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占吉林省经济比重的绝大部分,农业经济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吉林省整体的经济情况,进而影响全省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状态。因此,对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有助于进一步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现吉林省经济的飞速发展。

1发展现状

“地广人稀”曾经是对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条件的简单概括,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单一的种植粮食型农作物使农业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有限。吉林省政府以及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始对吉林省农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即包括农业生产方式放慢的创新,也包括经济组织的整改等。吉林省农业经济的改革创新发展有风险也有机遇,因此要建设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新型农业运营体系,合理运用农业政策,快速有效的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转变以往农业的发展方针,最终实现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2发展趋势

2.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不断进行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明显的趋势,从传统农业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到现代农业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社和企业经营形式;从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到实现农村土地的立体化应用,经济结构由扁平化模式转为多元化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体现在绿色农业的建设方面。首先,吉林省农产品进出易额在逐年增长,而农产品生产标准与国际要求相差甚远,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成为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贸易利润之必须;其次,应环保规划和城市生活的需要,粮食作物和蔬菜已经不是城郊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项目,很多农户以及农业企业开始转向果树种植园和花卉种植园、农村休闲娱乐项目的建设,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实现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更使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2.2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现代经济发展将各个行业之间的隔阂逐渐消除,跨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农业发展也需要应对这个趋势。从农业经济本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参与金融经济发展,将农业经济发展与金融结合起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首先,吉林省农业企业和农户个人在农业经济项目的经营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融资活动势在必行,这是农业金融发展的契机;其次,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出的构想中,有关于金融介入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容。

2.3信息技术介入农业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介入各行各业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也是如此。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利润的提升,表现在很多方面。吉林省提出“智慧农业”发展战略,从2013年开始,加大智慧农业建设示范项目,并把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农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确定为主要发展方向。目前,吉林省己经建成了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并开发了玉米、水稻两个产业物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通过“一台二系统”可以远程直观地查看作物长势、土壤墒情、预警病虫害、组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实现了农情监控、生产管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3发展对策

3.1调整农业经济发展配套设施

3.2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

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活动的加强需要商业银行的介入,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应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办事处或者银行网点,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为农业经济提供适合的金融产品,与农业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以实现农业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3.3加大农业信息化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各级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并争取把涉农专项资金向农业信息化倾斜。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向农业信息化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经济结构优化趋势,金融参与农业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会给农业经济活动带来更多的帮助。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配套设施、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农业经济建设,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能够使农业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晗.吉林省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08):115-116.

[2]刘宏.浅析农业信息化背景下的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现代交际,2016(06):123-125.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产业化;信息化

农业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经济的发展管理更是会对国家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体的自身利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向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全面了解、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让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

1)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于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适应,导致管理力度严重不足,且执行力也明显不足,使得无法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并严重制约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我国农业管理体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且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导致管理体制无法满足农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不能更好的适应农业社会的结构调整。而在这种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下,很多经济活动也丧失了原有的活力,管理执行力严重不足,严重阻碍到农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3)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都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国民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的迅速崛起,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不断流失,加之原有的农业经济体系存在的诸多不适应,导致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1]。另外,在农业管理上,由于对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缺乏,并存在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使得农业经济管理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在执行力方面,由于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较为单一,且经验不足,也导致执政能力严重不足。

2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3结束语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信通过不断的调整及规划,可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徐春园张雪威徐晴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6(12):8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新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够适应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也要求能够与时俱进。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状况,总结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而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经济管理状况趋势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样也是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和谐的基础,农业经济管理是我国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只有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得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实现国现代的具有非常重要的动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加大对传统农业资源的投人,还要加强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管理,农业现代化而很大程度上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的运用。

