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监(jiàn)生间(jiān)或少不更(gēng)事涎(yán)皮
B.吮(shǔn)吸凫(fú)水惴惴(zhuì)不安炮(páo)烙
C.形骸(hái)咀(jǔ)嚼孱头(càn)新正(zhèng)
D.朱拓(tuò)撮(cuō)合凫(fú)水晌(xiǎng)午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份耐劳沸反盈天藕断丝连张冠礼戴
B、故弄玄虚礼上往来国粹诡密
C残羹冷灸走头无路铜墙铁壁唾弃
D、百无聊赖冠冕堂皇畏葸不前祭祀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__________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2)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__________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3)脸上__________不堪,黄中带黑,而且__________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A.缠绞伸展瘦弱消失B.纠缠伸展瘦削消失
C.缠绞舒展瘦削消尽D.缠绕舒展瘦弱消尽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就可以称为“福礼”了。
B.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家看了成什么样子?
C.我在这繁响的拥抱里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
D.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要防止这样的交通事故再发生。
B、《绿色通道》这套系列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面向高一年级的老师和学生。
C、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杂乱的乡生意人的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悲哀。
D、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第一元凶。
6将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己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别人,以自己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法。
①是不得人心的②是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
③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④是注定行不通的
A.③②④①B.②③①④C.②③④①D.②①③④
7人物语言体现着人物的个性特征,下列人物的语言与性格特征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②“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③“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④“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要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A.伶俐乖巧质朴憨厚老练谨慎忸怩羞涩
B.忸怩羞涩心直口快质朴憨厚伶俐乖巧
C.忸怩羞涩伶俐乖巧老练谨慎心直口快
D.老练谨慎忸怩羞涩心直口快质朴憨厚
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2分,每小题3分)
(一)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②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③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8.下列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贤明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贻:遗留,留下
C.圣人无常师常:永恒的,固定不变的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阿谀,奉承
9.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家祭无忘告乃翁
A.第①段开头明确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接着阐述老师的职责,然后论述从师的重要性,最后阐明择师的态度和标准。
B.第②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③段仅用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的关系的。
D.第④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凭借,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