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是指在普通话的词和句子中,有些音节因受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从而变成了一种软而轻的调子。例如:爸爸(bà·ba)、点心(diǎn·xin)等,这类词中第二个音节的声调在实际读音中变得轻软模糊,便属于轻声。
轻声在普通话中具有区分词性和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ōng·di),指弟弟;兄弟(xiōngdì),指“指哥俩”。利害(lì·hai),指“厉害”、“程度很深”,是形容词或副词,如“疼得很厉害”;利害(lìhài),指益处或害处,是名词,如“你应该明白这件事的利害所在”。
轻声是由于音节读音弱化,在音高、音长等方面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可视为特殊的变调,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但是,轻声音节除了调值明显改变、音长变短而外,音强亦有所减弱,往往还引起了音色的某些改变,如韵母的发音变得比较含混,主要元音的舌位向舌面、央、中方向移动,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浊化等。如“哥哥”(gē·ge)一词中,第二个音节念作轻声,其声母由清塞音变成了相对应的浊塞音,韵母由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变成了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
轻声的读法,一般来说是在阴平、阳平、去声后面读的调子比前一个音节要低,其调值可大致描述为短促的低降调;上声后面的轻声比前面的音节要高一些,其调值大致可描述为短促的半高平调。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了发轻声而发生“吃字”、“吞字”现象。如:
非上声+轻声
胳膊残疾葫芦八哥相声疟疾先生地下
上声+轻声
打扮买卖喇叭枕头哑巴姐姐舌头
(1)音或重迭式的名词,末尾的音节大多念轻声。如:
妈妈爸爸婆婆公公奶奶姥姥婶婶叔叔姑姑
姐姐哥哥弟弟妹妹娃娃太太娘娘爷爷星星
舅舅猩猩
(2)以“子、头”为后缀的名词,“子”一般念作轻声,“头”绝大部分也念作轻声。如:
儿子老子庙子桌子凳子椅子盆子盘子瘦子
铲子炉子鼻子小子裤子鬼子孙子兔子燕子
胡子桃子李子曲子屋子鞋子袜子样子院子
胖子领子码头盼头馒头舌头赚头兆头浪头
想头芋头念头木头风头来头甜头姘头石头
搞头眉头指头
(3)以“们”为后缀的表复数的人称代语或指人的名词性词语中,“们”念作轻声。如:
来宾们女士们祖先们朋友们人们他们咱们
记者们先生们后生们同辈们孩子们你们我们
警察们官员们商人们工人们农民们她们
(4)以“上、下、里”等为后缀,仅表方位意义的词语或词素,其后缀一般念轻声。如:
路上面上顶上早上晚上炕上台上座上
表面上墙上座上树上课堂上脚下楼下车下
底下地下屋里心里背地里夜里厂里家里
(5)以“头、面、边”为后缀构成的合成方位词,其后缀一般念作轻声。如:
前头后头外头下头上头后头里头
前面后面里面外面侧面
外边左边西边北边前边右边南边里边
后边东边
(6)语气助词“吗、呢、吧、啦”,动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均念作轻声。如:
走吗?好吗?你呢?哪儿呢?看过完了走着用的
疼吗?走吗?她呢?难受嘛!走过过了想着吃的
苦吗?要吗?我呢?吃完啦!吃过喝了乐着穿的
仔细地看困得不行美丽的姑娘
(7)附着于中心词之后的趋向动词作补语时,念作轻声。若中心词与趋向动词之间插入了“不、得”时,“不、得”念作轻声,趋向动词一般改念原调。如:
