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荷塘月色讲解思路(五篇)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注重朗读结合语境领悟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沉积在我们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河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板书文题)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情感、感受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诵全文,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交流后教师明确: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三、找出全文的文眼,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1、全体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眼并作分析

明确:心里颇不宁静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不加掩饰直抒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苦闷,说明当时朱自清先生的思想状况:朱自清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

四、一二”政变,给他打击是沉重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是诞生是很自然的。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概括,浓缩他当时的心情是十分准确的。弄清这句的含义也有助于弄清他为什么要大写荷塘月色之美,要发思古之幽情了。

2、第三自然段中“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3、默读全文,分析思想感情

明确:

①对黑暗现实不满——反映淡淡的哀愁

“幽静”“寂寞”极言环境的寂寥,烘托人物心境的抑郁;“蓊蓊郁郁”加强了浓重的夜晚气氛;“阴森森”虚写,渲染恐怖的氛围。这些景是忧闷郁结的作者的眼中之景,结句虽然“月光淡淡”,并不尽如人意,却与作者此刻的感情相合,“今晚却很好”,可见作者心中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愁云。

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得到淡淡的喜悦

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既素淡宁静,又朦胧和谐

③回到现实

④对美好追求的寄托——仍是淡淡的哀愁

四、布置作业:

重点阅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品味语言,体味语言美,情感美

一、赏析第4段:

全体诵读第四自然段,分析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明确:

1、按观察的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作者笔下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神韵。荷叶田田,满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却断定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想象。

认识“通感”: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似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

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5、6段中比喻、拟人句。(此环节可采用讨论式)

二、赏析第5自然段:

女生读第五自然段,男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交流后教师指导: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明确: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

明确: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赏析第6自然段

男生读第六自然段,女生找出喜欢的语句进行赏析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

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

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赏析最后两段:

请一学生朗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明确: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

明确: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明确: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荷塘月色》课文解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年7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①满月:圆月。)[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①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写路,“幽僻”“寂寞”,表现其“静”。白天虚写,夜晚实写。]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①蓊蓊郁郁:wěnɡwěnɡyùyù,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写树,蓊蓊郁郁,表现寂寞阴森的氛围。]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写月色和感觉,“没有月光的晚上”虚写,“今晚”实写。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呢?异常的感觉激起读者的疑问。]

第二段,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段描写心情作了铺垫。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①踱:duó,慢步走着。)[写漫步,悠闲自在。]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写感受。“另一个世界”呼应上文“另有一番样子”。]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几句议论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或者称之心理描写,它紧承上段回答了为什么“今晚却很好”。好便好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也就是作者所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其中“自由”是主题词,是文眼。由此可知,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来是没有了“自由”,说着不想说却一定要说的话,做着不想做却一定要做的事。]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是过渡句。“独处”句煞住议论,“受用”句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写。作者“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下面先写冷静、独处。]

第四段,细致描绘荷塘容貌,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接着写荷香,最后写荷波,写荷叶、荷花,状其静态,写荷香、荷波,状其动态,动静结合,表现荷塘的美。

第五段文字写月色,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先分写月光,月影,写月光表现其朦胧,写月影,表现其多姿,最后用一个比喻总写月光、月影给人的美感。

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第四段写荷塘,没有写月,但处处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花有红、白、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看到的都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于光线的反射,所以荷花也像明珠、星星一样闪烁,“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洁白得不染纤尘;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也是光线反射在人的视觉上的感受。第五段写月色,也全是荷塘上的月色。雾,本是白色的,但受到荷叶上反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成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是绿色,但在朦胧的月色下“好像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都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花,朦朦胧胧的,似醒非醒,亦真亦幻,故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来调配,和谐而有诗意:月色是淡淡的,云是淡淡的,荷香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是薄雾。这样的景很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

