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粮食安全征文(精选5篇)

熟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粮食,如今是一个节约型社会,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是相当有必要的。一年级我们就学过《锄禾》,我们明白农民伯伯的辛劳。

我们国家不知有多少人在挨饿,有多少人在为食物而烦脑。我们应该贡献一份力量。当然不一定要去捐款,在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以。每天吃饭不掉一粒米,好好珍惜粮食,保证不浪费。哪怕一天节约一粒米,一年之后也有半碗米饭呀。

妈妈常常教导我,吃饭别掉米,吃完后也要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每次我刚放下筷子,迫不及待地要跑出去玩时,但背后总是传来妈妈严肃的声音,叫我把碗里的米粒吃干净,还意味深长的对我说一天少浪费几粒米,日久天长就能节省好多米。这一粒米都是农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都是用血汗换来的。在你吃饱的同时,还有好多人在挨饿呢。听了妈妈的话我很惭愧,赶忙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了。

近年来,我们国家一些地区遭遇大旱。田地里的秧苗全都旱死了,颗粒无收,连饮水都成了问题。还有汶川、玉树地区发生了地震,房屋倒塌,吃住方面成了问题。作为同胞,我们难道不要为他们贡献一点力量吗?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多人,每个人每天节约1粒米就可以解决灾区的同胞们挨饿的问题。

让我们都贡献出一份力量吧,团结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开开心心地生活在蓝天、白云、绿水、阳光下吧!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中国以占世界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社会上铺张浪费、浪费粮食的现象依然存在。作为xx中学的学生,我们要自觉地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模范,在“节粮爱粮”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为此,xx中学向全体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一、争当爱粮节粮的倡导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反对讲排场、摆阔气、搞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树立爱粮节粮的新风尚。

二、争当爱粮节粮的示范者。我们要树立节约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日三餐吃饱吃好,提倡“文明用餐,把碗中的饭吃光”,倡导“适量点餐”、“小份菜碟”的文明消费理念,以“光盘”为荣,以“剩饭”为耻。

三、争当爱粮节粮的践行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菜一饭来之易。爱粮节粮既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对劳动者的一份尊重。“爱惜粮食、节约粮食”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应尽的义务。我们要知行统一,认真实践。

同学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凝心聚力,爱惜粮食,杜绝浪费,共创节约型校园!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十分不注意节俭粮食。每一天吃饭都把许多白花花的米粒留在桌子上,掉在碗里。

过不了几天,我吃剩下的米粒一点一点地聚集在一齐居然有一个0.5立方分米的碗的容积那么多。妈妈见我这样浪费粮食,下了一个决定:要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让我见识见识农民伯伯种米的辛苦。不知妈妈苦心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和妈妈正要去拉车去田野时,妈妈突然说道:“相蕾,车子坏了,没办法,我们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强烈的太阳光像一个大火球一样,让人们感到十分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我的额头上渗出来,我不耐烦地向妈妈说道:“妈妈,什么时候到啊”而妈妈却总是说:“快了快了!”。

到乡下了,我睁大眼睛望着,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毛毯铺在那里叫人恨不得立刻就扑上去睡个大觉。在这翠色欲流的绿毯子上,有着许多勤劳的农民伯伯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正在抛秧呢!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我“随遇而安”。他每抛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就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伯伯在除草,伯伯轻轻地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清除在稻田里的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水浸透了他们每个人的衣服,一个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年过六旬的外婆也在地里干活,她弯下腰大概仅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我地腰。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掉落在田里,像一个个可爱的小水滴贴在外婆的脸上。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李绅的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后,我想了又想,觉得自我以前这样浪费粮食真是太不应当了,我下决心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

今天,我看到了一幅极具讽刺的漫画:一个小女孩的母亲在吃完饭后把剩饭剩菜倒进垃圾桶里,小女孩见了,急中生智,把唐诗三百首拿来,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爸爸见我不说话,便已明白了七分。他坐在椅子上,语重心长地说:“粮食来之不起,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呀!你一定要好好珍惜。”接着爸爸给我讲了农民伯伯是怎样种出粮食的。最后问我听不听过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点了点头,那你明白这首诗的意思和用意了吗?”“明白,爸爸我以后一定会珍惜粮食,不让农民伯伯的劳动白费!不让农民伯伯的汗水白流!”

