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春天的诗句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示春天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LOVE春天,因为它是生机勃勃的大好时光,更是万物复苏复苏的时候。它寓意着新的一年开始,又寓意着旧的一年结束。

满分:100分

一、填空。

(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

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

”字充分表现了竹子

的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

;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

,进一步表现了竹子

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

。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

,表达了作者对

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

(38分)

1.将对应的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

杜牧

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

陆游

孤光一点萤

《清明》

查慎行

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

叶绍翁

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

王安石

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

)粒粟,秋收(

)颗子。

(2)南朝(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

)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

)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

)尺,疑是银河落(

)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

)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

)村。

(4)(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送别诗的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

”是对织女勤劳形象的完美诠释。

(4)《马诗》中诗人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的诗句是:

(5)读诗句,品经典。王安石《元日》中“

,总把新桃换旧符”让我们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祝福;郑燮《竹石》中“

,任尔东西南北风”体现了坚韧、顽强的精神;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

”展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5.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1分)

(1)黑云翻墨未遮山,

(2)

,草色遥看近却无。

(3)君看一叶舟,

(4)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5)好雨知时节,

(6)山下兰芽短浸溪,

(7)

,但悲不见九州同。

(8)暖风熏得游人醉,

(9)洛阳亲友如相问,

(10)月出惊山鸟,

三、综合知识积累。

(16分)

1.小学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边疆战士、边塞风光的诗歌,善写这类诗的诗人我们称为边塞诗人。下列哪位诗人称得上是边塞诗人?(

)(2分)

A.李白

B.王昌龄

C.杜甫

D.苏轼

2.“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中的“梅”和“

”被人们喻为花中四君子。(

A.松、竹、兰

B.菊、竹、兰

C.菊、松、竹

D.兰、竹、荷

3.下列古诗描述的节日依次是(

①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①春节

②中秋节

③端午节

④除夕

B.①元宵节

③清明节

④春节

C.①寒食节

②七夕

③中秋节

D.①元旦

④元宵节

4.与韩愈、柳宗元、“三苏”合称为“唐宋家”的是(

A.王安石

杨万里

欧阳修

B.曾巩

C.王安石

曾巩

D.曾巩

5.下列古代的文化典籍中,以书房命名的一项是(

A.《聊斋志异》

B.《杜工部集》

C.《稼轩长短句》

D.《临川先生文集》

6.文学常识填空。(6分)

(1)“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

》《大学》《

》《孟子》。

(2)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

(3)成语“高山流水”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是

四、说说下列诗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分)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7分)

(一)绝

句(11分)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描绘的是

季的景色。(3分)

2.这首诗描绘的景致形象鲜明、色彩鲜艳,短短28个字描绘了六种景物,这六种景物是

。(3分)

3.诗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其中表示颜色的字是

,表示声音的字是

;表示动景的句子是

,表示静景的句子是

。(4分)

4.根据诗句内容,可以推知诗人的观察地点应是(

)(1分)

A.柳树下

B.窗前

C.西岭

D.门外河边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6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这首诗是

的作品,这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3分)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初闻涕泪满衣裳”中诗人流出的是喜悦的泪、高兴的泪。

(2)令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可以回到家乡去了。

(3)诗中的“妻子”与现代汉语中的“妻子”意思相同。

六、文言文阅读。

(15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这篇古文的作者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1分)

2.请将短文中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请用“/”划分朗读节奏。(2分)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4分)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思援弓缴而射之。

(3)为是其智弗若与?

(4)非然也。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两个智力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效果却不同?(2分)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参考答案

一、1.板桥

坚韧

顽强

遭遇的挫折与磨炼

坚忍顽强

2.贺知章

春天里柳树美丽的姿态

春天和大自然

二、《示儿》

2.(1)一

(2)四百八十

(3)四

(4)二

(5)三千

3.(1)桂花

(2)荷花

(3)杏花

(4)桃花

4.(1)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3)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4)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5)千门万户曈曈日

