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单元围绕“关爱”这个主题安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和《一匹出色的马》3篇课文,语言优美,画面动人,3篇课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寻找雷锋的足迹,感受他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千人糕》以人物的对话展开叙述,告诉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一匹出色的马》表现了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3
1.认识4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能默读《千人糕》,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一匹出色的马》。
3.能用多种方法猜测词语意思,并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能拓展积累词语。
4.读句子,想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
5.懂得关心帮助他人、珍爱劳动成果、与家人相亲相爱。
千人糕
一匹出色的马
语文园地二
4
1.认识11个生字,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会选择词语说句子。
2.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能发现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
3.能根据提示,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4.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书写的经验和体会。
5.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6.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间的关爱之情。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字,正确读写“叔叔、足迹”等6个词语。
2.能采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4.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重难点
1.读句子,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冒、留”这4个字。
2.能采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4.读第1、2节,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指导写字
1.创设情境,指导书写。
(2)大家知道这首歌曲里唱的是谁吗?(雷锋)
(3)指导“锋”字的书写。
①教师范写,边写边强调:“锋”左窄右宽,右下部“丰”的三横不要写错,第二横稍短,第三横略长。学生书空。
②学生描一个字,写一个字。
③联系形近字“峰、蜂”,区别偏旁,比较识记。
④给“锋”组词:刀锋、锋利。
2.介绍背景,导入课题。
(2)教师小结:雷锋叔叔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解放军战士,一生中做了无数的好事,虽然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是,因为他走到哪里就把关爱带到哪里,所以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的足迹。(板书课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3)指名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诗歌,识记字词
1.初读诗歌,完成任务。
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读一读: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用圆圈圈出本课的生字,再多读几遍。
·数一数:诗歌一共有多少节?给每一节标上序号。
2.检查反馈,识记字词。(1)识记生字。
①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课件出示:曾(cénɡ)蒙(ménɡ)泞(nìnɡ)荆(jīnɡ)莹(yínɡ)顺(shùn)瓣(bàn)献(xiàn)迈(mài)踏(tà)棘(jí)觅(mì)需(xū)
②指名认读。
③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④小结:“曾、蒙、泞、荆、莹”是后鼻音,“曾”字要注意读平舌音。“瓣、献”是前鼻音,“顺”字要注意读翘舌音。
⑤齐读。
⑥交流识记方法:归类识记,“蒙、莹”都是草字头;区别形近字“莹”和“萤”;“迈、需、献”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迈开、需要、献出”。
⑦指名学生领读。
(2)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蒙蒙泥泞年迈晶莹冒着顺着踏着寻觅需要献出荆棘花瓣
①自由读一读。
②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听的一方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纠正。
③开火车读,齐读。
(3)认读短语。课件出示: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蒙蒙的细雨晶莹的露珠年迈的大娘温暖的春风
①教师范读,提示:“的”字要读得轻而短。
②学生练读。
③指名读。
(4)说一说,诗歌一共有多少个小节?
板块三抓住动作,想象画面
1.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五名学生,每人读一节,合作朗读诗歌。思考:我们到哪里去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呢?
(3)教师领读句子。
2.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学习第1节。
①抓住“长长的小溪”,边读边想象,指导读好第1句话。(课件出示诗歌第1节第1句话)
a.读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第2句话。(课件出示诗歌第1节第2句话)
a.指导读好反复句“你在哪里”,并读出疑问的语气。
b.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2节。
①大家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的足迹?请默读第2节,找一找描写雷锋叔叔的动作的词语。
a.学生默读,圈画出“抱着”“冒着”。
b.反馈交流。
c.模拟动作“抱着”。
d.冒:出示古文字“”,古今对照,上面部分表示头上戴着的帽子,下面的“目”表示人的脑袋。
②读句子,想画面,猜测“泥泞”的意思。
a.观察词语“泥泞”,思考:“泥泞”是什么意思?