起来看出拿出来看上说出来
起不来看不出说不出来拿得出来看得上
拿不出来看不上起得来看得出说得出来
(8)重迭动词连用时,重迭的音节念作轻声;若重迭连用的动词中间插入了“一、不”时,“一、不”念轻声,重迭音节念原调。如:
走走看看说说吃吃笑笑遛遛
走一走看一看遛一遛说不说吃不吃笑不笑
2.部分词语中读轻声的音节具有分辨词义、词性的作用。该音节若读原调,则词义有所改变。如:
兄弟xiōng·di/xiōngdì买卖mǎi·mai/mǎimài
地道dì·dao/dìdào冷战lěng·zhan/lěngzhàn
老子lǎo·zi/lǎozǐ利害lì·hai/lìhài
龙头lóng·tou/lóngtóu大意dàyi/dàyì
裁缝cái·feng/cáiféng实在shí·zai/shízài
大爷dà·ye/dàyé本事běn·shi/běnshì
对头duì·tou/duìtóu东家dōog·jia/dōngjiā
犯人fàn·ren/fànrén门道mén·dao/méndào
报告bào·gao/bàogào多少duō·shao/duōshǎo
3.有些词语中的轻声音节是约定俗成的。如:
(1)阴平+轻声
槟榔差事搀和风筝玻璃巴掌巴结家伙哆嗦
嘀咕衣服芝麻周到思量书记舒服休息张罗
交情宽绰作坊妖精饥荒公家稀罕生日秧歌
支吾招呼花哨家伙邋遢包袱烧饼薪水折腾
(2)阳平+轻声
节气匀称妯娌年月盘算枇杷篱笆活泼玄乎
狐狸学生挪动拾掇年成麻烦神仙蛤蟆石榴
玫瑰凉快萝卜棉花黏糊朋友奴才神甫云彩
笤帚行李折磨蘑菇能耐财主柴火残疾门面
(3)上声+轻声
扭捏脑袋口袋老爷老婆摆布嘴巴指头瓜子
小姐已经指甲主意委屈喇叭讲究打发打听
响动嘱咐喜欢体面稳当点心伙计打扮哑巴
女婿首饰爽快养活洒脱眼睛牡丹耳朵马虎
(4)去声+轻声
自在忘性吓唬相公力气漂亮算盘队伍地方
豆腐风数痛快念叨笑话热乎丈夫志气钥匙
月亮正经做作位置秀气上司悟性告示厚道
动静热闹便当下场屁股利落阔气亲家意思
栅栏勾当地方报酬
二。儿化
普通话中有许多词汇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儿化。儿化了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其标志是在韵母后面加上r。儿化后的字音仍是一个音节,但带儿化韵的音了一般由两个汉字来书写,如芋儿(yùr)、老头儿(lǎotóur)等。
儿化是否使韵母产生了音变,取决于韵母的最末一个音素发音动作是否与卷舌动作发生冲突(即前一个动作是否妨碍了后一个动作的发生),若两者发生冲突,妨碍了卷舌动作,儿化时韵母发音就必须有所改变。
普通话中除er韵、ê韵外,其它韵母均可儿化。有些不同的韵母经过儿化之后,发音变得相同了,故归纳起来普通话39个韵母中只有26个儿化韵。
还有一类儿化是表示喜爱、亲切的感情色彩。如: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电影儿。
表示少、小、轻等状态和性质,也常常用到儿化。如: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
在实际的儿化韵认读中,儿化音与其前面的音节是连在一起发音的,不宜分解开来读(即不可把后面的“儿”字单独、清晰地读出)。但在诗歌散文等抒情类文体中,有时为了押韵的需要,可单独发儿化韵的音,如“树叶儿,月牙儿”。
1.以a、o、ê、e、u(包括ao、eao中的o)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其读音变化不太大,卷舌动作与其本身的发音冲突不大,所以儿化时直接带上卷舌音色彩即可。其中,e的舌位稍稍后移一点,a的舌位略微升高一点即可。如:
a→ar:哪儿nǎr手把儿shǒubàr
ia→iar:叶芽儿yièyár钱夹儿qiánjiár
ua→uar:画儿huàr浪花儿lànghuār
o→ou:粉末儿fěnmòr竹膜儿zhúmór
