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秋粮收购高峰期。12月6日,在刘王庄村,种粮大户任总正在操作新购置的辰宇烘干机。他今年承包了300多亩地,收了约400吨粮食,加上收购的玉米,总共有2000多吨粮食需要烘干处理。
收来的玉米,等待烘干。
辰宇烘干机
成大户“新宠”
与往年采用的摊晒方式相较而言,任总夫妇在今年的劳作过程中,明显多了几分“松弛感”。“以往一到这时候,就到处找地方晒粮,用上所有的可利用资源,最多只能同时晒40多吨,一晒就是数月;现在一台烘干机单次就能烘30多吨,连放带烘只需要10个小时。”任总说。
节粮减损是大事。购买第一台烘干机前,任兆同也想过建设烘干塔,但争取建设用地指标、配置预埋件及辅助设施都牵扯着巨大的精力和资金。所以,当他知道有辰宇烘干机时,便接连购置了几台。
0世纪初,任总便当起农机手补贴家用。2010年前后,他走上规模化经营之路,如今已成为“坐拥”十几台农业机械的“老把式”。在种粮这件事上不断“进阶”,任有一定的观察,也有自己的理念。
极端天气增多
更需胆大心细
农谚说,“快收快打,免受糟蹋。”任兆同深有体会,“老百姓都说‘越过秋过麦,越容易下雨’,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检验服务能力的关键时候。当然,服务能力也直接与我们的效益挂钩。”
“有年秋收,接连下了好几天雨,谁有烘干设备谁挣钱。老百姓急着卖‘潮粮’,收来烘干后一斤能赚3毛多。”至今提起,任语气里仍有惋惜,“烘干也排不上队,我们这些没有烘干设备的大户很被动。”
历经多次类似的事件后,这对夫妇的经营理念变了。
“一定要坚持农业机械化,靠前主动接受先进的农机信息。”任认为,极端天气增多已成客观事实,作为大户,更有义务和责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粮食安全,严防“仓门灾”,需要强有力的装备保障。何况从自身利益出发,也要提升服务能力,“硬件”也必须舍得投入。
烘干完的玉米等待入库。
农机购置政策利好,也给了任等规模经营户底气。据了解,任购置的辰宇烘干机,已被纳入《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目录》,算下来能补贴十余万元,而他最新购置的玉米收割机和小麦收割机分别补贴了5万余元和3万余元。“以后还能享受以旧换新政策。”他说。
农业是长期投入行业,设备支出是笔“大账”,收益期却很漫长。因此任觉得,“心细”与“胆大”同样重要,设备再巧,政策再好,也必须结合自身使用率权衡购买。
“就拿这次买的两台烘干机举例,对我来说,省去每天几百元的用工费,看似不起眼,但一年下来就是五六万元;又因为它燃料费上也能省一点,所以对我来说比较合适。”任兆同说,每一笔小账不多,但零存整投的理念,是把生意做大的根本。
散户存粮意识减弱
产后服务大有可为
价格不理想的年份,老百姓售粮积极性如何?
“该卖的卖。”任说,老百姓卖粮积极性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除了当年的行情,还包括上一年的价格波动。拿今年举例,因去年秋收后粮价不升反降,存粮的人都没挣钱,因此今年百姓售粮积极性尚可,秋收后即刻卖粮的农民与存粮的农民占比约为10:1。
反之,如果上年粮食价格后期攀升,次年选择存粮的人数就会多些。但据任的观察,随着城镇化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加速,老百姓存粮的意愿总体上还是递减的,粮食产后服务仍大有可为,这也是他当时选择“入行”的原因之一。
检测玉米水分。
作为产粮大县,依托基层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顺势而为,建设了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同时引导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粮食经纪人等各类粮食经营主体入市,扩大农民售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