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1949年,青岛市各粮库在建成的同时,配备了粮食主任、会计、质量检验员、粮油保管员,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1950年1月,根据山东省粮食局每保管200吨粮食配备1名干部的原则规定,青岛市粮食系统共配备粮食储运干部95名。其中,第一粮库37名,第二粮库26名,第三粮库15名,其他干部17名。同年8月,第一粮库物资库发生火灾,烧毁吸尘器1台、面袋3万条,火灾原因查清后,吸取教训,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了《仓库烟火管理暂行规定》、《粮食出入库管理规定》。粮油入库前,要修检仓库、平整场地、检修设备、消毒装具,并制定入库计划。粮油出库前,按照“推陈储新、定期轮换”的原则编制发货计划,整理出库粮油。粮油出库时进行验质、检斤、装运、交付运输清单等手续。1952年进行清仓查账,统一基层粮油财务管理制度,有账有物,账物相符。1953年,每个粮食保管员平均保管粮食3190吨,1955年增加到3780吨。
1963年4月,粮库实行“六定”管理(即定人员、定任务、定费用、定仓容、定器材、定亏耗),经过一个季度的实行,减少粮食保管员25人,每5吨粮油经营费比第一季度下降5倍。
1971年,开展增产节约活动,发扬一厘钱、一粒粮、一滴油、一根绳的“四个一”精神,修旧利废、节约费用。1976年,开展一个坚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保粮方针)、两个狠抓(狠抓科学保粮,狠抓“三法一定”,即国家粮油仓库管理办法、储粮虫霉鼠雀害防治办法、国家粮油机械管理试行办法和关于开展“四无粮仓”活动的有关规定)、三个提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四无粮仓”水平、提高职工业务技术水平),把住六关(即把住对粮食虫害早防早治关、治少治了关,认真搞好包装器材整洁完备关、严格执行验质关、检斤关、把好科学保粮关)的活动,促进了粮库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青岛市粮食系统粮油机械设备情况表
表28(1982~1990)
年份
品名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固定线
小计(米/条)
1854/22
1497/15
1557/14
1557/17
1225/17
1177/16
633/9
固定胶带输送机
输送设备
小计(台)
307
431
639
671
655
651
617
631
移动式胶带运送机
182
236
396
400
416
413
394
402
吸粮机
6
2
其他装卸输送机
119
193
239
237
253
221
227
清理设备
27
29
33
37
28
31
38
52
初清筛
11
9
振动筛
1
3
其他清理设备
15
17
21
23
18
19
26
40
称重设备
58
79
80
82
90
89
地中衡
53
机械自动称
-
5
其他称重设备
30
32
专用机动车辆
小计(辆)
42
41
78
97
74
84
94
102
112
汽车
25
22
39
48
49
44
47
60
电瓶车
13
16
其它机械车辆
4
36
12
14
34
烘干设备
小计(套)
7
8
圆筒烘干设备
塔式烘干设备
流化烘干设备
其他设备
其他粮库机械(台)
81
51
维修车间(班组)
各类机床设备(台)
55
机械1949年粮库建成后,粮食过称、装卸、去杂、入仓、晾晒、库内搬倒、码垛等作业,全靠职工肩扛手抬去完成。随着粮食仓储工作的发展,工作量不断加大,1958年试制粮食输送机、扒谷机、包装上高机、烘干塔、汽车翻卸龙门吊等机械设备,工作效率提高,劳动强度减轻。1970年改进粮食输送线、车床部件等38件;建成地下输送线2条,全长500米。第二面粉厂与第二粮库建成仓与仓、仓与厂相连并形成风雨无阻、全天候运行的送料线。1981年全市仓储机械设备有420部。机械化粮食分仓和粮食管理所达到46个,占基层单位的42.9%;有地中衡的粮管所26个。1984年,第一粮库研究成功油脂散装、散运、散卸、散出的“四散”装置,使接卸桶装、铁路槽车、船装油脂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节粮油储存
