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促根。针对少数稻田栽后长期深水沤田,一直未脱水露田,导致根系缺氧发黑,部分田块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总体上黄根偏多,白根偏少,有的甚至出现黑根等现象,部分田块出现僵苗。通过烤田,能有效增加白根数量,提高根系活力。(2)控蘖。烤田后,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减少,能有效地抑制地上部各器官的生长,抑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改善水稻通风透光条件,提高群体质量,成穗率明显提高。(3)壮秆。通过烤田,有利于降低茎部节间和叶片生长速度,使基部节间变短,叶片挺直,从而提高植株自身的抗倒伏能力。(4)控病。从外观上看,烤田后,叶色褪淡,叶片坚挺,叶片和节间变短,群体的透光性改善,使茎蘖粗壮老健,抗逆力提高,特别能减轻纹枯病发生[1,2]。
1.2烤田的原则
烤田要坚持以下原则:(1)苗到不等时。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其以前,只要总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就应立即开始排水烤田。赣榆县常规粳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大约在7月5日前后。(2)时到不等苗。水稻进入无效分蘖期和植株开始拔节,无论茎蘖数多少,均应排水烤田。(3)轻烤。若重烤,对根系生长不利,覆水后根的吸收能力不能在短期内恢复,达不到先控后促的目的。烤后只要土壤沉实,出现细裂缝就行。(4)一般要求田边开鸡爪裂纹、田面不陷脚,土色发白,稻苗叶色落黄,叶片挺直,清秀健壮。
1.3烤田的措施
2巧施穗肥
2.1穗肥的作用
科学施好穗肥是水稻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保证。穗肥有助于巩固前期有效分蘖,减少和防止颖花退化,促使稻穗良好发育。促花肥有促进颖花分化的作用,施好促花肥能增加每穗的粒数。保花肥的主要作用是减少颖花退化,有保花效果。因此,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其效果也不同,兼施促花肥、保花肥还有提高粒重的作用。试验证明,水稻巧施促花肥和保花肥,可增产20%~25%。由于近几年气温偏低,赣榆县水稻栽插期较常年迟5~7d,加上栽后气温异常,雨水较多,光照不足,有效分蘖期短,有效分蘖少,预计易导致穗数不足,水稻中后期追施穗肥显得尤为重要。
2.2巧施穗肥
穗肥施用必须做到“三看”,即看天、看田、看苗。看天就是要依据天气状况来施用,干旱时要巧施,阴雨少施;看田就是依据不同田块的土壤肥力,瘦田多施,肥田少施。看苗要根据苗情,长势瘦弱、抽穗后叶色落黄严重的多施,长势旺盛、抽穗后轻度落黄的少施或不施。对前期适期够苗(7月5日前后),高峰苗数在适宜穗数的1.5倍之内,叶色正常褪淡落黄、株型紧凑、叶片挺拔稳长型田块,于叶龄余数1.0~1.5时(8月1—5日)施用保花肥。施高效复合肥150~225kg/hm2+尿素60~75kg/hm2。对前期够苗迟(7月10日后)、茎蘖数不足、群体生长量较小、叶色过早落黄不足型田块,可采用“一追一补”的方法,2次施用穗肥,即于叶龄余数2.5左右(7月25—30日)施用促花肥,于叶龄余数1.0左右(8月5—10日)施用保花肥。促花肥施高效复合肥225kg/hm2+尿素75kg/hm2,保花肥施尿素37.5~45.0kg/hm2。对前期够苗过早(早于7月1日),群体过大、分蘖过多。高峰苗数超过成穗数的2倍以上,植株松散、叶片长披、叶色深绿而褪淡落黄较迟的旺长型田块,要在烤田落黄后轻补穗肥,施用保花肥,一般于叶龄余数1.0左右(8月5—10日)施复合肥150~225kg/hm2。
3病虫害防治
水稻生长中后期要及时防治纹枯病、白叶枯病、纵卷叶螟、白背飞虱等,用25%扑虱灵50g(或10%吡虫灵25g)+5%井冈霉素300g+20%三唑磷150g(或杀虫双、杀虫单)对水50kg均匀喷雾,药后田间保持浅水层3~5d。兼治叶稻瘟的田块,在配方中加20%三环唑100g(或2%春雷霉素水剂75mL);防治白叶枯病的田块,在配方中再加入50%灭菌成60g喷雾。对于病虫害发生重的田块,1周后应再治1次。
摘要:从烤田、穗肥施用、病虫害防治3个方面对水稻中后期管理进行阐述,以期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中后期,管理
参考文献
[1]姜心禄,鲁洪涛,郑家国,等.加强水稻中后期管理确保增产增收[J].四川农业科技,2009(8):18-19.