千磨万击还坚劲

青春作伴好还乡

5.(1)白雨跳珠乱入船

(2)天街小雨润如酥

(3)出没风波里

(4)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5)当春乃发生

(6)松间沙路净无泥

(7)死去元知万事空

(8)直把杭州作汴州

(9)一片冰心在玉壶

(10)时鸣春涧中

三、1.B

2.B

3.C

4.C

5.A

6.(1)中庸

论语

(2)西游记

吴承恩

(3)伯牙(或俞伯牙)锺子期

四、1.夸张

2.比喻

3.设问

4.拟人

五、(一)1.唐

杜甫

2.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雪船

3.黄、翠、白、青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B

(二)1.唐杜甫忽闻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

2.(1)√

(2)×

(3)×

六、1.孟子

2.专心致志

惟弈秋之为听

3.思/援弓缴/而射之

4.(1)教导

(2)引,拉

(3)智力

(4)这样

5.(1)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关键词:贺知章;《咏柳》;文本解析;朗读教学

《咏柳》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单元第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作者贺知章(659—744年),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李白的好友。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考取超拔群类科,授国子监四门博士,后被任用为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年间,历任太常少卿、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右庶子充侍读、工部侍郎、秘书监员外,官终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晚年告老还乡隐居,做了道士,不久因病故去。贺知章的诗文成就很高,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咏物诗、抒怀诗的风格非常独特,可谓描写细腻、感情充沛、语言通俗、空灵潇洒,因此备受世人赞赏。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柳树欣欣向荣的姿态,读来令人有春风送暖之感。前两句明写的是柳树的形状,暗写的是春天的实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用自问自答的句式,巧妙地把“二月春风”喻作手执剪刀的能工巧匠,是它把柳树裁剪得如此美丽动人。这种借柳树歌咏春风的高超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比热爱,歌颂了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勃勃生机。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一、多些朗读,少些讲解

一诗到手,要想明白其意,第一步就是读,老师如此,学生也应该这样。可是在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声音太少,老师讲解的力度太大。常常是蜻蜓点水地朗读之后,老师就开始大段大段地分析讲解,偶尔拎几个学生起来回答几个问题以示对学生的重视或表示课堂的“互动”。学生没有对文本进行充分阅读,对内容还不甚了了,就是老师讲得再精彩,他们恐怕也多会无动于衷,更不要说起来和你对话了。所以,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生先朗读,其间最好加上一些默读和静思。一般而言,短一点的可要求当堂背诵,长一点的则要求熟读。之后,老师可范读一遍或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使学生对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有一个初步的领会。

二、多些感受,少些翻译

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诗句很难翻译,有时勉强译出,则会觉得诗味顿失。对于这种勉为其难,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笔者认为,索性在课堂教学中就少些翻译或不要翻译,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对诗句的感受上。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进入诗境,一起感受其中的诗景、诗情、诗意。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也就是强调学生要能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境,这样才会亲近之喜欢之。

人们形容一些好的语言时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对一些诗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准确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少翻译或不要翻译,带领学生多感受诗句,进入诗境之中,从而领会其意,应该说是一件更难也更富有挑战性的事情。

三、多些体悟,少些技巧

老师基于多年教学的心得,常会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词的技巧,如进行比较,颠倒语序,注意修辞、照应等。某些时候,这些技巧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提高鉴赏能力,尤其是提高应试能力。但这并不是诗词学习的根本,根本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多体会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领悟文字背后所含的意韵,从而体会中国传统文学带给人的美感。

王维的《过香积寺》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李书慧老师认为要想读懂此句,需将语序调整为“泉(遇)危石(而)声咽,日(透)青松(而)色冷”(《语文教学之友》2007.3,第30页)。诚然,这样调整之后是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读懂诗句,但同时也把诗句中的诗意消解殆尽。因为此句是写作者在拜访香积寺的路上,先是听到了泉水之声,再细听,感觉到泉水的声音不是很响亮,而是有些低徊呜咽,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泉水被“危石”所阻,这写的是听觉和视觉;而下一句则写的是作者的感觉,日色还好,可作者走着走着竟觉得身上有些发冷,抬头一看才明白原来是青松遮蔽了日光。这样的诗句,一方面写出了环境的静寂、幽深,另一方面则把作者细腻的感受以及由感到思的过程完全表现出来。而调整语序后,读之则如同白开水一般毫无滋味。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赞同将王维《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语序调整为“浣女归喧(于)竹,渔舟下(而)莲动”。

