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图分类号:S14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7
施肥结构与耕地的土壤的营养成分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农业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关系,是保证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的基础,而测土配方施肥是比普通的施肥方法更具有科学性的施肥方法,它是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施肥的方案,这样既节约了施肥的成本,还可保证农业的安全生产,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测土配方施肥的概述
1.1测土配方施肥的定义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的说,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
1.2测土配方施肥的内容
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进行作物的耕种之前,就要对耕种的土地进行土壤取样检测,对土壤中的肥力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土壤中缺失的肥力,在根基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及成长的规律,对土壤进行相应的营养的补充,就是在土壤、肥料与作物之间建立1个关系,以科学技术为指导,以肥料为基础,土壤为媒介,来实现作物的最理想的成长,以此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测土配方施肥的措施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操作是1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以一定的科学与技术理论为依托,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对应的施肥理论转化成为具体的操作程序之后才能完全地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一般情况下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流程:由农业部门对土壤进行采集与分析,结合试验、示范数据,提出相应的施肥配方;肥料生产方根据具体的配方进行肥料生产,并提供给农户;农户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作物的播种和施肥。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使得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发挥最大功效,它不但能使农户增产增收,同时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4测土配方施肥的必要性
目前,盘县大部分地区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耕种,土壤里的有效成分在不同程度上流失,再加上施肥不合理,更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可以说,如果再不针对这个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那么,将对盘县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另外,同一作物,但是由于品种上的差异,在不同的生长周期所需肥料也不同,这就要在进行作物耕种之前对耕种的土壤的肥力现状有所了解,再结合作物的生长规律来对作物进行肥料的供给,而这一切工作的进行都是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提高作物的产量,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的发展。
2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2.1降低投入,提高经济收益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对肥料的投入是最大的,生产的成本普遍偏高,而大多数的土壤对肥料中的有些成分不能得到很好地吸收,发生挥发、淋溶或被土壤固定等状况,在造成资源的浪费的同时,还破坏了土壤的平衡,因此,就应该不断地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肥料的浪费,节省农业生产的成本的投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
2.2提高作物产量,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一种按需分配的施肥方法,可以协调作物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促进了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使得农作物在健康的环境中生长,减少农作物的病虫灾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可以说,保证了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没有被破坏,为农业农产品的质量提供了安全保障,进而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广泛被运用到各个行业,在农业上的可以体现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施,这种施肥技术是一种按需分配的制度,对农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提高了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上,还表现在它大大地节省了对农业肥料资本的投入,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保护了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峰,殷丽萍.浅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测土配方施肥[J].上海农业科技,2008,11(5):15.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料;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S147中图分类号:ADOI:10.11974/nyyjs.20170432030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所拥有的耕地面积总量虽然相当可观,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因而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耕地面积以及水土分布不均匀,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破坏程度严重等现象常有出现。我国对于粮食资源的生产消耗,产技术及设备相对落后,粮食消耗数量大、利用效率低等不利特点,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我国耕地土壤、肥料等方面的应用问题进行全面优化,对促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建设新型生态循坏农业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概述
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实现“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更是我国建设和谐自然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在要求。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基础的保护方面,使农业生产既满足当前民众的生存需要,又兼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并同时不断延续农业生产(包括农林渔牧等副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性。
2农业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土壤肥料问题剖析策略
2.1土壤肥料在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1农田土壤养分流失问题
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对于土壤有机肥料、化肥的科学性配比应用,最终导致耕地特让养分逐渐流失,土壤贫瘠程度严重,更有甚者将会造成土壤沙漠化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大大降低了耕地内的粮食产量,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
2.1.2耕地面积退化现象严重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城镇有效耕地面积大大降低,耕地退化现象严重,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严重超过负荷,同时还大面积的对耕地土壤造成了“三废”污染现象。
2.1.3肥料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化肥资源短缺现象严重,并且同时存在着资源分布大体上呈现着南多北少的状况,而对有机肥料的管理和应用又常常缺乏统一规划,致使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我国的钾肥资源不足,为满足农业生产所需,往往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
2.1.4化肥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突出
由于我国钾肥资源不足,获取成本较高,因而在化肥结构氮、磷、钾的科学比例中,钾肥的含量往往不足,而氮肥的含量却又相对较高。
2.2解Q农业发展中土壤肥料问题的有效对策