[2]常桂芳.水稻中后期管理技术[J].农村科技,2008(9):15.
[3]张旭培,马钰.水稻中后期管理技术[J].南阳农业科技,2001(4):9.
根据当前病虫发生趋势及特点,按照“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喷多防”的原则,需要开展两次总体防治,还应在穗期主动出击防治穗颈瘟、稻曲病,确保水稻不受病虫危害。
第一次防治
(一)防治对象:主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
(三)药剂配方
1、每亩60%甲维﹒杀虫单120克+亲苗(20%咪酰〃己唑醇)5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
2、每亩10.7%虫克星(甲维盐)24克或25%展净(甲维﹒茚虫威)10克+12%井冈〃苯醚甲环唑可湿粉60克兑水喷雾
3、每亩36%新巴瑞(氰虫〃毒死蜱)120克+20%井冈﹒咪鲜胺80克兑水喷雾
第二次防治
(一)防治策略主治二代二化螟、纹枯病,兼治五(3)代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螟蛉、大螟等。
1、每亩20%康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30%蹈解放(苯醚甲环唑〃丙环唑)80毫升+35%绿丰(吡虫〃异丙威)45克或25%吡蚜酮可湿粉24克兑水均匀喷雾。
2、每亩10.7%虫克星(甲维盐)可湿粉24克+12%井冈〃苯醚甲环唑可湿粉80克+35%绿丰(吡虫〃异丙威)4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穗颈稻瘟、稻曲病防治
对穗颈瘟的防治应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用三环唑或咪酰〃三环唑或三环〃异稻等分别防治一次,由于生育期不齐,应坚持破口一块防治一块。
稻曲病应于水稻破口前5-7天选用井〃腊芽或井冈霉素等进行防治,同时可兼治纹枯病。
三、注意事项
1、禁止使用高毒、剧毒、假冒伪劣农药,同时要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施药,以免中毒事故发生。
1水肥管理
1.1搁田控苗
搁田可以有效改变田间环境,既可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生长规模,又可增强稻株碳代谢,提高群体抗倒伏能力。发苗不足的田块,宜适当推迟搁田,轻搁田。地力好、发苗旺的田块,在全田茎蘖数达到预期高产穗数的80%时要提早停水搁田,且要适度重搁。对搁田程度的把握,主要是达到田间土壤沉实不烂糊,田块中央土壤人走过去不陷脚。同时田面普遍看出水稻发出白色的新根,且全田叶片挺起,叶色明显褪淡落黄,高峰苗控制在高产理想穗数的1.3倍;抛秧、机插、直播栽培水稻可控制在1.4倍[1]。
1.2复水长穗
在结束搁田后,应及时复水,直至水稻收获前7d,均采取定量湿润灌溉。即每次田间灌2~3cm的浅水层,待全田无水层、深度为15~20cm的丰产沟(搁田沟)内也无积水时再复浅水层,如此周而复始,可比传统灌溉节水20%~30%。
1.3正确施用穗肥
穗肥的使用要掌握一个“巧”字,要“三看”,即:一看田脚肥瘦情况。田脚肥、基肥足、分蘖肥施得多的,如稻苗较黑,可以少施。二看苗势、长相。叶片挺直,叶色发黄的要多施。三看天气情况。如阴雨天可以少施,晴天多施。穗肥施用时期和施用数量一定要严格掌握,在烤田复水后施下,施肥量约占氮肥总追肥量地20%~25%(60~75kg/hm2),钾肥占总追肥量的80%[2]。
1.4保护茎叶防早衰
水稻籽粒充实物的2/3~4/5来自抽穗后的光合产物,因此,增强稻株抽穗后的光合效率,促使高积累、高运转是实现水稻高产的最后关键。为了增加生育后期的高积累,保持足够的绿叶面积,并维持叶片较长功能期是最基本条件。若高产9000kg/hm2以上,灌浆期叶面积系数不应低于5~6,蜡熟期不应低于3~4。
采取措施:一是补施粒肥,延长叶片寿命。水稻抽穗后根系吸收能力已减弱,而在整个灌浆结实过程中,茎叶输送给谷粒的糖和氮始终按一定比例进入谷粒。如此时氮源供应不足,进入谷粒中的氮,将要由叶鞘和叶片中积累的氮素供应,这就造成叶片中含氮量迅速下降,以致过早枯死,削弱稻株光合能力。因此,补充氮源,延长叶片寿命,提高叶片光合能力,是促进粒多、粒饱的重要措施之一。生产上对有早衰倾向的稻田适时补施粒肥,可提高粒重。粒肥要早施,一般掌握在抽穗前和始穗期施。迟施会造成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米质。粒肥多采用叶面喷施。喷施浓度掌握在3%以内。一般采用0.4%磷酸二氢钾+1%尿素溶液喷施。二是活水养稻,增强根系活力。抽穗后根系日趋衰老,要在确保供水的前提下增加通气机会,做到水气交替,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为此,后期应实行间隙灌溉,保持田面处于干干湿湿状态,灌浆期以湿为主,蜡熟期以干为主。后期不能断水过早,否则对结实率和粒重均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掌握在收割前5~7d断水,既能保证活熟高产,又不影响秋播季节[3]。
1.5做好抗灾工作
