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工资待遇如何能维持基本生活吗

刚刚入校的公费师范生职级是最低的,月薪大概在3000-4000元。随着职级和教龄的提升,工资也会有所提高。其中职级每提升一级,岗位工资大概会上涨500-1000元,教龄每增长一年,工资会增加50-100元不等。

在县以下基层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第一年的工资一般在1400元左右,第二年也就是2000多元。这个群体中很多人的家庭条件本来就十分困难,有时,他们还需要从有限的收入中拿出部分钱来资助班上的困难学生或用于班级活动,生活常常入不敷出。这种情况绝不是个案,一位公费师范生说,眼前拿到的工资,只能在个人无事、家人无灾的情况下才基本够用。

约九成公费师范生认为工作强度大;八成反映工资待遇低。曾是公费师范生的屠凯(化名)目前在中部省份一基层中学任教,他说:“基层学生生源较差,学习非常被动,当老师较为吃力。”

屠凯说,当初选择去基层从教,原因是想到乡镇教育更需要年轻人去支援,但现在回想起来,内心有些无奈。目前他一个月工资2200元(包括每个月预支到工资内的500元年终绩效),一个月课时费300元左右。

“家乡的年轻教师月工资普遍在2500元左右,对于女生来说还可以接受,但是男生相对压力就大很多。”

目前来看,工资的高低和从教的地区有密切的关系,总的一看,目前工资待遇不算太高。

公费师范生入学前要与学校和生源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2018年以后是6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地区学校任教服务2年。

1、不履行协议须交违约金

公费师范生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履约管理,并建立公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需报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2、公费师范生毕业前不得考脱产研究生

公费师范生毕业前和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毕业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可录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

THE END
1.满满的讽刺卖炭翁悯农惜花民生疾苦白居易诗词后两句与李绅《悯农》诗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表达的意思相似,但感情更加强烈,有相当的批判力度,常用来讥讽那些不知耕作辛苦、不懂谋生艰难、耽于吃喝玩乐的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杨万里〔宋代〕《悯农》 https://m.163.com/dy/article/JLHGN9CI055661D4.html
2.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100首有哪些名言或诗句高校大全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100首 有哪些名言或诗句 古诗:1.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2.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3.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 1、《悯农·其一》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881455.html
3.珍惜粮食诗句大赏:除了《悯农》你还知道哪些?珍惜粮食诗句大赏:除了《悯农》你还知道哪些? 珍惜粮食诗句大赏:除了《悯农》你还知道哪些?快来看看吧! 编辑:陈丽君http://m.bjnews.com.cn/detail/1730341715129334.html
4.关于珍惜粮食的演讲稿关于珍惜粮食的演讲稿-关于珍惜粮食的开场白 作文一:《关于爱惜粮食的演讲稿》900字 列位教师、同砚们:各人上午好!本日我演讲的标题是:《爱惜粮食 回绝糜费》还记得“谁知盘西餐,粒粒皆辛劳。”这句诗吗?人们总是以为亲身己的生存程度进步了,节省粮食这种看法是早该抛弃的老生常谈。假如把稳一下附近就会发明https://www.xdyy8.com/wenxue/zuowen/23169.html
5.悯农诗句的意思李绅的锄禾日当午和春种一粒粟这两首的意思?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诗歌最后一句笔锋陡转,揭示出一个残酷的实现:创造丰收的农民却被活活饿死.这一巨大的反差形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966c067b1961facca0634a656d98191b.html
6.锄禾日当午的诗名叫什么《悯农》教育启示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在烈日下劳动和汗水洒落禾苗的情景,表达了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都蕴含着农民们的辛勤努力和汗水。 此外,这首诗还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因为每一份收获都来之不易。作者李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将农民们的辛勤http://www.wodubao.com/ask/2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