嘦姕、嘦怹都是比较流行的网络用词,非常好用,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只要知道读音,能在输入法很靠前的位置显示出来,可见使用频率还是很高的。不过网友使用这类型词,一般不管这些字的本义为何,而是直接取字面义,比如“嘦怹”就直接用来表示“只要他心”之义。
废话不多说,我们一起看看“怹”是个什么字!
怹字的拼音是【tān】,特安切(如下图辞海书影),第三人称代词,北京、山西方言用字,表示“他”的敬称,含尊敬意。比如老舍在《龙须沟》里写到:四嫂,您忙您的活儿,我是个闲人,我来伺候怹。
从历史上看,“怹”和“您”在元代就已出现。金元时期传入的北方少数民族词语,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互相融合的时期,当时以北京为首都,故此地“怹”的说法最流行。人民网当年也专门有一篇报道关于“怹”字的,如下图:
《康熙字典》当中没有收录“怹”字头,但它是第三人称代词,古字书义完全可以参考“他”字:他,【廣韻】託何切【正韻】湯何切,音拖。與佗它通。彼之稱也,此之別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又【小雅】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又【玉篇】誰也。又邪也。【揚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又凡牛馬載物曰負他。又【集韻】唐佐切,同。亦畜負物也。又【司馬相如·上林賦】不被創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塡坑滿谷。【註】他音〈口〉。言禽獸僵死交相積也。又【正字通】方言呼人曰他。讀若塔平聲。书影如下图:
康熙字典当中这一大段注释是什么意思呢?一起简单学一下:
这里引用了两个古代的韵书,即《广韵》和《正韵》,它们都是按照声母、韵母和声调来分类汉字的。声母是汉字的开头声音,韵母是汉字的结尾声音,声调是汉字的高低变化。
这里“他”字的声母是“t”,韵母是“uo”,声调是阳平(第二声)。
不过,他字在古代有n多读音,康熙字典当中引用多个古籍来做说明。①读作“tā”,平声,意思是“与佗它通”,即“与那个、那些相对”。这是一个指示代词,用来表示远离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事物或人物。例如,“彼之称也,此之别也”,意思是“那是他们的称呼,这是我们的区别”;“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意思是“光明远离而自己与其他有光辉者也”;“之死矢靡他”,意思是“死于箭下而不顾其他”;“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意思是“人们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道其他方面”。②读作“tuo”,平声,意思是“畜负物也”,即“牲畜背负东西也”。这是一个名词,用来表示牛马等动物所负载的物品。例如,“凡牛马载物曰负他”,意思是“凡是牛马背着东西就叫做负他”。③
读作“tuo”,仄声(第四声),意思是“誰也”,即“谁也”。这是一个疑问代词,用来表示不定的人或事物。例如,“唐佐切,同”,意思是“唐佐切音为tuo仄声,与字同音”。字就是一个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谁。④读作“tuo”,仄声(第四声),意思是“邪也”,即“偏斜也”。这是一个形容词,用来表示不正直、不正常、不合理的状态或行为。例如,“君子正而不他”,意思是“君子正直而不偏邪”。⑤读作“ta”,平声,意味着“僵死交相積也”,即“僵死相互堆积也”。这是一个动词,用来描述禽兽死于创伤而相互堆叠的情景。例如,“不被创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填坑满谷”,意思是“没有被刀剑伤到,而是因为惊恐而死的禽兽,僵死相互堆积,填满了坑洼和山谷”。⑥读作“ta”,平声,意思是“方言呼人曰他”,即“方言中叫人为他”。这是一个人称代词,用来表示第三人称单数或复数。这是一种方言用法,不同于文言文的通用用法。例如,“他去了”,意思是“他(或他们)去了”。
【广韵】许何切【正韵】汤何切,音拖。与佗它通。彼之称也,此之别也。
这一段是说“他”字在《广韵》和《正韵》两本古代韵书中的注音方法。《广韵》是唐代的一部重要的韵书,收录了近三万个汉字的读音和意义。《正韵》是宋代的一部修订版的《广韵》,增补了一些新字和变音。许何切和汤何切是两种切韵法,即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字的声母和韵母。许何切是《广韵》中的切韵法,汤何切是《正韵》中的切韵法。这两种切韵法都表示“他”字的读音是拖(tuo)。与佗它通,意思是说“他”字和“佗”字、“它”字有相同或相近的读音。彼之称也,此之别也,意思是说“他”字可以用来指称别人,也可以用来区别事物。
【左传·庄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诗·邶风】之死矢靡他。又【小雅】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这一段是引用了三个古代文献中使用“他”字的例句。《左传》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史书,记录了周朝各国的政治军事事件。《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小雅》是《诗经》中的一个篇章,包含了一些小国或卑贱者的诗歌。这三个例句中,“他”字都表示区别或其他的意思。
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这句话出自《左传·庄二十二年》,是晋国大夫赵盾对楚国使者说的话,意思是说光明虽然远离自己,但仍然能够照耀别人。
之死矢靡他: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柏舟》,是一首抒发对亡友之情的诗歌。意思是说他死了,箭头都没有别人(可以替代他)
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斯干》,是一首抱怨天子不明察下情的诗歌。意思是说人们只知道表面的事情,不知道其他的隐情。
【玉篇】谁也。又邪也。【扬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又凡牛马载物曰负他。又【集韵】唐佐切,同。亦畜负物也。
这一段是介绍了“他”字在其他方面的用法和意义。“玉篇”是宋代李昉等人编纂的一部类书,《扬子·法言》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扬雄的一部著作,《集韵》是北宋时期的一部韵书,是《广韵》和《正韵》的综合和修订。
谁也:这是说“他”字可以用来表示疑问代词“谁”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是谁?”。
邪也:这是说“他”字可以用来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词“邪”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吗?”或“真的吗?”。
君子正而不他:这句话出自《扬子·法言》,是扬雄对君子的定义,意思是说君子行为端正,不偏离正道。
凡牛马载物曰负他:这是说“他”字可以用来表示牲畜背负东西的动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驮”或“驼”。
【司马相如·上林赋】不被创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填坑满谷。【注】他音〈口〉。言禽兽僵死交相积也。又【正字通】方言呼人曰他。读若塔平声。
不被创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填坑满谷:这句话出自《司马相如·上林赋》,是描述汉武帝狩猎时杀死了许多野兽的情景。意思是说没有被刀剑伤到,而是因为惊恐而死的野兽,尸体堆积如山,填满了沟壑。
他音〈口〉。言禽兽僵死交相积也:这是对上一句话中“他他”二字的注释。〈口〉表示口字旁的部首,即口部。音〈口〉就是说“他”字属于口部,并且读音和口字相近,即kou。言禽兽僵死交相积也就是说“他他”二字表示鸟兽死后僵硬堆叠的样子。
方言呼人曰他。读若塔平声:这是说“他”字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可以用来称呼人,读音和塔字相同,即ta,并且是平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