在水稻孕穗和抽穗前后的关键生育期,如遇35℃以上的高温天气,稻田一定要保持水层,以水调温。对于受旱的水稻,应及时补水,提高灌溉效率,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对于受涝的水稻田,要及时排水,保持田间浅水层并实行湿润灌溉,注重病害防治,及时补施化肥。
2病虫害防治
2.1纹枯病
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俗称“花脚秆”。稻株受害后一般会导致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严重时可导致“冒穿”倒伏、枯孕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50%以上。发生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飘浮于水面的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和上部蔓延,再侵入形成新的病斑。落入水中的菌核可借水流传播。水稻栽插后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期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水稻栽插密度大、氮肥施用过多、连续灌深水均对病害发生有利[4]。粳稻品种一般较耐病,籼稻杂交稻较感病。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打涝菌核,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井冈霉素、纹霉清、纹枯净,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于水稻孕穗期用药1次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叶鞘腐败病、稻曲病及稻粒黑粉病,能兼治水稻中后期多种病害。
2.2细菌性条斑病
细菌性条斑病又称细条病、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害叶片初呈水浸状半透明的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为黄褐色的细条斑。严重发病的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发生特点: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的病菌,其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带菌种子的调运。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雾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在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气温28℃时,最适合病害发展。明光市一般在7—8月最易流行。深灌、串灌、漫灌,偏施或迟施氮肥,均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和危害。防治方法:加强检疫,把该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调运带菌的种子远距离传播;选用抗(耐)病杂交稻;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药剂防治可用20%噻菌铜、20%噻森铜、5%辛菌胺等进行喷雾。
2.3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者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田间症状表现分为苗瘟、叶瘟、穗瘟等。发生特点:病菌主要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翌年春天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一般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尤其是明光市近几年两系杂交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偏施氮肥、破口至齐穗期连续阴雨3d以上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情况下优质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山区重于平原。防治方法:积极采用种植优质抗病品种、科学肥水管理、适时喷药保护等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上,应注重品种选用、正确处理稻草、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化学防治上,可采取对种子进行处理(用25%咪鲜胺乳油2000倍液浸种20~24h,然后直接催芽或播种)、喷送嫁药、苗叶瘟防治、穗瘟预防等措施,如可用75%三环唑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500~800倍液均匀喷雾。应注意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施药时要对足水量(不能少于750kg/hm2),喷雾要均匀。
