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和分析,体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民的幸福是耕耘,工人的幸福是生产,画家的幸福是绘画,猎人的幸福是什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树林和草原》,看猎人的幸福是什么?
二、散读。
学生说话时,允许其他学生质疑,若有质疑,要让学生读课文,互相探讨。
(要点提示:猎人的幸福,自由自在、走进自然、享受大自然的美。他看见,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芳香的空气……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等美景)
3、小结:猎人的幸福不是打猎,猎人的幸福是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那濡湿的树枝,粘着白露的草叶,充满植物芳香清新的空气,像火焰般燃烧的晚霞,傍晚的雾霭,颤抖的星星,甚至森林中的雷电和暴风雨,都让猎人流连往返,久久不愿离去。
三、选读。
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1、以“我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为话题说几句话。
(1)要求说出欣赏的理由,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品味语言的妙处。
(2)学生朗读中,注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小结
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描写,难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称赞道:“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让我们闻着“大自然芬芳的气息”,充满感情朗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其他段落学生齐读)
四、创读
课文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点特别,你发现了吗?
1、省略号在文中有何作用?(学生交流发言,教师适当引导)
(要点提示:a表示省略b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c舒缓语气)
2、任选一个描写片段,展开想象,把你能想到的,作者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要求用描写性的句子,比一比,看谁写得更生动(可以根据课文前面描写的景物进行补充)。
3、展示成果,学生点评。
五、总结。
风景处处有,只要你有一颗美丽的心,你就能看见风儿从你身边悄悄经过,听见一朵朵开怀大笑,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的美丽。
六、作业。
摘抄文中精彩的句子。
【板书设计】12、树林和草原
黎明的时候
在阳光底下
黄昏来临了
夜幕降临了
第一部分:
1.老舍原名,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等。(3分)
2.《树林和草原》选自,作者是国作家。(3分)
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穹隆()湿漉漉()
4.解释句子中词语的意思:(4分)
①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温晴:
②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③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不忍得:
④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
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那水呢,不结冰,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4分)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7.《树林和草原》以第人称写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8.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猎人一大早在灌木丛中漫步的感觉。(4分)
9.把下面这段话里的句子重新排列,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句序合理的短文:(4分)
⑴绿是生命的颜色。⑵春雨过后,草尖上、树梢上冒出了一簇簇嫩绿的叶芽,更会使你觉得新的生命在跳动。⑶你看那春天的原野,绿油油的,生气勃勃,欣欣向荣,令人感到鼓舞和振奋。⑷道旁的树木,青翠欲滴;田间的秧苗,郁郁葱葱。⑸到了夏天,大地上一片葱茏。⑹面对着这充满蓬勃生机的大地,便会感到自己也增添了青春的活力。
正确的语序应该是:。
10.选出填入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4分)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
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b、③①②c、①③②d、②③①
第二部分:
(一)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明,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的水,乙文写的是的水。(4分)
