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行业结构是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实现粮食商品流通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格局、完善的粮食行业结构体系可以促进粮食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规范,也有助于提高粮食物流和整个粮食商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粮食行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所承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粮食企业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而要摆脱这种境况,变市场环境威胁为环境机会,使新时期的粮食行业重新得到振兴,就必须在重视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的同时,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调整目前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构筑体现行业特征和适应新时期粮食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行业结构模式,以推动粮食商品流通和整个粮食工作在新的平台上高效运行。
第一节粮食行业结构与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关系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从粮食产业链的整体看,粮食行业结构是粮食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实现粮食商品流通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我国粮食行业结构现状分析
从粮食行业业务结构看,行业业务结构指的是粮食商品流通中购、销、存、运、加几大业务环节的协调程度。包括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流通环节的衔接和流通运作方式等。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全国原有6万多个粮库(经转制、出租、功能转换和出售后,到2012年继续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为19229个),总仓容约为44145万吨,其中有效仓容38590万吨。粮食简易仓容4299万吨。见表1-1。
表1-1按仓容规模分类企业数量对照表单位:户
表1-2分仓型仓容对照表单位:万吨
从粮食系统人员结构看,由于粮食商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强和储存、加工、装卸及粮食营销环节业务技术要求较高,从事粮食流通业务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否则,就无法适应现代粮食流通发展的需要。我国粮食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职工队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拥有职工400万,现在仍有220多万,其中粮食收储企业职工76万人,粮油加工企业职工148万人(在岗职工139万人)。从职工年龄构成看,中青年职工所占比例较大,45岁以下职工占粮食职工的绝大多数;从业务环节看,从事粮食加工、收储工作的职工人数居前两位,其次是从事营销工作的职工;从职工文化程度看,基本上是初、高中及以上学历,通过近年来的培养和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数量明显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例如在粮油加工企业近140万在岗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就有15万人,还有技术工人25万多人,经营管理人员15万人。经过岗位培训,职工的业务技术熟练程度增强,职工自身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粮食流通各业务环节的顺畅运转提供了必需的人员要素条件。
第三节现行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对粮食流通和粮食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
从粮食流通、粮食安全与粮食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看,现行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对粮食流通的通畅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粮食流通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运作和粮食流通“合力”作用的发挥,阻滞了粮食流通长期稳定的发展和粮食流通效率的提高,进而影响了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不合理的粮食行业业务结构造成了一些地区粮食流通链的阻梗和脱节
二、现行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组织结构导致了粮食物流无序现象的大量存在
三、现行不合理的粮食产品结构给粮食库存控制和加工增值带来了困难
四、现行不合理的粮食系统人员结构制约了现代粮食流通的发展
现代粮食流通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流通技术的创新相伴而行的。粮食流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无论是粮食商品价值转移还是实体运动都需要高素质的经营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去把握,现代粮食企业的运转又离不开具有战略眼光和发展意识的管理者。而现行不合理的人员结构在粮食营销、仓储、运输和加工等环节表现得尤为明显,严重影响了粮食流通的科学运作和粮食物流技术的创新。例如,现在的220多万粮食职工中,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很少且流失较多,这在县级粮食管理部门和基层粮食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雇佣的临时人员占有很大比例,企业在其培训方面投入很少,使其业务技术水平很难提高。因为传统上对粮食流通管理的理解和业务操作方法已跟不上现代粮食流通发展的步伐,迫切需要适应新时期粮食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要求的粮食流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而目前粮食行业在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的。一方面是人才本来就缺乏,另一方面是机构精简和企业改制中又流失了一部分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形成了制约现代粮食流通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和国家长期粮食安全的隐患。
五、现行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加大了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
第四节进一步优化粮食行业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举措建议
粮食经营的市场化在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对粮食商品流通的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的形成。而短缺经济下失当的政府行为、行业垄断经营以及长期的观念障碍和体制惯性,导致了粮食行业结构对粮食商品流通高效运行的严重阻滞。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依据新时期粮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有不合理的粮食行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尽快与国际标准对接,与新时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相协调。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增强新时期优化现行粮食行业结构对实现粮食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粮食流通是粮食安全的实现途径。而粮食流通的通畅运行有赖于合理的行业结构、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管理体制。过去长期内,人们对粮食流通的科学运作存在片面认识。粮食短缺时期,将收购视为重中之重,认为只要掌握了粮源,就掌握了流通;买方市场条件下,又将粮食促销视为流通工作的核心,认为只要将粮食销售出去,就能保证流通的效益。认识上的片面性导致的结果经常是工作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查找原因、解决问题。其实,粮食流通的五大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流通效率,只有做到各环节的密切协调,才能实现整个流通的高效运行。而保持流通各环节处于良好状态,并做到密切协调,这又是粮食行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构成。粮食行业结构是粮食流通的基础,而粮食流通状况又是粮食行业结构状态的表现形式,要实现粮食流通的高效运行,就必须强调形成合理的、规范的粮食行业结构格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优化粮食行业结构对科学组织粮食流通和实现粮食安全的促进作用,采取切合实际的步骤对现行粮食行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实现粮食流通的科学化和粮食安全保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进一步优化粮食行业业务结构,加强粮食流通各环节间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三、进一步优化粮食行业组织结构,为粮食商品流通的规范、有序运行和粮食安全提供组织保证
四、加大粮食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力度,提高粮食加工增值水平
合理的粮食产品结构可增大粮食产销平衡系数,提高粮食供给质量,从品种结构上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加工增值水平的提高,粮食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反过来又可促进粮食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完善。因此,应采取积极措施,除了在生产领域搞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增加优质原粮比重外,在粮食流通领域应加大实施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的力度,推动粮食企业重视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调整和改造现有的以粗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且雷同化的产品格局,淘汰落后的粗加工、高能耗的生产能力,增加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据资料介绍,粮食经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后,传统意义上的主产品的价值远不如长期被认为是不值钱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经过深度开发所创造的价值。当然,这里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出面协调,将某些分散的资源集中起来,形成粮油副产品的规模处理,同时依托技术进步,对碾米、制粉和玉米加工工艺进行改进,为粮油及其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创造条件。国内粮食工业企业应优化资源配置,注意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以打破外资企业对某些环节、某些业务领域的垄断。在竞争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在当前外资企业的合围中闯出一条生存和健康发展之路。
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在粮油新产品开发方面与美、加等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只要我们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做到引进与研究开发相结合,就一定能够逐步缩小这方面的差距,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消费特点的粮食产品结构。
五、优化粮食行业人员结构,造就适应新时期粮食工作需要的职工队伍
六、强化政府对粮食行业结构优化和粮食流通运作的调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