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面皮》里的宝鸡方言

“他大,他大,你赶紧。”“让过,杏儿他大托我给你带句话。”“这是我娘来我屋时候,我婆给我娘的。”“亲爷亲婆也就是这。”……在宝鸡原创话剧《面皮》中,有不少关于称谓的方言,比如在上述台词中:大,指的就是爸爸,在读音上用二声扬调;而婆,则指的是奶奶。

在陕西方言中,关于人物的称谓有不少,大是爸爸,娘(nia)是妈妈,婆是奶奶,妗子是舅妈……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也把父亲叫作大。在日常生活中,把父亲称呼为“大”、把母亲称呼为“娘”的大多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因此,这样的称呼听起来很有年代感。如今的“80后”“90后”,几乎很少这样称呼自己的父母,但不少年轻人依然习惯将奶奶称呼为婆,将舅妈称呼为妗子。

宝鸡人习惯把奶奶称呼为“婆”,把姥姥称呼为“舅家婆”,把曾祖母叫“爸婆”,把老太太叫“拉婆”……一个“婆”字,就涵盖了几乎所有女性的老年称谓。在宝鸡人的称谓中,既有简洁明了的,也有内敛含蓄的。老一辈人古朴直率,觉得“爱人”“老公”“太太”听起来太别扭,于是,他们称呼别人家媳妇叫“那家媳妇”,自家媳妇叫“娃他娘”“屋里人”,妻子称呼丈夫为“当家的”“掌柜的”,听起来敦厚含蓄又温情有礼的称谓,也给西府人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趣味。(记者罗琴)

“今晌午天热,吃点凉面还舒坦。”晌午,在宝鸡方言中,通常指的是中午、正午,即一天中阳光最为强烈的时候,也就是大约12点至14点。在《红楼梦》中也有“至晌午,贾母便回来歇息”的描述,指的就是中午。

“夜个我看见谁家的猫可又跑出来了。”夜个,在宝鸡话中,说的可不是晚上,而是指昨天。有的方言词语没有具体的写法,所以“夜个”,也可以写作“夜隔”,意思是与今天隔了一夜的昨天。

我市中学教师郭辉说,其实,“晌午”这个词不是专属于西府地区,很多地方都用晌午来表示中午,因此知晓率更高。但“夜个”这个方言词语,不少外地人却搞不明白,宝鸡话中“夜个”说的是昨天,“后儿”说的是后天,“后晌”说的是下午,“年时”说的是去年。

粮食:苞谷和洋芋

在宝鸡原创话剧《面皮》中,宝鸡方言的巧妙运用,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的世界。其中,苞谷(玉米)和洋芋(土豆)这两个关于食物的词语,在话剧的舞台上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在话剧的一个场景中,队长说道:“那一年,先是地震,接着连阴雨,哗哗地,天像是漏了一样,眼睁睁看着留种的苞谷发了霉,沟沟坎坎都是泥,鞋粘在地上走不动么,人愁得心里长了毛……”这一句“眼睁睁看着留种的苞谷发了霉”,道出了农民们对粮食的珍视和当时对自然灾害的无奈。这句台词用宝鸡方言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金黄的玉米间,目睹了辛勤劳动的成果因不可抗力而受损。剧中,即使面临如此灾情,大家依然坚持生产、生活。

我市方言爱好者王峰看过《面皮》后,深有感触。他说,苞谷最早是从云、贵、川等地流传过来的对玉米的方言叫法,现在普遍称为玉米,则是语言发展和标准化的结果,使得这一名称更加通用和易于理解。

而另一句台词,则是队长媳妇和红强的对话中说到的“洋芋蛋蛋”。在西府地区,人们口中的“洋芋”实际上就是现今我们所称的土豆。王峰说,过去叫洋芋,是因为马铃薯最初从国外传入,带有“洋”字表示外来;现在叫土豆,是因为其形状似豆且产于沙土地中,逐渐形成了这一更通俗的称呼。

宝鸡方言在话剧《面皮》中的运用,让观众在品味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了宝鸡文化的独特魅力。(毛丽娜)

生产生活用品:耙耙和匣匣

“姨没看错,你是个匣匣,茄子就是个耙耙——你屋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哩。”这是宝鸡原创话剧《面皮》里,队长媳妇对王红强(小名茄子)媳妇孙海棠说的话,队长媳妇将王红强比喻成耙耙,将孙海棠比喻成匣匣,认准这对夫妻能把日子过红火。

耙耙和匣匣有何寓意?为啥要把丈夫比作耙耙,把妻子比作匣匣?6月19日,我市“60后”方言爱好者陈青峰介绍:“在西府农村流传一首歌谣《匣匣和耙耙》,歌里有一句老话‘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将男人比作耙耙,是说男人要像农具耙耙一样,踏实、勤快、能干,积极创造家庭财富;而女人要像装东西的匣匣一样,懂节俭、善规划、会积累,可以积攒家庭财富。”