b.联系上下文推测:结合“蒙蒙的细雨”“泥泞路上的脚窝”,想象“泥泞路”的样子,体会当时艰苦的条件,雷锋行走的艰难。
③想象画面,感受雷锋的形象。
a.想象动作。雷锋叔叔在泥泞的小路上还会做哪些动作?
b.说一说。读句子,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件出示:沿着长长的小路,冒着蒙蒙的细雨,雷锋叔叔。
c.小结:刚才,我们读诗句,抓住描写雷锋叔叔动作的词语,想象他冒雨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的画面,这就是“抓动作,想画面”的学习方法。
3.升华情感,朗读诗歌第1、2节。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问答的语气。
(2)指两名学生读,教师点评。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
(4)全班齐读。
板块四指导写字,正确书写
1.课件出示汉字“锋、昨、冒、留”,指名认读。
2.指导书写“昨”字。
(1)观察比较:和学过的“作”进行区别。
(2)教师范写,提示要点:“日”字要写得瘦窄一些,“乍”的第三笔应写在第二笔“一”的起笔往右一点的位置。
3.指导写“冒”和“留”字。
(1)观察“冒”和“留”,说一说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书写的要点。
(2)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书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评价并展示
第2课时
1.会写“弯、背、洒、温、暖”这5个字。
2.能猜测“年迈、晶莹、寻觅”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朗读诗歌,能读出问答的语气,感受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精神。
4.读诗歌第3~5节,想画面,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雷锋的事迹。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一起沿着“长长的小溪”去寻找了雷锋叔叔的足迹,“我们”还可以去哪里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板块一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学习第3节,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抓住“弯弯的小路”,边读边想象。
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让我们顺着弯弯的小路去寻找吧!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怎样的小路?
②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2)指导朗读“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①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句和第1节第2句有什么不同。
②指导朗读。
a.指名两位学生读。b.评价朗读。c.学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2.学习第4节,想象画面,讲述事迹。
(1)顺着弯弯的小路,我们还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的足迹?默读诗歌第4小节,用“抓动作,想画面”的方法学习第4小节。
(2)读句子,想画面,猜测词语的意思。
①指导猜测“年迈”的意思:通过联想近义词的方法猜测“年迈”就是“年老”的意思。
②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怎样的小路上呢?(从“踏着路上的荆棘”可以看出他走在布满荆棘的路上)
③指导猜测“荆棘”的意思。
a.课件出示“荆棘”的图片。
b.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象小路荆棘丛生、蜿蜒曲折的画面。
④指导猜测“晶莹”的意思。
a.通过字形结构猜测:“晶”有三个“日”字,可知“晶莹”的物体是亮闪闪的。
b.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晶莹的()”。
(3)想象画面,讲述事迹。
①读诗句,扣动作。找一找描写雷锋叔叔背大娘时的动作的词语。
②交流动词“背着、踏着、洒下”。
③抓动词,想画面。全班齐读第4节。边读边想象雷锋叔叔背着大娘的画面。
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小心翼翼地行走着。尽管他已经汗流浃背,但他依然坚持着。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④根据课文内容,接着“顺着弯弯的小路,踏着路上的荆棘,雷锋叔叔……”这句话说一说雷锋叔叔的事迹。
⑤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3.感情升华,丰满形象。
(1)看着浑身湿透的雷锋叔叔,看着泥泞小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指名读第3、4节。
(3)评价读,全班齐读。
板块二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1.学习第5节。
(1)自由读第5节,思考:孩子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他们还去哪些地方寻找了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四处寻觅)
(2)指导猜测“寻觅”的意思。
①给“寻觅”找近义词。
②词语积累。明确“寻”和“觅”互为近义词并思考: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3)指导朗读。
②学生练读,指名读。
③齐读第5节。
(4)“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是什么意思?