2.2.1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效减轻土壤养分流失的问题
例如,将禽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混合,通过高温发酵的方式,将原本的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并以此来不断提高耕地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减少化肥滥用对于耕地资源、地下水资源的破坏。
2.2.2全面建设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法规
2.2.3合理化利用微生物肥料
通过对微生物肥料的合理化利用,可以有效分解掉土壤中所包含的难溶性有机物质,以此不断提高土壤内的微量元素含量,从而在防治植物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作物生长能力的同时,进一步的提升土壤肥力,降低污染。
2.2.4加强对土壤肥料问题的研究工作
3结束语
耕地土壤肥力的增强,对于农业粮食产量以及农产品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证作用。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土壤肥料问题及其相应对策,耕地的土壤和肥料作为十分重要的农业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必须要根据生态规律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持现有土壤环境的同时,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国13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根本上要靠农业生产的发展来解决,在当前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中国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中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本质是要通过协调一切农业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社会资源)、一切生态资源与人类自身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实现当代人发展的同时,又要确保这种发展不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即确保后代人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在发展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可持续性增长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在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需求膨胀、效率低下等环境下调整农业结构,改变传统思维,拓宽发展思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序、健康、稳定发展。
二、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设定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
(二)数据处理与模型关系设定
选取过去15年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数值作为样本数据,如下表所示:
根据样本数据分别作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L、K1、K2、R、T之间的散点图,从散点图可以判断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线性关系,于是得到该农业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C+α1L+α2K1+α3K2+α4R+α5T+ε
上述模型中,α1(i=1,2,3,4,5)的经济意义为解释变量的产出弹性,所以0≤α1≤1;为随机误差项,描述变量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C为常数虚拟变量,包含政策、法规、制度等难以量化的因素的影响。
(三)参数估计
1.利用Eviews软件对上表中的数据作OLS分析,分析结果见下表所示:
DependentVariable:Y
Method:LeastSquares
Date:12/23/06Time:10:13
Sample:19912005
Includedobservations:15
由上表可知,L对应的t=-2.949088,p=0.0162,且系数为负;T对应的t=-2.048352,p=0.0708,且系数也为负值,初步判断其不符合经济意义。再有K2对应的t=1.793104,p=0.1065,显著性比较差,但是K1的系数为3.601936,从经济检验的角度出发,应选择剔除K1。故在此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可以先考虑剔除L和T,再剔除K1,以增强方程解释变量的显著性。
2.剔除L变量,利用OLS方法对其他变量进行分析,得到下面的函数形式:
Y=-27796.19+7.528936K1+0.003410K2+0.119556R-0.271884T
(-2.461813)(9.085577)(6.722781)(1.360102)(-5.320077)
R1=0.994279R12=0.991990F=434.4530DW=2.008998
我们发现:T对应的t=-5.320077,p=0.0003,且系数为负值,R对应的t=1.360102,p=0.2037,前者不符合经济意义,后者显著性比较差,而且对比(1)和(2)我们发现判定系数由0.997下降到0.994,可知L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比较小。
3.剔除T变量,用同样方法对其他变量进行分析,得到下面的函数形式:
Y=-3543.564+6.311725K1+0.001301K2-0.064538R
(-0.183835)(4.246822)(2.203309)(-0.428017)
R2=0.978085R12=0.972108F=163.6468DW=0.865450
由上式可知,R对应的t=-0.428017,p=0.6769,且系数为负值,不符合经济意义,且显著性比较差,而且对比(2)和(3),发现判定系数由0.997下降到0.978,说明T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不大。
4.剔除K1变量,利用OLS方法对其他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Y=-60460.42+0.003564K2+0.440895R
(-2.805568)(8.975873)(3.061467)
R2=0.942153R12=0.932512F=97.72277DW=0.525755
结果显示,K2和R的显著性非常好,拟合优度为0.942153,也很好,F=97.72277,也很大,而且随着L、T、K2的剔除,常数C的显著性明显逐渐增强,而拟合优度R2只是略微下降,可以得出,方程基本上可以由K2和R2来解释。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业生产函数形式为:
R2=0.942153R1=0.932512F=97.72277DW=0.525755
(四)模型的检验
1.经济学检验
K2和R的系数分别为0.003564和0.440895,说明农业生产和水电建设投资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成正比例关系,符合经济意义,所以经济学检验通过。
2.统计学检验
①t检验
变量数k=5,样本容量n=15,t分布临界值为:t0.025(15-5-1)=2.262,C的t=-2.805568,K2的t=8.975873,R的t=3.061467,所以在置信水平为95%时,方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能够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
②F检验
模型样本容量为15,变量数为5,F0.05(5,9)=3.48而方程的F=97.72277远大于临界值,所以在置信水平为95%的情况下可以认为理论方程的线形关系非常显著。
③拟合优度检验
方程的R2=0.942153、R12=0.932512,方程的拟合效果还比较好,所以方程的拟合优度检验通过。
3.异方差检验
利用Park检验方法得到以下结果:
1ne2i=-4.431784-2.1113681nk2+3.973141Nr
(-0.007507)(-1.301652)(0.07814)
R2=0.214068F=1.634246(-0.007507)(-1.301652)(0.07814)
R2=0.214068F=1.634246
且对应的p值分别为0.9941,0.2175,0.9390
我们可以看出,变量的t值很小,不仅解释变量的显著性非常差,而且方程的总体显著性也非常差,方程的拟合优度仅为0.214068,由此造成方程的相对误差极大。因此不存在如上述公式所示的明显的线性关系,进而表明原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模型的变量数k=5,样本容量n=15,显著性α=0.05时,查表得:dL=0.946,du=1.543,O
Y=-42968.78+0.003122K2+0.33681R
(-1.032767)(15.939102)(1.26393)
R2=0.975R12=0.967633DW=1.416593F=130.5462
残差图
sample:19922005
Includedobservations:14
Q-statistic
probabilities
adjustedfor1
ARMAterm(s)
5.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上文参数估计过程中,我们已经使用了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因此已经消除了方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在此就不予赘述。
因此,农业生产函数的最终模型为:
这个模型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三、结论及对策
(二)从理论模型来看,化肥的施用量即农业资本在种植业上的纯投资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好像并不显著