以后我一定要珍惜每一粒粮食。我十分喜欢“悯农”这首诗,因为它让我懂得了珍惜粮食,看到了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家家户户可吃的东西极为有限,在十岁左右的孩子眼里,吃无疑是最有诱惑的,玩只能屈居第二位,与现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刚好相反。关于30年的记忆中,自然会与吃有关,与一些词有关。

第二个与吃有关的词当属“粮票”。粮票作为社会计划经济和商品流通发展变化的一个历史产物和时代特征,尽管,现在只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前,它的功用与钞票却是难分伯仲的。除了在自己家里吃饭派不上用场外,到其他公共场所用餐,没有钞票可以用粮票换,没有粮票可是万万行不通的。当初政府派往各村的工作组没有实行集中招待,而是将干部分派到不同农户家吃便餐,吃完饭,他们都要象征性地付些现金和粮票。而且,粮票还分某省通用粮票和全国通用粮票两种,以至于,同样面值的粮票,全国通用粮票要比各省通用粮票受欢迎得多。

第三个与吃有关的词当属“下馆子”。“下馆子”当初的含义应该是到饭馆吃一顿,后来渐渐演化为曾很流行的“搓一顿”。时至今日,在我心灵深处依然保存着对“下馆子”的种种难忘记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城镇的那些零星而简陋的国营食堂或个人小餐馆,吃一碗面,几两饺子或几个包子,就算“下了一次馆子”,对大人小孩来说,那都绝对可以算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和炫耀的资本。而今,中华民族传统的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在一些大小城市里,已悄悄地从家里转移到了酒店,而且一年比一年火。与此同时,每年高、中考结束后,各大酒店就会适时推出一些不同档次的“谢师宴”,颇受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欢迎。就连农村人过红白喜事,也由原来自备原料、请人加工的模式,变成了到酒店包席宴请亲朋好友,既省却了主人操办酒席的奔波和艰辛,又提高了宴请的质量和水平,可谓一举多得。

第四个与吃有关的词当属“三高一低”(即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指数、低免疫功能)。对普通老百姓来讲,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利益和效果,是人们逐渐摆脱了贫困和饥饿,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改善和提高。一些诸如“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等洋快餐相继登陆我国大中城市,一不小心成为了儿童和青少年的“达官新宠”。再加上大大小小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各色生、熟食品和商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饮食的种类,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结构,全民陷入了“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食物”摄取的不良饮食习惯中,直接导致了社会上“三高一低”人群数量的与日俱增。恍然大悟的人们,饮食也开始返璞归真:从昔日单纯的解决温饱问题的吃饱,向追求生活质量和品质的吃好、吃出健康过渡,甚至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小时候,吃肉总喜欢吃肥肉,吃饭不喜欢吃“粗粮”(又名“杂粮”),餐桌上“荤菜”比素菜“受宠”……如今,似乎一切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肥肉沦为了市场上的“滞销品”,粗食杂粮成了“紧俏货”,荤菜不敌素菜“招人爱”……

饮食细节和习惯的变化,传递着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转变的信息,见证着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变迁。

THE END
1.程国强:加快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管理现代化新闻频道“粮食安全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应对当前国际环境的深刻变化,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必须调整升级、加快推进管理现代化。”程国强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我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是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 https://news.cctv.com/2018/10/21/ARTIJbrWZcjkzCJj1mReMQJY181021.shtml
2.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解决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20个字,相互联系,为确保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接下来,关键要靠各级政府组织各方力量真抓实干。我们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促进工业化、信息化、https://www.meipian.cn/41xq69o4
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五)完善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粮食储备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与调节周转储备相结合、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相结合、政府储备与企业商业最低库存相结合的粮油储备调控体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1)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保证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2http://www.hprc.org.cn/gsgl/zggk/zhggkxig/200907/t20090706_15297_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