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时候,走街串户的赊刀人,可能现在40岁左右的人都会有一定的印象。那些赊刀人带着大量的菜刀和镰刀到农村,他们说这些物品全部都是只赊不卖。
他们赊刀的条件全国也不尽相同,有的是等到大米涨价到3元一斤,有的则是猪肉涨价到了5元一斤。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些可都是几毛钱每斤,人们拿到手的工资每个月也不过是几块钱,所以都把他们的话当做笑话。认为根本不可能会实现。
一些胆大的人就赊了刀具,反正不达到条件也不会花钱,先用着再说呗。谁想,那些看似不合理的想法竟然都实现了,可他们却没有来收钱。这些人都去哪了呢?
我们再往前看,赊刀人如果也算是职业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在清朝的咸丰时候就有当地的县志记载,在浙江的一个县出现了赊刀人,他告诉当地人,米价降到18文一升的时候,就会来收取刀钱。要知道当年的米价可是80文一升,粮食价格也很稳定,根本没人相信这米价会降到18文。但奇怪的是,没几年,这米价真的就降到了18文。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当代,有很多人对赊刀人的身份进行探究,可始终也没有一个解释出来。但大体上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他们的真正身份就是商人,他们去农村赊刀,是一种行善,但是又不能白送,所以就说一些不靠谱的话来。过去自己有钱,就开始施舍一些给需要的人,自己也会因此积攒一些“福报”,这种“福报”不仅能让自己的生意更上一层楼,还能庇佑自己的家人。
第二种看法是:有村里老人说,赊刀人都是隐士高人,他们赊刀的做法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行,据说达到一定的数量就意味着功德圆满。
不过,现在市面的赊刀人罕见,但还是有人见到过,对于赊刀本身,没什么变化,可与以前不同的是,要核实甚至收取对方的身份证,然后拿身份证去给别人开手机卡甚至银行账户之类的,这就完全变了味道了。尤其是一些农村的老人,千万要小心了,切不可一时贪了便宜,造成严重后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