(5)仿编诗歌。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雷锋”,请你模仿课文第2、4小节的形式写一写。
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_说:
昨天,他曾路过这里,________着,________
________着,________瞧,那,__________就是他__________。
2.拓展延伸。
(1)补充资料。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雷锋叔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了大家,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为我国的“学雷锋日”。像这样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我们就称为“雷锋精神”,能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人,我们就称他为“雷锋”或者“活雷锋”。
(2)可能在公园里,或是在马路上,甚至就在校园里,到处都有雷锋助人的身影。如果我们人人争当雷锋,社会就会变得更温暖。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吧!
(3)配乐,全班朗诵诗歌。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板块三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会写字“弯、背、洒、温、暖”。指名认读并组词,如“弯曲、背包、洒水、温暖”等。
2.指导书写“弯、背”。
(1)指导观察上下结构的“弯”和“背”。
(2)教师范写,提示要点:“弯”字三个点画的朝向,第二个点画和第三个点画应该呈八字形相对,“弓”字最后一笔竖折折钩要写得稍微大一点儿,让整个字显得稳重。
(4)学生描一个字,写两个字。
(5)展示评议。
3.指导书写“洒、温、暖”。
(1)指导观察: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提示要点。
①“洒”字,提醒学生注意与“酒”区别开。
②“温”字,强调右边部分的“日”要写得稍窄,下面的“皿”要写得宽而扁。
③“暖”字右边是“爰”不是“爱”,“爰”要写得稍大;长撇伸展,支撑“日”的右下角;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3)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6千人糕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等9个字,正确读写“也许、桌子”等13个词语,积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认识“糕、特”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会写“能、桌、味、买”这4个字,积累由生字“糕、粉、劳”拓展的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初步认识“千人糕”。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糕”字。(2)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怎么记住它呢?
(3)揭示课题。课件出示“糕”的字源。
提示:米字旁,古体字形像米粒,表示用米等粮食制成的。“羔”表声,小羊,甲骨文的字形像羊在火上,表示烤全羊。“糕”指用面粉、米粉、豆粉等制成的食品。你见过或吃过哪些糕点呢?
①指名说,拓展词语:蛋糕、雪糕、糕点等。
②补写完整课题:千人糕。
2.引导思考,激发兴趣。
你们吃过千人糕吗?猜一猜,千人糕是什么样的糕?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1.初读课文,明确要求。
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多读几遍。
·边读边想:千人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千人糕”呢?
2.检查交流,识记字词。(1)课件出示生字。
粉糖糕蔗菜劳特嘛买汁熬算销确应
①合作认字。同桌互相认读,交流方法。
②汇报交流。
a.学生分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字形结构观察。
b.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如结合生活识记“特”:“斯威特”“特别”。
③认读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
课件出示:面粉甘蔗蔗糖劳动特别的确
买菜果汁熬夜销售应该计算
①指名认读。
②指导读多音字“的”。在“的确”中读“dí”;还可以读“de”,如“我的、你的”;还可以读“dì”,如“目的”;另有读音“dī”,如“的士”。
③分组认读,强调“应该”的“应”读一声,后鼻音。
④全班齐读。
3.回顾问题,解读题意。
(1)谁来说说“千人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叫“千人糕”呢?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3)指名读,齐读句子。
板块三读好对话,认识千人糕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千人糕的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指名说,教师补充。
2.研读课文,读好对话。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对千人糕的好奇?
(2)学生交流汇报。
(3)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课件出示:“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问。
“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爸爸回答。
孩子想: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①反复地读好问句。②指名读,示范读。
③读好猜测。当爸爸说千人糕是“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时,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再次指名读,齐读。
(4)验证猜想。千人糕真的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吗?
课件出示: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①两个“特别”的意思相同吗?
