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米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米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对米产生探究的兴趣。
2、认识几种常见的米,感受科技日新月异下的米的多样性。
3、懂得农民种粮食的辛苦,知道要爱惜粮食。
活动准备
1、米的生长过程图片
2、布置好的米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对米的了解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米)
你们知道米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自由讨论、猜想)
(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米的种植生产过程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米到底从哪里来的。(幼儿观看录象)
师:通过刚才的录象,你们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
(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逐一出示小图标)
稻子——秧苗——成熟的.稻穗——收割——脱粒——去壳(起米)
师:从稻子到我们手中的米,这中间要经过很多复杂的工序,是由农民伯伯半年的辛苦劳动换来的,因此小朋友每天吃饭的时候都要想到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们要爱惜粮食,决不能浪费!
(三)、参观“米店”,初步了解米的多样性
师:小朋友除了了今天看到的白米,你还见过或者吃过那些米呢?
(幼儿自由讨论、发言)
教师出示幼儿讲出的米的图片如:黑米、小米、糯米等
师:除了小朋友说的这些米我们生活中还有青米、泰国香米、糙米等,现在商店里
卖的一些米还有一些保健功能,因为科学家在种植过程中添加了一些营养成分。
(四)、游戏:逛米店
幼儿角色游戏:请个别幼儿担任米店营业员,其他幼儿买米,买米的幼儿要把自己买的
米的名字和特征讲述清楚。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我们主题活动开始,通过这个活动,引起了幼儿的注意。“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米的种植生产过程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对米的整个种植生产过程有个初步了解。同时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了一些跟平常吃的不一样的米,先从在幼儿园吃的黑米粥、小米粥到后来教师的青米、香米等,幼儿了解到米的多样性同时又有继续想参与以后的活动兴趣。
1、在看看、说说、做做的过程中,让幼儿感知大米的来历及用处。
3、使幼儿懂得爱惜粮食,从而激发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对大米产生兴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米粉、水、糕、粽子、汤圆、米饼、爆米花、盘子、抹布(人手一份)
2、《大米产生》的图片
3、已完成有关米及米制品的调查表
一、看看、说说米及米制品
1、(米饭引出)这是什么?用什么做的?米从哪里来?(看图片《大米产生》)
米除了做米饭,还可以做些什么?
师小结:米除了煮饭,还可以煮粥、包粽子、做爆米花、做甜酒酿。米除了直接做这
些食品外,还可以磨成米粉,做好处的食品。
3、(看教师示范)米磨成米粉,做出了什么?对了。除了糕外,你们还吃到过什么用米粉做的食品?
4、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用米做成的食品好吗?
二、幼儿品尝米做的食品
1、展示各种米制品
2、幼儿品尝,并相互交流食品的'味道
三、引导幼儿在集体中交流、讲述自己所吃食品的味道
四、教师小结
1、米可以做很多食品如:粽子、年糕、汤圆等,并口味都不同
2、幼儿知道要爱惜粮食,了解劳动人民的辛苦。
为了让幼儿对米有更直接的经验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直接参与,于是我们请幼儿品尝了米制品,在品尝得过程中了解米的作用,以及劳动的艰辛。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的米,如大米、小米、糯米、薏米等,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颜色和口感。
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触摸等方法,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能简单区分不同种类米的用途,如大米用于煮饭、糯米可做粽子等。
情感目标
教育幼儿珍惜粮食,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米的种类、外形特征、颜色和口感。
(二)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不同种类米在外形、口感上的细微差别。
理解米的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
展示各种米的实物、图片和视频,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和认识。
操作体验法
让幼儿通过触摸、闻味、品尝等操作,亲身体验不同米的特点。
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米(大米、小米、糯米、薏米等)的实物、图片和视频资料。
小碗、小勺等品尝工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3分钟)
教师拿出一碗米饭,问幼儿:“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是米饭。
接着问:“那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做成的吗?”引出今天的主题——各种各样的米。
(二)基本部分(15分钟)
认识各种米
教师逐一展示大米、小米、糯米、薏米等米的实物,让幼儿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
例如,展示大米时,教师说:“小朋友们看,这是大米,它是白色的,颗粒比较细长。”然后让幼儿传看大米,用手触摸,感受大米的质地。
同样的方法介绍小米(黄色、颗粒小而圆)、糯米(白色、颗粒饱满且有粘性)、薏米(灰白色、颗粒较大且中间有凹槽)等。
米的'口感体验
教师将不同种类的米分别煮成少量的米饭或粥,用小碗盛好,分给幼儿品尝。
在幼儿品尝过程中,引导幼儿描述不同米的口感,如大米饭松软,小米粥清淡爽口,糯米制品比较粘糯等。
(三)拓展部分(10分钟)
米的用途讨论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我们刚刚吃了不同的米做的食物,那你们还知道米可以用来做什么吗?”