①②

①①④

③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蝉声和蛙声。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结构上,由前文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①六朝:魏晋南北朝。②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①风流: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①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艳丽。媛女,美女。媛,yuán。②许,默认。)鷁首徐回,兼传羽杯;(①鷁首:古时画鷁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鷁首,也代指船。鷁,yì,水鸟。②徐回:慢慢地来回游动。回,转。③兼传羽杯:互相传递酒杯。兼,双方。羽杯,饮酒器具,又叫羽觞、耳杯,椭圆形,口沿两侧有对称的月牙形双耳。)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①櫂:zhào,同“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①尔其:同义虚词复用,那。②迁延:退却的样子。③顾步:一步一回头。顾,回头看。)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①敛裾:liǎnjū,这时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去采莲。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情意传。桨板轻摇被水草绊住,船头微动把浮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刚开。撩水逗乐笑融融,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①消受:享受。)

①①

③①

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怀古幽思,寄托着他对自由的向往。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宁静的心复又纷然。于是想起六朝采莲的事,抒发他的思古幽情,寻找他的理想世界。作者引述《采莲赋》,写尽当时的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热闹”和“风流”,“风流”在文中就是“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当时“嬉游的光景”虽“有趣”,“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享有这样的自由。作者用古代的“自由”与现实的不自由构成强烈的对比。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①《西洲曲》:南朝乐府诗,诗的内容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划着船去江北与情人约会,他一边划船,一边想象着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下面的诗句即是这个男子想象女子采莲时的情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①莲子清如水:“莲”,谐音双关,即“怜”,爱;“子”意义双关,即“你”。莲子,暗含“爱你”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我爱你的那分真情呀,好比水一样纯清”。这是诗中的男主人公想象他的情人一边采莲,一边在心里表白对爱情的坚贞;实际也是男主人公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尾引述《西洲曲》里的诗句,借以由历史又回到了现实:“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的问题是对“惦着江南”该怎么理解。一般认为反映了朱自清的思乡之情,《教师用书》也说“‘惦着江南’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江南”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是用以代指“现实”,“惦着江南”,就是惦着现实。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回到现实中来呢?原因是“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暗示怀古幽思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作者不能不回到现实中来。

①心民生,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说”,想“做”,只是不愿意附和着别人去“说”,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说”,怎样“做”,像一个还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许这才是朱自清苦恼的真正原因。

高一语文下册《荷塘月色》知识点讲解

www.5y

m【原文欣赏】《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

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煳煳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州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勐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字词:

脉脉(mò)

颤动(zhàn)

乘凉(chéng)

独处(chǔ)的妙处(chù)

酣睡(hān)

参差(cī)

袅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点缀(zhuì)

倩影(qiàn)

皱缬(xié)

梵婀玲(fán)

惦着(diàn)

羞涩(sè)

宛然(wǎn)

踱着步(dù)

练习题:

1.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答案:c

2.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答案:b

3.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答案:d

m

荷塘月色

用词准确,描写细腻,妙用修辞,巧用叠词。

总结:

同学们,鉴赏语言,只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要想真正的读懂散文,读懂作者,你就一定要真正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他产生共鸣。

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

见课文

问:同学们,你能体会到朱自清当时的心情吗?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挥舞着小红旗,站在街头演讲的热血青年!在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有一个国民党的高官陪着他在荷塘边散步,说你加入国民党,保证工资比现在高得多,你加入国民党就给你官职、给你待遇,你加不加入?朱自清徘徊了几个晚上,最后终于决定,不加入!这就是作者笔下的“不宁静”!

讲讲《背影》

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1、直接表达;

2、融情于景,在景物的描写中流露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真的是如作者所说“忽然”吗?

不是“忽然”,这是对亲情的一种难以割舍!(朱自清的家在江南,祖籍浙江绍兴,后来迁到江苏扬州)从父亲失业的那天起,朱自清便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一直到1948年,朱自清临近死的那一年才把父亲的高利贷还完,这中间,朱自清的三个弟妹,被朱自清提供学费,送到国外学习,朱自清的三个弟妹对朱自清,那是几乎用跪拜的心情来仰望他们的大哥。所以说,朱自清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真正的男人!

