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乳腺肿瘤;随诊随访;健康管理;指南识
一、乳腺癌随诊随访路径图
二、乳腺癌随诊随访管理
1.基本随诊随访项目的复查指标和复发处理:目前尚无大型随机研究以支持可平衡患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随诊随访方案,临床多依据实际经验制定随诊随访频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乳腺癌诊疗规范(2021版)》建议的随诊随访内容和频率如下,供临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个体化选择。临床体检:最初2年每3~6个月1次,其后3年每6个月1次,5年后每年1次;乳腺超声:每6个月1次;乳腺X线:每年1次;胸片或胸部CT:每年1次;腹部超声:每6个月1次,3年后改为每年1次;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以上等高危因素的患者,行基线骨扫描检查,必要时全身骨扫描每1~2年1次;血常规、血液生化、乳腺癌标志物的检测可每6个月1次,3年后每年1次;应用他莫昔芬的患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妇科检查。同时结合其他临床检查项目,患者随诊随访评估指标汇总见表1。
三、乳腺癌健康管理
(一)
循环系统
根据LDL-C管理目标,针对不同患者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2.心脏不良反应的管理(图6)
对于已经发生VTE的肿瘤患者,抗凝治疗至少进行3个月或贯穿整个患癌和抗癌治疗期间。首次抗凝治疗后的前14d至少每2~3d检测1次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技术,此后每2周复查1次或根据临床指征进行检测。对抗凝治疗具有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可行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置入术,以预防下腔静脉系统血栓栓子脱落引起肺动脉栓塞,IVCF置入术和取出术的适应证及禁忌证见表7。
(二)
呼吸系统
(三)
运动系统
1.术前及术后康复运动量评估及标准
2.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的管理
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的影响下,自然绝经的女性BMD每年下降1.9%,容易出现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及骨折。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如接受卵巢去势,雌激素下降更为明显,骨丢失和骨质疏松及骨折的风险亦明显增加。此外,当乳腺癌患者接受AI或化疗等治疗时,骨量丢失加速,导致骨折的风险进一步增加。所有接受AI、卵巢去势、化疗或绝经后的乳腺癌患者都应评估临床风险因素,并监测BMD。推荐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dual-energyX-rayabsorptiometry,DXA)测量BMD,参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中轴BMD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低骨量,T值≤-2.5为骨质疏松。胸腰椎X线侧位像,有助于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如椎体或髋部发生脆性骨折(指低能量或非暴力情况下发生的骨折),可诊断骨质疏松症;如脆性骨折部位发生在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而DXA测定的BMD的T值显示为低骨量,也可诊断骨质疏松症。根据BMD和临床风险因素,给予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图7)。
(四)
消化系统
(五)
生殖系统
(六)
皮肤和皮下组织
(七)
神经系统
四、患者报告结局
五、总结
执笔人
马飞(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莫红楠(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顾问委员(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代华平(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
李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
刘明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茅益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
乔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
宋尔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
孙燕(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邵志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吴德沛(苏州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夏维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参加人员(按姓氏汉语拼音字母排序)
安涛(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
曹旭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陈佳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放疗科)
陈前军(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乳腺科)
陈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陈益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
程蕾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
崔树德(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
丁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
范照青(北京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
付丽(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科)
高晋南(山西白求恩医院乳腺外科)
耿翠芝(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外科)
管秀雯(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何畏(江苏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胡夕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姜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江泽飞(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医学部)
金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兰波(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李国辉(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
李惠平(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李静(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
李青(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李蓉(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
李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医学科)
李炘正(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李兴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
李毅(北京市顺义区妇幼保健院乳腺中心)
厉红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
廖宁(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
刘彩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乳腺外科)
刘健(福建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刘均娥(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刘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
刘晓帆(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血栓止血诊疗中心)
刘新兰(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
刘运江(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外科)
刘真真(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卢雯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
罗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科)
马斌林(新疆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
马飞(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莫钦国(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欧阳取长(湖南省肿瘤医院乳腺内科)
潘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
潘跃银(安徽省立医院肿瘤化疗科)
乔广东(烟台毓璜顶医院乳腺外科)
任国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乳腺外科)
任雁宏(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阮祥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
盛莉(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
史业辉(天津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孙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
孙涛(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汤立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滕月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田富国(山西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佟仲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万冬桂(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
王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乳腺外科)
王海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
王靖(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王坤(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
王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王淑莲(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
王树森(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
王水(江苏省人民医院乳腺外科)
王曦(中山大学肿瘤中心乳腺外科)
王晓稼(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王翔(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王延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
王勇(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超声科)
王永胜(山东省肿瘤医院肿瘤外科)
王玉(山西省肿瘤医院放疗科)
王正珍(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
王中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吴浩(北京方庄社区服务中心)
吴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吴新红(湖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邢影(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
徐兵河(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
徐贵颖(吉林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徐莹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
薛冬(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暨老年肿瘤科)
杨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
杨俊兰(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
叶松青(福建省立医院肿瘤外科)
应红艳(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应建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余科达(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郁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生殖内分泌科)
袁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特需医疗部)
殷咏梅(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内科)
曾晓华(重庆市肿瘤医院乳腺肿瘤中心)
张钢龄(内蒙古包头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张宏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外科)
张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
张瑾(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
张莉莉(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张频(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张清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
张宇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力衰竭中心)
郑跃(Dana-FarberCancerInstituteHarvardUniversityStatistician)
朱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
朱铁楠(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