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都应该带着自己的思考,不能完全相信书中的所有知识,毕竟书都是人撰写的,人很多时候也会犯错。因此读书的时候我们也要有不断探索、不断钻研的精神。
语文课本中经常会挑选很多知名人物的励志故事来给学生们传递一些积极向上的正面思想,很多学生确实从这些故事中备受鼓舞,甚至还因为这些故事喜欢上了某些历史人物。
然而随着学生们渐渐长大,很多人对当年语文书中的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后,大家才发现很多语文书上的故事都是假的,大家纷纷哭诉到:“童年被毁了!”
一、老师的话是“骗人的”
小时候我们考不好的时候都会感到十分失落,老师总会用爱因斯坦的故事来鼓励我们。老师说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经常只能考一分,所以我们不要因为一次考试成绩就灰心,要加倍努力,肯定可以变得和爱因斯坦一样厉害。
其实想想也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人会突然爆发,从数学只考一分的坏学生变成大名鼎鼎的科学家。
其实这是因为德国的考试评分标准和国内的十分不同,国内的满分是一百分,数字越大则代表成绩越好。而德国是采用六分制评分法,最好的成绩是一分,六分则表示成绩最差。所以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是一分其实表明了他的数学成绩十分优异,在数学上十分有天赋。
小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相信大家都记忆十分深刻,这篇课文名叫《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讲的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天空一片漆黑,爱迪生的妈妈却在这时候突发阑尾炎来不及去医院了,手术必须立刻在家里完成。
然而爱迪生家特别穷,只能用蜡烛,但蜡烛微弱的光达不到手术照明的要求。这时爱迪生用镜子反射,制作了简易版的无影灯。
这篇课文成功塑造了爱迪生在紧急时刻毫不慌张,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拯救母亲的形象。然而在网上随便一查就可以知道,世界上第一台阑尾炎手术发生在一八八六年,而爱迪生的出生年月是一八四七年的二月,因此在一八八六年的时候爱迪生已经四十岁左右了,可见这篇课文应该是教育工作者虚构的。
三、贪官写珍惜粮食的诗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创作的《悯农》大家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会全文背诵了。该诗歌描写了农民伯伯在田间劳作的辛苦,表达了希望大家体谅农民的辛苦,不要浪费粮食。但是从史书中可以看出,李绅这个人是一个大贪官,日常在生活中十分奢靡浪费。这样的人能写出《悯农》确实是比较奇怪的。
四、课文隐藏后续发生的事
有的课文虽然不是虚构的,但是也隐藏了一些后续发生的事情。比如课文《凿壁偷光》,文中的少年匡衡家境十分贫困,但是为了能够读书,他就偷偷地凿开领居家的墙,借着洞里透出来的微弱灯光学习。文中的人物匡衡在历史上确实是存在的,他小时候也确实刻苦学习,但是后来他当了宰相因为贪污被贬为百姓,最后凄惨死去。
总结:
如果道理是用一些说教的方式讲出来,学生们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为了能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学习到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价值观,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将一些故事进行改编处理,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大家也要多读史书,了解一下不同人物的真实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