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农机升级助力农业现代化

禄丰市农户使用收割机收割水稻罗帅摄影

农业生产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的高低,是衡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机械的全面推广使用,是云南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及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引擎之一。

对上述问题,云南省高度重视。在今年4月7日召开的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云南明确提出要着重做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点建设、加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力度、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装备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等十方面工作。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云南省农业机械化步伐一定能够加快。

云南农业机械化加速提升

云南智农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员察看职务工厂中的蔬菜

受制于高山峡谷阻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云南农业机械使用率较低。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发展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在此背景下,云南积极推广发展适宜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适山化农机装备量、机械质量、使用率都有了明显提升,农机促丰收成效显著。

政策推动补贴覆盖面扩大

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刘仕全介绍,全省耕地面积约8093万亩,但坡度在6度以下、适宜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的耕地仅有约1864万亩。面对耕地坡度大、地块面积小、土壤黏性重、机械化作业条件差的特殊自然环境,如何推进与之相适的农机的使用,成为需要破解的难题。

为此,根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云南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调整完善全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编制发布补贴一览表,涵盖粮食、果菜茶、中药材、油糖料、橡胶生产、搬运及初加工、畜禽、水产养殖等多个品目的机械设备。

与此同时,云南积极争取加大中央农机购置补贴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力度和省级配套补贴力度,仅2022年就争取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3亿元,补贴农机具17.67万台(套),受益农户13.44万户,购置补贴惠民政策覆盖面不断扩大。

楚雄州楚雄市农民李啊发是当地水稻种植专业户,通过流转、租赁土地,经营着30多亩稻田。想到自己的稻田种植面积较大、人工成本较高,2021年春耕时,李啊发拿出3万元积蓄购买了一台自走履带式谷物联合收割机。

购机后,李啊发得知,楚雄市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比例高达30%,便拿着发票填写了补贴申请。没过几天,他就收到9100元的国家购机补贴。“使用农业机械,不仅生产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而且我还能帮其他农户机收挣点钱。”李啊发高兴地说。

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云南全省农机总动力达2858万千瓦,农机具拥有量达655万台(套)。

示范创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德宏州芒市是云南传统水稻产区,因水稻生长周期长、人工成本高,当地群众对使用农业机械生产的需求较高。

为此,芒市率先在全省探索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通过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教授团队,针对当地丘陵水田和气候条件,研发了水稻机械化精量穴直播技术,通过改制传统插播机,实现旱直播和水穴直播全程机械化;在水稻中期管护中,全程使用无人植保机,省时省力;在收割环节,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谷类联合收割机实施规模化机收、脱粒、秸秆处理一体化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据悉,近年来,云南将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及示范创建纳入党政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有效提升了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率。

同时,云南围绕省级确定的29个“主粮作物任务县”,开展全程农机生产示范创建。以任务县的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为对象,结合农业高产创建项目、十大科技增粮措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落实、提升农机技术操作等,扶持农户和合作社购买联合收割新机具、无人机飞防、蔗叶捡拾打捆、秸秆还田新机具等,有效实现了全程农机生产。

2022年,寻甸县马铃薯、曲靖市麒麟区水稻、陆良县玉米、勐海县甘蔗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曲靖市麒麟区、禄丰市、芒市、陇川县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截至2022年,云南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52.98%。

元谋蔬菜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种子分级处理设备

补齐短板提升农业机械化率

“一直以来,适宜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农机具推广使用主要集中在主粮生产中,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的机械化率明显提升,但特色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率较低。”据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可斌介绍,云南“宜机化”改造田块少,平地及缓坡耕地面积较少,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难度大,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条件先天不足,省内适山化农机研发生产能力弱,农机推广工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加之特色经作生产无机械可用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导致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较慢。

对此,云南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成立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工作。省科技厅发布《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2—2025年)》,重点面向咖啡、橡胶、烤烟、花卉、普洱茶等特色经济作物,支持种植、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装备研发。

与此同时,2022年,云南对外发布全省首批农机化短板装备需求清单29条,涵盖粮食机播机收、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播种、甘蔗种植和收获、特色经作收获后初加工等环节,引导社会力量聚焦清单研发和改造适宜云南耕地条件的农业机械。这为云南农机特别是特色适山化农机发展带来了利好。比如,针对“10大产业”等特色农业发展需求,采取“1(烤烟)+10(特色产业)+3(橡胶等特色经作)”模式,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制定了特殊农机具购机、改制补贴一览表,将符合云南农业生产实际、特色经济作物需求的农机装备购买和改制纳入补贴范围。果蔬烘干机是一种在烤烟、坚果、鲜切花、中药材等生产中有着广泛使用价值的特色生产机械,进入一览表后,群众购买类似机械就可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