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并不直接和农业增长有关,而要受到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破坏的影响,因此农作物的有效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在今后将面临极大挑战,何况当前农业水电建设正在发展时期,并不能很快化解自然灾害的负面影响。这告诉我们,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要不懈地加大力度保护农作物播种面积尤其是可用耕地的面积,还要大力开发农村中的水电建设,尽量减少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巨大破坏作用。
(四)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也非常显著
我们可以从模型中推断出来,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农业增长,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养活这么多人就离不开农业的大力发展,国家不但要大力提高对农业技术水平的开发费用,培养一支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还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卫亚.计量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对策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水资源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威胁着人类生存。因此,生态安全研究已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是指农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处于一种不受威胁、没有危险的健康、平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资源可供利用,农业生态环境处于无污染、未破坏的少受威胁的健康状态。只有在这种生态安全的状态下,农业才能实现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可以说,生态安全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一、概况
1、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性所决定的。农业生产的根本特点是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的生产特性。也就是说,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既是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动植物本身生产发育和繁殖后代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这是与工业生产过程的最大区别。农业自然再生产存在周期长、季节性、区域性,以及对自然环境要素依赖和受环境要素多变的影响,易影响产品的质量和造成产量的大起大落,所以,农业又被称为弱质性产业,其生产循环不仅需要外部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更需要有助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般认为,农作物可以利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太阳光和水制造碳水化合物并且能释放出氧气,对环境还有正外部性作用。但农业不合理生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环境同样产生负外部性影响。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主要考察外部系统和农业生产内部系统对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二、我国农业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保护环境观念
2、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针对我县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应采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加强领导,做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资源环境执法和监督。在该地区建立耕地、森林、水资源等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在进一步完善《土地法》、《森林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的基础上,实行资源环境一体化管理。以坡耕地整治、生态公益林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水土流失治理、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提高施肥技术,科学施肥,提倡使用有机肥、绿肥和秸秆还田。利用当地独特的寒地黑土资源,鼓励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或有机食品。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
再则,从政策上,围绕总体是建立国家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环境污染立体控制体系,建立系统的农村(户)环境管理计划,引入环境评价机制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方法。还要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种农民专业技术组织的建设,建立和大力推广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生产方式的试点示范,加大对农业污染防治科研的支持力度,促进各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发挥技术的优势
从技术上,结合监测和普查,完善农业环境安全的评估体系,加强有利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各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大力推广成熟的生物技术和各项农业生产的高新技术,提高生产资料如化肥和农药的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改进对农民的技术服务支持;开展综合防治技术区域适应性研究,筛选出关键防治技术、示范推广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技术模式。
4、发挥市场的作用
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过去,我国环境制度过分强调行政机制的作用,忽视了市场及社会的力量,个体化责任突出,社会化责任强调不足,环境保护制度效率低下。解决的途径是要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政府行政加市场作用的双轮驱动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环境综合治理上,要鼓励多元投入,强调社会责任,形成政府、社会和各市场主体的整体合力。对那些做得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和评奖,树立典型示范。
5、加强对农田和土地的综合治理
(1)严格保护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生态条件,积极控制和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有效治理农业污染。大力推广实用农业高新技术,全面实施“肥土沃野工程”,积极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技术,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2)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措施,兴修水利、拦洪蓄水。在充分考虑到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前提下兴修水利,可变害为利,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合理使用。同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采取旱改水等具体工程措施,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改造中低产田也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改造低产田,主要通过引导农民采用先进合理的耕作方式,
努力培肥地力,控制耕地的盐化和碱化,并尽力改造现有盐碱化和沙化土地,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上发展。
(3)治理盐碱化土地。针对我县盐碱化土地盐碱含量高(耕层0.3%-0.5%),质地粘重,低洼易涝等特点,对低洼易涝盐碱地可发展水田,有效抑制土壤返盐;利用轻度及中度盐碱化土地种植优质牧草,并与发展养殖业结合起来,不但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而且还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重盐碱地包括连片的大面积碱斑,选择耐盐碱性强的先锋植物,如黄花草木樨、碱茅等,建立人工草地,发挥其生物改良作用,是当前切实可行的方法。
6、维护生态环境的其他方法
(1)发展旅游产业,加强现有的资源观光景点,用有限的耕地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一线四带”为重点,大力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可以建设林果牧产业示范带;可以建设无公害高效种植业示范带;可以建设无公害水产养殖和水面种植示范带;也可以建设绿色奶业示范带。以自然风景区为核心,以度假村、省高新农业示范园的形式,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做好生态环境安全工作。