2.4稻曲病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为害部分谷粒。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逐渐膨大,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发生特点: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气温24~32℃病菌发育良好,26~28℃最适,低于12℃或高于36℃不能生长。连作地块发病重。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加重病害发生。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则发病重。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避免病田留种,深耕翻埋菌核;改进施肥技术,基肥要足,慎用穗肥,采用配方施肥;浅水勤灌,后期见干见湿[5];药剂浸种可用2%福尔马林或0.5%硫酸铜浸种3~5h,然后闷种12h,用清水冲洗催芽。破口前7~10d,可选用井·蜡芽或戊唑醇或井·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孕穗末期用药则防效下降。
2.5水稻螟虫
大螟为杂食性钻蛀性害虫,为害症状同二化螟,田间表现为干旱年份为害重,田边1~5m为害重。防治方法:同二化螟、三化螟。
2.6稻飞虱
稻飞虱种类很多,在明光地区造成严重灾害的主要有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为害损失10%~20%,严重为害时损失40%~60%,甚至绝收。发生特点:稻飞虱主要为害期为水稻圆秆拔节期至乳熟期。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刺吸稻株组织汁液。水稻受害后,造成叶片发黄,生长受阻;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严重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叶片青枯倒伏;加重纹枯病、菌核病发生;传播病毒病,有些稻飞虱,如灰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近几年在粳糯稻上严重发生的条纹叶枯病,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损失。灰飞虱为当地虫源,除传播病毒病外对水稻为害不大。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当地主要为害种群,均由南方迁入,迁入期分布在6—9月,随南下气流或台风迁入。一般年份有3~5个主要迁入峰。虫源迁入的早迟、迁入次数、迁入量与发生为害程度关系密切。防治方法:防治指标为水稻孕穗至齐穗期低龄若虫1500头/百丛;齐穗后低龄若虫2000头/百丛。防治适期为低龄若虫盛发期。防治药剂有噻嗪酮(扑虱灵)、吡蚜酮、稻虱光、猛虱净等。稻飞虱多集中在稻丛基部为害,应注意尽量对准基部喷药;喷药时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8]。
3适当延迟收割期
水稻特别是杂交稻因穗大粒多,灌浆的阶段性和严格的顺序性,致使整个灌浆充实所需日期延续较长,即具有明显的二次灌浆现象,因此在许可的范围内,适当延迟收割期对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有明显作用。适期收获时期一般认为在9成熟时收割较好[9]。
[1]关术平,周世兴,王海英.水稻超稀植高产栽培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4):113-114.
[2]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3]王玉清,刘红梅,舒勇,等.水稻防早衰丰产栽培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1):112-113.
[4]秦玉金,鞠国钢,胡荣利,等.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初探[J].华北农学报,2005,20(S1):172-176.
[5]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246-248.
[6]刘祥臣,卢兆成,丰大清,等.水稻覆膜湿管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J].河南农业科学,2010(8):40-42.
[7]孙建权,胡宁,王书玉,等.水稻旱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初探[J].种业导刊,2009(10):22,25.
[8]卞同洋,陈益楼,蔡立万.江苏沿海农区直播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34-37.