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想要发展农业经济,就要重视农业究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我国农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建设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状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增长后,由于我国人均所拥有的土地资源非常少及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没有跟上时代的要求,以及我国对农业经济的重视不够,我国基层政府在努力发展农业经济时,但是发展的成本增加,使得农民负担加大,进而使得农业经济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水平发展较低,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我国的农业产品产量增速降低,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负增长,使得农业增加值降低,人们的说话水平降低。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的现代管理意识较差,对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的管理认识不足。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法制和制度建设落后,使得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经济管理无法可依。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业出身,他们大多是农民出身,使得他们的专业素质不高,使得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和模式仍处在较低的水平。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不断发展。它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随着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已经驶入了新轨道。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开始渗透到农产经济的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管理将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深加工以及农业产品质量与安全,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这就要求改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思维。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改变了各行的发展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将成为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不断普及,使得信息化开始进人到普通农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农业技术的信息化,使得农业科技成果进一步向农业生产力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业经济管理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农业只有不断我国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管理的效率。

农业管理信息化就是将农业生产和管理以及农业科研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农业管理信息化除了能够服务于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和科研,还可以作为农业经济决策的辅助系统。农业管理信息化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工具,也能实现农业科技的高效开发。

3.农业经济产业化管理

制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市场化的组织形式得到提高。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农业产品开始标准化生产,农业产品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产生了一大批优质农业产品生产基地,满足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而且带动了农业经济标准化生产水平,通过让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进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强,农民收入提高。

4.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扫清农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加强对农业经济的财政支持制度改革,提高对农业经济投人。加强政府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制度,在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实施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建设,并相应地推进农村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政策创新,这是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关键,全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及组织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农业产业化是以广义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商品化。农业产业化是在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战略,“四化同步”的短板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四化同步”和中部崛起的重要基础。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这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企业、下连农户,是组织模式的核心,既起着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谈判地位、组织开展服务的作用,又发挥着按照公司原材料生产需求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是有效缓解公司与农户之间利益矛盾,实现利益共享、组织自律的重要形式。专业合作社主要提供种苗、肥料(饲料)、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和防疫)、统一销售,农户在专业合作社中的地位有紧密型会员和松散型会员两种。有的专业合作社依托或服务于龙头企业,有的专业合作社独立于龙头企业。与农户构成市场供销关系的经营型合作社,理事长或紧密型会员享受经营成果;统一经营的合作社,经营成果共享;而服务型合作社,会员各自享受经营成果。

二、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经验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淮河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是小麦、棉花等旱作物主产区;淮河以南,沿江平原是水稻、油菜和水产品主产区;皖西、皖南山区,是林、茶、蚕主产区。在安徽省所辖16个地市中,阜阳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安庆市为传统的农业大市,粮食总产值较高。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市在全省统筹安排下,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农产品生产已向优势产区集中,逐渐形成了淮北地区小麦、江淮地区油菜、沿江地区水稻的区域格局;棉花生产向沿江和淮北高产棉区集中;山地经济开发区以林、牧为主,重点开发板栗、核桃等特种经济体;丘陵经济开发区,以粮食、畜牧、淡水养殖等为主;平原经济开发区以小麦、棉花等生产为主。截至2013年末,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7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4942家,比上年增加648家,实现总产值722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9个百分点,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24.3%,显示出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农业发展的效益和层次不断提升。

实践表明,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多数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不强,未形成规模经济效益,缺乏市场优势,抗风险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弱

安徽省多数龙头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特性十分明显,虽然绝大多数注册为公司制,但离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制度要求差距较大;财务管理能力整体较弱,除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财务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外,其余数量众多的所谓龙头企业,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加工型企业,其财务管理方式与个体工商户类似。

(二)产业化不足

种植业以初级加工为主,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分散,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回报率低。产业链条短,关键节点不清晰。

