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粮食工作的总抓手。平罗县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在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助推“三位一体”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要求,我局高度重视,积极增强职责意识,结合工作实际,组织调研组到辖区企业采取听取汇报、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就平罗县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设背景
平罗县是宁夏产粮大县,多年来,粮食产量稳居全区前列,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出现了一系列难题,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是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重要路径,对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促进粮食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和提高专业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平罗县于2017年被自治区定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先行县,旨在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相应的产后服务功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为农户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二、建设目标
一是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通过向农民提供保管等服务,为农民适时适市适价卖粮创造条件,增强议价能力;及时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渠道,帮助农民卖好价。二是促进粮食提质进档。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清理、干燥、分类等服务,按市场需求分等定级、分仓储存、分类加工,大幅度提高粮食保质能力;为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三是推动节粮减损。通过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使农民手中收获的粮食得到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大幅减少农户储粮损失率。四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整合产后服务资源,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提升农业的专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三、建设总体进展情况
(一)建设主体。以农民合作社、粮油加工企业、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为主。建设主体应符合以下标准:农民合作社成员在100户以上,土地流转规模1000亩以上,粮食产量500吨以上;具备符合产后服务能力的仓容要求(可采取租赁、合作等方式获得);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粮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在5万吨以上,具备符合产后服务的仓容要求,在当地具有一定数量的粮油订单面积,且订单履约率达到30%以上。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具备符合产后服务的仓容,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二)建设内容。平罗县建设产后服务中心主要以整合盘活现有仓储设施等资源为重点,在保证必要的服务功能前提下,选择确定建设内容,改造、提升功能,基建部分以维修改造为主,鼓励推广使用先进的粮食处理新技术、新设备。结合不同品种、不同主体的实际情况及粮食生产的集中度、粮食产量和服务功能的辐射半径,统筹规划,合理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数量,并因需配置设施设备,既要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又要防止粮食主产区、主销区服务的承担能力,以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
(三)功能配置。坚持为种粮农民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诚信高效”的运行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内容的区域性粮食产后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打造区域公共服务品牌。一是产后干燥清理设备。改造提升老式粮食烘干机及水分、温度在线检测、自动控制等功能;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粮食烘干设备、移动式烘干机、就仓干燥系统、热泵通风干燥器,配置旋转式干燥机,配置粮食(湿粮)清理、色选、玉米脱粒机等。二是必要的物流仓储设施。配置接收、发放、输送、装卸、通风设备及必要的运输车辆等,建设与烘干机配套必要的罩棚、晒场、地坪、仓储等配套设施。三是粮食质量常规检测仪器设备,以及与自治区和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连接的网上交易终端等设备。
(四)总体进度。截至目前,平罗县已基本建设完成15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具备相应的产后服务功能和经营管理能力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遴选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主体过程中,我局严格按照调查摸底、宣传动员、企业申报、部门初审、政府备案、区局审查批复(方案)、企业投资建设、专家组织验收等程序进行。15家产后服务中心主体分别为:农民合作社6家,粮油加工企业8家,国有粮食收储企业1家。建设项目于2017年4月份开工建设,已全部完工,于2018年投入使用。
(五)建设规模。全县15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总投资4312万元。其中:企业投3034万元,自治区补助1278万元,已完成投资概算整体项目工程已通过验收。基本建成的15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已为农户开展“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据统计:建成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日烘干能力达2500吨,完成粮食烘干量158100吨,粮食日加工能力达790吨,完成加工量91580吨,粮食流通量达249680吨,为本地粮食产后服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项目完成投入运行后,投资年回报率可以达到8%,企业每年至少增效15万元;降低粮食损失率1-2个百分点,每吨粮食可增加农民收入120元。
(六)实施效果。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能有效应对夏秋连续阴雨等灾害性天气导致的粮食产后损失,切实增强为农服务的技术优势和设施优势,解决产后粮食晾晒问题;建立信息平台,使广大农民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市场上需要的粮油产品指导农业种植,使之产、销对接,增加农民收入;规范粮油专业合作社,使之进一步提升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开展“五代服务”,有效加强了粮食资源的节约和利用,调剂市场余缺,丰富农产品市场,促进种植、加工、消费的有机结合。该项目完成后,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减少了粮食损失,增加农民收入,有效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保证粮食收购质量,扩大粮食经营范围,进一步提升我县粮食产业化水平,为促进国家、自治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三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项目建设还需完善。该项目建设实际投资较大,但部分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节省开支,没能够按实际要求建设,致使申报投资与实际投资有一定差距,在完善项目建设资料时依据不够充分。建议加大实体企业补助力度,项目可采取单项验收的方式,完成一个项目验收一个项目,兑现奖励资金,提高实施进度。
(二)项目运营模式还需改变。部分产后服务中心只是作为自己粮食流通与经营运行,没能真正做到为农户提供“五代”服务。建议应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在减少农户粮食损失、农户粮食收益提高方面做经营探索,有条件的可以开展“粮食银行”服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平罗县人民政府承办:平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技术支持:中共平罗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