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储备大豆的安全储存管理

进口大豆受籽粒本身特性、自动分级、国内外标准差异和运输模式等的影响不耐储存,难于进行长期保管。但在保管过程中,通过“预防控制”能够较好地处理保管过程中的难题,大大提升进口大豆的安全保管水平。

有关资料显示,四大跨国粮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而中国的榨油厂大多数都在使用进口大豆榨油,导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而在贸易中却没有定价权,所以进口大豆转为储备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调控国内大豆市场价格波动和对冲国际贸易劣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意义。但是,进口大豆其籽粒本身水分含量高、脂肪含量高、易发热生霉和走油赤变,不耐储存,再加上自动分级影响,在储存过程中极易出现局部和整仓发热,甚至造成储粮事故。因此,如何确保进口安全储存,在保管过程中的储存管理就变得急迫和有意义。

籽粒本身特性

进口大豆出油率为18%~22%,比国产大豆高2%~3%,因此其脂肪含量较国产大豆高2%~3%,而脂肪其本身具有较多的疏水基团,会导致进口大豆籽粒本身局部的含水量较国产大豆更高,而进口大豆籽粒本身整体的含水量一般却是低于国产大豆的安全水分13%,这也导致进口大豆相比国产大豆更容易在机械化运输和装卸过程中出现破碎,进而加剧其在入仓过程中的自动分级,导致杂质积聚和虫霉滋生。再加上进口大豆收获期在3-6月和9-11月,因此运输到中国大多数是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进口大豆的储存不稳定性。

自动分级

进口大豆储存的仓型主要是平方仓、浅圆仓、立筒仓3种,这3种仓型在仓房气密性、仓容量、堆粮高度、保温性、入粮方式和测温系统的布设方式、装卸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储粮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影响最大的是入粮方式。浅圆仓是3种仓型中储存进口大豆最多的仓型,但是自动分级现象也最严重,导致杂质中心集聚(中心落点杂质含量与仓周含量差异至少十倍以上),处理难度较大,但是其保管设备设施配置全面,为安全保管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立筒仓由于其一般采用1~3个入粮点,筒壁直径一般也在20m以内,入粮后自动分级相对浅圆仓会分散,但是立筒仓粮食保管设备设施配备一般不足,即使杂质没有那么集中,也不利于长期保管,特别是夏季高温期进口的大豆。平房仓相对于浅圆仓和筒仓采用多点入粮方式,自动分级严重程度相对最低,且配备了完善的保管设备设施,最有利于安全保管。但是不论何种仓型,自动分级所导致的杂质聚集都是影响其安全保管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国内外质量标准差异

由于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销售和生产基本为国际大粮商所垄断,因而在质量标准的制定上也为国际势力所把持,如巴西对杂质的定义不包含豆荚和豆皮,阿根廷通过4.0mm的筛下物的破碎粒也不算杂质[2],这就导致按照合同标准进口的大豆到港入仓后往往与国标检测的结果不一致,这个原因也导致进口大豆的入仓分级更为严重,储存难度加大。

运输模式

粮食作为大宗商品,都是散运和机械化作业。尤其是美国和南美洲的大农场作业,全部机械化。这种作业模式效率高、速度快,符合现代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特点。但是,其发运国外都是在质量检验后,再通过门机、装船机、斗提机、皮带机等入船,这个过程不仅产生明显的自动分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破碎,这就是在卸外轮时明显看到有些区域全是土和其他杂质的原因之一。而海上长途运输20~40d,难免遇上阴雨天,特别容易导致大豆在船上就出现结露、霉变、高温和板结现象。到了中国港口又经过减载、短驳和长途水运、陆运以及吸粮机、门机、皮带机、斗提机等的作用才能入仓,进一步加剧破碎和分级,导致进口大豆的储存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影响进口大豆安全储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进口大豆本身不耐储存和入仓过程中的自动分级所导致的杂质聚集。

进口大豆不耐储的特性属于籽粒本身特性和自动分级这一物理特性,这两个特点都是客观存在,为了提高管理水平,我们引入“预防控制”概念。就是在进口大豆的保管上尽可能通过过程和环节控制将异常粮情的产生扼杀在萌芽阶段,确保粮情可控,并可以在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进行预防。

技术预防

主要是准备工作多考虑一点:

管理预防

不论平房仓、浅圆仓还是立筒仓,对于异常粮情的处理原理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效果差异较大,常用的预防技术总结如下。

虫害预防

在空仓准备期间,对于地槽、墙角、门边、屋顶等位置加强清扫,减少害虫遗留仓内。在库区、输送设备上定期开展敌敌畏消毒,避免外界害虫迁移或者感染。粮情稳定后,及时进行凯安保粮面防护和密闭储存。如果后期没有抑制住虫害的发生,就要进行磷化氢熏蒸或者气调处理。但是到目前我们还未进行过熏蒸。

结露预防

结露是因为有温差的存在,而在粮情处理或者密闭储存中,温差的存在都不可避免,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就是“翻”和“排”。翻就是翻粮面,排就是仓内湿热空气排出仓外。翻粮面的时候要依据结露的情况来决定翻的深度和频次,一般是粮面下30cm,通风频次根据表层结露情况而定,在通风作业期间,发生结露,每天至少翻动一次。

“局部发热”预防

不管是平房仓还是筒仓都存在局部发热的情况,除了是储粮害虫造成的发热以外,基本上都是外部冷源单管或者单管直接处理模式。但是,有时候传统的处理方式对进口大豆可能不太好用。比如,平房仓所配置的老式单管及风机在浅圆仓上就不好用,要用好单管及外部冷源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整仓发热预防

整仓发热的处理关键除了高杂区按照单管使用注意事项做好外,还要综合考虑外部冷源情况,单管的作业模式要与粮堆整个热量交换的界面同步,缩小通风死角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杨文生.进口大豆入仓自动分级特性研究[J].粮食储藏,2014(6):23-26.

[2]高正谦,邓立,李玥,等.赴巴西、阿根廷调研进口大豆与国内质量检测差异的分析报告[J].粮食储藏,2014(4):48-52.

[3]杨文生,王健刚,陈勋童,等.浅圆仓智能通风系统在冬季通风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16(1):122-126

THE END
1.粮食储存仓库的三种仓型是怎样的?用砖砌成壳体结构,以代替房式仓屋面容量小,可供小批粮食贮藏之用。 2、立筒仓 属立体式垂直型深仓,通常由工作塔、仓筒群和接收装置3部分组成,容量较大,大多有较高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装置。工作塔一般为多层建筑,用钢筋混凝土或混合结构建成,是立筒仓的操作中心,内部安装有输送、称重、清理、吸尘、分流等各项设备https://www.50yc.com/information/newsdetail/2825
2.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储粮性能探讨【摘要】:对平房仓、浅圆仓和立筒仓三种仓型进行储粮观察、性能比较和结果分析,归纳出三种仓型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更好的为储粮服务。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个人查重>>个人AIGC检测>>文献综述>> (如何获取全文?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SCZ200605008.htm
3.中央储备粮油质量检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法规库二、圆仓(浅圆仓、砖圆仓、立筒仓) 对圆仓粮食的质量检查以扦样器能够达到深度的粮食数量计,不超过2000吨的为一个检验单位,每增加2000吨应增加一个检验单位,一般不超过四个检验单位。 (一)分区设点。圆仓分区布点可按截面分为8个外圆点、8个内圆点和1个中心点,其中外圆点、内圆点均设在圆仓截面径向的4条http://www.110.com/fagui/law_372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