记者采访当天,陈青峰正在宝鸡民俗馆参观,他指着一件带齿农具说:“你看,这就是耙耙,咱庄户人家晒麦的时候会用到它,一边带齿可以用来聚拢或散开麦粒,翻过来这边无齿,可以用来推麦粒。耙耙有平齿也有尖齿,有木齿也有铁齿,除过晒麦,还可以用来收集柴草、秸秆等,很实用。匣匣很好理解,就是贮藏东西的器物,有梳头匣匣、票匣匣等。”陈青峰认为,“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说的是西府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美德——勤和俭,丈夫勤劳能干,妻子勤俭贤惠,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话剧《面皮》里,王红强是个勤快能干的手艺人,擅长制作面皮,孙海棠是个明事理的贤内助。按照两人的人品和言行,队长媳妇夸海棠是个匣匣,红强是个耙耙,并坚信他们家的好日子在后头。诚如队长媳妇所预测的,王红强和孙海棠后来的日子虽坎坷波折,但最终迎来了红火好日子,也印证了“男人是个耙耙,女人是个匣匣”这句话,蕴含着一定的婚姻智慧和生活道理。(记者张琼)

THE END
1.快要消失的7大农作物,曾家家种植如今却非常少见,有认识的吗?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许多农作物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从曾经的主要粮食作物到如今的小众选择,这些农作物的故事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转变。 荞麦,起源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因其极强的耐寒耐旱特性及较短的生长周期,曾在困难时期成为北方农民的“救命粮”。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O62H1F05566RSQ.html
2.每日热点10174.看产品名称的叫法 按我国最新法规,只有纯酿造的酱油产品,才能叫做“酱油”。如果添加了未经酿造,用化学水解或酶水解方法制成的、类似酱油的配料,都不能叫做酱油,只能叫“某某调味液”。所以,现在消费者无需担心用“配制酱油”来冒充酿造酱油的问题了。 三、使用酱油有技巧,建议起锅再淋 用酱油炒菜的时候,最重要https://www.sccdc.cn/Article/View?id=20491
3.小米粟米禾稷米此时的稷米指的就是最优品质的五种粮食 但是不过多久意思就很快转变了 由于稷米的叫法始于皇家 大臣及百姓根本不知道何为稷米 只知道是最好的粮食 那么在人们心中最好的粮食就是小米 所以稷米这个名称就叫出来了 如今仍然有一下地区以稷米为主要名称 https://www.meipian.cn/p9m0hqz
4.玉米植物属性名称叫法 特征形态 早熟禾本科(Poaceae)玉蜀黍族(Maydeae)一年生谷类植物,学名Zea mays,起源于北、中 、南美洲。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大,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雄花花序穗状顶生。雌花花穗腋生,成熟后成谷穗,具粗大中轴,小穗成对纵列后发育成两排籽粒。谷穗外被多层变态叶,称作包皮。籽粒可食。二倍https://www.med66.com/new/201209/jj201209205177.shtml
5.四川三农新闻网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汇聚多方合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构建一个更加安全、丰富、可持续的食物体系,端牢“中国饭碗”。 光明日报 | 分享: 2024-05-15 川农妹“口蘑”科普视频引热议 叫对食物的名称到底重不重要?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何璇 张雪 这两天,“双孢菇不是口蘑”“伪口蘑何时http://sc3n.com/index/news/topics/id/6.html?page=10
6.会议名称有哪些下面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那么,你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别称吗?下面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gzey5uq.html
7.五谷在古代文言文中的名称爱问知识人菽,汉朝以后叫做豆子,基本上把所有的豆子都称为菽,菽粟就是泛指粮食。麦,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https://iask.sina.com.cn/b/new2HtTIbgZVxt.html
8.甘薯和马铃薯为什么有那么多名字私家历史澎湃新闻不过,比起两种食用根茎类作物的名称的多样性,以上所有都是小巫见大巫,只得甘拜下风。 这两种作物的学名分别是“甘薯”、“马铃薯”。 《尔雅》中描述了一些物事在不同地方的叫法 名字有多少 虽然两种作物分别有名义上的通名“甘薯”和“马铃薯”,但其实这两个名字都没有那么通用。相反,中国各地对这两种作物命名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8086/
9.(转)中国大学改名大全2007最新版(笑掉大牙)学院的名称上升级下叫做“钱江大学”,结果立即招致师生反对,说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钱江摩托”,太像一所民办大学了!而且有点儿子兼并老子的感觉。最 后走了最平凡的路——〉学院变大学。改名“钱江大学”失败说明了校领导的“高瞻远瞩”没有被“小农思想”的师生们认可,叫“钱江大学”不就一下子甩掉冷门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0853329/article/details/95887481
10.关心粮食和蔬菜将古籍中晦涩难懂的“科学”名称翻译整理成民间叫法,普及植物知识,以便荒年时农民能借以充饥。《救荒草本》一书按照草类、木类、米谷类、果类、菜类分门别类,共记载植物414种,并一一配图,描述了形态、生长环境,以及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甚至还记载了一些有毒植物的加工处理方法。从植物食用角度讲,《救荒草本》堪称https://www.douban.com/note/218078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