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经典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北京的春节》经典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的春节》经典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春节的习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

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

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

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

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五、小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知道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朗读了自己喜爱的段落。课文中还有很多生字新词需要大家用心去揣摩,联系上下文记住它们的音形义。下节课我们进行听写比赛。

第二课时

1、继续了解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一、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指名回答,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十九放年假,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元旦,元宵节

2、准备过年。

②请找出课文中描写人们准备过年的段落。(1—7自然段)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人们准备过年的场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找出文中的“忙乱、紧张”)

③大人在忙些什么小孩儿在忙些什么他们这时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④你最喜欢哪一种活动请找出来读一读。

⑤指名朗读,读出你的感受。

3、过年时。

①交流: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除夕、元旦、元宵)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热闹)

②都是一样热闹吗默读思考: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这三个日子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找出文中关键词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

③交流各自的体会,教师相机引导。

除夕:喜庆、团圆;正月初一:悠闲、快乐;元宵:红火、美丽。

④品读“除夕”一段,进一步体会喜庆、团圆。

抓关键词“赶、到处、都穿起、贴上”感受除夕的喜庆、热烈;抓“除非、必定”体会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感受团圆的氛围。

⑤品读“正月初一”一段,进一步体会正月初一的悠闲、快乐。

重点指导朗读写人们“逛庙会”的地方,来体会悠闲与快乐。

⑥重点品味“元宵节”的气氛。

师: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交流。

4、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体会十五的红火、美丽。

二、总结课文,领悟写法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①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再读写“腊八”一段,思考:腊八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种抓主要特点描写的方法课文中还有很多,你能再举一例吗

3、对比写法

4、如果让你写春节,你打算怎么写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写一写。

三、作业

朗读课文,读出过年的喜庆气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除夕:喜庆、团圆

元旦:悠闲、快乐

元宵:红火、美丽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会写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填准动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3.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深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合作填表,在同桌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1.学习篇章页,明确任务。阅读篇章页,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什么。在交流中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一名句,了解插图的妙处,明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二、初读课文,巧妙梳理脉络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引导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同桌讨论填准动词:()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鞭炮()年菜()对联()庙会()灯笼

(4)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醋、戚”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2)根据表格,同桌互相说说,老北京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2.联系生活,了解本地的`春节。

(1)联系课始谈话内容“本地的春节”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再次合作填写表格。

(2)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容填写完整。

第2课时

1.通过深读课文,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理解并传承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重难点)

2.通过“阅读链接”展开比较阅读,联系生活实际,试着迁移运用。

一、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1.快速默读,分清主次。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2.选择学习,体会写法。

(1)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二、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2.集中呈现,体会特点。静心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特点。(情感特点、语言特点)再找找文中具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句子。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三、拓展延伸,自然传承文化

1.链接材料,比较阅读。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2.联系生活实际,迁移运用。

(1)再出示第1课时已填写的“本地的春节”的表格,在表格旁边加上一栏“闽南春节习俗”,继续填写,比较不同时代、地域的春节习俗。

(2)说说过春节时,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3)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自己写写“本地的春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保守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同学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身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同学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局部。(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局部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同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局部,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同学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同学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同学体会详略处置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同学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同学采访在座的老师。

3、同学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同学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褒扬。

五、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一、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三)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二)品读课文,体会“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二)导入

春节,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通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老北京春节的魅力吧!

(三)文化常识

1.作者介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为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勤于创作,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劫模范。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残雾》《方珍珠》《春华秋实》等,他的作品都收集在《老舍全集》里.我们首学过他的写景抒情散文《草原》。

2.写作背景

(四)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加点字。

初旬(xún)翡翠(fěi)展览(lǎn)摆摊(tān)栗子(lì)榛子(zhēn)

眨眼(zhǎ)通宵(xiāo)燃放(rán)小贩(fàn)娴熟(xián)

蒜瓣(suànbàn)掺和(chānhuo)

2.多音字辨析。

3.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娴熟:熟练。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形容种类很多。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残灯末庙:指春节快要结束了。

(五)初读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心得,说出“热闹、忙碌、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板书: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作者写了哪些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可以用笔画下来,也可以用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六)再读梳理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其写作顺序是什么?自己想好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谈论,并仿照示例填写下表。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明确: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各类吃的预备充足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小孩子逛庙会