学生在进入中学尤其是到了高中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知识积淀,而这正是他们学习古诗词时能够达到“体悟”的基础,调动这样的“基础”,使之更丰富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如在学习朱熹的两首《观书有感》时,教学生注意要照应题目,学生也很难领会诗中的理趣,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调动起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生活阅历,深入思考,仔细领悟,才能明白朱熹在诗中所表达的读书心得,也使自己的读书心得迈上一个台阶。

“出”字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时候和现代汉语一样只是一个平常的动词,表达“出来”这样一个动作。比如“烟销日出不见人”“出没风波里”“却被斜阳拈出来”。但有些时候,特别是很多写景的诗句在使用“出”字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别样的意味。

一、出字营造动态之美

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名诗,“一枝红杏出墙来”更是万口传颂的佳句。“出”字显示出一枝红彤彤、艳晶晶的杏花探出墙头,向人们泄露了院中春天的消息。此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化静为动,让静态的红杏动了起来。这样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二、出字创造层次之感

层次感在绘画、雕刻、摄影中都很重要,它要求合理地表现出图案的主次,远近、大小、前后等透视关系。中国古典诗词描写景物也非常重视这种效果,常常用远近高低大小的处理造成景物的层次感。“出”字的动作特性常使诗人用它来表示景物远近高低大小的层次感。南宋赵师秀的《数日》:“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歌却毫无秋天萧瑟肃杀之气,反而显得活泼丰富。这与作者善用“出”字,写景注意层次感,富有绘画的构图美有关。“林疏放得遥山出”写出秋风把树上的黄叶吹尽了,树林稀疏,把久被遮尽的遥山放了出来。在这里诗人用“放”“出”两个字把近处相对低矮的“疏林”、远处延绵不断高大雄伟的“遥山”完美的组合在一起,凸显出远近高低、大小迥异的层次感。这样一来本来令人感到非常凄凉悲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象,却让诗人从中看到了另一面,叶落林疏,远山顿现,不禁给人以惊喜。用“放”用“出”,神采飞扬,既富画意,更有诗情,让赵师秀这首诗写秋天的诗不落窠臼。

北宋徐俯的《春日游湖上》:“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最后的一句诗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南宋的赵鼎臣在《和默庵喜雨述怀》诗里边曾说:“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说懂得讲“春雨断桥”这个好句子的,人家说是谁呢?是徐师川。这与这句诗在写景上很有特点有关,这句诗除了用“小舟撑出”的动态和上句“人不渡”的静态对比外,还用“出”字造成画面的层次感。春天到了,河堤上的柳树又长出了茂密的绿叶。密密的,倒垂的柳条像一幅巨大的幕布遮住了整个河堤,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绿色背景中突然“出来了”一条小舟。这样,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形成了鲜明的远近大小的对比,造成了明显的层次,丰富了画面内容。在“巨大的绿色背景”和“撑出来的小舟”的层次对比中,这条“撑出来的小舟”立刻成了焦点,瞬间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春雨断桥人不渡”的懊丧瞬间被柳暗花明的惊喜所代替,春游显得更富有情趣了。

三、出字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

出字在更多的时候能同时达到化静为动和层次感的效果。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g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第六句“秋千竞出垂杨里”,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妙。“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同时,一个“出”字让打秋千的人“飞出了”绿树成荫的背景,在远近大小的层次对比中凸显了人的活动。这样化静为动,注意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金代赵秉文的《北都望雪》:“千山雪尽出樵车,一径云移去似蛇。小屋平头墟落里,炊烟起处是人家。”“千山雪尽出樵车”中的“出”也同样精彩。写樵车之“出”,用的是化静为动之法,在似不经意间带出了诗歌中的主体――人,在寂寥荒寒的画面中,幸赖这活动的车和人,为这似乎沉睡的、凝固的世界带来了生意。写樵车“出”于千山,有意识的把“樵车”和“千山”作对比,造成景物远近大小的层次感。和“千山”相比,这辆樵车自然是太小了,小得微乎其微,可是在大而静的背景映衬下,这个运动着的点却格外引人注目。正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之所以醒豁原不在它的多少。在这个基础上,由车而路,由路而村,在群山大壑中一步步透露出人的消息,表达了诗人的欣喜,流露出诗人盼望国家振兴、民众安居乐业的思想。

一、韵文解词、诗词相融

最近,笔者在教《清平乐·村居》时,发现学生在说诗词意思时,有读手头资料的,有看图说意的,有望词生意的,也以诗解词的。教学片断如下。

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师:“破阵子”是词牌名,词牌名表示一种节奏,一种情境。猜一猜,《清平乐·村居》谁是词牌,谁是题目?