目前种植的超级稻品种一般为大穗型杂交组合,高成穗率、穗大粒多和高结实率是获得高产的关键,必须重视穗粒肥的施用。穗数己经基本定局的情况下,只有增加每穗粒数,才能增加产量,因此,必须施好这遍穗肥。谨慎合理追施穗粒肥。通过施穗粒肥主攻大穗,保证足够的颖花数,达到穗大粒多,提高结实率和成熟度。穗肥在抽穗前15~18天施入,施肥量一般占生育期内施肥总量的15%。要控制氮肥用量,要因苗、因地施肥,最好请技术人员进行田间诊断和具体指导来确定施肥时期和数量,避免一次施入过多。可适当增加钾肥用量,每亩追施10公斤左右氯化钾。盐碱缺锌地块,可以每亩追施硫酸锌3~5公斤。粒肥一定要酌情施用,始穗期到齐穗期,如植株矮小,单位面积穗数不足,叶色发黄又无稻瘟病的地块可施粒肥,增加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生育正常或过旺的地块少施或不施粒肥,防止贪青晚熟。
1、穗肥应以促为主,长穗初期,每亩追施10公斤尿素,以增加颖花分化,增加每穗粒数。
对于长势较好,苗数较足的田块,促花肥用量在12.5公斤/亩。而对于长势较差,苗数不足的田块,用量可适当增加至17.5公斤/亩。2、在水稻齐穗期合理施用粒肥,能增加穗部氮素输入量,维持最大绿叶面积,延缓叶片衰老,进而提高其光合能力和根系活力,增加灌浆物质,以提高粒重。
应当注意的是,粒肥施用要得当,不宜过多,要看田、看天、看苗而定,叶色偏淡,群体较小的田块可在齐穗期亩施3~5kg尿素。生长正常的田块可采用根外追肥的方式,每亩用0.5kg尿素+150g磷酸二氢钾对水50kg,于下午扬花后喷施。肥力高的田块不施,叶色不落黄不施,遇多雨寡照天气不施。
二、防病治虫保丰收
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是各种病虫的多发时期,也是病虫防治的最关键时期,重点抓好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防治。同时,结合防病治虫,推广应用药肥混喷技术,使用“农神一号”等新型叶面肥,可显著加速光合产物的合成、运输,提高结实率、增加粒重、提高产量。
防治方法:
1、稻飞虱防治方法:
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克或稻虱净(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40克对水60公斤均匀喷雾。
2、稻纵卷叶螟防治方法:
每亩用48%乐斯本乳油80毫升或5%锐劲特60毫升对水60公斤均匀喷雾。
3、二化螟、三化螟防治方法:
每亩用5%锐劲特60毫升对水60公斤均匀喷雾。
4、防治纹枯病。
7月下旬正值高温、高湿,且水稻生长量最大时期,纹枯病极易发生蔓延,应抓紧防治。水稻长势较旺,田间水层较深地块,一定要晒田,降低田间湿度。药剂防治在7月中旬至7月末进行两次,间隔期7~10天。方法为:20%井冈霉素粉剂每亩25克,加水10~50公斤喷雾,必须喷到茎杆病斑部位。
5、重点预防稻瘟病。
今年水稻植株普遍繁茂鲜嫩,如遇低温多雨天气,湿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将有利于穗颈稻瘟病的发生,因此要提前喷两次预防药剂。一次在孕穗末破口期,另一次在齐穗扬花期,间隔10天左右。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或富士一号乳油60~70毫升,加水50~60公斤常规喷雾。选择晴天午后喷药,并能保持6小时以内不下雨,以利药剂被吸收
三、间隙灌溉养好稻
一、及时复水,保证幼穗分化时期有水
水稻进入幼穗分化时,在田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层,以增加成穗率和有效穗数,使幼穗能分化出较多的颖花。复水太迟,必将影响颖花的数量和质量。缺水会严重影响水稻穗分化,造成减产。复水后坚持间隙灌溉,保证灌浆阶段子粒充实所需水分,直至蜡熟期方可断水。
二、巧施穗肥促高产
目前,大面积生产上仍停留于“底肥+追肥”的传统施肥模式,水稻生长后期后劲不足,特别是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田块,常使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下降,早衰而影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在高产栽培上我们提倡“底肥+追肥+穗肥”的施肥模式,充分发挥保花肥增粒壮籽的作用。水稻穗肥的施用时期、方法和数量是:以剑叶叶枕距±5cm时施用,亩用尿素3.5~5kg,在露水干后均匀撒施于稻田即可。苗好迟施少施,苗差早施多施。有基础的地区,可以在齐穗期通过追施叶面肥进一步提高产量。为提高米质,还可在始穗至灌浆初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三、加强田间检查,合理防治病虫害