②学生交流评价,提示:第1句的“特别”是“非常、十分”的意思,第2句的“特别”是“与众不同”的意思。
③指两名学生对比读,教师评价指导。
(5)师生分角色读第1~5自然段。
板块四观察字形,学习写生字
1.指导书写“能、味”。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说说书写要点。
(2)提示要点。
①“能”:第三笔是竖;右边的“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个“匕”上小下大。
②“味”:右边的“未”第二横比第一横长。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4)展示评价。
2.指导书写“桌、买”。
(1)学生描一个字,同桌互评。
(2)指名交流书写要点。如,“桌”第一笔是竖,与中间部分没有间隙;底下“木”中的竖与中间部分也没有间隙。
(3)学生练习,展示评价。
1.会写“具、甘、甜、菜、劳”这5个字。
教学过程板块一默读课文,了解千人糕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千人糕是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那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呢?
1.默读第6~11自然段。
(1)回顾默读课文的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指名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探究来历。
(1)你知道米糕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吗?
(2)指名读,相机出示课本插图。
(3)了解米糕的制作过程。制作米糕的材料虽然只有米粉和糖,但同样来之不易,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吗?
课件出示:爸爸说:“是啊,大米是用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农民种稻子需要种子、农具、肥料、水……”
①说说大米的来历。指名说。
②了解劳动过程。课件出示“水稻种植”的图文资料,让学生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灌溉、施肥”等劳动过程。
③体会劳动的艰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说农民伯伯辛勤劳动的场景。
⑤了解了大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些什么?
(4)了解糖的制作过程。刚才我们读懂了大米是经过哪些人的劳动获得的,但要想做成米糕还需要糖,糖又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呢?
①指名读第9自然段。
课件出示: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
②了解熬糖的过程。糖要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获得呢?指名说,出示课本插图。(甘蔗图、甜菜图、熬糖图)
(5)了解包装、运输、销售过程的不易。米糕做好了,到摆上人们的餐桌,又需要哪些人的劳动呢?
课件出示:米糕的销售: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了解包装、运输、销售的过程。相机出示课本插图:包装图、送货图、搬货图、销售图。
②指导朗读“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这句话。
③这个过程容易吗?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板块二借助插图,解说千人糕
1.借助插图,复述来历。
(1)借助插图及文中爸爸的话,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2)我们了解了米糕的制作过程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说。
2.理解过程,感受不易。
(1)我们知道了做一块米糕要经过那么多人的劳动,所以爸爸说——(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指名读。
(2)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叫它“千人糕”了吧!
(3)师生合作读。
板块三角色朗读,感悟千人糕
1.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1)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2)分组合作。小组成员合作,分角色朗读。
(3)全班汇报展示。
2.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劳动。
(2)学生练说,互相评议。
(3)课件出示衣服、文具、日用品等图片。
(4)引导学生根据千人糕的制作过程,说说衣服的制作工序。
①展示衣服的制作过程。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服装加工”等图片。
②讨论:一件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5)我们生活中穿的衣服,用的文具……那些看起来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物品,都是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做成的。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字“具、甘、甜、菜、劳”,齐读,巩固字音。
2.引导学生观察五个字的结构。
3.指导书写“甘、甜”。
(1)引导观察:甘+舌=甜
(3)强调“甘”的笔顺:横、竖、竖、横、横。教师范写“甘、甜”,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练写。
4.指导书写“具、菜、劳”。
(1)提示“具”书写的口诀:“具”中三短横,间隔要均匀。引导学生观察“菜、劳”,两个字都是上小下大。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评议。
7.一匹出色的马