目前,全省已累计列支6亿多元农机购置补贴,其中,补贴果蔬烘干机近2万台,受益农户近2万户,助力蔬菜和水果田间初加工、坚果预处理等逐步实现机械化,特色经作生产无农机可用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本刊记者刘宇/文图

绥江:“小火车”开进李子园

绥江蕊铭农业公司负责人杨华在调试运输设备

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沿金沙江河谷海拔400~1000米的区域,生长着一种向阳面呈红紫色、背面呈绿色的“半边红”李子,它不仅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截至目前,全县“半边红”李子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由于种植区域地形复杂,给李子的种植、管理、采收和运输带来不便。

近年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绥江县蕊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绥江蕊铭农业公司”)在李子园里推广使用山地轨道运输车,极大节约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统生产费时费力

“我们这里是‘半边红’李子的主产区,我从小跟着父母在果园里劳动,人背马驮的艰辛只有自己能体会。”绥江蕊铭农业公司负责人杨华表示,从背肥料进山到中耕管理,从采果到运输,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遇到阴雨天气,果园里的道路泥泞不堪,上山下山摔跤是常有的事。

“近年来,政府帮助我们修通了机耕路,并对主干道路面进行硬化,给企业和果农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李子园遍布各个山头,如何管理仍然有很多难题。”杨华表示,为了打理好自家600多亩连片“半边红”李子园,全家人齐上阵,但人手还是远远不够,每年都要请不少帮工。

为此,头脑灵活的杨华一直在琢磨“如何推广使用农机,减少体力劳动?”2021年,杨华在浏览网页时,无意间看到一则某企业在果园里使用山地轨道运输车的新闻,他深受启发。“山地轨道运输车不但能运输肥料、生产工具和果子等,还可以坐人,于是我决定前去考察。”杨华回忆说。

说干就干,杨华来到昭通市永善县的一家使用山地轨道运输车的柑橘园实地考察。看到载着一筐筐柑橘穿梭在果园的山地轨道运输车,杨华激动不已。

引进山地轨道运输车

考察回来后,杨华迫不及待地向家人表示想引进山地轨道运输车,没想到家人都不同意。“他们担心运输车翻车伤人。”杨华说,家人的担忧和反对都没能阻止他的决心,他随即与山地轨道运输车厂家取得联系。

“每米轨道成本130元,一个机车头8000元。扣除政府补贴部分,公司共投入10万余元,自投部分并不算多。”杨华表示,以前背肥料、背农药、运输果子等,一年的人工成本就要10万余元。

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在绥江县南岸镇真武山“半边红”李子种植基地,随着发动机轰鸣声响起,杨华驾驶着一辆装载300多公斤复合肥的山地轨道运输车,沿着单道铁轨在约40度的陡坡上缓缓行驶,不一会儿便把10多包肥料分卸到需要的果园里。

“以前,运输肥料全靠人工,背得腰酸背痛。自从使用山地轨道运输车后,人工减少很多。”杨华告诉记者,山地轨道运输车一天的工作效率相当于18个人工的工作量,工人工资按每人每天100元计算,需要1800元。使用山地轨道运输车后,每天可节约人工成本1500元,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以前给600多亩果园施肥要一个多月,现在只需20天。

杨华告诉记者,使用山地轨道运输车效益明显,让他对公司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之前,由于很多果树树龄较大,挂果少,品质不高,且因人工成本高,公司基本无心打理。如今,随着人工成本降低,公司通过去烂根、松土、施有机肥等方式,让老果园重新焕发生机。

本刊记者杨旭东/文邹鹏/图

云天化集团:“机械+AI”开启智慧农业新模式

云天化集团研发的立体循环运动式育苗装置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智慧化农业机械的运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云天化集团”)现代农业产业板块积极探索和推广基于传感器和物联网的各类智慧农业机械进行花卉和蔬菜等特色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生产效率天壤之别

走进位于昆明市晋宁区昆阳镇的云天化绿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科创中心生产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高大的立体循环运动式育苗装置。“这种新型农业机械装置,单体占地面积仅10平方米左右,能育苗18万株,相当于传统育苗大棚亩产量的10多倍。”云天化集团一位技术员告诉记者,立体循环运动式育苗装置采取持续性出苗补苗方法,可实现不间断育苗,5个单体装置就能满足晋宁区7万余亩特色花卉、蔬菜育苗需求,效率非常高。