1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乙文中水的特点是。(4分)
1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乙文中的“”。(4分)
1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1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4分)
(二)
冬日抒情
⑴冬天是透明的。
⑵透过稀疏的树枝可以看到湖上的冰雪,看到远山和村庄,看到像蚂蚁那么小的一串行人。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像x射线可以透视人体的骨骼,冬天可以使人透视宇宙的心脏。
⑶冬天使人清醒。
⑷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海外游子的故事,他是个音乐家,多年前由于不得已的原因,去了新加坡,后来担任了一个乐队的第一提琴手,并把家属接了去。以后他每年冬天都要独自回国一次,他说就是为了要呼吸一下祖国的冬天的凉气,那使他浑身舒适头脑清醒的凉气。
⑸因此我也想到南国的冬天,去年此时我正在广州,在那满是绿叶覆盖的丛林中,我发现有一种无叶的树,枯树上面开出火红的花,而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我惊喜地向本地人打听,原来它叫象牙红,只在春节前后才有红花,过了严冬就长满树叶了。过去在诗画中都未见过象牙红,最近出版的诗集《龙胆紫集》,是李锐同志在秦城监狱中用龙胆紫药水写成下的,赵朴初同志读后赠作者一首词中,有一联对仗非常工整的句子: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
⑹巧妙还不在于对仗工整,如果你能看到那高大的扭曲伸展的枯枝上开出火红花朵(其实不是花朵,可能是果实)的象牙红树的形象,你就更能体会“花发”和“血凝”的对立和联系了。
⑺冬天的水仙也是很美的,然而它的性格和象牙红恰好相反,它必须在温室中,必须不多不少的水分和阳光,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在很短的生命中,一旦失去照顾便萎谢了。
⑻水仙开过,冬天就快要过去了。湖边的冰开始解冻了,老于经验的人却知道湖中心的冰有二尺多厚,一时化不了。可岸边的已闪着水光,看不清哪里是结实的冰,哪里是薄冰上飘着水,要走到湖中心,必须先从岸边走起。孩子们被吸引着比试试履薄冰的胆量,冰上发出咔吱咔吱的响声,一个两个三个……走过去,发出胜利的笑声。
16、找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4分)
a、冬天是透明的。
b、那花朵是由一串像尖尖的红辣椒似的花瓣组成的。
c、……才能保持冰肌雪骨,像凌波仙子那样亭亭玉立。
d、冬天就像它结成的冰那样透明。
17、第七段中“亭亭玉立”的意思是。(2分)
18、第七段中象牙红与水仙的相同处是,这一点通过“”字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处表现在两点:象牙红,水仙;象牙红,水仙。(6分)
19、下面描写象牙红的词语有什么寓意?(4分)
⑴“无叶”、“枯枝”、“扭曲”:
⑵“伸展”、“火红”、“一串”:
a、“血凝龙胆紫,花发象牙红”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运用对比修辞格,褒贬分明。
b、第四自然段对那位音乐家离国去新加坡的做法委婉进行了批评。
c、第七自然段对水仙的描写先褒后贬,作者的主导倾向是贬。
d、第八自然段,写孩子们试着履薄冰,主要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活泼可爱和不怕险阻。
21、选出对末段理解有误的一项()(4分)
c、“躺着不动或再走弯路”会延误春天到来的进程。
(三)
读山
张腾蛟
群群的山峦如部部丰厚的卷册。
裸其奥义,隐其真髓,于大地之上。
我,乃是一个饥饿了很久的,读者。
我是常常去读山的,远远地读其苍芒,近近地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
我常常去读那些嶙峋峥嵘的巉岩;读它们的容颜,读它们的生活,读它们的风貌,读它们的历史。读它们是用一种什么样子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它们是以一种什么样子的姿态去承受亿万年的风风雨雨。然后,我也去读它们的威武,也去读它们的温顺。读它们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寂寞,为什么会耐得住永恒的蹲坐。读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气度,可以容忍一些错综复杂的根须在它们的身边作蛮横的盘缠。
茂密的林木,在山中凝聚起了片片青翠,突现出这些丰厚卷册中的美丽的篇章,我就这样静静地读着它们。
读那些嫩芽如何成长,如何茁壮,如何把一些枝丫交给了它们的子孙,然后,它们又如何回到泥土中。
读一条细长的根须,如何穿过一段泥土,然后在另外的一个石隙中钻出头来,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读一根瘦弱的树枝,如何自阴暗的一角伸出手来采摘阳光,然后去营养自己,成长起另外一个新的生命。
山林的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这里可以觅得一切。有一天,当我正在读那棵爬藤如何借着一侏枯树而站了起来的时候,便骤然发现了那棵枯树的笑颜,我已经意会出来,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又有一天,当我正在读着另外的一滩浓绿时,发现一条蜿蜒的小径,非常自在地从我的身旁伸向了山巅,我想,谁是这条小径的母亲呢?会选择在这样的一个山野中踩下了他的第一个步子?像这么一条瘦小的小径,为什么可以负荷得了那么多脚步的践踏呢?