目前空气湿度大,水稻群体和叶面积大,田间小气候非常适宜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加上局部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可能引起一些迁飞性害虫的危害。盆东、盆南稻区迁飞性害虫多处见虫早、迁入虫量大、侵入范围宽。据在盆地南部的兴文、叙永、古蔺县调查发现有部分遭稻飞虱危害的“通火”稻田,田间调查到的百丛虫量最多的已有近万头,2009年稻飞虱来势之猛已超过2007年。
1.病害防治
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期)喷药预防稻瘟病,一般施药1~2次,主要药剂建议选用20%加收米液剂、75%丰登、75%金卓可湿性粉剂、20%三环唑、40%富士1号、比丰等,每亩对水50kg,叶面手动喷雾或大面积机动弥雾,喷药要求均匀周到。纹枯病的防治可选用10%井岗霉素粉剂、15%粉锈宁、禾枯灵等均匀喷雾1~2次,最好在早上有露水时施药。采取稻株间和叶面喷雾,重点喷施稻株中下部,要求均匀无漏喷。此外,稻曲病近年有逐渐加重发生的趋势,各地要引起高度重视。稻曲病发生后,影响产量和品质。生产上可以选用15%纹曲灵防治1~2次,均匀喷雾,可兼治纹枯病等中后期病害。
2.虫害防治
7月上、中旬是二代二化螟防治的关键时期,可采取亩用20%阿维·三唑磷或55%特杀螟50g+20%纹枯灵Wp25~40g(或井冈霉素25g)混配,对水40~50kg喷雾一次性防治;或用20%漩星乳油或22%切虫乳油或5%锐劲特悬浮剂、虫无影、螟死净、bt乳剂、巨雷等(其中漩星、切虫、锐劲特、虫无影、螟死净等可兼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蝗、稻苞虫等),每亩对水50kg,常规喷雾或机动弥雾。施药部位重点是水稻中下部,注意保持田间水层(5cm左右),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齐穗后及时防治粘虫、稻苞虫、稻飞虱以及稻粒黑粉病。特别是稻苞虫,早期危害造成白穗减产,晚期危害大量吞噬绿叶,造成绿叶面积锐减,稻谷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低,严重减产。稻粒黑粉病危害后,稻谷中带病谷粒加工时黑粉不易去除,直接影响稻米质量,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要加强稻飞虱的监测工作,及早做好防治准备。
四、防止断水过早
五、及早做好防涝预案
一、抽穗结实期稻珠正常的长势长相
抽穗结实期长势长相的好坏是反映各项措施是否合理的综合结果,也是产量高低的外部形态表现。高产稻田的表现是有效穗多、抽穗整齐、穗头大,对长势长相的要求主要是:
1.保持较多的功能叶。
抽穗后功能叶的多少和功能期的长短,直接关系到穗粒充实程度,只有维持适当的叶面积系数和相应的单株绿叶数,才有利于高产。抽穗期要求每茎要有4~5片绿叶,黄熟末期仍有1~2片绿叶。
2.稻珠落色正常。
灌浆期,茎色、叶色保持青绿、不早衰,过早落黄则光合作用降低,空秕粒增多,如果茎色、叶色过浓则呈贪青长相,同样增加空秕,降低产量。
3.保持较强的根系活力。
用手拔起稻珠,白根、黄叶占一半以上,则根系活力较强,反之,黑根、腐根多,则活力衰退。
二、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
抽穗结实期,因实粒尚未定局,粒重正在形成,早衰倒伏、贪青、病虫害常发生,抓好田间管理极为重要。
1.科学灌水
水稻开花至乳熟,对水分反应比较敏感,是生理上第二个水分临界期,灌水原则是“有水抽穗、润湿灌浆、适时断水”。
(1)有水抽穗。水稻抽穗开花期稻田干旱,花粉和柱头容易干枯,不能授粉甚至造成抽穗困难,所以抽穗开花期要有水层,避免脱水干旱。
(2)湿润灌浆。水稻开花受精后,子粒通过灌浆发育充实,灌浆期既需水又不能长期淹水,因为水稻后期通气组织衰退,由叶向根输气条件变差,土壤水多缺氧,根系容易早衰,采取湿润灌溉,进行“干干湿湿”为主的水分管理。既满足灌浆期对水、肥的需求,又能达到增气保根,以根养叶,以叶壮子的目的。
2.酌施子粒肥
水稻抽穗期或抽穗前后施的追肥叫子粒肥,追子粒肥是对底肥少、稻田保肥力差、后劲不足,抽穗前叶色差的稻田,在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天气晴朗时在齐穗期每667平方米撒施尿素3~5千克,可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加速灌浆,增加粒重。
3.防治病虫害
水稻抽穗结实期常发生穗茎稻瘟病、稻飞虱、螟虫为害等。防治穗茎瘟病在抽穗期每667平方米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加60克喷施防治,隔5~7天喷一次,连喷两次。稻飞虱防治可用10%的吡虫啉30~45克对水45千克喷施防治,喷药时重点往稻珠中下部喷施,并且要从四周向中间围歼,同时埂边杂草也是防治重点,防1~2次,间隔10~15天,药剂应交替使用。
4.防治空秕粒
(1)选结实性好、抗逆性强,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