储存青岛解放后,市军管会非常重视粮食安全运输和储存,调动部队实行粮食武装押运,粮食储存武装警卫,昼夜值班。由于运输通畅,运入市内的粮食越来越多,国营粮库全部储满,又租用一部分私人粮仓储粮,剩余粮食分别储存在委托加工的工厂仓库。此时少数不法厂商乘储存粮数量大、手续尚不完备之机,盗卖国家粮食。1949年11月查出私营磨坊盗卖国家委托加工小麦18余吨。随后,各储粮单位相继建立出入库手续,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堵塞漏洞,保证粮食安全。1952年,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建立伏季粮食每7~10天化验一次的制度,保管员要学会长杆温度计、干湿计和薰蒸的护粮法,建立“每三天一小扫、七天一大扫”的扫仓制度。另外利用零下7℃的气候进行低温杀虫,并创造了周边用秫秸、土块引虫潜入的方法,集中除治后虫害比1951年减少70%。随着国营粮库修缮和扩建,逐步将粮食全部储存在国营粮库。1955年存粮57.5万吨,比1954年增加3.68%,支出近47.45万吨,比1954年增加0.47%,全年每个保管员平均保管粮食4166.5吨;调入粮食近25.73万吨,比1954年减少2.89%,调出粮食6.75万吨,比1954年增加6.76%。
青岛市粮食局油脂库存情况表
表29(1953~1962)单位:100斤
食用油脂
非食用油脂
油饼(花生饼、棉籽饼)
总折油
油品(花生油)
油料(花生仁、芝麻、棉籽)
油品(蓖麻油)
油料(蓖麻籽)
1953
134948
81756
33420
7356
36805
1954
457454
26298
573588
22454
217464
1955
373496
198999
451427
24727
4494
79941
1956
452667
136414
875217
44358
18505
52864
1957
337145
126881
589592
50734
4247
75395
1958
104443
87675
43453
17704
10348
60131
1959
97576
49047
134091
30355
16989
45483
1960
74050
41309
87844
14845
4974
37008
1961
98472
91951
17273
15605
4610
16993
1962
231812
200827
84597
23026
30654
22700
1970年7月,本着平战结合、立足于战争的原则,疏散战备粮2万吨,除储满崂山县国库外,还分别储存在远离市区和沿海的12个公社81个生产大队的141座624间仓房里。1980年1月,青岛市粮食局制定青岛市粮油安全储存水份标准试行意见。其中,粮食油料储存安全、半安全水份标准规定:小麦、瓜干为12.5%、12.6%~13.5%;大豆、玉米、谷子、稷子、小米为13%、13.1%~14%;草大麦、米大麦、大豌豆、高粱、豇豆、红小豆、绿豆为13.5%、13.6%~14.5%;晚粳稻谷为14.5%、14.6%~15.5%;花生仁、油菜籽为8.0%、8.1%~9.0%;花生果为9.0%、9.1%~10.0%。超过半安全水份标准为危险粮食油料。油脂储存安全水份、杂质、酸价标准规定为:花生油、豆油、小磨香油、菜籽油依次为0.2%、0.2%、4%(半安全标准分别为0.25%、0.25%、4.1%~5%);芝麻油安全标准依次为0.3%、0.2%、5%(半安全标准为0.3%、0.3%、5.1%~6%);精炼棉籽油安全标准依次为0.1%、0.2%、1%(半安全标准为0.1%、0.1%、1.1%~2.0%)。超过半安全标准为危险油脂。
青岛市粮食(不含议价)分品种库存情况表
表30(1971~1990年)单位:吨
小麦
稻谷
大豆
杂粮
薯类
合计
1971
83425
20580
6950
44565
9610
165130
1972
128310
39385
5265
29220
14585
216765
1973
106390
24743
4815
55930
46940
238820
1974
100070
18070
7785
32110
37610
195645
1975
102055
29725
4690
59260
51125
246855
1976
127840
51960
5335
50600
11205
247540
1977
132790
37135
10490
49715
20370
250500
1978
133195
10035
12180
64115
75655
295180
1979
202000
14800
13955
97770
40325
368850
1980
171555
17115
31895
120590
51260
392415
1981
206005
8940
8015
34955
550
258265
204620
7790
15045
114225
14360
356040
231455
28695
14975
236965
17285
529375
113010
15825
5880
238375
40475
413565
146550
12185
8330
111775
-80
278760
189687
7721
8050
23506
458
229422
219757
7820
11496
98535
-363
337245
200296
8850
11130