《荷塘月色》教案

四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教学方法:分析、鉴赏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水调歌头》──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二、解题

三、写作背景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

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五、课文解读

通过预习,同学们能给课文划分层次吗?能讲出划分的原因吗?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分析课文:在分析的过程中,同学们注意找出作者写作的线索。

第一部分(1)

1、“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家里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面对黑暗的现实,希望反抗,但是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希望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里的矛盾,“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里明显可以看见孩子安详地谁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静,很温馨;在“带上门出去”中的“带”,有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轻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宁静。假如是有矛盾的话,关门是就不会那么轻,体现作者对家人的关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闷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静。作者想起荷塘,给下文游荷塘埋下了伏笔。

3、“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句从“已经听不见了”和“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体现了环境的宁静,更反衬出作者的“颇不宁静”,促使作者希望借助宁静的环境,而得到心里的宁静。

【小结】本段中的“日日、渐渐、迷迷糊糊、悄悄”这写叠词,产生一种韵律美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义:“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也是组织散文结构的重点线索,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部分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试把它整理出来。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么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树多、寂寞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描写。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对比;没有月光(阴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对比。

2、作者为什么用对比的手法来衬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说“这条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许多树,显得阴森森的,当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吗?

这是关系到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对比就会更显得当天晚上的宁静与自己内心的寂寞。后面两句更通过对比,更显现出特殊的环境中的特殊的氛围,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种朦胧感,这种氛围把以往阴森森的阴冷气氛打消,更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3、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流露了怎样的心情?

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淡淡,朦胧的感觉;作者这里没有用上热烈、激昂的色调,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心里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踱”的这些性质,更能体现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闲、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

2、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

平常的自己苦闷、彷徨、想逃避又难以超然;我们从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现在是自由的人。

3、从现在开始作者开始发生了变化,本段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心情产生了变化,并且得到暂时的解脱的呢?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里作者借助了宁静的小路,宁静的塘岸,开始排除烦闷、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个“自由人”吗?

作者这里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在现实上作者并不是自由人。

4、“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

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作者的心情开始融进了荷塘中。

【小结】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开始得以解脱,从淡淡的忧愁到淡淡的喜悦。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弥望”——充满视野,满眼。“田田”——多,连绵不绝。

2、第二句,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志,典雅,圣洁,飘逸,灵动,清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了动感,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

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才会联想到舞女的裙。

3、“层层”——高低有序。

4、“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拟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这样把整个舞女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荷花是“袅娜”、“羞涩”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过叶子、花,描绘了荷塘的形态美,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荷塘的动态美。

6、理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里作者使用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造成感觉的转移。

这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所以这句话作者同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

7、“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中的“颤动、闪电、霎时、穿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微风过处一刹那间,荷塘的整体形态,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是作者观察仔细,用词的精妙之处。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给人一种船航行留下的痕迹的感觉,作者表达得生动传神。

9、“脉脉的流水”怎样理解?

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现流水的静态美。

“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是因为静静的流水更反衬出,动态中的叶子的美的姿态。

【小结】从形态、动态、静态多个角度来反映荷塘的美。

第三、四课时教学目的:

分析《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个动词用得很形象生动,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满了动感。“泻”、“浮”、“洗”。

1、第一句写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能把“泻”改为“照”吗?

前面写“月光如流水一般”,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动感和立体感,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亲”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中的“牛乳”、“轻纱的梦”,回应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叶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种朦胧的诗意,也显示作者淡淡的喜悦。用“洗”能理所当然地把叶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联系起来,“薄薄的轻雾”也成为了“牛乳”、“轻纱”。

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悦心情。

5、下面是通过树来描写月色的。

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

这里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月光。

6、“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中的“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了联想?

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呼唤)。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一切融为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小结】作者从正面和侧面描写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

1、“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重重围住”,写出了树的多,并且有层次,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

2、下面作者从树色、树姿和树梢上的远山来写树,虽然写出了一种朦胧的意境美,但是这里却开始隐隐约约地表达出阴暗、沉郁的色调。我们可以从这些词看出,“阴阴的”,“烟雾”,“隐隐约约”。

3、最后两句,从“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这些微弱的路灯光联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写回复到人的描写。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宁静当中的,但是现在热闹的蝉声和蛙声打破了周围宁静的环境,它们的声音惊扰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宁静的境界,使作者脱离了“另一个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回归到寂寞,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4、文中用了两个“漏”字的作用是什么?