(2)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县业技术培训机构多、新人驻企业用工需求多的优势,抓好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就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民工的转移就业问题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同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民切实享受新农村的建设成果,从根本上做好维护生态环境的工作。
三、结束语
[1]张晓辛: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5(1)
[2]张树彬等:发展农业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探讨[J],吉林地质,2005(3)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资源共享
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会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而且也会为沿线国家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1]。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现状
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基本上以政府主导为主,私企和民间机构为辅的格局开展。广西是农业大省,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接壤的省份,无可厚非地成为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主要省份。近年来,广西与东盟的合作范围逐渐扩大,贸易额度一路飙升,2010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位181.7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107.1亿美元、74.6亿美元,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位432.6亿美元,其中进出口额分别为260.2亿美元、172.4亿美元,2010―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及进口额分别增长了250.9亿美元、97.8亿美元及153.1亿美元,尤其2010―2011年期间,增长率高达34.6%(如下表所示)。随着“一带一路”的兴起和发展,双边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且农业领域的合作已扩展到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渔业、畜牧业、养殖业,另外有人才培训、科技交流等,东盟与中国的农业合作也逐渐延伸到中国内地,且开展了互联网农业方面的合作[2]。中国与东盟自开展农业合作以来,合作项目和农产品贸易金额持续增加,“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国和东盟的农业合作和交流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东盟可在农业合作中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农业部、商务部、科技部积极开展与东盟的农业合作,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181.7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432.6亿美元[3],但每个项目平均只有几十万,总体看来投资力度较小,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多个政府部门单独投资容易造成重复投资,引起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投资的互补效益,比如中国农业部、科技部、商务部及江西、湖北两省都与菲律宾开展了水稻的技术合作,由于这些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形成。
(二)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协调性较差
调查显示,我国一些省份不但参与了国家与东盟的农业合作项目,还私下与东盟开展了合作,地方政府与东盟开展合作丰富了农业合作内容、拓宽了合作面,加大了合作力度。但这也造成了很多困扰,地方和中央项目雷同,不能形成互补,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合作国而言,同一个项目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合作国的经费,但却使我国地方和中央形成了竞争关系,不利于中国与东盟的外交和长期发展合作。
(三)农产品物流体系落后
中国―东盟交易的农产品大都是鲜活农产品,最注重新鲜。在中国只有广西的东兴与东盟接壤,农产品运输大部分要靠海运,而海运周期较长,不利于鲜活农产品及时的运送,而陆路运输较少,且缺乏适宜的航空运输。我国对东盟出口前三位的农产品是大蒜、柑橘和苹果,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柑橘和苹果占水果出口量的2/3。水果易腐,加上运输过程中的碰撞定会影响水果的质量,一旦进行贸易的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势必会影响两国的合作,故必须要完善中国―东盟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4]。
(四)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较差
(五)农业企业“走出去”困难重重
中国―东盟的合作以政府主导为主,企业的积极性不高,“走出去”较困难。农业具有先天的弱质性,生产周期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需要长期连续投资,不易“走出去”。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部门繁多,审批复杂,阻碍了企业“走出去”发展的脚步。中国―东盟农产品税率较高,出口关税负担较大,2014年中国―东盟农产品平均关税率高达30%,再加上国家取消了粮食出口退税政策,严重削弱了农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5]。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增加与东盟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
首先,各级政府要加大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投资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设立中国―东盟农业合作项目专项资金。其次,改变与东盟农业合作资金供给分散的现象。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合作资金整合,在机构和职能还不能进行大调整的情况下,可通过打造“大项目”平台实现资金整合,“大项目”应该集中在重点领域,如粮食生产合作、农村能源建设、跨境动物疫病防控、农村发展与减贫、农业合作信息平台建设等[6]。
(二)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性
为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与东盟合作的协调性,国家应制定统一规则,规范中央和政府对东盟的农业合作和外交方式,如中央和地方不能在东盟国家实施相同或类似的农业合作项目或者进行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在与东盟开展合作项目时,地方和中央最好形成互补,既能拓宽合作面又能避免资金的浪费。国家可根据各省市的特点和优劣势决定其是否需要与东盟合作,应该在哪些方面合作,哪些方面需要协助国家,哪些方面需自主与东盟开展合作等。
(三)完善中国―东盟农产品物流体系
为维持贸易双方长期友好的合作,必须要完善物流体系,建设大型的农产品物流园区。中国和东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物流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条件建设具有规模的国际运输中心。由于海运具有周期长的弊端,可大力发展陆运和空运,在与东盟接壤的东兴建立大型的多功能国际物流园区,并可与互联网相结合,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发展电子交易平台,完善仓储设施,这将使中国―东盟的农产品贸易走向大规模、现代化的批发配送方式[7]。
(四)提高农业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
在对农业合作项目进行规划时,必须要考虑项目结束后的可持续性问题。要使项目有可持续性就必须解决三个问题[8]。首先,维持项目可持续的资金从何处来?在设计农业合作项目时,可考虑多设计一些可以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和将来企业能够承接做下去的内容。其次,项目结束后,合作方的技术人员的能力是否达到了能够独立工作的程度?最后,项目结束后,合作方能否获得维持设备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配件,这需要建立良好的贸易渠道。
(五)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习农,陈涛.“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涵拓展与共建[J].国际贸易,2014,(4):23-30.
[2]黄梅森.广西与东盟农业合作现状与对策[J].经贸论坛,2015,(7):181.
[3]张周来.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将进入黄金期[N].经济参考报,2009-10-16.
[4]孙大岩,孔繁利.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新趋势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5,(10):186-190.
[5]陈前恒,吕之望.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状况与展望[J].东南亚研究,2009,(4):46-50.
[6]傅晨,李飞武.金融危机中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中国东盟的农业合作[J].广东农业科学,2011,(7):204-208.