安徽省龙头企业大多从事的只是农产品的初加工,经济附加值低,产业链短,农业产业化没有实现和工业的有效对接,没有发挥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对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够,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农民与龙头企业利益链接不够紧密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多是以“公司+农户”模式为主,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主要局限在初级产品的买卖上,农户很难参与到随后的加工生产和销售之中,很难参与其中的增值分配。不少地方虽然成立了一些合作社、协会,但绝大多数企业、经济组织和农户还是松散的链接关系或买断关系,尽管采取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带动农户,但存在运作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利益链接不紧密等问题,未形成真正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经济共同体,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的利益比较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整体不够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合作团体,缺少规范的章程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制度不健全、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调查发现,多数合作社没有在银行开立结算账户,部分合作社证件不全,有的缺少组织机构代码,有的没有税务登记证。

(五)部分地区土地流转机制与规模经营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安徽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规模小期限短,农户还没有因为土地流转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还没有因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土地不能有效转移,农户分散经营,使得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

(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省龙头企业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专利的数量不多。许多农产品企业都是近一两年来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注册一些优质农产品商标,多数农产品生产者缺乏品牌意识,产品知名度不够。

三、农业产业化未来发展方向

(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扶持各级农业部门兴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并通过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使各类农业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尽快起到强有力的牵引带动作用。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

(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目前,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以龙头企业协助创办为主。当前工作的重点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在巩固试点成果和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办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产业化中的示范作用,自下而上地、循序渐进地、实事求是地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在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着“民办、民管、民受益”方向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专业农户为主,体现专业性;二是要有比较明晰的产权关系,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成员的财产关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效益归其成员共同所有:三是坚持自愿,实行民主管理;四是开展力所能及的经营活动,对外追求经济效益,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应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品牌意识

龙头企业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的合作。大专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科技研发重点,优先研发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普及先进适用技术,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利用信息时代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媒体、信息网络等渠道,加强内外宣传,注册优势农产品商标、专利等,龙头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种专业博览会、洽谈会、展销会等,展示生产成果,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农产品强势品牌,扩展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注重发展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整合农业产业链

积极生产为工业加工行业提供原料的农产品,生产只有进入加工领域,生产链条才可持续,才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要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最终实现四化同步。

1.1工业经济与农产经济之间的变化。先是以最为传统的农业发展促进更为先进的工业发展。为使产业经济能够协调稳定发展,缩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距离,我国需要更为重视农业经济各方面的控制,更加迅速的向前使我国的农业经济得到稳固增长,来使国业经济弥补农业经济带来的损失。日前我国的工业事业正在迅速的进行当中,而且各个城市都能运用工业技术来完成以前农业带给我们的利益,日前我们正处理工业技术的起步阶段。

2创新农村财务管理

2.1农村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集体在经济上的实力不断扩大。近几年,农村在经济方面不断稳定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也在不断的完整,经济迅速的发展着,不论是在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大大的得到了提高,经济整体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农村福利,生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与城市越来越近,不再像原来有着巨大的差距。

2.2因为农村相比来说较为落后,所以在财务方面的管理知识储备还是比较低的,与农村现在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由于种种原因,农村财务在会计上的管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带有经济计划的因素,很大的影响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给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约束着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经过研究表明,监督形式和监督办法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上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急需要提高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的不断推进,各农村在财务管理方面较弱实行了系统的改革,但是因为各方面知识的欠缺,使得农村在财务方面的管理上还是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

2.3农村法律意识欠缺,阻碍农村财务制度的进步。农村在集体组织经济中不完整,主要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农村产权信息混乱,资产大量向外转移,不管是民法还是其它法律,对农村都是属于经济范畴,不管是属于个人还是集体,都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具体的规章,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在农村极其不受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平时的工作中,许多农村领导法律观念知识不多,不懂得运用规章制度来行使自己的权利,只会空口来决定某一件事情,以为管理就是随意的支配,随意更改,对个人财产及集体财产都没有所属的关系,干部和领导的职能也经常在工作中轻意的任职,这更加把农村财会人员变得不规范。

