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为我们打开一扇门,借古人之言,品经典文字,在古诗词中读懂粮食。
一
读《诗经》,识五谷
稻
明·朱瞻基宣宗嘉禾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豳风·七月》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小雅·甫田》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小雅·白华》
黍
明·谢时臣豳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王风·黍离》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魏风·硕鼠》
芃芃黍苗,阴雨膏之。
——《小雅·黍苗》
黍生长期短,耐旱耐瘠,最适合游牧民族及干旱地区栽培,后来发展成许多不同的品种,如秠、秬等。黍在《诗经》时代以前以及唐宋时代,都是中国人的主食。
稷
清·屈兆麟麻雀稷穗台北故宫博物院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或耘或耔,黍稷薿薿。
稷在古代被视作“百谷之长”,具有高度抗旱耐热,抗虫害,生长期短等优点,是中国北方干旱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上古时期,人们把播种五谷的事称为稷事,帝王奉稷为谷神,把江山称为社稷。
麦
清·金廷标春野新耕轴台北故宫博物院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大雅·生民》
黍稷重穋,稙稺菽麦。
——《鲁颂·閟官》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
——《鄘风·桑中》
麦在《诗经》年代已经是重要的农作物,不过《诗经》中并没有区分大麦、小麦,都以“麦”字来表示,指麦苗、麦穗或者麦田。
菽
清·任伯年豆架双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小雅·小宛》
采菽采菽,筐之筥之。
——《小雅·采菽》
皎皎白驹,食我场藿。
——《小雅·白驹》
菽原指豆类的总称,专指大豆或者黄豆,直至汉代以后改称为豆。中国栽培大豆的历史悠久,栽培地区广大。“戎菽”“荏菽”均为大豆的古称,而大豆的叶子则称为“藿”,茎则称为“萁”。
二
赏诗词,察民情
《观刈麦》(节选)
唐白居易
清·陈枚耕织图册,台北故宫博物院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观田家》(节选)
唐韦应物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健壮的青年都到田地里去干活了,留在家里的女人小孩就把家门口的菜园子收拾收拾,准备种菜了。他们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经很晚了,还得把牛牵到村子西边的溪沟里让它饮水。
这样又累又饿,他们自己却不觉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润过的禾苗心里就觉得很是欢喜。可是即使他们整日这样忙碌,家里也没有隔夜的粮食,而劳役却是没完没了。
《五歌·刈获》(节选)
唐陆龟蒙
自春徂秋天弗雨,
廉廉早稻才遮亩。
芒粒稀疏熟更轻,
地与禾头不相拄。
从春天到秋天老天爷都不下雨,稻苗长势不佳,勉强遮盖住土地。往日稻穗沉甸甸压低了头,但现在稻谷稀稀疏疏挂在穗上,即便成熟了也不饱满。
《农家》
唐颜仁郁
半夜呼儿趁晓耕,
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
将谓田中谷自生。
半夜里就喊起孩子们,趁著天刚破晓,赶紧到田里去犁土,瘦弱的老牛有气无力,正拉著犁在田里艰难地走著,越走越慢,累得几乎拖不动犁具了。
一般人不知道种田人的辛苦,竟说田里的稻禾是自然而然就长成的。
《悯农·其一》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却仍然要饿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从今天起努力做到:不浪费每一粒粮食,不辜负每一份辛劳!
END
今日责编:朱晨阳
欢迎购买
扫码下单
01
美诗|季节经过的天空装满了秋天,我,无忧无虑
02
微语录丨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
03
微语录丨日子要短了,蝉声也要收了,可我们的故事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