1.认识“郊、泛”等15个生字,会写“匹、妹”等9个字,正确读写“出色、河水、碧绿”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3.读句子,能想象文中句子描写的画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妹妹心情的变化,能说出变化的原因。
2.读句子,能想象文中句子描写的画面。
1.认识“郊、泛”等15个生字,会写“匹、妹、波、纹、像”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看图识马,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骏马的图片,板书课题,并正音。
(2)指导书写“匹”字: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是竖折。
2.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理解“出色”。板书课题。
(2)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3)齐读课题。
板块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提示: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并读一读。
·给每个自然段标出序号。
2.交流反馈,识记字词。
(1)课件出示文中带拼音的生字词。
课件出示:请求(qiú)郊(jiāo)外泛(fàn)起波(bō)纹(wén)柔软(ruǎn)一株(zhū)拾(shí)起
骑(qí)着跨(kuà)上异(yì)常恋(liàn)恋不舍(shě)葱(cōnɡ)葱绿绿绿毯(tǎn)
①指名读加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词语,齐读。
(2)课件出示本课要求的会认和会写的字。
·郊(交)纹(文)葱(匆)株(朱)骑(奇)跨(夸)景(京)像(象)
泛波软毯恋妹拾求异舍
①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第1组生字本字和其部件(括号内的字)之间的关系。(读音相似或相同)
②指名读第1组生字。
③指名读第2组生字,开火车读。
④交流识记方法。引导识记:动作加联想记忆“骑、跨”,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结合动作识记。与熟字比较记忆“求、纹”,熟字“球”和生字“求”,熟字“文”和生字“纹”。
(3)课件出示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
课件出示:出色河水碧绿波纹河岸柳叶景色枝条柳树恋恋不舍
①指名读,学生互评。
②分组读,齐读。
板块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巩固识字。
(1)指名读学生喜欢的段落。
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
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我们一边看,一边走,路已经走了不少,却还恋恋不舍,不想回去。
(2)男女生轮流读。
2.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交流。
板块四认读巩固,学习书写
1.出示生字“妹、波、纹、像”,学生认读巩固。
2.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发现,“妹、波、纹、像”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注意避让穿插,捺要写得舒展。
(2)重点指导:“波”右边的“皮”第一笔为横钩;“像”右边的“象”第六笔撇从“口”字中间穿出去。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3.学生练习写字。
1.会写“景、恋、舍、求”4个字,正确读写“出色、河水、碧绿”等11个词语。
教学过程板块一指导朗读,欣赏美景
朗读句子,欣赏美景。
1.春天的傍晚,在郊外,一家人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色?
课件出示:河水碧绿碧绿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波纹。河岸上垂下来的柳叶,拂过妈妈和爸爸的头发,我和妹妹看着都笑了。
(1)指名读。
(2)引导学生思考:假设现在你站在小河边,微风吹过,你会看到什么呢?
(3)师生交流。(4)自由读、齐读。
2.路边又有怎样的景色呢?
课件出示: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非常可爱,像一片柔软的绿毯。
(1)自由读。(2)指导学习“葱葱绿绿”“柔软的绿毯”。
①引导观察结构特点:AABB式,如,密密麻麻、星星点点等。
②课件出示田野图和绿毯图,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共同点,体会比喻句的特点。
3.春天的郊外,景色如何呢?
课件出示: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
(1)“异常”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非常”吗?
板块二紧扣变化,想象画面
1.寻找妹妹的变化。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画出写妹妹的句子。
·妹妹求妈妈抱她:“我很累,走不动了,抱抱我。”
·妹妹转过头求爸爸。
·妹妹高兴地跨上“马”,蹦蹦跳跳地奔向前去。等我们回到家时,她已经在门口迎接我们,笑着说:“我早回来啦!”
(2)指导朗读妹妹说的话。
①指名读,学生评价。②教师范读,学生齐读。③讨论交流。
a.圈画重点词:高兴、跨上、蹦蹦跳跳、奔、迎接、笑。
b.联系生活,想象画面,加上动作演一演。
④自由读,指名读。
(3)爸爸妈妈是怎么做的呢?
课件出示:妈妈摇摇头,回答说:“不行啊,我也很累,抱不动你了。”
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2.探究变化的原因。
课件出示:爸爸不作声,他松开我的手,从路旁一株柳树下,拾起一根又长又细的枝条,把它递给了妹妹,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你走不动了,就骑着它回家吧。”
(1)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的句子。
(2)教师引导思考:为什么说这是一匹出色的马?
(3)讨论交流。
3.角色体验,感悟变化的原因。
(1)小组分角色演一演第4~6自然段的故事内容。
(2)指导感悟。
①教师扮演哥哥,采访妹妹:妹妹,你刚才不是很累吗?怎么这么快就回家了?