3集体经济组织得到发展

3.2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建议。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从最基本上解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壮大,最应该做的就是我们重新建立一套农村经济组织系统。确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已是老制度改革的新方向,所以我们应加快运行速度,尽快完善这项任务,只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壮大,我们的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得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部门,不可缺少的,非常有必要加快发展来控制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组织中应使各体系得到更稳定的关系发展,专门为农村集体组织经济立法,构建新制度,新规章。农业经济管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以及数学、金融学、环境科学等多门学科。在研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进就能把这些学科都包含在内统一进行研究,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时应综合考虑,找出涉及到的重点、难点知识作为重要的部分来研究,在长期的经济管理实践中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从而能更好的在农业经济管理上得到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核心产区;困境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耕地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占到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以上,相当于150亿吨的二氧化碳。发展生态农业系统可以减少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农业潜力巨大。河南等粮食核心产区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农业发展方式同样亟待转变。

1低碳农业发展困境剖析

1.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灾害,反映了水利设施“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的突出问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进行大规模建设,在提升抗灾能力的同时,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然而,在之后30年里,全国仅修建各类水库827座,不及前30年的百分之一。以河南省安阳、鹤壁、许昌、商丘为例,2009年各市已配套机电井占总量的97.55%,平均61.44亩耕地拥有一眼机电井,离国家50亩地一眼井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1.2施肥结构不合理

化肥是土地的粮食,但是如何为农田“营养配餐”,减少环境污染增产粮食却是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的难题。资料显示,1980年至2002年我国化肥用量增长了61%,而粮食产量只增加了31%,简单依靠大量化肥投入已经很难再度实现农业大幅度增产。调查显示:传统的氮、磷、钾等化学肥料使用率高达32.53%,复合肥占到34.09%,缓控释肥仅占到24.38%,农家肥也只有9%左右。

1.3土壤固碳手段落后

过度翻耕、湿地排水、过度和不适时的机耕、无投入或低投入生产都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加速土壤退化。相反土壤恢复措施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恢复土壤肥力。这些措施包括保护性耕作技术,把严重退化的土地恢复为草地和森林,平衡施肥、轮作、秸秆还田以及灌溉等。目前我国农田土壤固碳手段主要有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和平衡施肥,调查发现,固碳手段中秸秆还田率最高,达到79.43%,而保护性耕作仅占25.07%,平衡施肥比例为29.75%。

1.4化学农药过度使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药使用面积达1.8亿公顷次,受污染农田近1,330万公顷,土壤中累积的DDT总量约为8万吨。然而,农民对于农药危害却所知甚少,在对滑县留固乡、鹤壁浚县、河北邯郸磁县以及安徽宿州萧县的341名农民进行调查中有55.43%的农民回答“否”,44.57%回答“是”,正是由于农民对农药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农药使用量逐年递增。

2政府作为

2.1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发展低碳农业,首先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淘汰农业生产过程中高能耗、高污染等生产方式,积极进行高效生产,降低碳排放,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碳平衡。其次,积极调整农业生产中的能源结构。既要充分进行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又要进行风能、地热能、水能等低碳能源的研究和开发,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推广应用低碳技术

推进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投入品技术创新,逐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更好的促进低碳技术为农业发展服务应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增强低碳农业技术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国家投入,拓宽渠道;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特别是要重视县乡两级农技站的建立和运行,加大研发资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投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共研、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2.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对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加大对建设资金的投入,以引导、带动、激励企业、农户对农田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同时,政府还要针对农户出台专门的优惠政策,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等。例如对水利设施经营者实行减免税收、银行专项优惠贷款;对农户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其次,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补贴性激励机制,政府补贴性激励机制是促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定心丸”。

[1]江泽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林业.世界林业研究,

2010,(23).

[2]杨志,郭兆晖.低碳经济的由来、现状与运行机制.学习与探索,2010,(2).