师:你是如何理解“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

生1:木制的墙壁,草盖的房顶,又矮又小,和老奶奶的坐高差不多。(这是看图解的)

生2: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点明了环境和地点。(这是查资料,读资料的)

生3:茅草房子又矮又小,溪边长满青青草。(这是以诗解词的)

师:你们喜欢哪种解释?(有的说,喜欢第一种,一看图真的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是离了图,就容易忘记了;有的说,喜欢资料上的,因为资料上的解释权威而又全面;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诗解词的,因为很好记忆,又很有韵味,和原词的风格还有点像呢,像这样学下去,大家也能做诗了。)

师:既然你们这么向往做诗填词,请你们试着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解一解余下的部分好吗?

生4:大儿在溪东锄草,二儿子的鸡笼还没编好。

生5:小儿子天真可爱,躺在溪头,剥着莲蓬,想把馋虫赶跑。

师:学了这个《村居》,你还想到了哪个《村居》

生6:我想到了放风筝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二、以诗解诗,和谐统一

以诗解诗,不仅是说将古诗用现代诗来翻译,更主要的是说要用意思或意境差不多的诗来解释眼前所学的诗。如《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凡事及时做,明日不待我。”可用《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如何了!”来对解,两首诗不同说法,却说出了同一个道理,两相呼应,珠联璧合,异曲同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诗来解诗,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像上述案例中的学生一样,来些童谣式的韵文。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孩子,我们不要人为地拔苗助长,要顺其自然,要让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脱离原作的字面自由安排,以原作为依归,力求实现对原诗内容与形式的传达,尽其可能再现原诗的音韵之美,同时又不要被节律束缚住手脚,使学生能以其特有的、充满灵性的诗歌韵文向人们传递诗歌的美妙。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可以用《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来解。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以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来解释“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说明天地愈宽,行人更孤单无助,相互更是相见无期,留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与孤独。

三、入情入境,创作小诗

中国人的骨子里就有写诗的天赋。我在教学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时,结合《宿新市徐公店》《游园不值》《春雨》《春晓》等写春天的诗,让学生写春天。有一个学生以《春韵》为题写道:“轻轻的/冬去了/悄悄的/春来了/往日屋檐垂下的一条条冰凌/已变成满墙的爬山虎/往日美丽的窗花儿/已变为漫天飘洒的柳絮/往日芬芳扑鼻的腊梅/已变为金黄的迎春花/往日冰封万里的湖面/如今已有蝌蚪窜出一个又一个涟漪……凛冽的寒风/一步步渐渐地收敛/当最后一缕寒气已经到了凋零的时候/轻盈的归燕/笑着/闹着/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久违的春!/我们眷恋的春!/我们喜爱的春!/我们亲爱的春!”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诗题“酬李穆”的“酬”,表明这是一首唱和诗。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全唐诗》载其《寄妻父刘长卿》,全诗是: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

这就是刘长卿这首和诗的原唱。诗中李穆向刘长卿表示了要前来探访老丈人的信息。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是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难行。所以李诗有“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行自迟”之句。

酬和诗非常注意格律上的一致,即以律诗和律诗,以绝句和绝句,而且对声律亦有严格的讲究。洪迈《容斋随笔》云:“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说的是唐以前文人以古体唱和,重在内容的相同和情感的相通,而不被韵律所局限。刘长卿这首和诗,正是“答其来意”而不“为次韵所局”的,仅在诗体上以绝句酬和绝句,于声律上并不讲究相同,我们甚至可以将其作为回复李穆的诗函看待。