据悉,晋宁区是环滇池生态敏感区,是滇池保护的重要区域。同时,晋宁区又是云南特色花卉、蔬菜的重要产区之一,全区花卉种植面积达6.1万亩,花农达2.2万户5.5万人,年产鲜切花50亿枝。而这些产业主要沿湖布局,环滇池沿岸的花卉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涉及12个村(社区)4万多名花农。

长期以来,当地花卉、蔬菜生产方式传统、技术滞后,标准化、设施化、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八成以上种植户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生产方式,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在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滇池水体保护压力越来越大的当下,积极探索利用绿色高效的农业机械提高生产效能势在必行。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动下,近年来,云天化集团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入驻晋宁后,实施了低端农业产业退出行动,通过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项目,推进智慧化农业机械的使用覆盖。

在该公司的科创中心生产基地,随着全面推广使用鲜花智能分级设备、基质解压搅拌机、上盆填土机、智能物流苗床系统、立体循环式育苗装置等数十种特色农业机械,使生产效率与传统生产相比有了天壤之别。比如,上盆填土机1小时的工作效率是50名工人一天的工作量;一台轨道式喷雾机器人或智能巡检机器人半小时的工作量,要10多名工人一天才能完成。

农机集成应用是方向

“农业机械使用是现代农业工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单体使用对整体生产效率提升的意义有待提升,如能通过信息技术对机械进行集成使用,将使效能成倍增长。”云天化集团旗下的云南智农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云驹告诉记者,基于智慧技术的农机集成体系化应用,将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机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为提高智慧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近年来,云天化绿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科创中心生产基地先行先试,基于物联网和5G技术,将机械设备进行科学集成:应用智能化种植管理技术,将田间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气象站等设备连接起来,通过感知温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信息,自动调节灌溉、施肥等操作,实现精准管理;通过智慧化植保技术,将轨道式喷雾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设备集成在一起,实时监测花卉生长状态和病虫害情况,根据病虫害程度、药剂类型和剂量进行精准喷洒,避免过度使用农药的情况,从而有效保护环境和提高花卉品质。

记者了解到,在该基地内有一个多层立体AI种植植物工厂,它实际上是一套集成应用的新型农机体系。这套体系基于物联网,利用云天化自主研发的AI植物工厂应用场景,将多层栽培架、栽培驱动装置、补光系统、精准配肥系统等多套高端农业机械进行信息和物理整合,从而实现水肥精准控制、光照高效合理、AI种植技术的集成应用,将蔬菜生长周期由平均50天左右缩短至22天,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目前,仅该科创中心基地年生产销售月季切花达1.47亿枝,销售收入1.42亿元,实现年销售利润2898万元。同时,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少,相比传统生产方式,节肥率达50%、节水率达60%,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盈江:农机合作社服务全国

插秧机作业

盈江县域面积广阔、气候独特、土地肥沃,是云南省商品粮基地县,素有“滇西粮仓”的美誉。近年来,盈江县水稻年均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为保障粮食增收丰产,盈江县旧城镇顺程农机收割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盈江顺程农机合作社”)以推动现代智能农业装备为载体,在探索水稻、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等全程机械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使用农机省工省时

在盈江县,大春作物以水稻种植为主。5年前,全县水稻全程机械化率已超过50%,然而众多农机和农机手一年就忙一个月,造成资源严重闲置浪费。与此同时,种植大户、小型农机合作社快速兴起,但因其规模小、技术服务能力不足、农机服务功能单一等,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为有效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14年4月,盈江顺程农机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成立后,一边积极吸纳社员加入,一边组织县域内的农机大户参与生产托管服务。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261人,大中型轮式拖拉机120台、联合收割机210台、高速乘坐式水稻插秧机32台、植保无人机193架等农机装备700余台。

有了生产“利器”,合作社在帮助小农户开展农业生产上变得得心应手。“单就水稻育秧来说,省内的成本一般为1盘10元,而合作社通过规模化、工厂化育秧,每盘秧苗的成本控制在7元左右,每亩育秧成本能节约75元。”盈江顺程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陶旺说,采用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每亩成本为1100元左右,还不包含日常的田间管理费用,而托管的成本每亩不足800元。

“农机化育秧、插秧与人工作业相比,节本增效显著。一台高速乘坐式6行插秧机,一天可插秧30~50亩,工作效率是人工作业的数倍,不仅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我们的收益。”弄璋镇模恒村姐焕村民小组一位水稻种植户说。