1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得到大力提高,,经过几十年的运作,现在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下面分别给以论述。
1.1农业经济的结构配置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要发展农业经济,必须要考虑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否则就会造成丰收不挣钱的下场,因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结合,如经济作物的各类果树、蔬菜等,在种植时要考虑到需求,所占的种植比重要适当。在经济作物的种植过程中,还要把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如果不能把握住市场的信息需要,一旦失误就会出现农业经济丰收了,但是却卖不出去,市场饱和,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结构配置一定要全面,千万不能出现跟风种植的问题,如果出现跟风种植,就有可能出现农业经济作物丰收了,但农户由于卖不出去而受损严重,因此,农产品产业结构的不均衡问题,是打击农户种植积极性的根源之一。
1.2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问题
我国的领土广阔,但可种植土地的人均面积却不大,尤其是我国南方农村,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土地的数量很少。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只能靠农村经济发展,但在我国农村,虽然机械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农村,主要还是家庭式的手工劳动,它仍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在农业生产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还比较较低,这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要提出我国国土面积有一部分,不适宜种植粮食作物,这些土地属于沙漠、冰川、戈壁等。在现阶段,我国的边远农村,农民的生活还很困难,那里的孩子上学读书,还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那里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这些都对发展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压力。
1.3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问题
环境保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由于人类无所顾忌的砍伐林木、开垦荒,提倡毁林种田,结果林子毁了,但田却难以种植,毁林等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自然也必定对人类给与回报,很多地区由于毁林,使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农业用地被征用,来用于非农业建设。还有些地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也低,使很多农民放弃种田而进城务工,导致农村耕地被常年抛荒,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对策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满足全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之路,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农业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保护环境与发展农业之路要同步进行
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之路。因此,要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必须保护环境,才能发展农业。同时,对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及时补救、改善与治理,尚未被破坏的要做好保护措施,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2.2提高科学技术之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的进步,必须依靠对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例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虽然为高效,但又不会污染环境,研发更高产、抗病抗灾能力强的种子等等。在农业生产中,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因地制宜,千万不能不顾当地自然因素的制约。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保证农业生产,尤其要提高机器的使用率,使用成本更低的机器。
2.3大力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之路
在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加大对专业农业人才的培养,实施农业人才的引进计划,积极改变农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同时,还要积极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的再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在农业实践中提高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
1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水产养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同时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适当的水产养殖操作能够减轻天然捕捞渔业的压力并解决沿海居民的生计问题。然而随着产业的迅速发展,水产养殖也对内陆及沿海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生存环境的竞争、环境污染、寄生虫和疾病的传播及外来物种的入侵等。
为避免风暴和潮流的侵袭,养殖场通常多选择在海湾和河口处,需要有良好的水质、频繁的换水和其他优越的环境条件,而具备这些条件的水域通常是有限的。养殖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也使一些野生物种丧失了栖息地。例如,一些欧洲的养殖场曾经建在野生鲑鱼的迁徙路线上;而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为了建造对虾养殖场,一些红树林被砍伐;养殖操作也会将寄生虫和疾病传染给野生海洋物种。在北欧的一些地区,由于海洋中数以百万计的养殖鱼,海虱的数量显著升高。而10~15个海虱就可以杀死一条鱼。许多养殖鱼和虾为肉食性,其饲料均来自野生捕捞。而养殖鱼的食量非常惊人,如将一条金枪鱼(thunnus)养殖到1kg,需要22kg野生捕捞的鱼。上述行为不仅增加了海洋环境的压力,还给全球渔业带来了过度捕捞的压力。因此,水产养殖业需要寻找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将废弃物排放量降至最低,提高周边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途径,实现负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养殖模式。
2.可持续性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实施
2.1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标准
2.2最佳水产养殖规范本文由收集整理
目前,在冷冻及加工成品虾、罗非鱼、叉尾鱼回、鲶鱼和鲑鱼的包装上均可见最佳水产养殖规范标志。随着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的进一步推广,类似的标志也将应用在其他鱼类、贝类产品的包装上。水产品包装上如印有“已通过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的标志,则说明这些水产品的养殖和加工严格遵照了最佳水产养殖规范,符合责任水产理念。通过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的孵化场、养殖场及加工厂依照最佳水产养殖规范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保障工作人员的权益,并生产有益消费者健康的产品。
2.3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认证
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是2009年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荷兰可持续贸易行动计划创立的独立的非政府组织。目的是管理由水产养殖对话制定的负责任水产养殖的全球标准,进行生态标签的认证。它认为水产养殖业能够生产出大量的有营养和高品质的海鲜。然而,由于产业的不断扩大,它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也不断扩大。因此,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将潜在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至关重要。它希望通过认证计划和生态标签来转变海产品市场,促进负责任的水产养殖操作的执行。