初六店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节看花灯,小孩子们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了北京春节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也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希望大家回去再美美地朗读课文,并把你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下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北京春节那浓浓的“年味”,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老舍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一)复习导入

(二)默读思考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片段,请问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片段?说说你的理由。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三)精读体悟

1.在这些片段中,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作者为什么重点描写这一部分。

明确:对于第一个问题,只要学生能说出大意即可。第二个问题要紧紧围绕着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特点来表述。

(四)品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的很多作品都富有浓郁的“京味儿”,本文语言也是如此。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并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语句,加以体会。

1.孩子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能不能改成“零碎的东西”“玩具”)

2.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3.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1.“零七八碎儿”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的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2.“老年间”指很早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3.“闲在”指清闲自在,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五)拓展阅读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想一想其中描写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想好后与同学交流。

明确: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传统节日中,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六)总结

详略得当“京味儿”十足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读中想象,感受其春节“分外热闹”的特点,体会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2、揣摩语言文字,感悟作者描写北京春节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如谋篇布局的详略得当、点面结合的场景描写等。感受作者俗白风趣的语言风格,进一步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的能力。

3、通过比较性阅读,获得从多角度观察生活、表达生活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民俗特点的表达方法,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

难点:引导学生比较阅读,使学生懂得可以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和表达生活。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二)想了解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这节课,我们走进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老舍先生描绘的北京的春节。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检查预习:

1、认识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二)把握文眼。

可谓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具特色,那么,北京春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同学把我们带进老北京的春节,我们一边听读一边用心感受,找出文中反映北京春节特点的一个句子。(渗透读法:读散文要学会抓文眼。板书关键词:“分外热闹”)。

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指导散文学法。把握全文线索--春节的全过程,体会老北京春节的与众不同,用心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老北京春节民俗特点的。

(六)朗读课文,熟读课文,指导难读的'语句。

三、学习“春节前的准备”,渗透学习方法。

(一)自读课文1至6自然段,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几个自然段,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二)质疑引读: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啊?(渗透方法:边读课文边想象情景;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用心感受。)

(三)汇报交流,师生互动,引导。

“腊八粥”:“家家”、“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感受到人们此时的心情了吗?哪句话最引起你的注意?(热气腾腾、庆祝丰收,暖暖的感觉、喜悦)

从“熬”字,你感受到什么?

“腊八蒜”:“色味双美”、“忍不住”、“家家”。想象人们沾着醋大吃饺子那酣畅淋漓的动人情景。

师:还有什么比拌着色味双美的腊八蒜,放开肚皮吃饺子更令人快乐和满足的呢!读着读着,我们不禁受到感染,过年真好!齐读句子,感受那温暖的感觉、欢乐的气氛。

2、“准备过年”段。你有什么发现?

3、“过小年”段。(“彩排”“又甜又黏”)

(1)反复读文段,一边读一边感受,哪个词语让你尝到了甜美的味道?

(2)小孩子天生是爱吃糖的,当大人们忙着春节彩排的时候,小孩子们早就拥上了街头,各自挑选自己喜欢的各形各色的糖块……发挥你的想象力,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孩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快乐?

(3)满口甜美,糖丝如须,哦,牙齿被粘住了,这个时候,你心里充满怎样的感觉?用你的读,表达那满心欢喜的感觉。

(4)小结: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乱,作者用俗白而又充满画面感的语言,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分外热闹!

(5)引导视角:作者是从谁的角度观察这一切的?(渗透“视角”意识)

(6)过渡:当一切都准备妥当,人们又是如何团聚在一起过年的呢?下一节课,我们与老北京人共渡那美好的时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

讨论、小组合作式。

一、导入新课:

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

(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

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

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

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开始(腊月初)

除夕

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

元宵

结束(正月初十九)

五、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把握详略安排及效果。

教学难点

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本课多音字较多,如“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中的“更、间、正、观、分”,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等词语可以指导学生读好儿化。

本课要求会写15个字,“醋、摊、燃”等字容易写错,可以重点指导。“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摊”中间的“又”不要忘写;“燃”不要把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左边的“火”不能写到“灬”的上方。

阅读理解

积累运用

老舍先生的语言俗白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儿”十足,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了一份情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老舍先生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闲在”等词语,可以请学生改用普通话中的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在对比中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交流生活中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和文中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与春节有关的图片和视频片段。

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2.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课时

