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美术工作者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脚步丈量广袤的祖国大地,用画笔描绘春种夏长的辛劳、秋收冬藏的喜悦,创作出一批优秀美术作品,展现了大国粮仓的时代新貌。
礼赞大地,读懂“藏粮于地”
地为粮之本。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对耕地的保护和建设。千百年来,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深藏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美术工作者以小视角折射大主题,浓墨重彩地表达对土地的深情。
希望的田野上,总是洋溢着一餐一食带来的知足与欢愉,哪怕是在并不丰沃的土地上。油画《礼赞大地》是陈流“土地”主题系列作品之一,描绘了云南地区早春时节农民播种的景象。大面积的红土地,与绿色的群山形成鲜明对比,成为画面主体。几位农民或弯腰耕作,或持锄休憩。人物形象与环境融为一体,黄天厚土的浑厚凝重与天地人相谐的意蕴跃然纸上。该创作源于画家在云南红土地上的采风活动。采风的深刻体会,让久居城市的美术工作者对土地多了一份敬畏,更升华了对土地的认识。
五谷瓜果栽满沟,梯田层层披绿装。在提升耕地质量的同时,人们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像徐里的油画《加榜梯田》、韩昌力的中国画《绿水青山之叠田》、田云龙的版画《印象皖南·雨后》等作品,均以生态优美的梯田为表现对象,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山水与耕地的奇妙交融,在丹青华彩的渲染下更显瑰丽壮阔,大地生态画卷的最美底色——绿色,愈发鲜明。
记录时代,镌刻“藏粮于技”
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这种历史性转变,离不开农业科技飞跃发展。不少美术工作者以“藏粮于技”为选题,通过多元视角观察,表现中国粮食科技的创新步伐。
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长久地保障粮食安全。吴为山创作的雕塑《袁隆平》,生动传神地再现了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朴实乐观、勤奋钻研的形象——右手拿着草帽,脚上的高筒靴沾着泥土,表示他刚刚走出稻田;双目注视左手紧紧攥着的一束稻穗,嘴角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寓意其农业研究取得进展。作品寄托着人们对“杂交水稻之父”永远的敬意。
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也在不断完善。陈振国的水彩画《秋醉大巴山》,借鉴北宋山水画全景式构图,以金秋丰收季美景如画的大巴山,以及贯通画面向大巴山深处蜿蜒而畅通的公路,从侧面展现了我国在粮食仓储、运输和保供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图绘幸福,寄寓“天道酬勤”
良田要人耕,科技因人兴,饭碗要端得稳、端得牢、端得好,离不开亿万人民的辛勤劳作。美术工作者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为辛勤耕耘者画像,折射大国粮仓背后的默默付出和粮食产量稳步增长的动力之源。
粮食丰产,总是让人满心欢喜。周丽萱的油画《丰收喜悦》就表现了人们打稻谷、庆丰收的火热场景。飞扬的尘土披上明亮的光,“稻黍飘香、颗粒归仓”成为绚烂夺目、颇具仪式感的画面。忙碌的身影洋溢着火热的激情,昂扬向上的蓬勃之气氤氲如蒸。如果说《丰收喜悦》表现了传统农耕收获时节的片刻光影,那么陈玉平的版画《金秋随想》则以宏阔视野再现了现代农业机械化收割的典型场面。画家对机械化收割的繁忙景象进行了艺术化处理,暖黄色的主色调铺满画面,金黄的稻田一望无际,丰收的喜悦一览无余。
围绕“粮食安全”展开的美术创作,无疑是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结晶,灌注了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对时代的思考,也融入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对劳动者的歌咏。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赞美着新农人的踔厉奋发、喜人佳绩,记录着新征程上“粮安天下”的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