这样的山野并不纯然是静谧的,可以读到吱吱喳喳的虫叫,也可以读到啁啁啾啾的鸟鸣。有时候,在一堆非常繁茂的草丛里,还可以发现到昆虫世界中的小小的战争。
在读山的时候,也会读到一些偶发的事件。就像那年春天,当我正在初读一片新鲜的山林时,听到喊声自四面八方响了起来,并且,在喧嚣中还隐隐约约听到一些杀杀砍砍的声音,我便立刻攀登山巅,举目远眺!看到了,山脚下,一群群勇壮的嫩芽,正在追撵着一个败阵的冬天。
山是一部丰厚的卷册,怎样读也读不完它,读了巉岩再读山林,还有那挺耸的峰呢?还有那些深幽的谷呢?
我是一个读山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候人家也会读我的,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
23、①本文题为“读山”,实际上作者着重读出了“山”哪几个方面的内容?②名为“读山”实际上是在读人,本文读出了哪些人格特质?(4分)
①内容:(限10字内作答)
②特质:(限20字内作答)
①“奥义”指的是
②“真髓”指的是
25、文中画横线的“它是因为那棵爬藤为它装饰了绿意而笑的”一句,有何含义?(限20字内)(4分)
26、“当我就像是一个短短的句子般地投向山林时”,试推断和想象人家会怎样读“我”?(限30字内)(5分)
《济南的冬天》《树林和草原》答案
教学尝试:
一、初识文本,谈原初体验。
师:作家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优美的散文会让我们心动,令我们陶醉。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用心品味美丽的语言,说说:初读此文,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五分钟后,思维开始活跃起来。)
生1:我只想说一个字“美”!
生2:我觉得俄罗斯草原的景物实在太神奇了!
生5:我觉得作者笔下的俄罗斯草原有一种神秘的美感。因为在那里一会儿是火辣辣的天气,一会儿就雷电交加,风雨迷茫!让人措手不及。
师:这种时晴时雨的夏季天气,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吗?
生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晴)却有情(晴)。
生7:我觉得也可以用一句民谚来形容: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
二、再识文本,谈个性体验
师:刚才我们新认识了一位朋友《树林和草原》,大家都谈了对她的初步印象,大家愿意再走近看看她吗?
生(异口同声、兴致勃勃地):愿意
生1:我最喜欢夜幕降临的时候。因为那时“月亮正在升起”,村子里灯火闪烁,景色一定非常迷人!作者写道:“隔着窗子你可以看到铺着白桌布的餐桌、燃烧着的蜡烛、晚餐……”读到这里,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家,感到十分温馨!夜幕降临,给人一种宁静、安详、和平的感觉。
生2:我最喜欢黎明时候的景色。因为那时的空气最清新,而且孕育着勃勃生机。俗话说得好:“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生5:是的,“最美不过夕阳红。”夕阳很美,却一如昙花一现。
师:“最美不过夕阳红。”这好像是一首歌的歌词,是吗?
生6:是的,是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的主题歌。
师:你能唱唱吗?
生7:(不好意思地)我唱得不好。
众生:唱吧,唱吧。
生8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爱。多少情爱化作一片夕阳红……
师生鼓掌!
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再次和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和独特感受。
生1:欢快的,活泼的。
生2:舒缓的优美的轻音乐。
生3:我觉得所配的这段音乐应该和天气的变化相应和。比如“黎明的时候”应该舒缓一些,优美一些,使人感觉身心舒畅!“太阳越升越高”以后,音乐要随着天气的逐渐炎热而加快节奏,给人一种“火辣辣”的感觉。酷暑难当的时候,音乐也应该表现一种烦躁、难耐的情绪!而当暴风雨来临这一段应该是整段音乐的高潮:先是“风突然吹来,又急驰而去”;雷声轰鸣;乌云翻滚。这是暴风雨的前奏。接着,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痛快淋漓地敲打在人的身上。人们飞速地奔跑,躲雨!……我觉得音乐都应有所表现。暴风雨过后的音乐,应该是舒缓的,优美的,可爱的,温馨的……
生(情不自禁):鼓掌
师:我听得都快入迷了!你对语言文字,对音乐都有着强烈的感觉。实在太精彩了!