跨区作业开拓市场

随着耕种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在重点服务好小农户的同时,盈江顺程农机合作社开始开疆拓土,主动向外拓展市场。2016年,合作社首次开展跨区作业服务,走出盈江县,走向更大市场。

2021年,合作社为云南省粮食产业集团在大理洱海流域提供近2万亩有机水稻的全程生产托管服务,从育苗、栽插、中耕管理到收割等环节,全程由合作社统筹调度完成,开创了云南单家企业种植水稻突破万亩、单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全程水稻托管服务破万亩的“两个突破”。

2022年,合作社相继承担了云南滇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6800亩全托管、保山市稷穗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4300亩全托管、会泽县民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7000亩半托管等共4.45万亩有机水稻生产托管服务。

“2019年,受台风影响,东北三省的8万多亩水稻田积水严重,当地的大型收割机无法作业。接到机收邀请后,我们组织57名农机手、48台联合收割机,苦战40余天,首次完成黑龙江、辽宁、吉林约8.2万亩的水稻收割作业,实现收益572万元。”陶旺说。

截至目前,合作社在省内的服务区域辐射保山、大理、楚雄等10余个州(市),省外的服务范围拓展至安徽、河南、辽宁等近10个省(区)。

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盈江县昔马镇地处高寒山区,由于气候条件恶劣,水稻种植成本高、产量低,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很大一部分土地处于撂荒状态。

2020年5月,在了解到昔马镇的现状后,盈江顺程农机合作社到该镇团结村与农户合作种植富硒“红麻谷”稻谷。在合作中,农户拿出土地入股,合作社投入生产物资,并与村委会签订种植协议,由村委会组织人力负责水稻的日常田间管护,共同为农户提供水稻全程生产托管服务。

在合作当年,昔马“红麻谷”平均亩产干稻谷达270公斤,折合精米183公斤,被全国高端连锁酒店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收购,亩产值1098元。目前,昔马镇共种植“红麻谷”1800多亩,160多亩多年撂荒地实现复垦,合作社和村集体分别获得收益90万余元。

“2022年,合作社全程托管水稻生产面积10万亩,创收达3159万元,共为农户节约生产成本1913万元,增收近1000万元。”陶旺说。

除了水稻,从2018年起,盈江顺程农机合作社在县域内探索开展1.1万亩马铃薯的耕种管收全程生产托管服务。到2022年,马铃薯生产托管面积达3.7万余亩,占盈江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30%左右。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一些赋闲在家的年轻人加入我们。目前,本地20多名年轻人长期在合作社上班,人均每月保底工资在6000元左右。”陶旺说。

通讯员杨丽春/文图

农机入田,云南还差点什么

多层立体AI植物工厂中的智慧A字循环种植架

多年来,云南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绝大多数耕地处于丘陵山区,且地块零散、坡度大,导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较低,机械化率提升较慢。如何提高适山化农机使用覆盖率?

农机化率提升慢

“2022年,云南全省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达52.98%。”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站站长、研究员邓庆告诉记者,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动下,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提升,2022年,麒麟区、芒市、陇川县、禄丰市四地成功创建为“全国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然而,受客观因素影响,云南农业生产机械化率提升较慢、较难。

据介绍,农业机械规模化推广使用最理想的条件是土地平整、连片,农作物品种单一且种植规模大。我国山东、安徽、河南以及东北三省等部分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主产区农业机械的使用,特别是大型综合耕、种、收农业机械的使用和覆盖率就很高。

在云南,一方面由于高原地区的地貌和立体气候特征,导致农业耕地连片性、平整性不尽如人意,丘陵耕地面积大,坡度耕地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6%以上;另一方面,以经济作物为主的“10大产业”等高原特色农业丰富多样,但不少生产区处于产业“散小弱”状态。

因此,无论从土地还是农作物品种方面来说,都对农业机械的要求很高,现有农机难以满足云南生产实际。以至于我国农机行业有这样一种认识:解决了云南使用农机的问题,再解决全国使用农机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三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土地、气候、地理等客观因素无法在短期内解决,而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又是高原特色农业的‘灵魂’。那么,要解决云南农业机械使用和覆盖率不高的问题,就需另辟蹊径,因地制宜走特色化路子。”邓庆认为,根据云南特殊生产实际,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推广使用,提高农作物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率,就必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首先,要解决有没有农机具可用、有没有好的农机具可用的问题。目前,云南水稻、玉米、马铃薯耕、种、收全程机械化水平分别达54.88%、40.59%、46.47%,但特色经作无农机可用的情况十分突出,咖啡、坚果、中药材、蔬菜等的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此外,一些针对云南生产实际研发的农机具因生产成本高,难推广。