引导幼儿积极讨论,鼓励幼儿说出如粽子是用糯米做的,米酒也是用糯米酿造的,米还可以磨成米粉做糕点等用途。
珍惜粮食教育
然后说:“小朋友们,米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我们每天都能吃到美味的米饭和米制品,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哦。”
(四)结束部分(2分钟)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直观教学法,幼儿对各种米的外形特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实物、图片和视频的展示让幼儿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
操作体验法让幼儿亲自品尝不同米的口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幼儿的参与度较高。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珍惜粮食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不足之处
在介绍米的加工过程时,由于环节较为复杂,幼儿可能理解得不够透彻。
对于个别幼儿来说,不同米在口感上的细微差别难以准确区分。
改进措施
在讲解米的加工过程时,可以采用更加简单易懂的动画形式,或者让幼儿亲自参与模拟加工过程的小活动,加深理解。
对于口感区分较难的幼儿,可以再次提供品尝的机会,并且给予更详细的引导,如对比不同米制品在咀嚼时的不同感觉等。
知识目标
幼儿能够认识常见的米,如大米、小米、糯米等,并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比较各种米,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能简单描述不同种类米的不同之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意识,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常见米的种类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米的特征,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
让幼儿真正理解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珍惜粮食的行为习惯。
通过展示各种米的实物,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和感受。
提问引导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游戏教学法
采用游戏的方式,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各种米(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的实物若干,盛米的小盘子若干。
关于稻谷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一些用米制作的食物,如米饭、米粥、粽子等。
导入部分
教师拿出用米制作的食物,如米饭、米粥、粽子等,提问幼儿:“小朋友们,知道这些美味的食物是用什么做的吗?”引导幼儿回答是米,从而引出今天的主题——各种各样的米。
基本部分
教师把各种米混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大盘子里,说:“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我们要把这些混合在一起的米分开,把相同的米放在一个小盘子里。”
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在旁边观察指导,鼓励幼儿根据之前观察到的米的特征进行分类。游戏结束后,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播放稻谷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边播放边简单讲解:“小朋友们,米是从稻谷变来的。春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把稻谷的种子种到田里,然后给它们浇水、施肥、除草,稻谷慢慢长大,到了秋天,稻谷成熟了,农民伯伯把稻谷收割回来,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我们看到的米。”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现在知道米是怎么来的了吗?那农民伯伯种稻谷辛不辛苦呀?”引导幼儿体会农民的辛苦,从而培养珍惜粮食的意识。
教师将装有不同种类米(大米、小米、糯米、黑米等)的盘子分发给幼儿,让幼儿仔细观察。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盘子里的米,它们的颜色一样吗?形状一样吗?大小一样吗?”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小手触摸,感受不同米的特征。
游戏:米的分类
拓展部分
教师将之前准备好的米饭、米粥、粽子等米制品分给幼儿品尝,问幼儿:“小朋友们,尝一尝这些用米做的食物,味道怎么样?”
在幼儿品尝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同样是米做的食物,味道却不一样呢?”让幼儿了解不同的加工方式会使米做出不同的食物。
品尝米制品
结束部分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米,知道了米的特征和米是怎么来的,还品尝了米做的食物。那我们以后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幼儿回答要珍惜粮食,不挑食。
总结回顾
直观教学法的'运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触摸,更好地认识了各种米的特征,幼儿的参与度较高。
游戏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了对米的认识,并锻炼了分类能力。
在品尝米制品环节,由于食物种类有限,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更多不同米制品的多样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幼儿表达不清时给予更多的引导和耐心的等待。
在准备米制品时,可以增加更多种类,如米糕、米饼等,以丰富幼儿的体验。
幼儿能够认识常见的米,如大米、小米、糯米等,并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
通过观察、比较、触摸等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米的认识和发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珍惜粮食的意识,懂得粮食来之不易。
认识常见的米的种类及其外形特征。
了解米在人类饮食中的重要性。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种类米的细微差别。
让幼儿深刻体会粮食来之不易,从而真正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
通过展示各种米的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幼儿直观地观察米的外形特征,了解米的种类。
让幼儿亲自用手触摸、闻米的气味,比较不同种类米的差异,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
采用游戏的方式,如“米的分类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对米的认识。
各种米(大米、小米、糯米、黑米、薏米等)的实物,分别装在透明的小盒子里,并贴上标签。
与米有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稻田、碾米过程、各种用米做的食物图片等。
用于分类游戏的小盘子若干。
播放一段农民在稻田里收割稻谷的视频片段,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民伯伯在收割什么吗?”引出今天的主题——各种各样的米。
1.认识各种米(8分钟)
教师将装有不同种类米的小盒子依次摆放在桌子上,向幼儿展示。
拿起一盒大米,引导幼儿观察大米的颜色(白色)、形状(细长的椭圆形),并让幼儿用手触摸,感受大米的硬度和光滑度,然后闻一闻大米的气味,教师简单介绍:“这是大米,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米,煮出来的饭香香的。”
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向幼儿介绍小米(黄色、圆形、较小)、糯米(白色、短而圆、较黏)、黑米(黑色、细长)、薏米(白色、中间有一道沟痕、颗粒较大)等,让幼儿通过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来认识不同种类的米。
再次播放一段视频,展示稻谷从播种、生长、收割到加工成米的过程,向幼儿讲解米是由稻谷经过加工而来的,让幼儿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
(三)游戏部分(10分钟)
游戏名称:米的分类游戏
游戏规则: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幼儿面前放一套装有不同种类米的小盒子和几个小盘子。
教师说出一种米的名称,如“大米”,幼儿要迅速将装有大米的小盒子放到对应的小盘子里。
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幼儿分类又快又准。
游戏进行2-3轮后,可以让幼儿交换小组重新游戏。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认识的各种米,再次强调米是粮食作物,农民伯伯种植很辛苦,我们要珍惜粮食,不浪费每一粒米。
六、教学延伸
在班级的自然角投放一些稻谷,让幼儿观察稻谷的生长变化过程。
七、教学反思
通过直观教学法,幼儿对各种米的外形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游戏环节的设置有效地巩固了幼儿对米的种类的认识,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在认识米的外形特征时,个别幼儿对米的触摸和闻气味的环节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卫生问题有所顾虑。下次教学时,可以提前强调洗手的重要性,让幼儿更加放心地参与。
在游戏环节,有小组出现个别幼儿主导分类,其他幼儿参与度不够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小组合作意识的引导,确保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