借用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表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小结】从这一段开始,作者的心情又发生了变化,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忧愁。

第二部分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第三部分(7~8)江南旧俗引起的思乡之情。

1、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作者的故乡在江南)

2、面作者描绘了江南采莲的具体情况。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

《采莲赋》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嫩花儿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再一次发出感叹。

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可以从“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

作者从古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作者当时面对黑暗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而面对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忧愁,现在就借思乡来派遣。作者当时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宁静之中,极不情愿回到现实。

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

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小结:这第三部分巧妙地运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中采莲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的思乡之情,更衬托出作者当时的淡淡的忧愁的难以解脱,“猛一回头”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复现实,作者又开始彷徨苦闷起来了。

全文总结:文根据作者的游踪,可以引出一条线索。

带上门——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空间线索——明线)

导出:暗线——情感

颇不宁静——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思乡愁——不宁静

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THE END
1.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念什么最熟悉的陌生人 精选回答 1、四个“又”即叕,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 。 2、叕,读作zhuó,本意是连缀,短处,如“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 3、读作yǐ本意是张网的样子; 4、读作lì,本意是系; 5、读作jué,本意是速。https://edu.iask.sina.com.cn/jy/fLAVKHZ3RD.html
2.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的意思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的意思 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 1、叕 读音:[ zhuó ] 释义: 1)连缀。 2)短,不足。 2、叕 读音:[ yǐ ] 释义:张网的样子。 3、叕 读音:[ lì ] 释义: 1)止。 2)系。 4、叕 读音:[ jué ]https://henan.china.com/m/news/yaowen/2023/0106/2530336644.html
3.四个又字念什么四个又字是什么字四个又字是叕,多音字,分别读作:zhuó、yǐ、lì、jué。释义:读作zhuó,本意是连缀,短处,如“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读作yǐ,本意是张网的样子;读作lì,本意是系;读作jué,本意是速。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叕·康熙笔画:8·部外笔画:6 https://www.tianqi.com/toutiao/read/141134.html
4.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念什么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这是个多音字1. 叕 [zhuó]2. 叕 [yǐ]3. 叕 [lì]4. 叕 [jué]叕zhuó (1) ㄓㄨㄛˊ(2) 连缀.(3) 短,不足:“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反馈 收藏 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questiondetail?id=1711423135009089158&fr=search
5.三个又四个又念什么啥意思(又双叒叕正确读法大全)三个又四个又念什么啥意思(又双叒叕正确读法大全)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句网络用语“又双叒叕”。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中华语言博大精深了。 从文字形状来看,第一个字是一个“又”,第二个字为双,由两个“又”字组成。 第三个字为三个“又”字堆叠而成以此类推。这个词语表达强调某频繁发生的事件再一次https://www.tjjntw.org.cn/news/6599.html
