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与战略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十三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继续增强,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储备水平明显提升。但也要深刻认识到,未来国内粮食安全依然面临粮食供需“紧平衡”、生态资源要素约束增强、国内外市场衔接不紧密等突出问题。“十四五”时期是全球化秩序重建与国际分工出现新动向的时期,也是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和多边关系不确定性概率增大,“灰犀牛”事件、“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迫切需要重塑
2、粮食安全战略导向、全产业链协同思维和全球化视角。以高质量发展协调好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和确保种粮收益的关系,提高粮食供给体系质量,充分调动种粮主体的积极性;做好国人吃得饱、吃得好与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制度协调。以“全产业链思维”推进“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协同提升安全、营养、健康粮食制品供给能力。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中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消除全球饥饿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维护、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一、“十三五”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政策扶持、综合产
3、能、加工物流、储备调节等方面系统谋划、协调跟进,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达到1.3万亿斤以上,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再上新台阶。(一)粮食支持体系越来越完善粮食生产补贴和价格支持等政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2016年,我国全面推进“三项补贴”改革,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在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三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生产者补贴的新机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2018年我国调整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通过释放价格信号来鼓励优质粮食
4、生产。2018年在部分产粮大县试点探索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是中国农业保险由“保成本”迈向“保收入”的关键一步。除此之外,对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田间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农田水利设施给予重点支持。与近年国际市场粮价几次“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相比,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一系列的补贴及价格支持措施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三五”以来,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持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科技、物质装备、信息化水平不断进步,有效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截至2
5、019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17亿亩,较2015年增加2.95%;有效灌溉率为56.51%,较2015年提高1.62个百分点;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为53.28%,较2015年增长了6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稳保4亿亩,其中2018年建设了8000万亩,是2015年的2.88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2019年达到59.2%,较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农机总动力10.0亿千瓦,虽然低于2015年的11.2亿千瓦,但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由2015年的63%上升到2019年的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耕种
6、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高,助力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2016-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均值为6.61亿吨,较“十二五”时期的6.26亿吨提高了5.53%。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2016-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均值为475公斤,较“十二五”时期的460公斤提高了3.3%,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6-2019年,我国粮食单产达到5621公斤/公顷,较“十二五”期间增长了4.1%。(三)加工与产业经济活力持续释放粮食加工业产业规模和综合效益增速明显,2018年末,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2.3万户企业,工业总产值突破3.1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24%;2018年,全国各类涉粮企业加工转化粮食5.5亿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3%,2020年预期提高到88%。从质量效益看,2018年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行业产值增幅分别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和10.7个百分点,销售利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下载共需:120积分(10积分=1元)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