[3]张新民.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农业经济展望,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笔者通过对我国浙江省、山东省、云南省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地调研,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的途径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发展(培育)模式:

第二种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云南省一部分经济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这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农产品加工业发达的山东省莱阳市最为突出,具体运作是:依托公司兴办协会,公司负责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有绝对的权威性。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与会员双方博弈的影响,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对协会有强烈的需求动机,农户的需求动机较差。

第四种模式,“民间力量推动型”。此文所指民间力量不完全是NGO,还有新乡村建设学派以及来自民间的志愿者。这种发展模式被庞晓鹏称之为逆向发展模式。该模式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路径上一般有两条路径:第一条,从农民的合作意识培训入手,经过初级的文艺队、秧歌队、老年人协会等合作组织,慢慢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渡,这有助于培育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发展较慢;第二条,由外部力量帮助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并指导合作经济组织选择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然后围绕它提供相应服务,通过提供服务推动产业或产品的发展,并逐渐将合作经济组织培育成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总之,这种模式对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借鉴意义。

下面具体分析几类典型模式的特征及差异,以便揭示各类模式的本质,为其它地区因地制宜地借鉴和推广相应模式奠定基础。

第一种模式的第一类以及第二、三种模式,都从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良种、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问题。由于协会分核心会员与联系会员,一般会员在协会中处于劣势地位,没有经营决策权,致使其利益不能实现最大化。但是,这些组织规模大、实力强,提供的服务层次多,管理水平高、运作效率高,示范带动能力强,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信息收集难,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与产量,稳定了公司的货源供应,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交易费用,同时也降低了公司的规模种植风险和组织成本,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新产业的培植。第一种模式的第一类及第二种模式适合已经形成产业的地区,第三种模式适合贫困地区或有产业优势但产业集群度低的地区。第一种模式的第二类是最理想的,协会是农民自己的,真正实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但是这种组织规模小、实力弱,提供的服务层次少,管理水平低,运作效率低,带动能力弱,该模式适合于形成产业或有产业优势但产业集群度低的地区。第四种模式对于贫困地区是比较适合的,但其推动力是民间力量,而目前民间力量还未形成气候,也就是说民间力量尚不能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力军。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选择的原则与标准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是对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和创新,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具有普遍性与局限性,因此,应根据云南省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多样化的模式中取长补短,做出正确的模式判断与选择。这对于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的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选择发展模式的原则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可仿效性,其特殊性决定了它的选择性。模式的选择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多样化原则;(2)因地制宜的原则;(3)重点借鉴原则;(4)动态发展原则。

(二)选择发展模式的标准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给出判断一个地区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客观标准:(1)农民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知识;(2)农户的经营规模;(3)农户实际收入水平;(4)农民的兼业化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5)农产品商品率的高低;(6)农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小;(7)区域主要农产品的销售难易;(8)产业集群(生产专业化水平)发展水平;(9)政府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态度。以上仅是对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指标的初步探索。

三、云南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选择

根据笔者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结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原则与标准,特别是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将云南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所应选择的发展模式进行以下划分:

第一类,贫困地区,温饱尚未解决,且无优势产业。可以采取“官民结合型”与“民间力量推动型”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有关部门或民间组织为会员提供资金、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等服务,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切实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有效利用了扶贫资金,真正增强了造血功能,有效地防止了农民返贫。例如,何慧丽、刘相波等帮助河南兰考县胡寨村农民建立的胡寨村农民种植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在河北省定县帮助农民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德宏州陇川县科协帮助农民建立的章凤镇弄莫村养鸭协会等。

