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常常用“肉食者”来指代权贵,比如《曹刿论战》中,就有“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类的字样,再比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也曾说过,“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要用“肉食者”来指代权贵呢?要解开这个疑问,就得知道在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吃上一顿肉又有多难。
肉食从何而来?
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太悠久了,经历的苦难也太多,逢战乱饥荒首饰、房产换粮求活命、易子而食的惨痛记忆史不绝书,任谁都难以抹去,所以咱们对粮食几乎达到了视如生命的程度,也就更加珍视肉食,通常都会把肉食用在非常隆重的场合,比如祭祀祖先、婚丧嫁娶、招待客人,总之是要有个堂而皇之、高大上的理由才可以。在国人的眼中,无缘无故自已吃肉,是非常浪费的,也是非常可耻的,会被骂上一句“香嘴臭屁股”,是非常没出息的表现。
再说了,可以提供大量肉食的大型牲畜,比如牛和马,在古代是不能随便吃的,它们是生产力,更是战略物资。
先说牛。牛可以拉车,可以耕田,从而大幅减轻人们的劳作强度,牛皮、牛筋更属于战略物资,牛皮可以制作铠甲,牛筋可以制成弓弦,所以在很多朝代,牛都是有户口的,官府要登记造册,严格监管,就算牛老了要宰杀,也需要官府的批准。民间私自宰杀牛是犯法的,明显属于“作死”行为。所以《木兰辞》中有这样一句“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有不少小朋友甚至成年人,时常会背成“向牛羊”,这是不对的,是不了解历史造成的。
直到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物质慢慢丰富起来,人们的收入渐渐高了,在很多方面的监管才慢慢放开,才取消了这种执照。
咱们今天能啥时想吃肉就能吃到,确实要感谢邓爷爷,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绝不会有今天这样幸福的生活。
跑偏了,拉回来继续聊。
当然,肉食珍贵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商品流通不甚发达,海边、河流湖泊大量出产的河产、海产很难远距离地运到内陆,而内陆出产的家畜肉类,同样很难运到其他地方,至少保鲜就是个大问题。
这么说,就可以理解“鱼羊为鲜”的道理了吧。
了解了中国古代肉食的珍贵,中国古人对肉视的珍视,你就会明白,只有那些占有大量社会资源的特权阶层,才有能力随时让自己吃上肉,所以他们才叫肉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