其次,要解决农民愿不愿意用的问题。一些地方大力推广微耕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和技术,但农民不愿使用。比如,禄丰市农业机械种类较多、使用覆盖面大,但受制于使用成本偏高等原因,不少农民宁愿选择人工生产而不愿使用农机。

再次,要解决能否用得好的问题。一方面,广大农民机械化生产技术水平较低,以微耕机为例,云南已有100多万台在册微耕机,但使用中因调试、保养、操作不当,安全隐患频发。另一方面,受制于机械适应性不高,生产损失还很严重,导致农机使用率偏低。

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子

邓庆告诉记者,要破解存在的问题,加大省级配套投入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对农机投入保障主要是农机购置补贴,由国家和省级专项资金配套组成。近年来,国家对云南发放的农机购置补贴一直是西南各省中较多的,2022年中央下达云南专项补贴达4.4亿元,但省级配套资金年均仅有2000万元,导致农机推广使用覆盖面不够大。

同时,要加大农机科技建设力度。针对云南实际搭建“企业+院校+合作社+基地”的发展模式,针对特色产业、地理和气候条件,加大特色农机具科技体系建设,打破地域限制,积极引进福建、浙江等适山化农业机械,并根据云南生产实际进行科学改制、示范推广,建立云南特色适山化农机体系。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处长刘仕全则认为,仅有购置补贴无法更好地提升农机使用率,还有可能造成资源闲置。比如,一些农民通过补贴购买农机具后不使用或者仅自家使用。下一步,可探索使用环节补贴制度,提高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同时,推进分级补贴标准,破解农民不愿意用的问题。

此外,还需搭建科学的用机平台。可探索农机合作社发展路子,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基地”等模式,通过土地连片流转,购机补贴向村集体倾斜等方式,由村集体组织购置农机具并交由合作社统一、规范化经营使用。各级涉农部门应加大对农机手的培养力度,引导他们为周边群众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依托基层农机推广站所,建立一支农机科技指导服务队伍,加大对农民使用农机的技术指导服务。

THE END
1.九大农作物农机化转型升级初显成效收获环节:挖拔结合的半喂入联合收获机得到快速推广,分段收获方式的捡拾摘果机性能不断成熟,满足了不同区域市场需求。花生产地加工技术装备已成为花生全程机械化研发新的重点和热点。 需要关注的问题。花生烘干的问题。花生荚果表面坑洼,流动性差,花生收获裂荚率很高,种子破损率高,一旦受潮,容易造成黄曲霉毒素超标,花生http://journal.crnews.net/ncgztxcs/2020/dyq/sd/930687_20200102025852.html
2.湖北通城:机械化助农成乡村振兴新动力湖北通城:机械化助农成乡村振兴新动力-近年来,湖北省通城县关刀镇官塘社区联合通城县烟草专卖局乡村振兴工作组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道路,解决农民实际困难,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http://www.hb.xinhuanet.com/20241106/c622277afc0d47b6b360386061b9f696/c.html
3.鄢城木渠村:农民晒粮不靠天助农增收有保障鄢城木渠村:农民晒粮不靠天 助农增收有保障 本网讯记者郑潘 张尚东通讯员屈启三报道:又是一年水稻收购季,连日来,鄢城街道木渠村的粮食烘干仓储厂开足马力,为周边农户提供便利化服务,有效解决农户晒粮难题,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木渠村粮食烘干厂 记者在鄢城街道木渠村的粮食烘干仓储厂看到,村党支部书记廖锋平http://www.yichengnews.com/news/zbdt/202409/t4723378.shtml
4.农业产业规模化12篇(全文)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i41dqbn.html
5.粮食产业化经营(精雅篇)4. 抓产业化经营, 做到助农增收落实 企业是实施产业化经营的龙头, 科研院所参与产业化经营为其提供科技支撑, 采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农技部门+基地+农户”是一种产业化经营的全新模式。在项目实施中, 市农科院主动与市粮食局、黄桷庄粮油集团、江北粮油公司、叙府酒业等合作, 通过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的支持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4yu36u2.html
6.忠州日报数字报张廷美的仓库里,整齐地排列着拖拉机、耕田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化设备。他美滋滋地说:“去年收割稻谷时就用的收割机,割稻、脱粒、排草、运输等工序一气呵成,效率翻了几番。” 除引进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外,张廷美还非常注重农机技术的学习。他一边向记者展示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证http://epaper.zzxw.net/html/2025-01/13/content_30334_18181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