6.四个又念什么叕的读音及释义1、四个“又”即叕,叕是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分别是:zhuó、yǐ、lì、jué 。2、叕,读作zhuó,本意是连缀,短处,如“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叕”3、读作yǐ本意是张网的样子;4、读作lì,本意是系;5、读作juéhttp://m.yxlady.com/jingyan/432049.shtml
7.“四梁八柱”是什么意思,你又了解多少“四梁八柱”来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建筑结构,靠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撑着整个建筑。四梁八柱代表建筑的主要结构。 在仙门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堂口的四梁八柱”,为什么堂口里会有四梁八柱呢?那么这个四梁八柱是什么意思? 堂内的四梁八柱代表着一个堂营的大的发展框架和稳固的根基!用个比喻吧,就好比我们https://www.jianshu.com/p/b385fc3ecda2
8.西泽博尔的个人主页它应该怎么读呢,又有什么意思呢? 亖 1、拼音:sì 2、部首:《康熙字典》"二",部外笔画数2;《汉语大字典》"一",部外笔画数3,总笔画4。 3、同"四"。 4、古姓氏,源于鲜卑族。 0 1 分享到: 西泽博尔 2021年10月11日 填哪个字能让图中的字变为成语? 填哪个字能让图中的字变为成语呢? A.分https://story.hao.360.cn/user/KdekFRi5MnW5PT
9.四个”又”是什么字?怎么读?1.6万 《四个春天》 8231 小米的四个家 7036 【多播】爹地又和四个舅舅争风吃醋了 2.5万 四个哲学家 1个回答 匿名用户2022-11-19 13:48 燚:中国汉字,由四个火字组成,拼音:yì,部首:火,部外笔画:12,总笔画:16释义1.火貌。1(新华字典解释:形容火剧烈燃烧的样子)2.在人名里有平安的意思。 https://www.ximalaya.com/ask/q4611513
10.四个”又”是什么字?怎么读?四个”又”是什么字?怎么读?全部回复 小亲 一级宝宝 2楼 叕zhuó (1) ㄓㄨㄛˊ(2) 连缀。(3) 短,不足:“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4) 郑码:XSXX,U:53D5,GBK:85AC(5) 笔画数:8,部首:又,笔顺编号:54545454基本词义---叕yǐ (1) ㄧˇ(2) 张网的样子。(3) 郑码:XSXX,U:53D5,GBK:https://m.bozhong.com/mip/39/722290
11.经典Java面试题汇总及答案解析java问题解析思路面试题6.Java中的方法覆盖(Overriding)和方法重载(Overloading)是什么意思? Java中的方法重载发生在同一个类里面两个或者是多个方法的方法名相同但是参数不同的情况。与此相对,方法覆盖是说子类重新定义了父类的方法。方法覆盖必须有相同的方法名,参数列表和返回类型。覆盖者可能不会限制它所覆盖的方法的访问。 https://blog.csdn.net/achuo/article/details/84982723
12.四个又念什么,四个又叫什么,四个又怎么读碱性。大部分新鲜水果全是偏碱的,食材的酸碱度并不是由它们的口感所决策的,只是由它们在人体内溶解后获得的东西所决策的,菠萝密也是偏碱的新鲜水果,碱性水果消化吸收后,做为体细胞有害物质的溶解剂,促进身体加快身体排毒。 菠萝蜜可能原产于印度西https://m.renrenshipu.com/ask/detail_15975.html
13.叕的拼音叕怎么读,四个又(又又又又)念什么四个又(又又又又)念什么? 汉字“叕”字是一个多音字,“叕”的拼音是:zhuó、yǐ、lì、jué。本文包含了张“叕”的拼音、读音、注音、国际音标、中古音、上古音、韵典集成、等叕的字音信息 叕的拼音与读音 “叕”的拼音 “叕”读音 zhuó yǐ lì jué 叕字注音:ㄓㄨㄛˊ/ㄧˇ/ㄌㄧˋ/ㄐhttp://hanchacha.com/pinyin/zhuo2-mtgtjn2p.html
14.一个口字旁右边四个又,这个字读什么急用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啜chuai 第四声 姓见《新华字典》66页 chuo 第四声 (1)饮,吃(2)哭泣的时候抽噎的样子 见《新华字典》70页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一个口字旁,右边四个又是个什么字?读什么? 问个字左边是个厂里面一个口右边是个页这个字怎么读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855bc392c570c6aa7b0d0b613dcde621.html
15.四个又念什么?叕?网上经常看到,你还不会读吗越洗越脏的是什么?脑筋急转弯,都懵了吗 6评论4小时前 5585|01:06 钱多的离婚男、没钱的未婚男,你选谁?回答很有意思 5评论5小时前 推荐视频 36.0万|01:01 十二生肖中,哪个没有尾巴?回答太搞笑了 109评论2024-12-15 00:43 奇迹MU怀旧,1:1复刻端游,自动挂机自由交易,卓越+13随便爆! 广告奇迹MU怀旧版https://new.qq.com/rain/a/20240926V06YEL00
16.四个又念什么?叕?网上经常看到,你还不会读吗时代街访四个又念什么?叕?网上经常看到,你还不会读吗 时代街访09-26 17:25 播放量数据 累计净增 2024-10-152024-10-21 请先订阅账号 总播放量:0 单日最高:0(09-26) 时代街访订阅账号https://www.mcndata.cn/c/1839256254900477952
17.家居风水开门三见四不见什么意思?家居风水一进门看见什么好在家居学中,字画有利于提升人的运势,同时也会为家庭带来生气。 以上就是关于“家居开门三见四不见什么意思?家居一进门看见什么好”的相关介绍,在进行房屋装修的时候,要多了解一些家具方面的知识,平时也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一些改善运势的摆件,比如摆放一些植物或者是摆放一些吉祥物。https://m.fang.com/zhishi/jiaju/qg_995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