2.4其他水产养殖生态标签
近年来,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水产养殖作为弥补海洋渔业资源不足的措施得到迅速发展。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也随之而来,为了规范水产养殖操作,许多发达国家纷纷以生态标签的形式来鼓励水产加工者、贸易商和鱼贩向消费者承诺其购买的水产品来自负责任的操作,也可以让消费者知道如何选择可持续水产品,从而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养殖渔业的实现,保证水产品的稳定供应,进而确保水产养殖行为的稳定发展,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可追溯性管理对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1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3.2可追溯性管理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各种不断爆发的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可追溯的概念应运而生。近年来,水产品消费者,特别是世界上富裕经济体的消费者,越来越多地要求零售商保证其提供的水产品不仅是高品质和可安全食用的,还要求这些水产品来自可持续的渔业。因此,一些大型的零售商要求在食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方面进行自己的标准和计划。进口国的公共管理机构也应消费者要求,通过规范行业来减少不利影响。这些标准、计划和政策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要对水产行业进行可追溯性管理,而在这些追溯行动中,生态标签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提到的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最规范水产养殖标准和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生态标签都对可追溯性作出明确要求,为了实现从养殖场到餐桌的可追溯性,可追溯性管理是取得这些认证的基础。
[关键词]安阳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
1.前言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空间载体。城市水系统是支撑城市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用水量在社会总用水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水系统对自然水系统的影响也越大越大。因此,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构建城市水系统的重要指导原则才工作内容。
本文根据当前关于城市水系统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安阳市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对安阳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社会水循环概念的提出
3.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社会水循环各个环节对城市水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效应,设计出如下主要评价指标。
3.1自然水体水质达标率
考察自然水本水质是否符合功能区的要求。
3.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考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水资源开发量是否越过允许开采量,反映人类环境的影响程度。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越低越具有可持续性。
3.3取水水质达标率
考察自然水质是否符合用水要求。
3.4配水漏失率
考察城市供水的利用程度,漏失率越低越具有可持续性。
3.5人均生活取水量
考察城市生活用水水平的效率,人均生活取水量过高,说明存在浪费现象,不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均生活取水量过低,则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3.6万元产值取水量
考察城市工业生产的用水单耗。万元产值取水量越低,越具有可持续性。
3.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考察城市工业用水内部再利用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越高越具有可持续性。
3.8城市处理率
考察雨水和污水分流水平地。雨污分流率越高越具有可持续性。
3.9雨污分流率
考察雨水和污水分流水平。雨污分流率越高越具有可持续性。
3.10污水处理回用率
考察废水经过处理后的再利用水平。污水处理回用率越高越具有可持续性。
4.安阳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安阳市地处豫北,年平均降雨量570mm,城市水资源年利用量3.1亿m3,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322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世界水平的1/28。2010年,城市取水总量13.16亿m3。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心情舒畅,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日益突出。
近20年来,安阳市的节水工作取了明显成效。自1984年到2010年,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33.3%提高到了82%;万元产值取水量由414m3降低到了2010年28m3;累计投资2.1亿元,建设节水工程268项,年重复利用水量8.5亿m3。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有效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紧缺局面,同时减少了污水排放,减轻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负担,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阳市水资源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用水量越来越大。水仍然是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5.安阳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性分析
5.1自然水体水质
安阳市城市供水水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一是彰武水库通过万金渠向安阳电厂、安阳钢铁公司提供工业用水,二是岳城水库水作为饮用水水源向第五水厂供。两水库水质均符合城市供水要求,但城市下游水体水质污染严重。
(2)地下水:地下水是安阳市的主要供水水源,目前有4座水厂和200余眼自备井取用地下水。安阳市地下水水质良好,一般为HCO3-Ca型淡水,符合城市供水要求。由于连年超采,地下水硬度有升高趋势,而且存在地下水局剖污染现象。
5.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2010年安阳市全市城市现状取水量13.16亿m3但不同水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差很大。
(1)地表水:彰武水库,万金渠设计年供水能力1.26亿m3,现在年供水量1.2亿m3,占95%,现在工程条件下已无潜力可挖,且由于彰武水库上游来水量减少,也无更多的水可供。岳城水库,五水厂设计日引水能力10万m3,实际日供水1.5万m3,还有很大潜力。
(2)地下水:安阳市城市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自1988年以来,累计超采地下水2.1亿m3,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近20m,水位降落漏斗面积已达160km2。近几年来,开采量虽有所减少,地下不超采局面一时积重难返。
5.3配水损失率
安阳市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一般在20%左右,与国要求(8%~12%)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5.4人均生活取水量
目前全国人均生活日取水量138-200L,南方城市偏南,北方城市偏低。安阳市现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为72m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0-200m3/万元),低于天津、大连等先进城市(50-60m3/万元)。这说明,通过20年来的努力,安阳市的工业用水水平有了很大,但是与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各行业间差异很大,有些行业(如纺织、医药、机械等)用水水平还很低,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利用的要求(见表1)。
5.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安阳市城市两年污水排放量约1.3亿m3,而污水处理量仅为0.2亿m3,污水处理率仅为15%,大大低于国家要求(30%)。