首句“孤舟相访至天涯”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逆江而行,带有一丝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旅途之艰。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路者的角度上说的。体贴爱婿的心情,期盼与愉悦的情绪,尽在不言中。

次句“万转云山”,形容千折万转,白云绕着青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然而一打听,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赊”即远,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这两句既是实写路程之遥,也含岳父对爱婿的怜惜之心。不过诗人并未就此把自己的心情作裸的表露,而是在诗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着迹,运用入化。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两句则笔锋一转,进而写主人期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期盼、愉悦之意,而是展现门前青苔铺路、黄叶满地的景象,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自甘寂寞的隐士风度。三四句用了倒装句法,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亲自打扫门前“青苔黄叶”,迎客之举,透出翁婿情深。“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杜甫“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名句。可见此诗的“景”是“平常景”,“情”却非同一般,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温馨。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且录于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的喜悦(“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主人的致歉(“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与对客的款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一一写出,《客至》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描写待客,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精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意尽篇中。与律诗相比,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它篇幅短小,直叙其事有困难,直抒其情又难免空泛,然而诗歌从根本上说又离不开抒情,巧妙的办法是以少胜多,融情入景,让人从可视可闻的艺术形象中体会到诗人寓于其间的真挚情意。沈义父《乐府指迷》云:“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景写情,借景述意。“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结合全诗,请谈谈你对这两句景语所含之情的理解。

一.汉字真奇妙!同一个音,字形却不一样,读一读,想一想,再填上合适的字。(9分)

zu

()下位事

fēnɡ

()雨蜜山

lán

()花球天

二、拼一拼,写一写,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正确又漂亮!(16分)

dàoyìnɡsǎomùduānwǔchìbǎnɡ

fāshèkuājiǎnɡhuàlánɡxiànɡbí

yánɡliǔyānɡmiáoxúnzhǎojiānyìnɡ

qīnɡtínɡyǒnɡɡǎnfǔmōhánlèi

三、换偏旁组字,再分别组词。(6分)

例:饺(饺子)校(学校)

绕()()很()()

萝()()英()()

四、照样子写词语。(10分)

1.碧绿

2.暖洋洋

3.又黑又小

4.平平安安

5.千家万户

五、读读句子,选择适合情境的成语。(6分)

遥遥、赏心悦目、天长日久、东张西望

1.体育课上,小明跑得飞快,别人远远落在后面,他真是!

2.,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

3.小猴上课,一会儿看到东,一会儿看到西,我们可不能像他这样。

4.小玲的字写得真漂亮,老师看着就觉得。

六、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行。(192分)

1.嫩绿的()()闪着()(),()()上成了()()()()!水里一群()()()()(),快乐得好像()()一样。

2.只见风()着帆,帆()着船,像()一样()()地前进。

3.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甩下了所有的对手。

4.我们像()()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就()()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

5.()姑娘吃()(),上山,吐丝,()新房。

6.放学路上,你看见一位叔叔把吃剩的香蕉皮随手扔在了地上,你走过去,对他说:。

七、短文阅读(一)(8分)

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桥。河水绕着村子缓缓地流着,一群群鱼儿在小河里游来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河岸上长着许多桃树。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远远望去,像一片灿烂的朝霞。

1.短文有句话。

2.我的家乡叫月亮湾,是因为。

3.用“”画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

4.春天,树上开满了桃花,美极了。夏天到了,月亮湾的桃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你发挥想象,写一两句,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短文阅读(二)(10分)

我爱祖国的春天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不知不觉来到我身旁。

春天在树枝上,嫩芽悄悄地钻出来,把枝条打扮得绿油油的。

春天在花园里。花开了,有红的、粉的、金黄的……五彩缤纷,真美丽啊!最迷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开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

春天在辽阔的田野里。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植的蚕豆和油菜,已经开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清香。

春天到了,祖国处处是春天,我爱祖国的春天。

1.短文有个自然段。

2.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请在文中找出来画上“”。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扮()偷偷()五颜六色()

八、写话。(10分写字4分=14分)

老虎受骗了。从此,狐狸便到处炫耀自己的聪明、了不起。这件事传到了老虎的耳中。有一天,老虎又遇到了这只狐狸,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接着编下去。【篇二】

