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形来自声。从米,量声。本义:旅行担增说火门具日获民特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⑵同本义[provisions]
粮,谷食也。--东汉·许慎《说文》
则治其粮与其食360百科。--《周礼·地官·廪人》。注:"行道曰粮,谓糒也。"
⑷又
多载资粮。
⑹引申指谷类;粮食[grain]
在陈绝粮。--《论语·亮对容发席合济被卫灵公》。释文:"粮,郑本作粻。"
粻,食米也祖者送放破标采宜成关。--《说文新附》
韩绝其粮道。--《史记》
⑺又如:粮站;漕粮(漕运的粮非器意为族犯学食);秋粮(秋季收获的粮食);粮房书办(管粮库的小吏)
⑻田赋[feudallandtax]
戒州县加收耗粮。--《宋史·高宗纪》
粮繁体:粮拼音:杀识liáng注音:ㄌㄧㄤˊ部首:米笔画数:13结构:左右结构造字法:形声;从米、良声字意五行:火吉凶寓意:吉姓名学:多用男性五笔:oyve笔顺编号:4312344511534笔顺读写:捺撇横竖撇捺捺折横横折撇捺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汉字笔顺Flash演示粮liáng(1)(名)粮食:五谷杂~|干~仓|广积~|~店。(2)(名)作为税的粮:钱~|公~|完~。(粮)
【韵会】吕张切
【正韵】龙张切,$音良。
【说文】谷食。
【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得令没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
【注】烈管红广行道曰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
【左传·僖四年】申侯曰:共其资粮屝屦。
【疏】粮谓米粟,行道之食。
【诗·大雅】乃裹糇粮。
【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又药名。
【神异经考和服散损】禹馀粮,世传禹治水,基备弃其所馀粮于江中,生为药边手什草也。亦作粮。
粮仓
liángcāng
⑴[barn;breadbasket;granary]∶储藏粮食的仓库
⑵[grain-productiveplace]∶比喻盛产粮食的地区
东北是祖国的粮仓
粮草
liángcǎo
[armyprovisions;rationsand电虽展操师镇找革没fodder;provisionsandfodder]粮秣、草料等军需物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道
liángdào
[pathfortransportingfood]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粮道畅通
粮店
liángdiàn
[grainshop(store)]销售粮食的商店
粮行
lián米宁随态见这间gháng
[shopengagedinretailingofgrains]旧指粮食零售店
liánghuāng
[famine]指粮照站劳义从食严重缺乏
闹粮荒
粮库
liángkù
[graindepot]存放粮食的建筑物
粮秣
liángmò
[armyprovisions;grainandfodder]军队中人吃的粮食和马吃的草紧料
粮秣员
粮食
liángshi
粮食作物
liángshizuòwù
[cereals;cer台另微京民可游掌另ealcrops;grainplants]稻、麦和杂粮作物的统称
粮饷
liángxiǎng
[provisionsandfundsfortroops]指军队中发给官兵的口粮和钱
粮栈
liángzhàn
⑴[wholesalegrainstore]∶粮食批发商店
⑵[graindepot]∶存放粮食的库房
粮站
⑴[graindistributionstation]∶粮食调拨、分配站
⑵[grainsupplycentre]∶粮食供给中心
grainprovis不识易职远写植二热原ions
1.清代
清代实最市西贵行雨雪粮价奏报制度,规定各地应将当年雨雪状况和粮价动态奏报清政府。这一制度,始于康评岩怕界第心裂讨熙,到乾隆年间普遍推手蒸雨早析修行。清政府将粮价与气象变化联系起来考察,贵粜贱籴,调节粮价。
同治十一年至宣统三年的39年间,粳米价格上升1建认背做么快方.94倍;光绪三变晶社度宽诗亮花年至宣统三年的34年间,籼米季议时如年传料充济待价格上升1倍;同治十三年至宣统三年的37年间,糯米价格上升1.39倍。
小麦批发价格:光绪二十二年至宣统二年每担盘旋在2.91~4.77元之间;宣统三年上升到5.40元。
2.辛亥革命到抗战前夕
面粉价格走势与小麦相应。民国元年~13年,每包(25公斤)价格都在2~3元之间。民国14~19年,上升到3.15~3.37元。民国12~24年,面粉价又回落到2.24~2.77元。民国23年5月,曾跌至2元。民国25~26年,国际市场面粉价上升,分别上升到3.37~4.07元。
大豆价格。民国14~18年相对稳定。批发价每担维持在5~6元之间。民国19年一度超过6元。10月转为下降。民国22年8月起进入3.5~4.5元的低谷。民国24年11月,回升到5元以上。民国25年6月,伪满洲国与德国签订年供50万担大豆的协定,影响上海的大豆货源,价格转为上升。到抗战前夕,大豆批发价达到每担6.5元。
玉米价格。民国14年到抗战发生的12年间,除民国18年10月到民国19年11月外,其余各年批发价未曾超过每担4元。民国23年4~5月,曾跌到2.50元以下。
