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30年的飞行教学经历,养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换位思考的意识、辩与思辨科学缜密的思维方式”,成就了雄鹰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所以雄鹰主张历史文化要置于历史的环境,用历史的语境解读,不能用现代的语境解读,更不能用现代白话文解读!解读《管子》一书还要结合《道德经》理解《论语》解读。
《周易》又称《易经》,一本作《易》。本是古代关于“卜筮”之书。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因此雄鹰之《悟》总纲:我们的知识都是建立在前人认识概念基础上的实践认识在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知识的堆积+实践经历和超强的感知力+谦虚谨慎善于总结=智慧。
《周易》第二十五卦·无妄卦2、《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于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知
周[zhōu]〈形〉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名〉周围拐角儿〈动〉绕一圈,环绕保全〈动〉回“週”同“周”。
雄鹰文字学解读“周”:左边一个男人作为大工与右边勾着脚的一个小工,合作顶起了天,里面还有一批人用土铸造城墙。意思是群居的围墙内。
易(拼音:yì)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捧一器皿向另一个器皿倾倒液体的样子。“易”的常用义为改变、改动。双向的改变即交换。“易”又表示容易,引申为认为容易、轻视。交易、变易的“易”古代读入声,难易的“易”古代读去声。
第[dì]〈名〉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动〉品第;评定。〈代〉〈方〉∶这。〈副〉[古]∶这仅;只;只是;尽管;只管。
二[èr]〈形〉[数]会意。古文字二用两横画表示,是原始记数符号。两样;有区别。不专一;不忠诚。
十(拼音:shí),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原意是数目字,为九加一之和,引申指十倍、十来个。古人认为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所以“十”又表示完备、齐全、达到极点,如十分、十足。又通“什”,指繁杂,如古代的“什锦”也作“十锦”。
五,wǔ,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金、木、水、火、土等宇宙的构成要素,代表天地间万物构成元素的极限数,大于四,小于六,后引申为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等。
妄(读作wàng),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形声字,从女,亡声,本义:胡乱之意。如,妄想、妄自菲薄、妄自尊大等,有多种用法。《说文》:“妄,乱也。从女,亡声。”妄(wáng),通“亡”。后也引申指荒诞,胡乱之义。
卦[guà]〈名〉形声。从卜(bǔ,占卜),圭(guī)声。本义: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供占卜用。〈动〉占卜。
复,意义表示回来、回去的意思。又引申为恢复。由“来、往”还可以引申出对别人的问题进行回答的意思。“複”始见于秦代小篆,本义为夹衣,即古代的一种双层衣,后引申为重复等义。“復”在古代有时可以和“複”通假,但只适用于表示“夹层”“重复”的意思。由于“复”是“復”的初文,又“復”和“複”在“夹层”“重复”义上通用,所以用“复”作为“復”与“複”共同的简化字。
彖,tuàn,从彑从豕。会意。字从彑(jì),从豕。“彑”指“猪头”。猪头有长吻部,其中上吻部半包住下吻部。“彑”与“豕”联合起来表示“半包边的猪嘴”。本义:包边、包括。引申义:总括。说明:《易经》的专用术语“彖辞”即指“总括之辞”、“小结”,即小结一卦之辞。
曰,yuē,指事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是说;引申为叫做;虚化为语气助词。
刚(拼音:gāng),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字形由“网”和“刀”两部分组成,像用刀砍断网的样子,表示坚硬锋利的意思。“刚”的基本义是坚硬,引申为坚强、刚强。“刚”后用作副词,表示方才,指动作在说话前已经发生,又表示偏偏,还表示恰好。
外(拼音:wài),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最早与“卜”为同一字,本义一般认为是外部,与“内”“里”相对。引申出外表、例外、额外、外国等。中国人往往称女方亲属为“外”,如“外戚”“外姑”等。“外”有时也作修饰语用,指疏远、遗弃之义。此外,也引申为威仪、言行等外在的仪容。
为,wéi或者wèi,最早见于图形文字,其本义实为役象以助劳,引申为做、干,又引申指种植、建造、制作、充当、掌管、当作等,又虚化为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相当于被、比。
主(拼音:zhǔ),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灯中有火炷的样子,是“炷”的初文。对于灯来讲火头是最主要的,因此引申指最基本的、最突出的,又引申转指君主,再引申指对奴隶或仆役拥有所属权的人,还引申指当事人。主也用作动词,义为负主要责任,即掌管、主持。一说,主的古字形像神主的牌位,引申指君主,也可以引申为“为首的”。
内(拼音:nèi,nà),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此字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内里,后逐渐分化为"内""入""纳"三词。在典籍中可以看到"内"兼表受纳和交纳两方面意义,读作nà,后来写作"纳"。"内"由本义引申为榫头,读ruì,后来写作"枘"。