一、按要求写字词。(45分)

1、看拼音写词语。(24分)

chìbǎnbōluójiānyìngyánliǔ

xúnzhǎozhùhèfǔmōshènglì

wēifēngnánshudàoyìngfāshè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在正确的读音上打“√”)(7分)

快些(xiēxiě)画廊(lánnán)树梢(sāoshāo)

勉强(qiánqiǎn)寒假(jiǎjià)

强壮(qiánqiǎn)真假(jiǎjià)

3、想一想,写出带点字的反义词。(6分)

()张西望、半()半疑、摇()摆尾

大惊()怪、顶()立地、七上八()

4、填表示动作的词。(3分)

例:(做)作业()本领()毛驴()古诗

5、写出和节日有关的词语。(3分)

清明节:扫墓、踏青

春节:压岁钱

中秋节:

6、小明在读课文时遇到了“透”字不认识,于是就查字典,先查这个字的部首是,再查除去部首画。(2分)

二、照样子,把句子补充完整。(8分)

例1、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

我觉得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

例2、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操场上做游戏的我们,快乐得好像一样。

例3、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

例4、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_________________要盖新的房。

蜗牛从硬壳里伸出头来。蜗牛在地上慢慢地爬行。

蜗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填空。(22分)

1、《春雨》和《春晓》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你喜欢哪一首呢?请你选择一首默下来。(8分)

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天的成语还有不少,你会填吗?

()花盛开争奇()艳()彩缤纷俱()

2、感谢亲爱的,让我们地成长。我们像____________一样,等身上的羽毛长_______,就勇敢地向着高空飞翔,飞向我们的_____。(5分)

3、风和太阳进行了两次比赛,第一次比谁能,

结果______赢了;第二次比谁能,结果_______赢了。最后,他们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4+2=6分)

4、半学期的学习,我认识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替父从军______、英勇善战的______,有不畏艰辛______,奋力救母的______,还有写了______。

,报得三春晖!”诗句的唐朝诗人孟郊。(3分)

四、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7分)

《蜗牛的奖杯》片断

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蜗牛遥遥,甩下了所有的对手:蜻蜓、蜜蜂、蝴蝶……捧走了冠军奖杯。

1、文中的“……”说明蜗牛除了和带翅膀的蜻蜓、蜜蜂、蝴蝶比赛飞行,还有可能会和、(写出两个)比赛飞行。(2分)

2、文中哪些语句告诉我们蜗牛飞得很快?请用“”画出。(2分)

3、蜗牛得了飞行冠军,捧走了冠军奖杯后,他会想:

(3分)

关键词:阅读赏析;写作指导;方法技巧

讲读课文和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要内容。在大多数教学安排上,这两块内容是分开进行的,比如有些学校的课程安排中,“语文课”和“作文课”是两门课,虽然是同一个教师教授,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认为这两部分是没什么联系的。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④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牛。③涑水翁:即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④招魂:屈原写《招魂》,表达对死于异国的楚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个字,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2)“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0.(7分)

(1)“逆”是迎接的意思,“一窗草逆濂溪老”写一窗绿草欢迎诗人归来。“逆”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以人情,写出它们对主人的亲昵之状,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回归田园的隐逸之情。

“私”是偏爱的意思。“五亩园私涑水翁”意思是五亩田园偏爱诗人,诗人也乐于安居此处。“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田园以人情,写出它们带给主人的亲切之感,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分。字义1分,手法1分,描写效果(亲昵之状、亲切之感)或者抒情效果(回归田园的隐逸之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

(2)“幽情”在诗中包含多重情感:一是伤春之情,一是忧国之情,一是逃避现实的无奈之情。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一种“春去也”的伤感油然而生。由“无赋招魂”可见作者关心国家命运,面对南宋国运衰微、胜景难再表现出一种忧国伤时的痛苦之情。末句说“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可见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只能作诗逃避现实以求解脱,表现出无奈之情。