2课时。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清内容主次,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2.自由汇报:放爆竹、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守岁等。

3.介绍春节习俗。

4.过渡: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几十年前的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5.介绍作者。

课件出示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作家。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2.学习提示。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正音:“醋”是平舌音;“燃”是翘舌音;“贩”读fàn,不读bǎn。

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

字形:“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写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

4.指导生字书写,重点指导:醋、燃。

(1)课件出示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的书写。

(2)教师范写,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3)师生点评,学生修正自己的书写。

5.课件出示词语。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字典、词典弄懂,也可以请教伙伴或老师。

活动2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

课件出示

活动内容

自主探究:老北京过春节,都有哪些重要的日子?有怎样的习俗?

重要的日子

主要习俗

3.指导学生针对自己填写的表格进行汇报交流。

4.观察上表,指名说一说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并概括出主要内容。

操作指导本环节的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自主钻研文本,自主读文归纳,要充分利用填表格这个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勾画、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块三加强朗读,感受语言

活动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特点

1.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最能表现春节氛围的词句。

3.学生汇报,引导思考:从这些词句中,你感觉老北京的春节有怎样的特点?

活动2初步感受“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1.指名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感觉文中哪些语言和我们平时说的`不一样?

2.浏览这一部分,试着勾画出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自己读一读。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3.小结:同学们在读文的时候已经感觉到了,文中的一些语句和我们平时读到的文字不太一样,比如,一些词语是儿化音,带有鲜明的口语色彩;还有的词语只有当地的老北京人才会用,有地域的特点。这些语言都带着浓浓的“京味儿”,同时也反映了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操作指导整体感知语言特点,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中感受“年味儿”,为下节课的细读做铺垫。

板块四回顾全篇,拓展延伸

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用他那京味儿十足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那么,在这么多重要的日子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交流。

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等。

操作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给出查阅方法和查阅方向,如重点查阅其他民族过春节的活动、服饰、饮食等,使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为下节课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把握课文的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3.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板块一复习导入,揭题入文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热情自傲饺子万象更新鞭炮眨眼通宵间断万不得已

截然燃放小贩摆摊儿彼此贺年骆驼恰好一律彩绘分外

2.生生互评,指出读错的字音,共同订正。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用一两句话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如果能用上我们刚刚认读的词语就更好了。(忙碌、热闹、喜庆、欢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体会作者的写法。(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检测生字的落实情况,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调动生生之间的互学互帮,教师切忌做“裁判长”,一人评判。引导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时,也要提醒学生尽可能用上一两个复习的词语,这样既锻炼学生学词造句的能力,又遵循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并且与学习新课自然融合起来。

板块二抓住重点,体会风俗特点

活动1自读课文,感受“年前的忙碌”

1.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完成自读提示要求:

(1)文中介绍了年前的哪些日子?

(2)年前人们都有哪些主要活动?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特点的。

2.学生交流汇报,谈感受。

(1)质疑:腊八这天的活动很多,为什么单写腊八粥、腊八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重点句品析: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在开展览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的特点。)

3.课件出示腊八粥、腊八蒜的图片,请学生结合生活经历,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风俗特点的。(抓住“各种”“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等描写,体会腊八节的美好,以及人们在这一习俗中所获得的满足和幸福感。)

4.朗读指导。小组轮读课文第1~7自然段,要读出浓浓的年味儿,读出“京味儿”,然后评读。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句子的朗读。如,出示两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强调:通过对比朗读,感悟作家语言的“京味儿”特点,所以朗读这一句子时,要读好儿化。

活动2感受“除夕”“初一”“元宵节”的热闹

1.学生根据学习提示,以小组为单位研读。

2.教师巡视,深入小组中参与学习,相机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除夕”部分。

课件出示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预设:

①“除夕”这一天有什么特点?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②第一句话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③这个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体现出北京的除夕真热闹?

(引导学生抓住“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等关键词语进行交流,体会老北京人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守岁”风俗的重视,感受除夕夜热闹画面中饱含的浓浓亲情和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④指名朗读、评读,品味除夕的热闹。用轻快的语调,读出人们内心的喜悦。

(2)交流“初一”部分。

师生共同交流:

①过渡:与除夕的热闹相比,初一又有着怎样的光景呢?