第二类,有产业优势,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可以采取“官民结合型”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协会+农户”的模式,政府围绕优势产业组建协会,开发优势资源,培植新产业,使潜在的优势变成市场竞争优势。如山东宁津县是一个欠发达县,该县从当地实际出发,“低起点、高着眼”,采取“两步走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先由政府参与,调动各方力量办协会,然后再引导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该县在农民合作协会嫁接合作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此发展模式被缪建平称之为“宁津模式”。这符合当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很多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常有典型意义。云南省瑞丽市、山东省宁津县、山东省金乡县的实践已充分证明,这是欠发达地区培植新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第三类,已形成产业集群,农产品出现卖难。可以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及“农民自办型”等发展模式,政府积极引导经纪人、企业、党政干部兴办协会或市场,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开拓市场,以便获取各种市场信息,降低交易费用,避免恶性竞争,提高农户的谈判能力,用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实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如元谋龙眼葡萄产业开发协会、山东省“莱阳模式”和“金乡模式”等。同时鼓励供销合作社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借鉴河北省“邯郸模式”和浙江省“江山模式”,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组织资源,切实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恢复供销合作社的“三性”,使之成为农民自己的组织。政府要做好裁判,确保经纪人、公司与会员的利益不受损害,促进协会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在云南省瑞丽市勐秀乡有种植户说:“我们种一年石斛,比种40年稻米挣钱还多!”也就是种一辈子的稻米相当于种一年石斛。这石斛究竟为何物?为何有如此高的附加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哪里?带着种种疑问,笔者展开了解调查。

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西部,与缅甸联邦接壤,是天然的植物王国,被誉为“孔雀之乡”。这里气候湿润温度适宜,特别适合植物生长,有人形容当地气候适宜植被生长时曾说过“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纯正的优质石斛品种就生长在这里。石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附生于树干或石苔上。据载,石斛是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记载的兰科植物之一,早在20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药用记载,千年以来它一直和灵芝、人参、冬虫夏草等被列为上品中药,成为“九仙草”之一,又因其滋阴补虚效果显著,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位。《本草纲目》对其性味的描述是,甘淡微咸,性属清润,清中有补,补中有清。石斛的种类很多,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是铁皮石斛、紫皮石斛和鼓槌石斛等几种。在这些种类中,尤以铁皮石斛较为常见。由于其具有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力、清热润肺、促进体内微循环等功效,除了药用外,还被大量用于保健品和健康食品的加工生产,比如石斛枫斗、石斛茶和石斛酒,深加工的产品有石斛粉和石斛胶囊等。

铁皮石斛为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名贵珍稀中药材。古代贵族称铁皮石斛为紫楹仙姝、千年润,民间又称救命草。正宗铁皮石斛呈铁绿色,气微,嚼之有黏性,味甘。因铁皮石斛滋阴补虚效果显著,被列为九大仙草之首位。在《神农本草经》中,因铁皮石斛“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故将其列为上品,且其具有生津、止渴、镇痛、消除水肿之功效。李时珍认为铁皮石斛具有“强阴益精”功能,“久服,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可轻身延年。还有益气除热,健阳,逐皮肤风痹,骨中久冷,补肾益力之效。”现代《中药大辞典》也对其进行了归纳:“石斛味甘、平、无毒、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痨、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长肌肉、逐皮肤邪热、定志除惊、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临床应用和药理研究证实,铁皮石斛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健脑明目、保肝宁心、清热降火、补五脏之虚劳、轻身延年的神奇功效。

云南德宏州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野生石斛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近年来,由于其药用范围逐渐扩大,市场需求量也连年攀升,粤、浙一带的草药商贩大规模入滇收购,使得野生石斛被当地百姓毁灭性采挖。如今的德宏,野生石斛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导致市场收购价一路走高,“鲜条”价已从前几年的几百元跃升为如今的数千元每斤,且呈供不应求的趋势。由于其神秘的生长环境和娇贵的生长要求,人工培养的难度较大,使这一珍贵的植物品种濒临灭绝。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发展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农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2.3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当准确把握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措施及途径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使其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1]薛敏.浅谈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2016(7).