uo→ror:眼窝儿yǎnwōr大伙儿dàhuǒr
e→er:小盒儿xiǎohér硬壳儿yìngkér
ue→uer:主角儿zhǔjuér木橛儿mùjuér
ie→ier:石阶儿shíjiēr字帖儿zìtiěr
u→ur:泪珠儿lèizhūr离谱儿lípǔr
ao→aor:小道儿xiǎodàor荷包儿hébāor
ou→our:老头儿lǎotóur路口儿lùkǒur
iao→iaor:小调儿xiǎodiàor嘴角儿zuǐjiǎor
iou→iour:小球儿xiǎoqiúr顶牛儿dǐngniúr
2.韵尾音素以i、ü为主要元音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ü开口度较小,舌高点靠前,i、ü此时又是韵腹不能丢去,故与卷动作有冲突。处理的方法是先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中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i→ier:锅底儿guōdǐr柳丝儿liǔsīr玩意儿wányìr
ü→üer:ih小曲儿xiǎoqǔr毛驴儿máolǘr有趣儿yǒuqǔr
3.韵尾音素为I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I的发动作与卷舌有所冲突,儿化时韵尾I丢失,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舌位在有的主要元音,由于受卷舌动作的影响,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如:
ai→ar大牌儿dàpáir窗台儿chuāngtáir
ei→er:同辈儿tóngbèir宝贝儿bǎobèir
uai→uar:糖块儿tángkuàir一块儿yīkuàir
uei→uer:口味儿kǒuwèir一对儿yīduìr
4.韵尾音素为n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为n的发音妨碍了卷舌动作,所以儿化的韵尾n音要丢失,在主要元音基础上卷舌。原来舌位在前的主要元音,儿化后其音的舌位向央、中方向后移,主要元音妨碍卷舌的i、ü时,要增加一个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ar:顶班儿dǐngbānr传单儿chuándānr
en→er:亏本儿kuīběnr命极儿mìnggēnr
ian→iar:鸡眼儿jīyǎnr路边儿lùbiānr
in→iar:用劲儿yòngjìnr手印儿shǒuyìnr
uan→uar:好玩儿hǎowánr拐弯儿guǎiwānr
uen→uer:皱纹儿zhòuwénr开春儿kāichūnr
üan→üar:圆圈儿yuǎnquānr手绢儿shǒujuànr
ün→üer:合群儿héqúnr花裙儿huāqúnr
5.以舌尖前元音-I或舌尖后元音-I作韵尾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因其发音的开口度小,且舌尖已接近齿背或前硬腭,已妨碍了卷舌动作,故儿化时应将其变为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卷舌。如:
-i→er:找刺儿zhǎocìr柳丝儿liǔsīr
-i→er:树枝儿shùzhīr找事儿zhǎoshìr
6.以nag为韵尾音素的韵母作儿化处理时,nag的发音部位在后(并不妨碍卷舌动作),但由于nag是鼻音,发音时口腔中没有气流通过,所以卷舌时就不能形成卷舌特点。故作儿化处理时要将nag音完全丢失,再在主要元音的基础上卷舌。若主要元音妨碍了卷舌动作的话,就增加一个鼻化的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再在此基础上卷舌。如:
ang→r:茶缸儿chágāngr药方儿yàofāngr
iang
ir:小羊儿xiǎoyángr菜秧儿càiyāngr
uang→ur:竹筐儿zhúkuāngr门窗儿ménchuāngr
eng→(e上面小波浪)r:跳绳儿tiàoshéngr竹凳儿zhúdèngr
裤缝儿kùfèngr
ong→(u上面小波浪)r:小洞儿xiǎodòngr抽空儿chōukòngr
酒盅儿jiǔzhōngr
iong→ü(e上面小波浪)r:小熊儿xiǎoxióngr
练习
绕口令
小杂货摊儿
我们那儿有个王小三儿,在门口儿摆着一个小杂货摊儿,卖的是酱油、火柴和烟卷儿、草纸、还有关东烟儿,红糖、白糖、花椒、大料瓣儿,鸡子儿、挂面、酱、醋和油盐,冰糖葫芦一串儿又一串儿,花生、瓜子儿还有酸杏干儿。王小三儿,不识字儿,算账、记账,他净闹稀罕事儿,街坊买了他六个大鸡子儿,他就在账本上画了六个大圆圈儿。过了两天,人家还了他的账,他又在圆圈上画了一大道儿,可到了年底他又跟人家去讨账钱儿,鸡子儿的事早就忘在脑后边儿。人家说:“我们还了账。”他说人家欠了他一串儿糖葫芦儿,没有给他钱儿。
小哥俩儿
小哥俩儿,红脸蛋儿,手拉手儿,一块儿玩儿。小哥俩儿,一个班儿,一路上学唱着歌儿。学造句,一串串儿,唱新歌儿,一段段儿,学画画儿,不贪玩儿。画小猫儿,钻圆圈儿,画小狗儿,蹲庙台儿,画只小鸡儿吃小米儿,画条小鱼儿吐水泡儿。小哥俩,对脾气儿,上学念书不费劲儿,真是父母的好宝贝儿。
练字音儿
进了门儿,倒杯水儿,喝了两口儿运运气儿,顺手拿起小唱本儿,唱一曲儿,又一曲儿,练完了嗓子我练嘴皮儿。绕口令儿,练字音凶,还有单弦儿牌子曲凶,小快板儿,大鼓词儿,越说越唱我越带劲儿。
白胡子老头儿
打南边来了个白胡子老头儿,手拉着倍儿白的白拐棍儿。(重复一遍)
上小镇儿
二月二,上小镇儿,买根烟袋儿不通气儿,回来看看是根棍儿。
一条裤子七道缝儿
一条裤子七道缝儿,横缝上面有竖缝儿,缝了横缝缝竖缝儿,缝了竖缝缝横缝儿。
学画画儿
小小子儿,不贪玩儿。画小猫儿,钻圆圈儿;画小狗儿,蹲小庙儿,画小鸡儿,吃小米儿;画个小虫儿,顶火星儿。
三。变调
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了声调的影响,从而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的变调主要分为上声变调,“一”、“不”变调,去声变调。
1.上声变调
普通话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在其它情况下一般要作变调处理,具体分为:
“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
上声音节在非上声音节(阴平、阳平、去声、轻声)之前,上声音节的调值由降升调变成只降不升的低降调,丢掉了本来要上升的后半段,变成了半上声(“半上”)。
如:
(1)上声+阴平
首都眼睛火车礼花雨衣省心警花捕捞
老师主编把关贬低饼干补充打针产生
取消法规反思感激广播海滨抹杀领先
法官纺织厂商北京表彰启发紧张减轻
(2)上声+阳平
古人祖国补偿乞求可能厂房起床品尝
旅行举行火柴海洋典型导游表达狠毒
打球斧头漂白改革抢夺简洁取材语言
赌博搞活考察企图可怜解答理由反常
(3)上声+去声
本质法律北部百货小麦讲话美术狡辩
稿件保证保护宝贝女士尽量理发呕吐
女士美丽法院跑步野兔鼓励可是采购
请假恐吓渴望暖气改变腐败巩固马路
(4)上声+轻声
口气奶奶姥姥嫂嫂马虎打扮本钱耳朵
底下里面外头主子,影子本事姐姐讲究
点心脸面暖和骨头伙计买卖点缀脑袋
喜欢老婆老爷老实枕头晚上早晨爽快
(如果后面的轻声音是由上声变来的,那幺前面的上声大部分变为半上,少部分变为阴平,如“打扫”、“想想”等。)
(5)“上声+上声”→“阳平+上声”
两个上声相连时,前面一个上声音节调值由降升调变为与阳平调值相当的高升调。
保险保养党委尽管老板本领引导古老
敏感鼓舞产品永远语法口语岛屿保姆
远景北海首长母语小姐懒散水井厂长