让我们抓住这些感觉,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深入文本,凸现作者
师:托尔斯泰称屠格涅夫说:“两三笔一句,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请你找出你最有感受,或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请从语言的角度加以品味赏析!
我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看谁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更棒!好不好?
生(兴奋,跃跃欲试):好!
生1:我觉得“过多的芬芳之气使得你头晕目眩”一句中“头晕目眩”,这个词非常精彩。它形象地写出了早起散步的人们沉浸并陶醉于浓郁的芳香之中。从而夸张地写出了“荞麦和三叶草的甘香”之浓烈,沁人心脾!
生2:我喜欢“晚霞像火焰一般燃烧,遮掩了半个天空。”这句话中的“燃烧”“遮掩”这两个词富有动感。整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黄昏夕阳图。
生3:我喜欢这句:“它的前沿像衣袖一般伸展开来,像穹隆似的笼罩着。”这里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乌云在不断扩大的情景。
生4:我觉得:“泉水上面,一棵橡树贪婪地伸开它那掌形的枝叶;银色的大水泡摇摇摆摆地从长满细致柔滑的青苔的水底升起。”这句话中的“贪婪”“摇摇摆摆”这两个词,用得很精彩!“贪婪”本是一个贬义词,似乎是讲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在这里,作者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用“贪婪”修饰“伸开”形象地写出了橡树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地生长,即写出了这棵橡树长得非常茂盛;同时也写出了这棵橡树所处的绝佳位置,它是在泉水的上面。这也是它能够这般“贪婪”,长得如此茂盛的原因!“摇摇摆摆”一词,则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大水泡从泉眼里涌出来的情景。读到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可爱至极的大水泡。
师:想不到大家的品读都这么精彩,男生女生真是难分高下,可谓旗鼓相当!我想屠格涅夫听到这些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在中国竟然会遇到这么多的活泼可爱少年知音!
生(开心地):笑
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采取竞争性体制,让学生享受成功体验,使整个对话教学过程在学生自我推进意识中得到完善,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四、透过文本,直面作者
师: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觉得眼前的景很美,就比如说我们的校园吧,但当我们把它写下来,却连自己都感觉不到美。那为什么屠格涅夫却能写得如此逼真,引人入胜呢?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生2:我想是因为屠格涅夫善于观察吧。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此他才有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师:有道理,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才能准确生动地反映事物。
生4:我觉得屠格涅夫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还因为他善于锤炼语言,擅长描写。比如刚才同学提到的“贪婪”,“摇摇摆摆”等词语都用得非常准确!
师: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写美写活,光靠这些够了吗?
生5:我想是不是因为作者在写作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寓情于景。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由的思想感情,可说是无处不在。景物是死的,只有投入人的思想感情,它才是活的。
师:我同意。我们说: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是冷漠的,纯客观的,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情”可以说是这篇散文的“神”和“魂”。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杨柳岸晓风残月”使人感到宁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激人豪放;“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层层楚天阔”则引人感伤;“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促人奋起!千姿百态的自然美,给人以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我们只有用心去体会,才会赋予自然景物鲜活的生命与无穷的魅力!比如说同是“花”这种景物:杜甫就曾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思想感情截然不同的诗句。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所寄寓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于是同一种景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素!因此,我们在写作时,仅仅做到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写作!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一)拓展延伸:
出示《烈日暴雨下的祥子》第二自然段,作比较阅读。
1、比较两文修辞方法,描写角度,蕴涵的感情有何不同。
2、如果配乐应该选取怎样的乐曲?为什么?