②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说“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9、10自然段,从作者的描述中,你读出了怎样的气氛?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住不同人群的活动来体会。)

④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描写正月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的语句,感受初一这一日与除夕不同的“热闹”。

小结:初一这一天,不同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充实而快乐。作者正是通过列举初一午后不同人的活动,写出了初一的热闹、美好。

(3)交流“元宵节”部分。

①过渡:如果说除夕描写的是家庭中热闹的场景,那么,元宵节描写的则是全民狂欢的场面。

②元宵节的特点是什么?(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③课文描写了哪些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说元宵节还有什么灯。

④作者用这么多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从中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元宵节?你能读出这种火炽而美丽的节日气氛吗?

板块三对比阅读,体会表达特点

活动1回顾课文,对比详略安排的好处

1.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得比较简略的部分,比较:这些部分和“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日相比有什么不同?

3.出示第7、第11自然段,请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日子的活动写得简略?有详有略的好处是什么?

4.小结:这样写能突出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活动2借助“阅读链接”,对比阅读

2.引导学生将“阅读链接”与《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交流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

3.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1)引导交流:你和文中老北京地区的孩子们相比,过春节的活动有什么不同?

板块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补充老北京春节童谣,再次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祥和。

课件出示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操作指导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拓展语文教学外延,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的大课堂,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教学反思

1.从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语句研读,创设情境,结合生活体验,走进老北京的春节,感受人们的欢乐和浓浓的年味儿。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表达时借助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阅读链接”的资源,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拓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己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课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一份我自拍的画面,想让大家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播放影片,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看过后你都知道这是什么时候了吧。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看看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画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我们再来看看北京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出示幻灯片3)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其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出示问题-课件)

2.交流汇报,老师同时出示图片: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以及课文的详、略)

3.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说说老北京京味十足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问题及重点词语)

三、交流探讨,感受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

同学们,详写的这些内容你最喜欢那部分的内容?咱们就先来分析那一部分。

腊八

(1)学生齐读本段。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出示重点句子及理解-“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他的腊八节完了,大家还愿意阅读那一部分。)

1、除夕在春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呢?(热闹)对!

就让我们抓住“除夕真热闹”来体会。首先从人们的活动来体会除夕的热闹。(人们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出示重点词语

接着让我们从“味、色、音”来体会。

味:酒肉的香味

色:各色的年画、红红的对联(出示重点词语)

音:鞭炮声不断

1、小结:短短的一段话,就足以见到老舍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和描写手法的细腻了。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配着音乐来朗读这段话。(放音乐)

3、正月初一

读一读该段内容看一看北京春节初一的人们都在做什么?最吸引你的活动是什么?(出示问题)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逛庙会、拜年、所有店铺关门--人们悠闲、快乐

正月十五

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1、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重点是一个“又”字)

积累好词好句

(这课中有很多好词好句,老师也积累了好多,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一起把他们读一下。)

(出示词句):

色如翡翠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年更新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娴熟技能

“腊七腊八,冻死寒鸭”,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日夜不绝。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本课小结:

在内容上安排的详略得当,整体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了“腊八、除夕、初一、十五”这四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语言上更是幽默风趣,通俗浅易,朴实无华。

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地方过春节的习俗。

2、用你搜集到的资料作为素材,办一期以“春节习俗”为主题的手抄报。(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附:板书设计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

详略详详

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

【主要目标要求】: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生词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的顺序。

4.了解老北京春节前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兴趣

1.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来历的资料。

2.学生汇报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

出示北京春节童谣,导入课文

1.齐读童谣。

2.导入课文。

师:这就是北京的春节的写照。很有特色是吧,也想到北京去过个春节是吧。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3.认识作者:老舍(1899.2.3—1966.8.24),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去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

二、整体感知,理清过程,了解写作顺序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二)反馈检查:

1.学习生词,指导书写。

2.解决疑难。

3.交流对北京春节的感受。

(三)浏览课文,理清顺序。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

3.思考2:本文选取和组织了哪些材料?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上年货儿童放假新年的“彩排”除夕以前除夕元旦光景初六开张元宵)

4.学生汇报。

5.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

6.完成表格

三、品读感悟,细赏风俗,体味特色文化

1.品读“腊八”

(1)学生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特色,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A、换词理解“农业展览会”。

B、联系腊八粥的材料理解“农业展览会”,体会老舍语言的朴素与幽默。

C、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腊八粥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独具北京传统的一种文化。

②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A、引导抓住“翡翠”、“色味双美”,体会作者叙述的精妙。

