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七大挑战新闻中心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利用非粮食物资源;加强粮油国际合作;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粮食加工体系。

保障粮食安全8大举措

强化粮食安全责任;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健全粮食宏观调控;引导科学节约用粮;推进粮食法制建设;制定落实专项规划。

我国首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发布

粮食供求

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纲要》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维护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粮食生产逐步恢复,但继续稳定增产的难度加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大豆和棉花进口量逐年扩大;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受人口、耕地、水资源、气候、能源、国际市场等因素变化影响,上述趋势难以逆转,我国粮食和食物安全将面临七大严峻挑战。

挑战一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

粮食需求总量继续增长。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89公斤,粮食需求总量达到5250亿公斤;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公斤,需求总量5725亿公斤。粮食消费结构升级。口粮消费减少,饲料用粮需求增加。

挑战二耕地数量逐年减少

受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损毁和非农建设占用等影响,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据调查,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比1996年减少1.25亿亩,年均减少1100万亩。目前,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受干旱、陡坡、瘠薄、洪涝、盐碱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相对较差的中低产田约占2/3。土地沙化、土壤退化、“三废”污染等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仍将继续减少,今后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

挑战三水资源短缺矛盾凸现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水土资源很不匹配。

此外,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严重,不利气象因素较多,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化趋势严重。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将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挑战四供需区域性矛盾突出

粮食生产重心北移。200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其中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7个北方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91年的36.2%提高到2007年的43.5%。南方粮食生产总量下降。主销区粮食产需缺口逐年扩大。

挑战五品种结构性矛盾加剧

小麦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但品种优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大米在居民口粮消费中约占60%,且比重还在逐步提高,但南方地区水田不断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稻谷供需总量将长期偏紧。玉米供需关系趋紧。大豆生产徘徊不前,进口依存度逐年提高。

挑战六种粮比较效益偏低

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农民种粮成本大幅增加,农业比较效益下降。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一半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一些地区粮食生产出现“副业化”的趋势。与进城务工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粮效益明显偏低。

挑战七全球粮食供求偏紧

全球粮食产量增长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据测算,近10年来全球谷物消费需求增加2200亿公斤,年均增长1.1%;产量增加1000亿公斤,年均增长0.5%。目前,世界谷物库存消费比已接近30年来最低水平。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今后受全球人口增长、耕地和水资源约束以及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求将长期趋紧。我国利用国际市场弥补国内个别粮油品种供给不足的难度增大。

粮食单产水平

后年提高到325公斤

《纲要》指出,我国将强化科技对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支撑,大力推进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粮食单产有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每亩325公斤左右,到2020年提高到350公斤左右。

同时,我国还将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集成推广超级杂交稻等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栽培模式,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5%以上。

我国将着手开发

一批粮食后备产区

《纲要》指出,在集中力量建设好粮食核心产区的基础上,我国还将着手开发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增产潜力的后备产区,科学谋划粮食生产布局,明确分区功能和发展目标。

我国将在粮食主产省和西部重要产粮区,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同时抓好非主产区重点产粮区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扩大西部退耕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稳定粮食自给水平。

力争到2020年确保

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

为了满足我国粮食需求总量的继续增长,我国力争到2020年,确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为了满足未来粮食消费量的增长,我国将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使全国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亿亩以上,其中稻谷稳定在4.5亿亩左右。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力争油菜子、花生等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恢复到1.8亿亩左右。

粮食自给率

要稳定在95%以上

我国还将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到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到2020年达到5400亿公斤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

同时,我国将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水平。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保持在合理规模水平。粮食库存品种结构趋向合理,小麦和稻谷比重不低于70%。

此外,我国还将建立健全“四散化”粮食物流体系。加快发展以散装、散卸、散存和散运为特征的“四散化”粮食现代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到2010年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30%。

落实粮食

省长负责制

《纲要》提出,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长期稳定不变,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种粮补贴,逐步理顺粮食价格,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纲要》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政策,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THE END
1.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记者江国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3日公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近年来,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呈现较好局面,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七大挑战。 https://www.gov.cn/jrzg/2008-11/13/content_1148372.htm
2.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今年国际粮食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国内也出现了较为不利的气候条件,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国际局势背景下,我国应未雨绸缪,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做好粮食供应保障工作。 http://www.zgxczx.org.cn/article/xiangcunzhenxing/2512.html
3.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6篇(全文)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粮食安全尤为重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的粮食安全也面临许多隐忧。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积极务实的对策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7eld662.html
4.我国粮食安全形势风险隐患与应对策略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主要表现在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总量不足与区域性结构性矛盾并存、部分品种价格明显上涨、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等方面。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风险隐患是自给能力高度承压、产业竞争力不强、海外供应链脆弱、国际话语权不足等。确保粮食安全,需要采取提高国内粮食综合生产http://www.yidu.edu.cn/detail/article/65a79dbb617c395858615b89.html?q=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