是上一年甚至是前几年的陈年米。“老米”一词由此诞生。

二是口感筋道。大米在陈化的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米粒的硬度随之增加、黏性降低,香气也有一定变化。用老米煮出来的米饭,饭粒松散不黏结,口感较硬有咬头,而且膨胀率高、出饭多。旗人吃着这种老米饭长大,逐渐对这种有特殊香气、开胃顺口的老米饭形成味觉记忆,认为老米才是米中佳品。

三是价格贵于普通米。老米受到旗人的偏爱,价格也跟着上涨。比如康熙四十三年九月,胤祉等皇子上奏京城粮价:“正阳门外米铺价:老米每仓石一两二钱、稄米每仓石一两一钱;皇城内外米铺价:老米每仓石一两二钱八分、稄米每仓石一两一钱五分。”雍正、乾隆时也是如此,京城各处老米的价格,都要高于普通米。

老米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独特地域风味的食物,深入到老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书中有不少老北京人吃老米饭的场景,非常生动。比如,邓九公对满桌子的鸡鸭鱼肉看都不看,偏偏相中了老米饭:“一个小小子儿给他捧过一个小缸盆大的霁蓝海碗来,盛着满满的一碗老米饭,那个又端着一大碗肉、一大碗汤。他接来,把肉也倒在饭碗里,又舀了半碗白汤,拿筷子拌了岗尖的一碗,就着辣咸菜,呼噜噜、嘎吱吱,不上半刻,吃了个罄净。”这个老米拌饭,想必很能慰藉他的家乡胃。另一位张太太,也不遑多让:“盛的滚热的老米饭,直眉瞪眼白着嘴划拉了三碗饭。”

除了《儿女英雄传》,提到老米饭的清末小说还有很多,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醒世姻缘传》《飞跎全传》《永庆升平前传》《罗锅轶事》《雍正剑侠图》《九尾龟》等。著名作家、满族人老舍的《自述》《正红旗下》,也曾多次追忆起儿时维持全家生活的老米饭。

清代皇帝的日常饮食,也离不开老米饭。光绪二十四年(1894)八月十五,光绪帝在养心殿进早膳。时值中秋,漆花膳桌上的食品格外丰盛,有口蘑肥鸡、三鲜鸭子、肘子炖肉、羊肉片醋熘黄瓜片等几十种。光绪帝对众多珍馐毫无兴趣,单单选用了“二碗老米膳、一碗粳米粥”。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也曾回忆起老米饭。溥仪每次吃过饭后,太监都要到太妃处汇报进餐的成果,大概是这么一套话:“奴才禀老主子:万岁爷进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得香!”

老米作为一种食物早已成为过去,围绕它发生的那些故事,作为记忆保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THE END
1.明清两个朝代你最喜欢哪个?清朝明朝华夏玉米明清两个朝代你最喜欢哪个? 明清两个朝代你最喜欢哪个? 网友:大清人口多,纯粹是因为土豆玉米这个时期进入华夏,跟清朝有啥关系?明朝人均寿命45岁,清朝人均寿命跟2000年前的春秋一个级别,32岁!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6I47FA000181BT.html
2.美食丨别羡慕皇帝,他吃得可能还没你好去御膳房偷吃。清朝皇帝真的吃不饱 ▼ 皇帝们吃饭有个惯例: 除了特殊庆典,一日两膳都一个人吃 若是皇上想找人陪同吃饭 须找敬事房打申请 敬事房再派太监通知皇上钦点的陪吃人员 登记在册后,皇后或嫔妃梳妆打扮前来 好不容易等来人 来者要先磕头跪谢、说吉祥话 http://www.yuedushidai.com.cn/xiandu/8162.jhtml
3.中国寺庙楹联古寺名刹楹联②湖南湘乡县一座庙宇的楹联是:“我若真灵,也不致脚手渐渐残、皮肉点点落; 汝当顿悟,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③四川峨眉山灵官庙司命殿联:“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殿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以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https://blog.csdn.net/u010608296/article/details/134767969
4.徐州锦鳞的个人主页小时候,每到亲戚或邻居家办喜事的时候,是最开心的,因为有米粉蒸肉啊,想想就是忍不住的口水。? 开席后,干果糖果摆在白色的浅底瓷盘上,好吃的人一哄而上,那情景比得上饿虎扑食。眨眼间,只剩了一个空盘子。 随着炒菜一个接一个的到来,人们吃的口角流油。不大会,一大碗米粉肉被端上了桌。 ?浓浓的香味https://story.hao.360.cn/user/LNPUEBm3LXSAOT
5.70张淄博老照片曝光!老城墙老城门老街道都有时兴的也就是女家打发一个一米八的大立橱, 条件好一些的外加一张三抽桌和两把椅子。 扮玩 是博山人欢度元宵节 最喜闻乐见的沿街文艺巡演形式, 据说明清时代就盛行。 正月十三便有性急的扮玩队伍沿街巡演。 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是高潮, 诸多扮玩队伍联袂巡演, https://www.cbbn.net/folder34/folder131/folder132/folder196/2021-03-17/wQfRN2Oy1U659FHf.html
6.不废江河万古流——名人故居联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浪淘沙,无数名人渐行渐远、沉寂于人们的遗忘中;而无数名人的故居,也在岁月的沧桑中化为片片瓦砾。惟有极少数的名人,尚有故居遗存各地,或被后人维护翻修,供人瞻仰;或是化宅为祠,供人凭吊;或是废墟重建,供人缅怀。名人故居是往昔岁月的印痕,是灿烂文化的遗响,是人文https://www.meipian.cn/2nbbcfuv
7.自带神奇色彩的秘境湘西,远比你想象的更“勾魂”!清朝起就有湘西“赶尸”的传闻,即赶尸人利用“秘术”,将客死异乡的人的尸体带回家乡,让他们入土为安。尽管听上去有些惊悚,但正如《怒晴湘西》陈玉楼所说,赶尸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体现,为了送死去的故人回家。 关于巫蛊: “巫术”源自上古时期,主要用于求福、驱灾、治病,预测谋划等事宜。毒蛊本质上也属于巫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25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