由于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了城市下游地表水体严重污染,据监测,大部分水体水质为V类或劣于V类,已经推动了水功能。而且造成了地下水的局部污染,如豆腐营地区地下水污染等。
5.6污水处理回用率
安阳市经集中处理的污水,全部排入下游沟渠,农业灌溉部分引用此水,城市污水回用还是一片空白。而国家要求污水处理加用率应达到60%。
5.7雨污分流率
安阳市城市污水和雨水采用同一管道排放,雨污分流工作还未开展。这样,既增加了污水处理负担,又增加了环境污染,妨碍了雨洪资源的利用。
6.结论
综合前达各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安阳市是一个缺水城市,现有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序已经很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不足以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新的水源(如南水北调)。
(2)城市供水水源水质良好,符合生产、生活要求。但下流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城市生活用水指标较低,还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4)从城市工业用水水平(万元产值取水量、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回用率、雨污分流率等指标分析,安阳市城市用水水平还比较低。也就是说,在现情况下,安阳市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是比较差的。
7.对策与措施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节水与水资源忧患意识,形成人人珍惜水和保护水资源的舆论环境。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强城市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
(3)加强节水科研工作,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新器具。
(4)加强节水设施建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5)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项目的发展,鼓励发展低耗水的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必须坚持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6)推广中水利用技术,推行污水资源化,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逐步实现雨污分流。
(7)合理调配水资源,优先利用岳城水库等地表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
关键词:新材料;住宅建设;推广应用
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低碳经济,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面实施循环经济、清洁发展机制;提倡绿色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以可持续性材料、智能材料、绿色生态生态材料为代表的新型建筑材料,可起到环保节能作用,如积极并广泛地应用于房地产、高楼会所、别墅、小区的外墙、园林景观等,进入千家万户的家庭住宅建筑与装修中,必将产生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在以传统建筑材料为主的建筑中,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和保温性很不理想,一方面对人体有危害,同时也一定程度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大力发展可持续性的新型建筑材料迫在眉睫,尽可能的减少能源消耗,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从传统建筑材料行业来看,一直缺乏环保理念的融入,一度造成国家的建筑材料十分紧张,一些原料甚至出现短缺现象,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往往是以能源、资源的高度消耗为代价的,微弱的经济利益在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破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资源的过度消耗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问题,如沙尘暴、雾霾等就是其造成恶果,因此积极寻求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浪费,是建筑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使用就与传统的建筑材料不同,可持续性建筑材料本着节约能源以及保护环境的理念,对原有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好、成本低、循环利用价值大、能耗低。随着建筑也的全面发展,新型材料在住宅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了新型的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以及化学建材,在保证我国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的同时,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建筑材料要做到环保节能,就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能耗,尽量采用工业废渣做原料,在保证一定材料成本的条件下,选择保温效果好的建筑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是以最少的资料,并尽量利用工农业废弃物及再生材料制造出的高效能建筑材料。环保节能建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以各种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取代以粘土为主要材料的实心砖。以优质塑钢门窗及复合塑料管道为主的新型化学节能建材将逐步实现“以塑代木、以塑代钢”。具有保温、隔热、静音功能的玻璃钢将成为建筑门窗的主体建材。
新型节能型建材概述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加工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能源消耗型产业,其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的能源,还会污染环境。因而,发展和推广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是势在必行的。建筑材料要做到环保节能,就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能耗尽量采用工业废渣做原料,在保证一定材料成本的条件下,选择保温效果好的建筑材料。环保节能建筑材料是以最少的资料并尽量利用工农业废弃物及再生材料制造出的高效能建筑材料。节能建筑材料作为节能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
充分利用空气夹层部分热阻较小的原理,减少通过玻璃传递的热量。一般玻璃的K值大约为6.4。中空式玻璃窗的K值大约为3.0,其保温隔热的性能比普通的玻璃好。这几种材料都能够通过玻璃降低室内辐射以及太阳辐射,但是这些技术造价比普通玻璃高,需要按照具体情况来使用。我国在住宅建筑中使用较多的是风机盘以及新风系统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是,由于建筑的功能以及形态的不同,应当按照具体情况来使用。
使用自然通风能够减少冷负荷,能够将室内的有毒气体排出。自然通风主要是由于室内外的温差导致的热压以及风压的压力差,无需采用风机,应当充分的应用。以制冷剂作为热传送的介质,大约能够传送的热量为205kJ/kg,能够按照室内的负荷变化,在对容量进行调整,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
使用区域制冷技术能够采用功率且高容量大的机组,根据建筑的负荷参数减少装机的容量,以此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热泵空调技术主要是将自然环境中(主要包括了水、太阳能以及空气等)中的低位能转变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来分析,在深度定的地层当中,假如土壤的温度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值,冷热煤流在经过这些区域实现交换后,能够直接被空调系统所用,节约了大量能耗。
除了上述技术外,可再生技术对于可续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将雨水收集起来,装入蓄水池中,经过处理后,用于浇灌植物以及卫生间用水等,能够有效的节约水资源。此外,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建筑以及生活垃圾的处理可运用无害化解体以及分类回收等处理方式进行。将废纸制成保温材料或底衬,废旧的电池能够回收大量的金属等,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额信贷“信用村”贷款模式印尼BRI模式对比分析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一、新圩镇“信用村”贷款模式的基本特征