动(拼音:dòng),此字始见于秦汉篆书。动的本义是行动、为实现一定意图而活动。引申为凡动之称,如移动、振动、运动、发动、感动等。作副词用,指往往、常常。
而(拼音:ér)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像人的下巴、面颊上的胡须。本义指胡须或面颊上的毛。
健[jiàn]〈形〉形声。从人,建声。本义:强有力。〈动〉使精力充沛。善于;擅长〈副〉甚,非常。
中,zhōng、zhòng。最早见于甲骨文,为象形字,一说指事字。其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金文旗斿向右。小篆省掉旗斿,隶变后楷书写作“中”。原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来测定风向,表示中间,引申为内、里、中心之义,又引申为一半、中介、得当、符合等义。
大,dà、dài、tài,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本义是容量、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年龄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的对象,与“小”相对,后引申出“范围程度深广”、“年辈较长”、“再”等意义,又作为敬词来使用。
以,象形兼会意字。以()与"巳"同源。甲骨文是"巳"的倒文,即头朝下的胎儿。表示已经成形,要降生了。金文另加人旁,以强调其为胎儿。篆文承接甲骨文和金文并稍加繁化。隶变后楷化分别写作""与"以"。如今规范化,以"以"为正体,""只作偏旁,作偏旁时有的写作"厶"。另一种解释,通过'始'字知道'以'字是一个刚找到头绪的蚕茧,有'可以、拿到、可用'的意思。始字是一个女人在热水锅里刚找的一个蚕茧的丝头,不是女人刚生孩子!丝头在上是'以',丝头在下是'已'。已字表示完结,可停的意思。'始、以、已'三字古人都有误会之处。始字另一个旁证就是'终'字,是两个(多个之意)已空蚕茧。'始终'最开始创字是形容古时蚕茧缫丝的全过程。以胎儿成形要降生会意"意已实"。"意巳实"为其范式。本义:"用"。
命(拼音:mìng),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甲骨文的“命”和“令“是同一个字,本义都是指命令或发布命令,到了西周“令”叠加“口”分化出“命”。“命”由发号施令引申为指使,又引申为上对下给予一定的名称。古人认为上天能够决定人的祸福生死,叫做天命。由天命引申出命运义。由命运义引申指生命、寿命。
其,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古字形如同一只簸箕,是“箕”的初文。后来“其”被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也作相当于“那、那些”的指示代词用。还可以表示推测、加强祈使语气、加强反问的语气副词用,“其”还可作形容词词头。
有,yǒu、yòu,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持有,与"无"相对,后引申指占有、存在、保存、丰收、富有等。
眚,(shěng),1.眼睛生翳。2.灾祸。3.过错。翳(拼音:yì),此字始见于先秦文献中的小篆。本义是“华盖”,即有羽饰的车伞。引申有遮蔽义,还引申指眼球所生影响视力的膜网。
攸(拼音:yōu),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为击打,《说文》认为本义为流水,并由此引申指居处,处所。又用作句中语气词。还可作连词,相当于乃,于是。
何(拼音:hé、hē、hè),最早出自甲骨文,本义是担负的意思,后多作为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为什么等义。雄鹰文字学解读“何”:单立人与可的组合,可,从丂(kao)从口。歌的古字,在神(丂)前唱歌,(口),允、肯也。引申为能够、值得、适合。〈动〉(1)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①本义:唱②引申义:许可。(2)许可;同意;准许,可字原形在甲骨文中可见(见于“河”字中),为人徒肩挑之形,与服劳役担土挑石有关。可字族(坷、哥、歌等)的基本含义都与服劳役有关。
天命,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在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但也不能完全放弃对天命的信仰和敬畏。在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命所归的统治者,他们的统治权力被认为是上天赋予的。
佑(拼音:yòu),其本义是保护;右助。
行,háng、hàng、héng、xíng或xìng,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十字路口,后延伸至直排、营业机构、兄弟姐妹的次序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矣,读yǐ,为中国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此外,矣也是一个姓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一带。
哉,形声。字从“土戈”(zāi),从口,“土戈”亦声。“土戈”指“像军阵般排列整齐的田块”。“土戈”与“口”联合起来表示“军队阵地上发出的集体感叹声”。
知(拼音:zhī、zhì),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口”为形,“矢”为声。“知”的本义指晓得、了解、识别。引申做使动用,表示使知道。又作名词用,指知识、知觉。知引申指人的认识能力、智慧,此义后写作“智”。“知”又由掌握知识引申为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