B、指导学生联系资料谈谈北京关于吃饺子的风俗。

2.品读“二十三”

(1)学生汇报表格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句,感受风俗习惯,领悟作者语言的特点。

THE END
1.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gkh2》四声调- 例句:这位设计师的作品格局独特,很有创意。 - 近义词:布局 - 反义词:无 gé 格 舸,舸舰 - 拼音:gě jiàn - 释义:大船。 - 例句:江面上舸舰往来,一片繁忙景象。 - 近义词:巨舰 - 反义词:小舟 gě 舸 个,个别 - 拼音:gè bié - 释义:单个,各个;极少数,特殊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18672630286
2.这些四叠字你都认识吗?白雪换白银 总书记点明如何借“冬”风 美方将把古巴从“支恐国家”中移除 4岁女童被爸爸带着跳楼捡回一命 关于未来 敬请期待 美国网友帮做完形填空5题错俩 郑钦文:裁判判罚很影响我的专注力 为什么车厘子一个月到中国却不腐烂 餐厅意外失火路人使用消防栓浇灭 国际油价1月14日下跌 向太催生李小冉 鹿晗将缺席五哈https://m.163.com/v/video/VBL12V24E.html
3.四个又字怎么念(四个又念什么)1、三个“又”是“义”的意思,读作若。2、四个“有”就是“有”的意思,是一个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y、Li、ju。3、读作zhu,意为连词、缺点,如“圣人之思,愚人之思”;读y,意为一张https://edu.iask.sina.com.cn/jy/hcSOlG9FrP.html
4.四个又字念什么四个又字是什么字四个又字是叕,多音字,分别读作:zhuó、yǐ、lì、jué。释义:读作zhuó,本意是连缀,短处,如“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读作yǐ,本意是张网的样子;读作lì,本意是系;读作jué,本意是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叕·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6 https://www.tianqi.com/toutiao/read/141134.html
5.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的意思四个又的意思 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 1、叕 读音:[ zhuó ] 释义: 1)连缀。 2)短,不足。 2、叕 读音:[ yǐ ] 释义:张网的样子。 3、叕 读音:[ lì ] 释义: 1)止。 2)系。 4、叕 读音:[ jué ]https://henan.china.com/m/news/yaowen/2023/0106/2530336644.html
6.四个又念什么叕的读音及释义1、四个“又”即叕,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 。2、叕,读作zhuó,本意是连缀,短处,如“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3、读作yǐ本意是张网的样子;4、读作lì,本意是系;5、读作juéhttp://m.yxlady.com/jingyan/432049.shtml
7.三个又和四个又念啥什么意思三个“又”即叒,念作ruò。四个“又”即叕,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 1三个又 “叒”读作“ruò”,古同若,表示:顺也,道相似也。它其实是个会意字,三个“又”就像好朋友之间同心同德,相互扶持。 2四个又 “叕”字则是个含义满满的多音字,读作“zhuo”时,可以表示“缀http://www.chusan.com/zhongkao/201112.html
8.叕的拼音叕怎么读,四个又(又又又又)念什么四个又(又又又又)念什么? 汉字“叕”字是一个多音字,“叕”的拼音是:zhuó、yǐ、lì、jué。本文包含了张“叕”的拼音、读音、注音、国际音标、中古音、上古音、韵典集成、等叕的字音信息 叕的拼音与读音 “叕”的拼音 “叕”读音 zhuó yǐ lì jué 叕字注音:ㄓㄨㄛˊ/ㄧˇ/ㄌㄧˋ/ㄐhttp://hanchacha.com/pinyin/zhuo2-mtgtjn2p.html
9.有一个字,日做部首,又边是个句子的句,下面四个点,这个字的读音是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煦xù 温暖:春风和煦.煦妪(抚养,天地生养万物).煦暖.温煦.恩惠:煦煦为仁.日出.笔画数:13; 部首:灬; 笔顺编号:2511352514444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更多答案(2) 相似问题 “句”这个字的部首是什么?叫什么? 偏旁部首的读音 帮我总结“卯”这个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620f00f80a6bb9decdcbe0bfab46d3a1.html
10.三个又四个又念什么啥意思(又双叒叕正确读法大全)第三个字为三个“又”字堆叠而成以此类推。这个词语表达强调某频繁发生的事件再一次发生的意思。 一般人往往只认识“又”和“双”这前两个字,于是就按照意思来将这个词语读成“又又又又又又”。 但实际上这个词语读yòu,shuāng,ruò,zhuó,其中每个字都有自己不同的读音和意思,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几个https://www.tjjntw.org.cn/news/6599.html