(2)制定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推广带蘖壮秧,适时栽插,使其在安全孕穗和安全齐穗期避过不良气候影响;正确进行肥水管理,处理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避免徒长、贪青或早衰,增强抗病力,提高光合生产力,以减少空秕粒的产生。
(3)增施微量元素。适当施用硼肥可以提高结实率。
5.适时收获
水稻收获是否适时对产量影响很大,适宜的收获期是水稻开始进入完熟,谷粒和枝梗呈现黄色时收割。●
1.危害症状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以幼虫纵卷水稻叶片,啃食叶肉,剩下透明的表皮,剥开里面有虫粪,严重时水稻上部叶片一片白色。
2.防治技术
二、稻苞虫
以低龄幼虫啃食水稻叶片,形成缺刻;大龄幼虫横卷叶片甚至叶丝连结多片叶形成虫苞,躲在虫苞里啃食水稻叶片,严重时把上部叶片吃光。宣汉县主要发生在8月上中旬。
2.防治方法
同稻纵卷叶螟。
三、稻飞虱
稻飞虱是一种远距离迁飞害虫,具有隐蔽性、暴发性、绝产性的特点。它吸食水稻汁液,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喜在水稻基部为害,使稻株变软变黄,甚至倒伏,形成“通火团”,为害严重的田地绝产无收。
稻飞虱百丛虫量在1500头时,亩用25%扑虱灵100g或10%的吡虫啉10ml对水喷雾。按先四周后中间的顺序喷雾防治,着重于喷在水稻中部和基部。
四、穗颈瘟
叶瘟发生在水稻抽穗前,在叶片上先产生水浸状斑点,后变成褐色梭形病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整株死亡,也就是化苗。发生在穗部的叶穗瘟,通常穗颈感染后,颈部变褐、折断,空瘪粒增多,甚至形成白穗。
穗瘟预防在水稻破口期亩用75%三环唑20g对水喷雾防治,如前期有叶瘟的田地,可加30%稻瘟灵100ml。
五、稻曲病
俗称“火眼苍”,只为害谷粒。病菌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包裹全颖,渐变绿色后龟裂,散布出黑绿色粉末。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
现阶段,水稻的种植技术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优质、高产的水稻规模在不断扩大,水稻产量在逐年增长,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中后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因而水稻中后期的病虫害问题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苏州地区水稻中后期病虫害情况的了解,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病虫害问题,加强对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是关键。
1水稻中后期常见的病虫害类型
1.1稻纹枯病
水稻在中后期生长的过程中,免疫能力逐渐下降,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导致病虫害的发生。通过对苏州地区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调查发现,稻纹枯病是其中的常见病。稻纹枯病属于真菌类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苗期到长穗期间,以茎秆底部叶鞘为最初感染部位,然后不断蔓延与扩散,直至叶片部位,甚至会达到扩散到水稻稻穗的顶部[1]。水稻茎秆底部有诸多的病斑,颜色呈现暗绿色,病斑由小至大,通过不断的扩散和感染,病斑会不断扩大,甚至会导致叶片枯死现象,影响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不利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
1.2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的另一种重要病害之一,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该病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传播的媒介是空气中的气流,是主要的流行性疾病,是苏州地区水稻种植行业中备受困扰的病害类型。稻瘟病的危害程度与种植水稻的品种、外部环境等条件有关,会对水稻的生产构成威胁,轻者造成水稻产量下降,严重时则颗粒无收,成为水稻种植工作中的重要危害元素。苏州作为主要的水稻种植地区,由于稻瘟病而引起的严重减产现象时有发生。
1.3稻飞虱
