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过后,薄雾在银川平原低空游荡,笼罩着千顷绿苗新稻,这里是宁夏最核心的产粮区,即将拉开秋粮收获、储存的大幕。
进粮出粮肩背手扛粮情检测手摸嘴尝
检修器械、腾仓清扫,吴忠市利通区中滩粮库的主保管员马学义正在做收储前的准备工作。该粮库共8个廒仓,眼前2个属于苏式仓,年龄均超过60年,满目疮痍,早已“退役”。这是新中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后,宁夏现存最早的储粮仓库之一。
仓房是砖木混合结构。地基突出地面1米左右,像穿了一只防雨鞋。仓内两只木柱子支撑,墙面还是手工烧制的青砖,外裹一层厚厚的泥墙。地面是沙子和沥青混合经特殊工序铺成的,仓容仅为300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粮仓容量均超不过千吨。1958年,全区粮油储存库点88个,总仓容量仅为20.8万吨。
马学义16岁参加工作,与粮库作伴39载,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艰难的储粮保粮过程。低温和低湿是储好粮的关键。收粮时,马学义“手摸、牙咬、鼻子闻”,调动所有感官保障入库粮合格。然后,将晒干透的红砖铺在仓底,上盖一层席子,装卸工人扛起100公斤的粮包倒入仓内。马学义将三根长度不一的钢筋插在粮食里,测温靠手摸,一旦粮温上升,大家将粮食刨开一条条的沟,开窗通风降温。粮温降不下来就得倒仓,肩背手扛半个月才能完成。
最怕湿度、杂质超标粮浑水摸鱼入库,此时麦蛾、玉米蟓、印度谷蛾来捣乱,这就要启动杀虫程序。马学义拿来厚纸,将窗户结结实实糊上3层,戴上防毒面具,把麻袋、报纸依次铺在粮上,再将磷化铝按照剂量放置好熏蒸。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建立起专项粮食储备制度之前,宁夏粮油存储基础设施处于“低配”状态,虽然新建仓型以平仓房为主,但储粮技术停留在“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且仓容量仅为107.6万吨。
机械大显神威专线铁路有“特权”
9月19日,宁夏储备粮青铜峡储备库门口,自动扦样机和粮情检测系统将该库职工庄社宏的思绪拉回到几十年前的一个下午。粮站内,一位农妇跪在地上,不停地翻搅着晒场上的麦子,抓起几颗,咬了一下,嘎嘣响,杠牙了,她赶紧请来收粮人检验。不一会儿,一团黑云压过来,瞬间疾风骤雨降临,来不及收的麦子打进雨中,随水横流。农妇瘫坐在地号啕大哭。
心酸的收粮现场已被封印进历史。201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决定组建宁夏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全区储备粮集中统一管理的时代到来,粮食储备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今,农民只需要坐等粮食经纪人上门收购即可,粮食不干,有烘干塔助力。交粮采用“一卡通”,扦样机自动取样,粮食品质仪器“盲检”,避免了“人情粮”“关系粮”入库。
宁夏粮食仓储设施和技术得到了跨越式提升。青铜峡库新建的3栋高大平仓房存了整个粮库15%的粮食;仓间棚代替了露天垛;色选机就是“火眼金睛”,挑出霉变粒;补仓机代替人力进出库,日均输送50吨……每个粮仓都配有机械通风、环流蒸熏、电脑测温系统。8万吨粮食仅需40人就可得到有效管理。
在粮仓的后面,一条长722米的铁路专用线与包兰铁路接轨,这段有罩棚“保护”的铁路是存储“中央储备粮”粮库的标配,一次性装卸粮食2500吨,保证了国家粮食能随时调得动、用得上。2010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地震。中央紧急从青铜峡库调拨2000吨粮食,出库、加工、运输,不到3天,宁夏大米抵达震区。
一台电脑“漫游”仓房塞上储粮进入“3.0时代”
漂亮的办公楼,绿意盎然的草地、姹紫嫣红的花圃,光洁的地面……目之所及,竟无丁点杂草、垃圾和污水。如果不是见到正在转运的玉米,记者无法判断出这是粮库。从2016年开始,“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宁夏粮仓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滨河储备库成为粮食仓储进入“3.0时代”的示范。
当仓门打开时,一股稻谷的清香迎面扑来。仓库堆满了3400多吨粮,足有5米多高,粮面被整齐地划分成块。虽然仓内环境密闭,但粮食可以自由“呼吸”。
仓储智能化管理系统是保管员的“耳目”。“这是粮情电子检测器,每个上面连接着深入粮食里的电缆。”粮库当家人高峰指着电子屏幕说,坐在办公室,保管员就能通过电脑随时监控粮食的“健康状况”。
“这不是变软的测温杆吗?”
“是,但又不是,它不仅感知温度,仓内气体、虫情都能检测到。一旦温度超过设置的20摄氏度,窗户能自动开启,如果粮食‘发烧’,机械通风装置接着开启。”高峰说。
摄像头显示放大22倍,屏幕上,粒粒粮食清晰可见。“一只虫子都逃不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迭代更新的仓廪成了全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截至目前,全区粮库总仓容达到309.2万吨。通过绿色保粮措施,成功将一个存储周期的粮食损耗控制在1%内。每年可减少损失800多万公斤,相当再造2.4万亩良田。全区12个智能粮库存储的小麦、稻谷、玉米可满足717万人吃四个半月。(记者裴云云马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