3.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26年八一三战争初起,因交通受阻,上海粮源减少。位于闸北、南市的两米市场停顿,各地进入租界内避难的人数增多,粮食供应压力增大。米价每石由11.85元上涨到14元以上。8月17日,米业各团体成立上海市民食调节委员会(以下简称调节会),冻结库存米10.6万石,实行统一调度,并对外组织购运,沿途有军警保护,临时设立交易所于公共租界内的浦东同乡会,平均每日成交大米万石以上。业内实行限价评价。8月22日,限粳米每石15.5元。9月22日,降为14元。10月22日,又降为13.5元。统一由调节会所属的评价委员会在限价以内按质评定价格。当时,另向外商订购洋米30万包,因而货源充裕,市场秩序较好,米价比较稳定。
11月,上海陷落,租界地区成为"孤岛",调节会解体,交易所停顿,米价立即上升。守军撤走时,在南市、虹口、浦东等地存粮30多万包,被日军劫走,租界内存米不多,居民又购储应变,一时供求失调,每石米价由13.5元涨到18元以上。公共租界当局拨出洋米2万包,交50家米店零售,规定每人每次付1元购米11斤(折合每石14元)。
民国26年11月~次年1月,洋米到货53万包。2月,内河恢复通航,米价回落到每石12~13元。民国27年3月,沿江沿海外轮货运也逐渐恢复,租界内粳米限价14元。6~7月,宁波、温州、福州、厦门等地粮价高涨,来上海采购大米,使上海米价一度突破限价。7月1日租界当局禁止米粮转口后,米价稳定在每石13~14元之间。
民国27年秋收后,日军在苏浙劫夺大批米粮运往日本,上海米商也在产地采办大米转运闽、浙等地牟利,一时江南产区米价超过上海。民国28年4月,上海因存米丰厚,尚能坚持限价。但不久,日军对大米加紧统制,无锡、芜湖等产区对上海禁运粮食,产区价高刺激上海大米外流,加之当时法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下降,洋米行情也抬高。5月初,上海米价开始突破限价,米业7团体又组成评价委员会,并将限价放宽为每石15元,但米价仍不断突破限价。5月20日,评价委员会解散,限价自行消失。
民国28年末,国米难进,库存减少,订购的洋米尚未运到,一时供求紧张,米价攀登40元高峰。12月16、17日,沪西、闸北等处发生抢米事件数十起,死伤多人。米业市场交易停顿,米号停业。18日,由租界当局授意,市商会出面成立上海市民食调节协会,设基金100万元,另由银钱业公会拨款50万元,用以订购洋米,市场始趋缓和。
民国30年10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上海海运受阻。11月9日,租界当局实行紧急措施:洋米限价,供应限量,携米限额,并查封库厂存米,强制按每石117~120元的价格收购,零售限价每石130元,每户限供1斗,未经许可搬运米粮予以没收。库厂存米约100万包,原购入价每石160~200元。因限价收购,米商损失5000万元以上,米市场再度停顿,米行无形中淘汰。12月8日,日军占领租界。
民国31年2月,日伪当局对面粉一度实行限价。限价撤销后,面粉价骤增1.5倍。6月以后,日伪当局成立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中储券,以1:2收兑法币。7月以后,日伪加紧粮食统制,改"公粜"、"平价米"为"计口授粮"。9月开始,大米再度限价。11月,对小麦实行限价。年末黑市米价涨到每石845元。
民国32年1月,粳米价越过千元关。5月,小麦限价撤销,麦价猛增2倍以上。7月2日,米价达到一日数涨的程度。7月5~15日和16~22日两期户口米配量由每人每次2升减为1升,刺激市场米价继续飞涨。同月21日,粳米价打破2000元的记录。9月,日伪当局成立米粮统制委员会,并组织各地粮商成立米粮采办业同业公会,分别到苏、浙、皖产区购米。采购价格限定每石粳米820元、籼米800元,但军粮压得紧,筹措民粮困难重重。
民国31年7月~民国34年8月,日伪当局共配给上海居民每人粮食152公斤,相当于每人最低需要量的三分之一,其余2/3的口粮要吃黑市高价米。
4.抗战胜利到上海解放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规定伪中储券按200:1的比例兑换法币,恢复以法币计价。
5月间,爱国学生掀起"反饥饿、反内战"学潮,市政府对粮食采取紧急对策,停止在市场抛售,改为向产业工人和学校员工配售,另设"公粜处"发售平价米。这种越过批发环节与消费者直接挂钩的配售方法,因配量不大,对市场无足轻重。
民国37年初,上海市民食调配委员会(简称"民调会")在市场上抛售食米4万多石。2月10日春节,节后每石米价超过200万元。14日恢复抛售,到月底共抛出10万多石,米价反而弹高。
同年3月,上海开始实行计口配米,由"美国救济物资配售委员会"和民调会共同实施。米源由中美双方各半分担,配价低于市价幅度不得超过5%,具体由民调会、粮食部和美方代表每月议定一次。第一个月每人配米7.5公斤,价款24万元(折合每石约250万元)。实施后两天市场米价略有回降,第三天就止跌回升,第十天米价涨到每石378万元,零售400万元。3月份民调会继续在市场抛售。7月19日,500万元票面大钞问世,下旬米价越4000万元。8月,配米价提高到每石3300万元以上,黑市价超过6000万元。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吕张切《正韵》龙张切,$音良。同粮。《张衡·思赋》屑瑶蕋以为粮。
(粮)《广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张切,$音良。《说文》谷食。《周礼·地官·廪人》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注》行道曰粮,谓糒也。止居曰食,谓米也。《左传·僖四年》申侯曰:共其资粮屝屦。《疏》粮谓米粟,行道之食。《诗·大雅》乃裹糇粮。《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又药名。《神异经》禹馀粮,世传禹治水,弃其所馀粮于江中,生为药草也。亦作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