113496
-364
333408
243717
13944
14233
117738
-650
388982
253979
17087
17945
190836
-347
479500
青岛市油脂(不含议价)库存情况表
表31(1971~1990年)单位:吨
食油及料折油
食用油品
食用油料
桐油
蓖麻油
油饼
8986
5650
10834
633
151
1100
7140
5649
5028
357
691
901
10728
8659
7277
343
571
877
8427
6316
6947
159
271
574
7691
4538
10539
189
318
130
6063
2728
11264
298
10182
7272
10095
146
223
9416
6131
11722
191
1307
11503
9230
6944
225
1450
15337
11451
12108
87
299
14728
12668
71720
61
3512
15397
14970
1710
123
333
7194
14674
11567
9314
99
4041
17779
10580
20342
-15
127
3958
14365
6331
24633
24
3586
15040
5297
29963
-143
23392
10517
38155
-5428
22010
8566
39779
-4338
22647
14717
22566
1279
21944
14178
23207
117
1984年,青岛市粮食库存数量达到高峰,共储存粮食63.2万吨,后逐年下降。1987年年末库存开始回升,至1990年底库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库存73.3万吨,其中:小麦33.9万吨、玉米22.2万吨、大豆1.7万吨、面粉2.5万吨、大米1.6万吨、油料6.5万吨,其它杂粮4.9万吨;油脂库存1.7万吨。露天垛413个、存粮10.9万吨,临时存粮点17个、存粮1.5万吨。科学保粮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双低储粮10.9万吨,低氧储粮15.3万吨,低温储粮7.2万吨,机械通风储粮6.8万吨。
虫害防治
清洁卫生防治法青岛自建立粮库之初即开始使用清洁卫生法防治害虫。一是制定卫生制度,每周一次大扫除,平时经常保持;二是对仓房内部进行掏、刮、刷、洗、堵等工作,做到六面光;三是地面铺油毡、垫沥青、打水泥,保持平整、光滑、防潮、防鼠、防霉变;四是仓库内外不存垃圾、污水、杂草,使虫鼠无藏身之地。1952年4月,为防止美国撒布细菌,全市粮库加强内外清洁卫生检查,开展捕鼠活动,共捕鼠6700余只;对粮油装具彻底消毒,全部洗刷,杜绝害虫感染和异味污染粉刷墙壁,保持仓房内外整洁。清洁卫生防治法沿用至今。
机械物理防治法1952年1、2月份,青岛市气温下降到零下7℃,全市粮库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低温冷冻杀虫。各粮库适时开窗冷冻潜伏在粮食中的虫子,冷冻装具、用具,杀虫灭菌效果良好。每到春秋干燥低温有风的季节,通风散热,驱温除潮,倒仓去杂,降低粮食水份,抑制菌虫繁殖。同时,在粮垛上,扒沟散热、摊晾,每隔1~2日,重复堆好扒平,使粮面达到棱角一条线、面平成一片,有鼠迹出现一眼可见。如此往返循环,防止粮堆顶部结露,避免潮湿霉变。夏季高温、潮湿则密闭门窗,适时降温,加强管理,勤于测温测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彻底解决。
“三低”保粮法自1980年开始,青岛市各粮库实行“低温度、低氧气、低药剂”保管粮油,简称为“三低”保粮法。低温度保管粮食是利用零下气温冷冻,消灭或抑制粮食害虫的繁殖,达到保管好粮食的目的。低氧气保管粮食是用塑料薄膜把成垛的粮食从六面进行密封,利用粮食害虫和微生物耗氧的特点,降低垛内空气中的含氧量,达到自然断氧,使害虫窒息或停止繁殖。1980年采用该种方法保管粮食3000余万斤,获得良好效果。低药剂保管粮食是降低常规用药量,同样起到杀死害虫的作用。同年对有虫的露天粮垛实行低药剂试杀,每万斤粮食用磷化铝0.5~3克,比常规用药量降低4.2倍。1982年地下粮库储粮后,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制订出地下粮库安全储存粮食规章制度。地下粮库与地面粮库储粮相比较,具有保存期限长、粮食品质不变、保鲜好的特点。特别在夏季虫害繁殖季节,有不易生虫的明显效果,而且粉类粮食不需倒垛、不用熏蒸。1987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全市储粮单位对外开放,利用“三低”保粮法为社会服务,创利润142.3万元。当年,全市“三低”储粮20.8亿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