指拇古典简短饱满感慨辅导粉笔反感
(6)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三个上声音节相连,词语的组合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层次不同,上声的变调情况也不相同。
①第一类情况叫做“双单格”,亦称为“2+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前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密切,这样前两个上声变成“直上”,即调植,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演讲稿跑马场展览馆管理组水彩笔蒙古语
选取法古典舞虎骨酒洗脸水往北走
②第二类情况叫做“单双格”,亦称为“1+2”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后两个音节的意义关系更密切,这样第一个上声变为“前半上”,第二个上声变为直上,第三个上声读原调。如:
史小姐党小组好小伙跑百米纸老虎李厂长
老保姆小两口冷处理很友好旅党委
③第三类情况叫做“单三格”,亦称作“1+1+1”结构,它指在该词组中三个音节的意义关系都相近。这样第一、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第在个上声读原调。即上声+上声+上声→阳平+阳平+上声。如:
缓减免软懒散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会遇到三个以上或者更多上声音节相连的情况,我们可视不同词语的内部组合情况而将它们划分为若干个二字组或三字组,然后按以上归纳的变调规律来进行变调处理。例如:“岂有此理”就可划为“岂有”、“此理”两部分,分别作变调处理。
2.“一、不”的变调
在目前的普通话改革中,“七、八”已趋向于不变调,所以,我们只分析“一”、“不”的变调情况。
“一”的单字是阴平,“不”的单字调是去声。它们在单念或处于词尾、句尾时读原调,如“二00一”、“统一”、“你不”、“不”等。“一”作序数表示“第一”的意义,不变调,而在其它情况下就要做变调处理。
(1)“一”,“不”在去声音节前面都要变调,都要变成阳平调值
下面的“一”全读为“yí”:
一致一再一定一律一瞬一共一带一向一色
一道一并一路一趟一样一面一类一阵一贯
一度一概一味一共一切一半一旦一意一月
一笑
下面的“不”全读作“bú”:
不是不错不赖不测不干不妙不看不累不怕
不跳不要不叫不骂不被不去不便不必不定
不论不屑不愧不料不用不对不断不过不论
不肖不顾不但不利不上不下不嫁
(2)“一、不”在非去声音节(阴平、阳去、上声)前,“一”变读去声,“不”不变调,仍念去声
下面的“一”全读作“yì”:
一早一晚一朝一夕一心一生一齐一同一直
一瞥一览一连一些一般一举一晃一起一时
一群一条一行一天一批一家一体一经一瓶
一厢一回一身一张一如一年一曲一发一缕
一首
(3)“一”夹在动词中间,读人轻声;“不”夹在动词中间、形容词中间或动词补语中间时,读作轻声。如:
走一走遛一遛看一看写一写想一想读一读
试一试说一说买不买来不来让不让要不要
吃不吃想不想去不去气不气卖不卖好不好
难不难美不美丑不丑搞不懂摸不清看不见
辩不明起不来拿不起输不起上不来下不去
走不动吃不下
注:也有一些教材把夹在动词补语中的“不”的读音归类为次轻音。
认读以下短语和短文中“一”“不”的变调:
不露声色不可一世不明不白不偏不倚不大不小
不痛不痒不计其数不打自招不置可否不即不离
不秀不朗不毛之地不上不下不共戴天不伦不类
不卑不亢不折不扣不屈不挠一朝一夕一丝不挂
一丝不苟一五一十一窍不通一尘不染一蹶不振
一文不值一手一足一起一落一去不返一字不漏
不见得不晓得不值钱不像话不自量
不等式不要紧不锈钢不过意不动产
不成器不成文
三个人一齐出大力