11.四个又念什么?摘要: 有很多汉字是多音字,三个读音的汉字很多,四个读音的汉字就不多见了,比如今天要讲的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也就是叕字,其有四个读音,分别是①zhuó②yǐ③lì④jué叕读作zhuó时,意思如下:1.连缀。2.短,不足 有很多汉字是多音字,三个读音的汉字很多,四个读音的汉字就不多见了,比如今天要讲的https://www.dwhy.net/article-999-1.html
12.一个口四个又念啥一个口四个又念什么一个口四个又念啥_一个口四个又念什么 (资料图片) 1、一个口四个是“啜”,读音为:chuò:声母为ch,韵母为uò,声调为第四声;意思是饮、吃、哭泣时抽噎的样子。 2、2、chuài:声母为ch,韵母为uài,声调为第四声;意思是姓氏。 3、扩展资料:“啜”组词介绍:啜泣:读音是chuò qì,意思是是指抽噎;抽抽http://news.ccnf.cn/pinglun/2023/0614/27501.html
13.“又双叒叕”,这几个字好奇怪,怎么读?啥意思?很多人被难住了其实,“又双叒叕”:一个网络用语。这四个字,很有规律,第一个字是一个又,第二个字二个又,第三个字三个又,第四个字四个又。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几个字: 1、读音 “又双叒叕”连在一起读音为:(yòu shuāng ruò zhuó)。 2、意思 (1)“又”,字主要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也是这个词语中用到http://www.360doc.com/content/23/0227/12/642066_1069651909.shtml
14.英语单词的形象联想组合记忆法英语字母组合形象记忆记忆,因而摆脱了死记硬背。ache痛一词明显要比moustache胡子好记,因为前者只有二个记忆概念。 而后者则有四个。 二、成败的关键所在快速记忆英语单词的形象联想法其精华也无非是“联想”和“编码”。 这两个方面。 至于其成败的关键则在于其字母编码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字母编码设计的科学性程度应当表现在两方面: https://blog.csdn.net/gggxin/article/details/590227
15.四个又字怎么读叕字解释高中知识⑴动词:《说文解字.叕部》:「叕,缀联也。」 ⑵形容词:短浅。《淮南子.人间》:「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四个又字怎么读 叕字解释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关于《四个又字怎么读 叕字解释》相关文章,请继续关注高考网!https://m.027art.com/gaokao/html/13097844.html
16.西泽博尔的个人主页例句四:胡国兄原也知道这陆慕游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既没有手腕,又无资望,请他帮忙,不过是一句话而已。--茅盾《蚀·动摇》 1 2 分享到: 西泽博尔 2021年9月10日 “腌臜”,这个字你读错了吗? “腌臜”,在生活中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见到这个词语,但是这个词语被很多人读错了。 让我们看看它真正的读音是什https://story.hao.360.cn/user/KdekFRi5MnW5PT
17.四个又加个立刀念什么(四个又)您好,今天光辉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四个又加个立刀念什么,四个又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叕 读音:[ zhuó ]释义:1)连缀。 2、2)短,不足:“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 http://zs.xiangyang.net/zs/20221125/74561.html
18.广东人经常讲又经常写错的20个粤语字,你有来自穗城阿強广东人经常讲又经常写错的20个粤语字,你有无写错呢?(四)【读音】móu,粤拼:mau1【释义】蹲下的意思,经常听人讲的“踎监”,就是坐牢的意思啦。【举例】佢哋食饭踎住食嘅。(他们吃饭蹲着吃)【读音】miè,近读 灭;【释义】用手拔、掐、撕的意思【举例】女朋友发火,搣到我好痛!【读音】粤拼:naa2;拼音https://weibo.com/1725134927/JizKJ2Tku
19.四个又字叠一起读什么拼音(四个又字叠一起读什么)导读 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个又字叠一起读什么拼音,四个又字叠一起读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 1、三个又叠加是 读音:【ruò 】四个又叠加是 读音:【yǐ 】释义:叒读音:ruò字义:古同“若”(a.顺;b.指“若木”)。 http://health.ddcjw.cn/health/202306/88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