②教师扮演爸爸,采访女儿:孩子,我给你的这匹“马”怎么样?
③小组讨论,总结妹妹变化的原因。
板块三拓展延伸,体会真情
1.合作探究,理解课题的含义。
(1)小组讨论交流。(2)指名说,师生评议。
(2)全班交流,体会幸福。
1.出示生字“景、恋、舍、求”,学生认读巩固。
(1)指导学生进行归类分析。
(2)重点指导“景、恋、舍”。
①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要点,学生跟着书空。
要点:“景”字上面的“日”要写得小而扁,下面的“京”第二笔是主笔,要写长一些。“恋”字一共有六个点,注意每个点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舍”字的人字头要写得舒展一些,盖住下半部分。
②学生练写,描一个,写一个。
③学生互评,展示优秀书写作品。
(3)重点指导“求”字。
①课件出示笔顺动画。
②教师范写,重点强调:第二笔竖钩是主笔,第三笔点和第四笔提,两边收笔处要留有空隙,最后一笔是右上的“点”。
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评价展示。
1.认识“程、魔”等11个生字;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会选择词语说句子。
2.仿照例句,展开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
3.能发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4.能根据提示写一写自己的好朋友,写出他的样子和常一起做的事。
5.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书写的经验和体会。
6.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7.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间的关爱之情。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能从名字、外貌、交往情况简单介绍好朋友,写出他的样子和你们一起常做的事。
3.丰富语言积累,领悟做人的道理;享受阅读,感受喜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教学课时4课时
1.认识“程、魔”等11个生字。认读表示职业名称的词语,能发现这两类词语的特点,能选择词语说句子。
3.读句子,能发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教学过程板块一识字加油站
1.我说你指,认读词语。
(1)你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你身边的人都是做什么工作的?指名说。
(2)“我说你指”。
①课件出示课本中10种职业身份的图片。
②教师“说”,学生“指”。每指对一个,就出示相应的职业名称。如,喂养动物的人员——饲养员。
(3)认读词语。
课件出示:教师工程(chénɡ)师魔(mó)术(shù)师建(jiàn)筑(zhù)师理发师
演(yǎn)员营(yínɡ)业员服务(wù)员裁判(pàn)员饲(sì)养(yǎnɡ)员
①自由读,读准字音。
提示:“程、营、养”是后鼻音;“饲”是平舌音;“术、筑”是翘舌音。
②指名读。③去掉拼音,打乱顺序,开火车读。
筑演营务判饲术程魔养建
④指名读。⑤交流识记字形的方法。⑥指名领读,齐读。
2.引导发现,拓展积累。
(1)引导观察词语特点。
课件出示:教师工程师魔术师建筑师理发师
演员营业员服务员裁判员饲养员
①指名读一读。
②齐读词语,认识巩固。
③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是表示职业,分别带了“师”和“员”的职业名称)
(2)你还知道哪些职业?
(3)拓展积累:像这种类型的词语还有很多呢!(课件出示其他的职业名称)
(4)同桌互相读一读。
3.联系生活,拓展延伸。同学们,建设美丽的祖国,少不了你、我、他,简单介绍一下你的理想吧!
(1)教师示范:我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
(2)指名上台说说自己的理想。
(3)同桌互说。指名演示。
同学们,职业有不同,但没有好坏之分,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你们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板块二字词句运用
1.一起来读诗。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师生合作读。
田野天上的白云(教师读)
葱葱绿绿的雪白雪白的(女生读)
像一片柔软的绿毯好像一群小绵羊(男生读)
2.一起来学诗。
(1)发现写法:这两节诗有什么相同之处?
