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四部门印发原粮运输减损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强化国内原粮运输过程管理,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应用,减少运输环节原粮损失损耗。到2027年,原粮运输技术水平实现新进步,原粮运输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原粮运输减损降耗取得新成效。到2030年,原粮运输技术水平实现显著提升,原粮运输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善,原粮运输减损降耗取得重大进展。
原粮运输减损技术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等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指导做好原粮运输减损工作,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粮减损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执行粮食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创新为动力,强化国内原粮运输过程管理,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应用,减少运输环节原粮损失损耗。到2027年,原粮运输技术水平实现新进步,原粮运输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原粮运输减损降耗取得新成效。到2030年,原粮运输技术水平实现显著提升,原粮运输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完善,原粮运输减损降耗取得重大进展。
二、做好原粮运输准备工作
(一)做好装运准备。托运人应选用适宜载具运输原粮,承运人配合托运人按规定做好原粮运输必要防护处理并备好包装物、铺垫物等。铺垫物不应破损,宜用麻袋片或塑料编织片等不易吸潮的材料,不得使用谷壳、篾片、苇席或其他不适宜的铺垫物。加强包装物、铺垫物和必备用品管理,确保质量良好。
(二)检查运输载具状态。托运人、承运人应加强对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输载具检查,确保状态良好。认真检查运输载具门、窗、舱盖等处,确保无漏雨雪、漏粮、水湿、污染等异状,车辆、船只等运输载具的装载空间规整完好,包装袋、集装袋、集装箱等完整无破损,内部空间清洁干燥,卫生条件良好,确保运输途中不开裂破损。及时检查车辆、船只铺垫物及防雨设施,避免原粮撒漏或湿损风险。做好原粮接卸和输送设备维护,确保传动、承载、运输设备状态良好。
三、做好原粮接发减损工作
(一)做好清理抑尘和输送降碎。做好原粮装卸、入仓过程降尘清理,可使用高效环保原粮清理系统、密闭高效输送设备或其他除尘和抑尘技术装备降尘。装船、装车机具设备落粮处宜加装降碎抑尘装置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输送设备可采用弹性挡板等设施,降低原粮破碎率。
(三)做好原粮出仓作业管理。平房仓储存的原粮出仓前应进行通风散气,严格遵守作业规程,防止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粮堆或粮芯温度与环境温度差异较大时,应降低出仓速度,避免结露。提前检修扒谷机等机械设备,做好输送带等设备桥接,安排好开机顺序,防止出现遗撒。作业时应及时清扫粮仓和场地,收集遗撒原粮。
(四)做好港口中转作业。加强港口作业设备检修维护,确保运行状态良好。合理设置设备启动顺序,减少不必要停机,降低作业环节抛撒损失。鼓励应用物联网技术,采用散粮物流管控一体化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输、仓储及作业数据流的高度融合、动态作业协同,及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做到设备预测性管理和预防性维护。
四、加强原粮在途减损工作
(二)预防在途原粮品质劣变。承运人根据托运人要求,按照原粮品种和运输周期,有针对性地采取隔热、保温、抑菌等技术手段,避免原粮品质劣变,降低运输过程中原粮结露、发热、霉变和虫害等风险。不得在运输途中使用国家禁止的化学药剂或违规使用化学药剂进行保质杀虫等作业。
(三)及时处置突发情况。托运人、承运人要按约定加强原粮发运、运输、接收的数量、质量管理。一车一船或一箱(大船按舱)宜装载同一品种、同一性质的原粮,如遇特殊情况拼装时,需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有明显标识。承运人在运输过程中应按照托运人要求,保持原粮品质,遇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托运人联系进行处理,避免损失扩大。在运输途中,根据约定做好巡检和记录,消除原粮质量风险因素。
五、强化原粮运输减损技术支撑
(二)完善粮食多式联运硬件设施。统筹推进散粮运输、集装运输、多式联运等协调发展,鼓励装卸点应用集装箱翻转机、固定式集装箱装箱站、固定式集装箱卸箱站等装卸新技术、新装备,减少传统运输模式装卸、搬运次数,有效降低原粮转运过程损失。
(三)提升运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原粮运输过程中,鼓励采用基于北斗时空定位及工业互联网技术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基于云平台的粮情数据存储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及时提供运输粮情监控与预测服务。深化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畅通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形成灵活高效的粮食物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