稻飞虱是水稻常见的虫害,害虫的主要类型为飞虱科,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是其中的代表。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飞虱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以褐飞虱为主[2]。稻飞虱喜阴凉、潮湿的环境,以刺吸植物的汁水为主,且会排除一定的蜜露,水稻都会逐渐变黑,水稻的叶片也会变成枯黄色,直至干枯。对于稻飞虱灾害严重者,水稻的茎秆部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腐烂现象,水稻会出现规模性的枯死,导致水稻大量减产,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1.4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也称为水稻钻心虫,在水稻生长的中后期,水稻螟虫是典型的害虫类型,在苏州地区,以二化螟和三化螟为主[3]。水稻螟虫发生的时期处于水稻孕穗至齐穗期间,成为威胁水稻的主要对象。近几年,由于水稻品种数量的不断增多,虫害问题也愈发严峻。一般情况下,在螟虫的幼虫时期,幼虫进入水稻的茎秆内部,摄取茎秆内部的组织,以及导致枯心苗、枯孕穗和白穗的现象,会大大影响水稻的产量。
2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注重对水稻病虫害的预防
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保持田间耕作整齐,避免杂草丛生,对生长的杂草进行及时的除草作业,能有效避免病虫害的滋生,保证水稻的生产质量。为此,种植户应加强对水稻生长环境的管理,切断病虫害的感染源和传播源,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管理,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水稻螟虫为例,种植者应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预测可能发生的病虫害问题,对水稻螟虫进行预防工作,对水稻进行翻耕作业,可有效降低螟虫的发生机率。
2.2注重对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在苏州地区,加强对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是防治的核心环节,运用药物或其他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治理,可有效抑制病虫害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是对病虫害种植户的重要要求。种植户应提升自身的病虫害专业治理知识,积极应对水稻病虫害问题,将危害程度降至最低,是治理的最终目的[4]。作为水稻病害的主要类型,加强对稻纹枯病的防治至关重要。种植者可以在分蘖阶段、破口阶段分别进行施药,每667m2用20%的氟酰胺可湿性粉剂120g,然后加入75kg的水,进行施药操作。在开展药物防治时,喷洒药剂时,应将喷洒的部位确定水稻的根基部位。除了选择喷洒氟酰胺可湿性粉剂之外,还可以选择井冈霉素等药物进行防治,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例如,对稻飞虱的综合防治工作,种植户应根据稻飞虱刺吸汁液的特点,增强水稻茎秆的硬度,可以通过合理密植来实现,扩大水稻种植的间距,增强水稻茎秆的坚硬度,抵挡稻飞虱对茎秆中汁液的刺吸。同时,应保护稻飞虱的天敌,从生物学角度着手,运用其天敌来杀死害虫。
2.3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
3结语
处于中后期的水稻病虫害现象严重,导致水稻减产,水稻的质量严重下降。为了改善现状,苏州地区制定了水稻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并针对病虫害开展了针对性的防治。本文列举了苏州地区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技术,以消除病虫害对水稻的侵害,保证水稻的质量,提高水稻的产量,促进苏州地区水稻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1]陈廷弟,唐化冰.黎平县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4(1):5-6.
[2]刘宗钱.丰都县湛普镇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20):134-135.
[3]余成平.寿县沿淮水稻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