(2)同桌交流。提示:第一行写景物,第二行写景物的特点,第三行写像什么。
(3)指导观察角度。
①男生齐读第1节。
②田野是什么样子的呢?(葱葱绿绿的)
③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的相似之处。(课件出示“田野图”和“绿毯图”)
④“葱葱绿绿”是描写颜色的词语,我们可以像这样抓住颜色来写景物。
(4)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2节。
①女生读,思考:天上的云是怎样的?
②引导学生观察白云和绵羊的图片,发现两者的颜色相同,形状相似。(课件出示“白云图”和“绵羊图”)
③小结:描写景物时不仅可以从颜色上观察,还可以从大小、形状上去观察。
3.一起学比喻这一修辞手法。
(1)指导学习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特点,并指导学生仿说。
课件出示:落叶——蝴蝶星星——妈妈的眼睛
小河——飘带月亮——白玉盘
(2)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点。
(3)用“像”说一句话。
(4)小结学法:像这样把景物的颜色、大小、形状和比喻连起来,就是一首好诗。
4.一起来写诗。
(1)观察图片,思考:大树又粗又壮,像什么?
①同桌交流讨论。(绿色的卫兵,绿色的大伞)
②连起来读一读。
(2)我是小诗人。小组合作创编,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景物,合作编一首诗。
板块三字斟句酌学用词
1.我的发现。写诗不仅需要大胆的想象,还需要丰富的词汇量。
课件出示:读句子,体会加点词的意思,说说你的发现。
◇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
◇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1)教师读要求,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辨析比较。这两句话中带点词语的意思相同吗?分别是什么意思?
(3)同桌交流反馈。第一个“特别”可以换成“非常、格外”,第二个“特别”可以换成“与众不同”。
2.读句子,讨论带点词语的意思。
课件出示: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鼹鼠先生经过狐狸太太家,正巧,狐狸太太走出门。
(1)学生汇报。第一个“经过”的意思是“经历的过程”,第二个“经过”的意思是“通过某个地方”。
(2)小结:同样的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会发生变化!所以,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才能理解得更加准确。
能从名字、外貌、交往情况简单介绍好朋友,写出他的样子和你们常一起做的事。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引出话题
1.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猜猜他是谁”。
课件出示:·一身黄毛,身穿金甲,头戴金箍,火眼金睛辨妖魔,手举金箍棒战鬼怪。·毛头小子,双臂似莲藕,颈套乾坤圈,身绕混天绫,手拿红缨枪闹龙宫。
·十三年里,为了治水到处奔走,曾经多次过家门而不入。
2.指名猜。师生对话,揭示答案。(孙悟空、哪吒、大禹)
3.你们真是见多识广,都能猜对。老师很好奇,你们为什么猜得这么快,这么准呢?
4.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这三句话,有的是描写外貌的,有的是写人物做的事情的,都突出了人物的特点,所以大家一猜就中。接下来你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一个好朋友。
板块二借助表格,学习方法
1.聊聊好朋友。
(1)谁是你的好朋友?指名说。
课件出示:·你的好朋友是谁呢?·他长什么样子?
·你经常和他一起做些什么呢?
(2)指名说,师生评议。
2.借助表格,了解写法。
(1)下面来了解一下好朋友张池吧!(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的表格)
(2)自由阅读表格,你了解到了什么?
(3)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反馈评价。
3.填一填介绍好朋友的表格。
(1)你想写谁?我们也用表格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吧!
(2)学生拿出各自的空白表格,完成填空。
板块三抓住特点,写写样子
1.看表格,说特点。
(1)谁能来说说张池这个好朋友的样子呢?
(2)指导学生说清楚、说连贯。
(3)结合自己完成的表格,同桌互相交流。
(4)指名汇报展示。
2.抓特点,写一写。
(1)大家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赶快把你的一个好朋友的样子写下来吧。
我的好朋友是张池,他掉了一颗门牙,脸圆圆的,笑起来有个小酒窝。
谁长什么样子
(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3)结合自己的表格,写一写。
(4)同桌交流。
板块四联系生活,写写事例
1.看表格,说一说。
(1)谁能来说说“我”和张池经常做什么事呢?