为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在广东省人民银行的指导下,饶平县新圩镇农信社创建了“信用村”,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发挥农信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新圩镇信用村模式经过11年的探索发展已形成自身的运作特点,与BRI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目标定位不同。信用村模式带有较强的政策色彩,主要目的是缓解“三农问题”,受政府干预较多,依赖财政辅助,不能自负盈亏,还没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发展。而BRI模式定位为商业型发展模式,核心内容与目的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政府干预很少,具有较强的财务独立性,财务上已达到可持续发展。
3.贷款对象和用途受限。信用村模式的贷款对象局限于从事农业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个体经营户等,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和小部分的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在调研中,有78%的贷款发放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BRI模式主要向农村人口、城市及郊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小企业放贷,没有对贷款用途严格限制,可用于农业、商业、房屋、营运资金等。
4.贷款利率受政府限制。信用村模式的贷款年利率通常在9%—10.08%之间,带有浓厚的政府色彩。BRI模式则独立运营,自主定价,为了覆盖成本,通常在20%—40%之间。
5.监管不严。农信社的监管意识淡薄和监管机制不完善,名义上负有对村民在贷前、贷中、贷后监督的责任,但实际上这方面的监督并未落实。BRI模式在贷款前的申请严格把关,同时限制村经理的权限,将监管作为一个重要流程对待。
6.运营效率不高。实地调研中发现村民对农信社的办事效率与态度存在不满,主要由于农信社运营中对职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且信贷员人员不足、素质不高。BRI的职员分工明确,有激励机制,运转高效。
二、新圩镇“信用村”贷款模式的可持续性分析
BRI信贷部业务与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存在许多共性:农业是两国的支柱产业,国内中小企业数量很多,而且人民储蓄率较高,基于两个模式的共性基础,研究印尼小额信贷模式的运作机制,对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从可持续性的三个表现适应性、效率性和稳定性来分析BRI模式和新圩镇信用村模式的差异性。
(一)适应性分析
BRI模式的贷款对象广泛,70%以上是个体工商户和具有固定收入的群体,只有22%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BRI信贷部在贷款前做好详细的评估工作,因此对贷款用途并无严格限制也不详细监督贷款的使用过程。但为了控制风险,鼓励贷款用于能够产生收益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建房、子女教育等消费活动,这让个体工商户等非农业群体可获得贷款,加上宽松的贷款用途,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然而其中也存在投资失败而产生不良贷款的安全隐患,需通过其他途径加强管理。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信用村模式的贷款对象和用途应尽快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
(二)效率性分析
1.利率水平。信用村模式的年利率为9%~10.08%,主要是因为政府规定其利率最低是基准利率,浮动范围最高不超过基准利率的40%。小额信贷具有额小量大,成本较高的特点,较低的贷款利率能减少村民贷款成本,但现有利率远低于国际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利率水平,难以覆盖经营成本,达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新圩镇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村民能接受现有的利率水平,而且62%的村民更看重贷款可得性,同时低利率会导致农民的非理性需求,增加贷款需求、违约风险和可贷资金压力,还会产生寻租,导致资金不能到达真正贫穷的农民手上,最后表现为小额信贷缺乏效率性。
BRI模式具有较为独立的经营权利,利率市场化,大体在30%—35%之间浮动,如果到期不能偿还贷款,则加收0.5%的罚息。扣除资金成本(10%左右)、管理费用(9%左右)和风险损失(3%左右),贷款利差收入在10%左右。较高的贷款利率覆盖了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使BRI银行的资金收益率比信用村模式的更高。
2.运营效率。信用村模式实行“包贷包收”的信贷员责任制,只对信贷员发放基本工资,对于坏账需要在工资里扣除相对比例。农信社中信贷员专业素质不高,人手不足,且当地人认为信贷员的个人成就不高、成长缓慢和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信贷员营销积极性不高,难以适应当地小额信贷的发展。从农信社来看,信贷员没有明确的分工、缺乏激励机制等系统的机制,利率难以覆盖成本和风险等,限制了农信的运营效率。
BRI模式引入了现代公司管理机制来激励员工,将其绩效与工资挂钩,村银行年利润的10%被分配给员工,从而激励员工积极开拓业务,促进个人发展与成就,同时也提高村银行利润。先进的管理机制,明确的分工,系统的培训,科学的数据管理系统等有助于保持团队精简高效,降低管理成本。
据实地调研了解到,农信社虽然引入了公司管理机制,但只停留在改变职称等表面上,内部管理没有像BRI模式那样贯彻这个机制。
(三)稳定性分析
1.业务申请流程。
在“信用村”内,村民申请信用证由村委小组负责审核,其中包含较多的“人情”因素,加上村委小组成员缺乏审核的专业知识和实地考察,申请信用证的村民众多,导致村委小组只能根据对申请人的了解和申请人的陈述进行批审,易出现审核结果失真造假。信贷员放贷时无需实地调查便可贷出全额款项4万元,信用证有效期为三年,不能及时发现持证人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总的来说,借贷过程较为简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成本,然而却提高了贷款违约风险。
在BRI模式里,申请贷款的不同阶段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分工明确且专业性强,有助于保持精简高效,降低管理成本,不易出现“贿赂”。借款人需要提供个人资料和商业计划以备信贷员进行实地调查,这使得借款人难以造假。调查完毕需由村经理审批,但超过500美元需报支行审批。BRI模式在申请流程上减少贷款风险,但申请手续繁杂,交易成本较高。
信用村模式仅靠村委和信贷员来负责贷款申请欠缺公平性和专业性,容易造成多人欠款不还,进而引起本村的“信用村”资格的丧失,对农信社来说也是不稳健的经营。
实地调研中了解到,信用社的总贷出资金占定期存款的45%—60%,省行对信用村小额信贷的可贷资金直接作出规定。
3.监管与风险。信用村模式缺乏标准系统的监管体系外部监管机制处于不完善状态,省行及政府部门未对监管方式作出规定,农信社和政府部门关系不明晰。信用村模式贷款前调查带有片面性;无人监管贷款手续而致使责任落空;贷后的贷款用途监管趋于形式。由于缺乏标准系统的监管体系,难以进行审查或及时发现风险,直接影响该模式的稳定发展。除了监管带来的风险,信用村模式面临的其他风险主要有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信息不对称和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信用村模式取消了农业保险、缺乏系统的管理机制、工作人员不足和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审核疏漏、信用证借用和贷款用途监管不严等问题。农户生产技能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由于缺乏相应的农业保障,使得风险无法分散,现行法律对农信社保护力度欠缺,对债务人约束软化,遇到以上风险时,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将会增加,难以稳定发展。
BRI模式在明确和健全法规的指导下,为规范BRI的发展环境和方向作出许多努力。在外部监管方面制定小额信贷法,明确业务操作;制定存款保险计划,降低风险;设置监管机构,确立一系列指标便于自我监督。在内部方面,银行自身有一套透明的会计核算系统,确保良好的信息反馈和监管机制。分支行对村银行的总体表现负责,而日常的运作、贷款的决定、基金的管理由村银行自行管理。除了规范自身监督与管理,银行还对借款人培训,增加其农业经营能力,审核和用途监督在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人实行实地调查,在申请时跟借款人面谈,增强其法律法规意识,了解其真实情况,有效避免了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
三、优化新圩镇“信用村”贷款模式的措施
3.防范贷款风险,落实监督。为防范贷款风险,可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管机制,明确各部门监管职责,细化到信贷员的职责上,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村委成员与信贷员共同组成小组建立信用档案,定时更新,根据历史数据尽量减少“人情”因素。此外,要加强信用证审批流程及复核抽查机制,以及时跟进贷款人的资金、信用状况,防范潜在的贷款违约风险。
四、总结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论文参与者:黄小萍,陈佳丽,欧焯荣,陈健升,吴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