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开启一场“水稻”的秘密之旅吧!
01
课程缘起
随着上一届的哥哥姐姐毕业,照顾稻田的重任就交接到我们大一班的手中。于是我们利用本土的地里条件及农作物——水稻,给孩子呈现一次丰富多彩的班本教学活动。我们去稻田认识水稻,去亲自割稻、打稻,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基于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的课程故事——《风吹稻香,玩转稻草》也悄然开始啦......
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呀?
水稻是怎么变成大米的呢?
水稻是怎么收获的呀?
水稻还能做什么呢?
教师思考:
02
初来乍“稻”
为了了解孩子们对于水稻的前期经验,教师发放了《水稻知多少》的调查表,小朋友和父母从水稻生长的环境、水稻的样子和水稻的用处等多方面展现了关于稻谷的知识。通过调查,孩子们发现:小小的一粒米,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端上饭桌,凝聚了许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
03
追根“稻”底
《指南》有提到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客观事物广泛而稳定的兴趣,在探究中获得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大班的孩子虽然身处农村,大多数的孩子都见过水稻,但是他们对水稻的生长过程了解的不多,我们还是要提供更多的支架帮助孩子们去深入探究。在孩子们了解水稻生长过程之后,他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一笔一笔画出“水稻的一生”。
04
娓娓“稻”来
面对眼前成熟的稻田,大一班的小朋友们兴奋不已,纷纷上前触摸并仔细闻了闻。通过近距离接触,他们观察到成熟的水稻呈现出土黄色,散发出淡淡的香气;果实呈椭圆形,叶片扁平且尖端细长;一串串的水稻重得能把稻杆压弯了。
PART1
问题一:水稻成熟了,怎样进行收割呢?可以用什么工具进行收割呢?
用手拔出来的。
用剪刀剪的。
用刀割的。
孩子们展开了讨论,那就让我们动手试试吧!
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发现了用剪刀只能一株一株的剪,想要把稻田里的水稻收完可太费劲了,用手拔的小朋友说那用手拔就更费劲了,又累又慢!农民伯伯是怎么收割水稻的呢?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古法收割和现代收割的区别。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
还好我们现在有收割机啦!农民伯伯开着收割机一天就把稻田里的水稻收割完了。人类靠着勤劳与智慧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小朋友们尝试用小手画一画。
通过探索孩子们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工具可以将稻谷变成大米,所以平时要多给孩子提供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多操作,让幼儿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而不是对幼儿灌输和强化训练。
PART2
问题二:稻谷怎么脱粒?
稻谷怎么脱粒呢?孩子们试了试用手摘,但是稻谷太扎手了,那么借用工具试试看吧!
孩子们运用脱谷机将收割下来的水稻打成稻谷,亲身体验打稻谷的乐趣与不易。
晒谷记:幼儿小心地将稻谷放置于圆形的簸箕内,已进行晾晒任务,还时不时去翻一翻稻谷,让每一粒稻谷都能经受阳光的照耀。
PART3
问题三:稻谷怎么变大米?
带上我们晒好的“谷”孩子们开始了碾“稻”之行。
PART4
问题四:稻杆、稻壳有用吗?
除了水稻能变成好吃的大米之外,水稻的稻壳、稻杆也能由不同的创作形式变成各种各样的东西,稻壳可以制作成一次性餐具、建筑材料等;稻杆可以用来施肥、烧火,还可以做成稻草人等。由此可见,水稻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水稻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全身都是宝。
05
玩转稻草
稻谷从水稻里脱落后,孩子们看着剩下的稻草好奇地问道:“这些稻草可以用来做什么呀?”
突然,一个孩子兴奋地说道:“稻草还可以做成稻草人”。另外一个孩子接着说:“对呀,稻草人可以守护我们的种植园,吓跑那些来偷吃的小鸟。
于是,这些剩下的稻草在孩子们的手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成为了他们创意和想象的载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指南》指出:“幼儿园应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在创作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们不断地拧着,扭着,剪着,撕着……还不断地讨论中,各种奇思妙想,提升了语言表达、绘画记录、动手操作、同伴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06
创意谷物画
在小朋友们的心中,谷物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美食,更是创意无限的艺术材料。当这些平凡的谷物遇上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便能在他们的指尖下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让我们看看谷物在小朋友的手中又变成了什么模样呢?
07
提米实验
实验原理:
筷子与大米之间产生了摩擦力,且产生的摩擦力与重力相等,所以筷子能将装有大米的杯子提起。
“筷子提米”实验通过简易的材料,易懂的步骤,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发现科学的奥秘,从而增强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的精神,做到了玩中学,学中乐。
08
一粒米的旅行
自制绘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不是让孩子单纯地背诵科学信息,而应该培养科学精神,要在孩子触手可及的、随处可看的地方,让孩子们观看那里的生命世界。这方面的绘本,既是图画书,也是科学书!
09
感恩有“稻”
从稻田里的水稻一步步变成香喷喷的米饭需要付出许许多多的汗水和辛苦,但是平时我们有些小朋友还是有较严重的挑食现象,从此刻开始让我们一起打卡光盘小达人,争做一个珍惜粮食的好宝宝。
一粒米,千滴汗,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爱惜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同时也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成为懂得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小卫士!
10
课程收获与反思
在此次关于水稻的探索之旅中,我们深感欣慰地认识到这一课程所承载的丰富价值。它深深植根于幼儿生活之中,真正源自于幼儿的实际需求,让幼儿成为课程的主体,自主推动课程的进展。这正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富含故事性的课程典范。一粒小小的“米”,促使教师和幼儿共同转变为探索知识的学习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们得以享受自由、自主、愉悦及创造性的学习体验。幼儿对于趣味事物的兴趣始终不减,我们的任务便是敏锐捕捉幼儿瞬间的兴趣点,并将其转化为幼儿自主、自发开展游戏的契机,从而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有力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