(2)指导学生说清楚、说完整。
2.想一想,写一写。
(1)现在我们来写一写自己和好朋友常一起做的事情吧。
课件出示:我们天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我们经常一起打乒乓球。
3.连句成段,读一读。
课件出示:按照“谁、长什么样子、我们经常一起做的事”的顺序写一段完整的话。
·我的好朋友是张池,他掉了一颗门牙,脸圆圆的,笑起来有个小酒窝。
·我们天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我们经常一起打乒乓球。
我们经常一起做的事
(1)交流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写话。
(4)展示一篇写话作品,学生评价交流。
1.展示书写成果,能交流书写的经验和体会。
2.能积累关爱他人的谚语。
教学过程板块一展示台
1.现场书写,比姿势。
(1)学生在田字格中自由书写。教师强调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2)教师巡视,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和握笔的姿势。
(3)教师表扬姿势正确的学生,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字的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指名演示,其他学生观察。
小结:写字的时候,做到姿势正确,字才能写得更端正。
2.佳作展示,比眼力。
(1)学生出示自己最满意的书法作品。
(2)小组内交流,说说作品好在哪里或有什么建议。
(3)指名交流经验和体会。
小结:写字前要仔细观察每一笔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再按照笔顺规则书写,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书写要做到端正、整洁,以写出好作品。
板块二日积月累
1.回顾导入,初读谚语。
(1)谈话引入。学习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能说说雷锋叔叔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吗?
(2)指导读谚语。在今天的“日积月累”板块里,我们要学习的这三句谚语,就和雷锋叔叔乐于助人的品质有关系。
①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指名读。师生合作读。③齐读。
2.再读谚语,了解意思。
(1)交流句意。小组讨论每一句的意思。
(2)重点指导。
①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予”是“给予”的意思。
②播放讲述“雪中送炭”的故事视频。
(3)自由诵读,背诵谚语。
3.活学活用,尝试填空。
课件出示(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别人帮助,自己也会快乐。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与其在别人成功的时候去道贺,不如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
4.拓展积累关于关爱的谚语。
(1)拓展积累。
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2)自由诵读,积累背诵。
第4课时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一株紫丁香》,感受师生之间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释题质疑
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播放诗歌朗诵视频,学生欣赏。
2.欣赏丁香花,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丁香花图片。
(2)引出课题,齐读课题。强调“丁”字是后鼻音。
板块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自由读,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踮(diǎn)除(chú)疲(pí)倦(juàn)困(kùn)眨(zhǎ)
指名读、学生领读、齐读。
课件出示:踮起脚尖儿安静的小院绿色的枝叶盛开的花儿消除疲倦时时挂牵困得眨眼又香又甜
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4)读好节奏。
课件出示: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
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
教师范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5)齐读全诗。
2.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诗歌共有几个小节呢?(5个)
(2)请5名学生分节朗读。
(3)思考:这株紫丁香给老师带去了什么?
板块三精读诗歌,感悟师恩
1.精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第1小节。
①指名读。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走进那安静的小院的。
②踮起脚尖,正音“diǎn”。
③踮起脚尖是怎样的动作?谁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表演)
④一株小小的紫丁香被孩子们悄悄地栽在了老师窗前,寄托了孩子们许多美好的心愿。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儿想对老师说呀!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2)学习2~4小节。
①自由读,思考:诗中绿叶、花儿是指谁?(我们)
课件出示: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的()和您();让()的()帮您();让()的()感谢您()。
②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挂牵”。
b.谁能举一个你的亲人挂牵你的例子?
③分组读第3、4小节。
(3)学习第5小节。
①自由读第5小节。
②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想一想老师在梦里会梦到什么呢。
2.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2)男女生诵读。
(3)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4)全班配乐齐诵。
3.尝试背诵,拓展延伸。
(1)尝试背诵诗歌。
(2)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指名说。
小结:“一株紫丁香”寄托着同学们的心愿,表达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