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一个姑娘来摘李,一个不小孩来摘栗,一个小伙儿来摘梨。三个人一齐出大力,收完李子、栗子、梨,一起提到市上去赶集。
一心一意
干什幺工作都要一心一意,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埋头苦干;情绪不能一高一低,一好一坏,一落千丈,一蹶不振。
3.去声变调
两个去声音节相连,前面的去声变调为“半去”,调值,不降到底,并且,有时会影响到后面的去声起点比第一个去声略低。若三个去声音节相连时,前面两个去声都变调为,最后的去声音节读原调。如:
气力介绍照相教室算术借鉴故事
号召概要跳跃大跃进看电视卖设备
要药费奥运会大陆架扩大会炮舰队录像带
4.带迭音后缀的形容词的声调
由词根附加迭音后缀构成的形容词,迭音后缀部分的实际读音,大多念阴平。如:
绿油油红彤彤湿漉漉闹嚷嚷闹哄哄
毛绒绒慢腾腾软绵绵沉甸甸灰蒙蒙
亮堂堂文绉绉火辣辣
四。轻重格式
普通话音节在词组结构中并不是读得一样重,而是有轻重区分,但轻与重是相对而言的,其轻重格式大致为重、中、次、轻、轻四级。在实际发音中,如果不能比较准确地掌握普通话的轻重格式,听起来就会带有明显的方言腔调。掌握轻重格式的方法,在于要多听、多辨别、多练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
1.双音节词语的轻重音格式
(1)“中-重”格式居多。如:
天津北京广播关隘人民专家配乐田野流水
花草索要到达奉承白云正确远足清澈蓝天
决斗认真
(2)“重-中”(即“重-次轻”)格式。如:
正月战士记者作家困难书记设施合同意义
知识道理农民参谋意志现象气氛编辑消息
(3)“重-轻”格式。如:
丈夫老婆人们东西钥匙萝卜丫头太阳活泼
蘑菇耳朵傻子甘蔗提防聪明风筝温和功夫
2.三音节词语的轻重音格式
(1)“中-次轻-重”格式居多。如:
解放军文学院哲学系邮电局电信局压力锅
日光灯共产党控制器马兰花展览馆西红柿
播音员西方人
(2)“中-重-轻”格式。如:
老头子大姑娘巧媳妇花骨朵胡萝卜老伙计
打牙祭
(3)“重-轻-次轻”格式。如:
孩子们朋友们姑娘家先生们女人们弟兄们伙计们
3.四音节词语的轻重音格式
(1)“中-次轻-中-重”格式居多。如:
流行音乐高等学校驷马难追逆水行舟江山多娇
高楼大厦时装表演百炼成钢成都地图趾高气扬
(2)“中-轻-中-重”格式。如:
糊里糊涂拉拉扯扯拖拖拉拉上上下下大大小小
吃吃喝喝地地道道欢欢笑笑喜气洋洋
(3)“中-次轻-重-轻”格式。这类词汇口语居少。如:
半大小子拜把兄弟闺女女婿如意算盘
聋子、笼子、虫子
聋子提笼子,笼子装虫子,虫子咬笼子,聋子捉虫子。
小车拉石头
大车拉小车,小车拉石头,石头掉下来,砸了小脚趾头。
喇嘛和哑巴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南边提拉鳎目的喇嘛,要拿鳎目换北边儿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哑巴不乐意拿喇叭换提拉鳎目的喇嘛的鳎目,喇嘛非要拿鳎目换别喇叭的哑巴的喇叭。喇嘛抡起鳎目抽了别喇叭的哑巴一鳎目,哑巴摘下喇叭打了提拉鳎目的喇嘛一喇叭,也不知是提拉鳎目的喇嘛抽了别喇叭的哑巴几鳎目,还是别喇叭的哑巴打了提拉鳎目的喇嘛几喇叭。只知道,喇嘛炖鳎目,哑巴嘀嘀嗒嗒吹喇叭。
郭伯伯
郭伯伯,卖火锅,带卖墨水和馍馍。墨水馍馍装火锅,火锅磨得墨瓶破。伯伯回家交婆婆,婆婆掀锅拿馍馍。墨水馍馍满火锅,婆婆坐着默琢磨,莫非是外国产品摩登货。
天上日头
天上日头,嘴里舌头,地上石头,桌上纸头。大脚骨头,小脚趾头,树上枝头,集上市头。
桃子、李子栽满院子
桃子、李子、梨子、栗子、橘子、柿子、槟子、榛子、栽满院子、村子和寨子。刀子、斧子、锯子、凿子、锤子、创子和尺子,做出桌子、椅子和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