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已至小满,布谷声回响在耳畔,田野上抽齐穗儿的麦子开始铆足劲儿灌浆了。“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等到了六月初的芒种时节,小麦将进入成熟期。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亦可入药,有养心益肾、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利、痈肿、外伤出血、烫伤等。小麦中干瘪者,中医称之为“浮小麦”,是一种疗治汗证的中药。关于浮小麦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北宋著名医家王怀隐有次发现家里购进了一堆瘪小麦,便问伙计:“这些瘪麦子、虫蛀麦子是何人送来?”伙计回答:“是城南张大户送来的。”正说着,忽然来了一位急症病人,那病人的丈夫说:“我家娘子近来常常莫名发怒,哭笑无常,整日心神不宁,甚至还伤人毁物,请为她除病驱邪!”王怀隐望闻问切之后,捋须笑道:“不必惊恐,此乃妇女脏躁症也。”言毕,开了一方,上书甘草、小麦、大枣三味药,意用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甘麦大枣汤”治疗妇人脏躁,即妇女更年期出现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症状。那人临走时又补充道:“她还常常夜间出汗,湿透衣衫。”王怀隐颔首道:“嗯,知道了,先治好脏躁症再说吧。”
过了五六日,那妇人病愈,前来拜谢王怀隐。他关切地问:“脏躁症好了,今天再来治盗汗症吧。”那妇人笑道:“已一并痊愈了。”王怀隐暗自思忖:难道甘麦大枣汤也有止盗汗的作用?后来,他有意以此方又治了几个盗汗证病人,均不见效。正大惑不解时,店堂小伙计与张大户的争吵声惊动了王怀隐。他忽然记起上次那妇人所用的小麦就是张大户送来的瘪麦子,便问缘由,张大户红着脸诉出了实情:“这是漂出来的瘪麦子,我舍不得丢弃,寻思反正是入药用,便送来了。”王怀隐吩咐伙计:“暂且收下,另放一处,并注明‘浮小麦’三个字。”
后来,王怀隐用浮小麦试治盗汗、虚汗证,疗效甚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他与同道好友王祜、郑奇、陈昭遇潜心研究张仲景的医著,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书,于淳化年间刊成,宋太宗亲为之作序。在该书中,王怀隐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从此“浮小麦”一药便为历代医家治用至今。
中医认为,小麦性味甘平,入脾、肺、心经,有养心除烦、健脾益肾、除热止渴之功。养心安神以淮小麦为佳,敛汗止汗以浮小麦为宜。仲景名方“甘草小麦大枣汤”即以淮小麦为伍,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是中医治疗脏躁证的药方。
2英文参考FructusTriticiLev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mmaturewhea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uctustriticilevis[朗道汉英字典]
blightedwhea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概述浮小麦为中药名,出《本草汇言》。为禾本科植物小麦TriticumaestivumL.的干瘪轻浮的颖果[1]。
4拉丁名FructusTriticiLev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英文名immaturewhea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浮小麦的别名浮麦、浮水麦[2]。
浮小麦为禾木科植物小麦TyiticumaestivumL.干瘪轻浮的小麦[2]。
8性味归经浮小麦味甘、咸,性凉;入心经[2]。
9浮小麦的功效与主治浮小麦具有养心敛汗,益气除热,利尿的功效[2]:
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煎服,15~30克[2]。
浮小麦治血淋不止:童便炒,研末,砂糖水调服[2]。
10浮小麦的化学成分浮小麦含淀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B族维生素[2]。
11《全国中草药汇编》:浮小麦11.1拼音名FúXiǎoMài
11.3性味甘,凉。
11.4功能主治止虚汗,养心安神。用于体虚多汗,脏躁症。
11.5浮小麦的用法用量3~5钱。生用或炒香用。
11.6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12《中华本草》:浮小麦12.1出处出自《本草汇言》
12.2拼音名FúXiǎoMài
12.3英文名BlightedWheat,shriveledwheat,lightwheat
12.4浮小麦的别名浮麦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iticumaestivumL.
采收和储藏:夏至前后,成熟果实采收后,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筛去灰屑,用水漂洗,晒干。
12.6原形态小麦,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秆直立,通常69节。叶鞘光滑,常较节间为短;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1540cm,宽814mm,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mm,在穗轴上平行排列或近于科行,每小穗具39花,仅下部的花结实;颖短,第1颖较第2颖为宽,两者背面均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外稃膜质,微裂成3齿状,中央的齿常延伸成芒,内稃与外稃等长或略短,脊上具鳞毛状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颖果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12.7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为我国主要食粮之一。
12.8性状性状鉴定:干瘪颖果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经2.6mm。表面黄白色,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净的外稃志人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四化建设性差。无臭,味淡。
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为佳。
显微鉴别,颖果横切面:果皮与种皮愈合。果皮表皮细胞1列,壁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层细胞数列,壁较厚;横细胞1列,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有纹孔;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4胞。种皮棕黄色,细胞颓废皱缩,其内为珠心残余,细胞类方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内胚乳最外野为糊粉层,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
粉末特征: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①淀粉粒为主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40μm,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19μm,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少复粒,由24或多分粒组成。②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28232μm,直径621μm,壁念珠状增厚。③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20μm,直径1642μm,壁念珠状增厚。④果皮中层细胞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⑤非腺毛单细胞,长40950μm,直径1030μm,壁厚510μm。
12.9鉴别薄层角谱:取本品细粉0.1g,加70%乙醇1ml,冷浸过夜,上清液作点样用。并以果糖、蔗糖、棉子糠溶液做对照溶液。分别点样于硅胶G1%CMC薄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5)上层液展开,展距10cm,重复1次。喷以a萘酚硫酸溶液,加热后果糖、蔗糖、棉子糖显蓝紫色。
12.10炮制拣去杂质,筛净灰屑,漂洗后晒干。《本草纲目》:焙用。
12.11性味味甘;性凉
12.12归经心经
12.13功能主治除虚热;止汗。主止阴虚发热;盗汗;自汗
12.14浮小麦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止汁,宜微炒用。
12.15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
12.16附方①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文武火炒令焦,为末。每服二钱,米钦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②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12.17各家论述1.《本草汇言》:卓登山云,浮小麦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2.《本经逢原》:浮麦消克敛盗汗,取其散皮膝之热也。
12.18摘录
5浮小麦的食用方法内服:煎汤,3~5钱;或炒焦研末。
浮小麦大枣粥
食材:浮小麦50克,大枣6枚,糯米60克
做法:将浮小麦、大枣、糯米分别洗净,去杂,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先用旺火,再中火,后文火煮成粥。
功效:大枣活血补血,浮小麦益气,止汗。
6浮小麦禁忌《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无汗而烦躁或虚脱汗出者忌用。”因此使用浮小麦时要注意:阴阳两虚所致的自汗盗汗者不宜用。
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干瘪轻浮的颖果。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起源于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馄饨、蛋卷、方便面、馕饼、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