(二)读写结合
1、选取生活中的景物,写一段寓情于景的文字。要求用上几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感官)进行描写。
2、课外选读有关写景的散文,要求其中一篇是俄国作家的作品。
教后有感:
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可谓神思飞扬。精彩富有个性的回答比比皆是,气氛相当活跃。细细品味,我认为这都应归功于“对话”。
其次,“对话”改变以往重知识的传授为知识的生成。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解构。然后把自己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在与老师、其他同学的对话的过程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我还发现,“对话”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在这节课上,我——教师不再是一个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唯师独尊的没什么个性的学生了。我从传统意义上的“授道、传业”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把课堂真正地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有自尊的人,一个有个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有效地组织对话教学呢?通过这次教学尝试,我认为“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
对话式教学的问题不应是简单的认知性或其他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的是非问题,而是能启发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的有很大的自由度的开放性问题。案例中的四个问题都是自由度很大的话题式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自由开放地回答。譬如案例中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谈谈读了文本后的原初体验。可以说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它的回答完全是全自由,全开放的。学生初读文本后,可以谈感受到的东西,欣赏到的东西,联想到的东西,甚至是有疑问的地方;也可以从语言上,结构上,内容上,写法上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谈;谈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也可以是整段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全自由开放的问题。学生怎么回答,从哪个角度,哪个方面回答?完全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与文本的对话后,生成的新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除此以外,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案例中的四个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形成螺旋形的对话。第一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初到一个地方,谈的是对它的初步印象(个性化的原初体验);第二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选择了这个地方的一个最吸引你的景点,欣赏它美丽的景色(个性化的感受文本内容);第三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品评令你心动的图景(个性化地品味语言);第四次与文本对话,就好比你和其他游客一起讨论为什么这里的景色会如此美丽(带着个性化的思考,共同探讨景观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原因)?
师:老师把刚才大家说的概括起来就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长于描写。大家再想想,要把景物写美写活,光*这些够了吗?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学法点悟]
[整体感知]
[疑难解析]
[语言揣摩]
1、“您的脚在沾满露珠的发白的草上踩出绿色的脚印。”
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猎人清晨漫步时的情景,语言清新,再融合着猎人“欢畅”的体验,这脚印如诗行般呈现在读者面前。
2、“您拨开湿漉漉的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子向您扑面而来;空气中到处洋溢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香甜;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天气尚还凉爽,但已可觉出炎热的迫近。“
这段文字以简洁、细腻、清新的笔触写出七月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寓情于景。
3、“……不,这是月亮要升起来了。在下边的右方已经闪耀着村里的灯火……终于见到了您寄宿的农舍。您通过那小窗子可看到铺着白桌布的桌子,点着的蜡烛,菜饭……
这是夜幕降临时的景物描写。朴实的语言中充满了温馨和生活的喜悦。
[研究课题]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基础巩固集训]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灌木榛树颤动穹隆草垛黑黝黝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漉懒蔓普晖
辘赖慢晋辉
二、语言积累
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穹隆:
穹苍:
黑黝黝:
三、问题探究
(提示:在早晨是“沾满露珠”,当“太阳越来越高时”就“很快变干了”,乌云涌来时青草“顿时变暗”,雷雨过后又“显得多么欢快明亮”。这样有层次地写出草地随天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准确而生动地勾画出了俄罗斯夏日草原的独有风光。
2、“当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树木、灌木丛、高高的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一颗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燃烧着,颤动着’,猎人带着疲倦快步回到有蜡烛、有菜饭的农舍。”这是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这是幅意境优美的黄昏图,充满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来的是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
(提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述了黄昏来临时晚霞的特点。)
四、欣赏评价
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妙处。
五、拓展阅读
落叶
[日]岛崎藤村
一
每年十月二十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藏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上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像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
十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后门,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初升、霜花化成水珠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夜里,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
二
