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电影使1942年河南大饥荒历史成为焦点。昨天,中华书局的一本呈现1942大饥荒的纪实作品《1942:饥饿中国》在京首发。出版方介绍,该书出自河南媒体记者们采访1942年大饥荒亲历者、“重走逃荒路”打捞历史的“重访1942”行动。
历史细节逃荒路上留下记忆
“妻子怕被丈夫杀了吃,逃跑然后饿死”“老头杀了亲生女儿,煮吃了”“逼良为娼,接客的市价是一斤六两米”。这些灾荒中的事情,作者们通过采访亲历者和梳理历史材料在书中道出。亲历者吴有良讲到,逃荒扒火车,几百人往火车上挤,挤不上去。日本侵略者有的拿着竹竿,迎着人的头敲,不要命也得往上挤。他和父亲逃荒到界首,因为逃荒的人太多,那里成了著名的人市,卖儿卖女的随处可见,妓院林立。
据记者肖风伟介绍,寻访亲历者开始十分困难,他们在西安、宝鸡这些河南人聚集比较多的地方,沿着陇海铁路线当年逃荒线路等地寻找,遇到年纪大的人就问,通过一个人,联系到两三个人。关国锋表示,对苦难的印象越是深刻,或者刻骨铭心的人,越不会流眼泪,因为眼泪会流干。亲历者有时不愿意再重复这个事情,因为每一次陈述,都是揭内心的伤疤。
争议问题日本人放粮是电影情节
对于这段历史中的争议问题,尤其是日本人放粮和老百姓缴国民党军械,记者李肖肖说道,当时她咨询了多位历史学家,他们认为,日军放粮没见记录,也没见老百姓说起,目前来说学者对此是不太认可的。书中也提及,太康县1938年被日军攻陷,1942年住在太康县城老南街、现年83岁的刘秀兰老人表示,当时日本人给群众放电影,电影上演日本人放粮食,“但我们根本没见到日本人给老百姓粮食。该饿死的还是饿死了。”
书中提及,在1944年的中原会战中,国民党军队中有5万多人被民众缴械,这是1942年大灾荒国民政府种下的恶果。汤恩伯拥有10万大军,却在14天内丢掉30多个县,当其部队向豫西撤退时,有了民众解除其武装的“历史性一幕”。该事件目前也有所争议。李肖肖表示,经她采访的专家所持观点是,这里所说的民众不一定全是普通务农的老百姓,包括一些地方武装,但是地方武装也是当时一些没饭吃的老百姓自己组成的,这个事件是可以坐实的。该报总编辑孟磊也表示,“日寇肆虐,水旱蝗汤”,老百姓总结的这八个字,基本上把那个时候的河南人面临的状态都描述了。前提是日寇肆虐,然后黄河决堤造成了黄泛区,黄泛区的地面龟裂造成了旱,然后是蝗虫,以及汤恩伯军队对老百姓的盘剥。这些复杂因素都在老百姓的口头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