[2]刘玉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4).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更需要我们深入的了解农业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并且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农业经济管理具体来讲,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和市场环境为基础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总的来讲是要结合国家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按照国家制定的经济宏观政策,确定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要重点对农业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其所需的生产要素进行组织协调;并且逐渐的让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还未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农经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同样面临着市场化与国家化的多重挑战,发展农业经济方面存在诸多的不足,在“三农”问题之间互相交错并非常复杂。

(一)淡薄的管理理念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方针政策,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需要,也制定出了具体的规范措施。而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发展,农经管理人员实践经验缺乏,更没有应有的执行力度,对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的认为发展工业化完全可以摒弃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造成了了农业经济意识的淡薄。

(二)不健全的管理体制

虽然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断加快,但如今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从而也为加速发展中的农业社会不相适应,造成这种不健全的经济管理体制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让很多经济管理活动缺乏执行力,在管理机制上同样存在诸多缺陷,特别是在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上表现显著,严重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参差不齐的人员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知识储备不足,并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认知、缺少专业的农业经济培训,最终导致无法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求。

(四)较为落后的管理模式

目前,伴随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很多事物都将得到完善革新,所以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眼下农业经济管理的落后思维模式已不能顺应当前的潮流,究其原因是他们管理思维模式被过去计划经济模式所束缚,陈旧思维陈旧观念,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约束条件过于严格的情况发生。

三、未来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由于新时期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并加大对国家农业资源的投入,很好的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农业经济为了适应当下的发展态势,农业管理体系也发生了改变。今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必将迈向更高层次,其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意识与时代同步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相应的发生了改革,由过去的落后管理理念转向全面新颖的管理模式,更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发展农业经济顺应当下潮流,需要农业管理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农业生产单纯依托农业产品向发展农产品质量转变,更不再单一片面的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不再用牺牲环境作为付出的代价而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三)信息技术得以充分运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多种信息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减少大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应广泛的使用遥感卫星技术,为了加大农业信息化的研究,农业高校、农科研所将身先士卒,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资源,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且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培养力度,使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四)农业经济趋于产业化

新时期随着农业科技进步,政府政策的重点扶持,农业生产形式已发生根本改变,早已取代了单一手工操作,更好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让农业经济愈加趋向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农业管理效益,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增加了农民收入,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四、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举措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不少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当前为了更好的发展国家农业经济,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解决当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素。

(一)改变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二)坚持走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要从国家农业的高度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新时期主要的任务将是怎么才能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试想如果国家农业与农业生产力未能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也将落空,眼下只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让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才可能大幅提高,只有保证了农民收入增加,才能促使社会的繁荣稳定。

(三)建立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首要是发展经济,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并以合理的规划为基础,将管理体制作为保障。建立起和市场经济适用的系统管理体系,从制度上创新、加快农业经济体系和制度的改革。坚持做到以下三方面,其一要改变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研究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进而加快农业经济朝良性增长方式转变。其二利用精深加工转变农业生产品的方式,开拓销售市场,并努力实现多元化产业发展,积极开拓农产品链条。其三以安全农业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农民自我能力提高为基础,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和农业竞争力得以全面提升。

(四)建设现代化农业管理服务体系

现代化农业管理服务体系要顺应新时期潮流建立起科技服务站,将建设、管理和运营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中探索出服务于农业生活的优良方案,有利于解决我国三农方面的现实问题。新时期科技服务体系要将农业生产要素有效组合,重视市场强调重新配置基础要素,服务农民支付提供多元选择,从而帮助农村农民解决教育、就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民生难题。要将农业生产领域实现一条龙服务,从种到收以科学种植为指导,利用农业劳务、农用器具等农业服务内容;通过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将搭建起农业粮食银行、农副生产品收购、农业现货交易平台等。另外要通过现代化农业科技管理服务体系,引入互联网技术、金融信贷服务、就业信息指导等内容。