进入十一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①早晨,起来一看,白霜遍地,桑园、菜畦,以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下一色,望不到边际。后门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边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
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十一月到明年三月,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各种准备。
三
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
这是十一月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时而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
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
这天,我到学校去,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或用绒布裹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淌着眼泪。大家面色惨白,唯有两颊、耳朵和鼻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载一般。
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了灰黄色。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纷披,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木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了。
①11月3日为明治天皇诞生日。
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
[探究建议]
考题研析
[中考试题研究]
[考题精展]
[考点一]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词语的含义是中考命题考查的要点之一。
考题1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
a.触目伤怀(心)不毛之地(草木)
b.姹紫嫣红(娇艳)拍案而起(桌子)
c.感慨良深(很)无边无垠(边际)
d.深恶痛疾(痛恨)惟妙惟肖(巧妙)
(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
答案:d
考题2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这篇课文很深,不好理解。
这口井很深,人们打水比较吃力。
b.我捧着它,好像整个生命都在我手中。
捧上洁白的哈达献给解放军战士。
c.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放宽了一半。
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
d.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
打仗的时候,他挂了两次花。
(2002年四川省中考题)
答案:b
[应考说明]
注意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大都是常用字词的含义。我们来看看这两道题。第一题中d项“惟妙惟肖”中“肖”的意思是相似、像。本题失误的原因是知识模糊,理解不透及对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把握不准,往往在操作时分辨不清,难于取舍。
做第二题时要注意,多义词的意义往往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在语境中还有临时产生的修辞义。解答本题时,需要依据特定语境去推断多义词的特定意义,明确其用法。a项中“深”的意义分别是①深奥;②从上到下的距离大。c项中“宽”的意义分别是:①放宽、使松缓;②宽裕、宽绰。d项中“花”的意义分别是:①形状像花朵的东西;②用、耗费。b项中两个“捧”都是“用双手托”的意思。
[拔尖考题诠析]
1、与“见义勇为”的“义”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情深义重b义不容辞
c义愤填膺d义无反顾
答案:a
本题考查多义词义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四个选项加上题干所给的词语就是五个小语境,语境对词义有筛选功能。“见”什么样的“义”勇为呢?义:正义、道义。同样,也只有“正义、道义”才应该“不容辞”、“愤填膺”、“无反顾”。据此,排除b、c、d项。这类题目答错是因为思考不精细,没有注意词义间细微的差别,以及没有联系语境加以推敲。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的水平。
c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
(2002年黑龙江省中考题)
福鼎十七中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学习方案设计综述】
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
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
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合作与交流,包括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同学与文本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合作与交流成功的前提是个人的自主学习,只有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的合作和交流才有意义。请同学们展示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二.展示、交流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
①积累字词:学生展示自己积累的词语,教师强调三个词语(铿锵、穹隆、头晕目眩),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解释意义。
②主要内容与情感基调:
学生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本文写盛夏树林草原一天中的景色。
情感基调:喜爱大自然。
(教师引导: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
①自由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②说说你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引导:可以从语言、情感、画面以及给你的联想等方面去分析。)
③小组合作交流,并形成合作学习记录,小组代表发言(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即给予鼓励)。
4.探究写景成功的要领。
①小组合作讨论,形成发言记录。
②小组发言并交流(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③学生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板书。
参考如下:
①善于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②准确生动的语言。
③讲究写景的手法。
④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同学们探究出了写景成功的密诀,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密诀进行创新。将黎明时候的景色进行想象,写得更具体些,让树林和草原黎明时的景色也散发出芬芳的气息。)
5.想象与创新(以黎明时候的景色为基础大胆想象创新,完成写作片段)。
①学生独立想象,写作。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写作的片断,并交流。
6.教师总结活动过程,强调学习目标。
总体构思: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师适当引导点拨读书方法,设计问题,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布置的任务难易适中,既能提高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