【4分。写出其中两种感情,给2分,相应分析合理,给2分。】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感春伤时的诗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这首诗的开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浑然一体,隐约朦胧。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THE END
1.示儿的读音示儿的意思沪江辞典大全提供示儿的读音、示儿是什么意思等信息,示儿的意思是:诗篇名。南宋陆游作。是作者的临终绝笔,全http://m.hujiang.com/cidian/tdetail__e7_a4_ba_e5_84_bf
2.英语词汇“447660002”的读音翻译释义用法及例句改写示儿作文400字 示儿改写作文700字 示儿改写800字 示儿改写作文700字 示儿女 改写《示儿》 示儿新说 示儿改写范文 示儿的诗意 将示儿改写成记叙文范文 将示儿改写成记叙文范文大全网英语在线翻译词典收录了126003条英语词汇在线翻译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英语词汇的中英文双语翻译及用法,是英语学习的有利工具。Copyrhttp://www.triyia.com/dictionary/15281.html
3.示儿韩愈拼音版注音及读音示儿 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shǐ wǒ lái jīng shī,zhǐ xié yī shù shū。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xīn qín sān shí nián,yǐ yǒu cǐ wū lú。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 cǐ wū qǐ wèi huá,yú wǒ zì yǒu yú。 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http://shufa.6z6z.com/e/action/neirongye.php?classid=20&id=161165
4.示儿拼音版及注音读音示儿朗读 宋代: 赵蕃 拼 繁 原 示shì儿ér--赵zhào蕃fān 我wǒ昔xī读dú书shū夜yè达dá晨chén,,膏gāo烛zhú且qiě尽jǐn继jì以yǐ薪xīn。。 年nián来lái渐jiàn知zhī得dé力lì处chù,,箪dān瓢piáo陋lòu巷xiàng忘wàng其qí贫pín。。 尔ěr曹cáo有yǒu身shēn须xū自zì立lì,,幸xìnghttp://i.gushixuexi.com/poetry/pinyin-42051.html
5.示儿原文翻译赏析朗诵拼音示儿,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食尝甘脱粟,起不待鸣鸡。萧索园官菜,酸寒太学齑。时时语儿子,未用厌锄犁。https://www.gushiciqu.com/shiwen/b6ddd59.html
6.《示儿》课后测试卷1. 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祭”的正确读音是? jìjìn 2. 南宋的国都是 长安汴京临安 3. 关于《示儿》说法正确的是() A.《示儿》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B.《示儿》中的“示”是“给……看”的意思。C.《示儿》是一首唐朝的爱国诗歌。 4. 《示儿》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https://www.wjx.cn/xz/230478150.aspx
7.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①家祭无忘告乃翁(lǎinǎi)小学语文组卷系统,试题解析,参考答案: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lǎi nǎi) ②直把杭州作汴州(bàn biàn) ③万马齐喑究可哀(yhttps://www.zujuan.com/question/detail-14254830.shtml
8.词汇“刖什么适什么的成语”的中英文读音翻译用法及例句示儿(宋·陆游) 示儿(宋·陆游) 示儿(宋·陆游) 烤鱿鱼 自制煎饼果子 火腿奶酪司康、葡萄干司康 椰蓉卷 青菜肉卷 鲜贝露烩豆腐 美味豆沙卷 侉炖醋香鱼 东北熘黄菜 汤圆红豆沙Fahrenheit英汉词典共收录926129条英汉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及英语词汇的翻译、用法及例句,是中英文学习的有利工具。Copyrighthttp://www.frnht.com/155334.html
9.齿豁头童的意思拼音读音及词语齿豁头童的解释汉语词典汉语词典为您提供词语《齿豁头童》的意思、拼音读音、及《齿豁头童》的解释,齿豁头童是什么意思,齿豁头童的近义词,齿豁头童的反义词,齿豁头童的同义词https://m.99cha.com/cidian/ci_REpSRw==.html
1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的正确读音示儿 图片来自网络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图片来自网络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https://www.edusy.net/18517.html
11.同读音解释造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5.谓共同参与某事。●《书·立政》:“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孔颖达疏:“惟进用刑罚与暴德之人同治其国,并为威虐;乃惟众习为过德之人,与之同共于其政,由其任同恶之人。”●《孙子·谋攻》:“不知http://www.lstjzqzw.com/guoxue/383d634ac466dc87205d55ae4570f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