THE END
1.金融政策这些案例涉及主体类型多元、机制模式多样、主题特色鲜明。一是构建支持产业发展的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种经营方式,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https://www.easyshb.com/jrfw/article/VGMHYFjaux3EGy42KoZ7fX.htm?index=20
2.昆山日报数字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金融监管总局召开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强调要围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做好金融服务。建设银行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打造“善建粮安”服务品牌,构建粮食安全金融服务体系,持续提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能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建设http://epaper.ksrmtzx.com/html/2025-01/10/content_487_18174386.htm
3.助力“粮安天下”,赋能全球农业:中粮集团书写现代农业的中国方案其中第五集《粮安天下》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中粮集团不断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助力全球农粮供应链稳定的积极作为。 订单农业助力农户增收 在中国西北部的“塞上粮仓”巴彦淖尔,现代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正徐徐展开。中粮巴彦淖尔面业通过推行订单农业,与农户共同打造高质量种植模式。从优质https://www.zgswcn.com/news.html?aid=244444
4.粮食银行(精选七篇)3. 粮食银行的运作模式。 实践中,各地开设的粮食银行都结合本地的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粮食银行运作模式。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粮食银行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分类、比较。 孔川、陈宁、蒋志敏等从粮食银行的运作主体的角度将其分为粮食企业主导型、政府粮食部门主导型和农民小业主主导型3种运作模式。 孙登慧从地区特色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8fype6.html
5.关于珍惜粮食的警句11篇(全文)粮食银行运作模式的类型 粮食银行是面向农民开展的一项以存储、销售和加工粮食为主要经营业务, 服务于农民的新型组织形式。在各地实践过程中, 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运作模式: 1、以粮食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粮食加工企业为了获得稳定和优质的粮食来源, 积极引导农民把多余口粮存入银行, 同时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okc2prw.html
6.“粮食银行”是什么模式?怎么做?到底怎么盈利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粮食银行? “粮食银行”是一种采取市场化运作,吸收农民手中余粮“储蓄”,“储户”可凭“存折”随时提取、购粮、折现的新型粮食经营业态。农户走进粮食银行,就好像走进了商业银行的储蓄所,只不过存取的内容从现金变成了粮食。 二、粮食银行的经营模式 https://www.meipian.cn/yi69us4
7.乡村振兴20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农业行业观察二、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依托长三角大城市群优势,以民宿产业为先导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新发展。莫干山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形态和中国民宿产业发展的领头羊,依托大城市的巨大人流和消费力,作为爆点树立莫干山乡村旅游的品牌从而取得成功。通过莫干山的示范带动,浙江桐庐等其他地市,包括全国各地都掀起一股民宿热,尤其是在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692727.html
8.中粮集团粮油加盟加盟中粮集团粮油需要多少钱?如何加盟?中粮集团积极探索“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模式,以粮食为载体,以市场化、企业化、标准化运营的农业服务平台为核心,以农资、农机、金融、粮食银行以及订单农业、代储代烘、农业技术、农业信息等4大类、11项业务为途径,创建中粮农业产业化“生态圈”,促进产业资源融合,服务好“农民、消费者、政府和合作伙伴”四方需求,加快促https://www.jiamengfei.com/xm/101879
9.吉林四平梨树模式促增产粮食银行保增收当下正值产粮大市吉林四平秋收收尾阶段,当地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的梨树模式,大力发展粮食银行项目,不仅让农户们打出高产优质的粮食,还要科学收储,卖上好价钱。 在四平梨树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天正在抢抓晴好天气对800多公顷玉米进行机械收割。 吉林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韩凤香 http://ysxw.cctv.cn/article.html?item_id=6053699925008241949
10.“保险+期货”为果农送来“平安果”粮食银行则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操作模式,农户可在粮食银行进行粮食交易,以粮换粮,在交易以后同样面临着粮价波动风险。“‘保险+期货’模式的存在,使得经营主体在保障收益的同时,仍可享受价格有利变化带来的收益,可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上述负责人表示。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180508868260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