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给出的表述是: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与其他食品的主要区别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特殊种类,界于其他食品和药品之间。1.保健食品强调具有特定保健功能,而其他食品强调提供营养成分。
2.保健食品具有规定的食用量,而其他食品一般没有食用量的要求。
3.保健食品根据其保健功能的不同,具有特定适宜人群和不适宜人群,而其他食品一般不进行区分。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保健食品按照规定的食用量食用,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危害。药品可以有毒副作用。
3.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可以有注射、涂抹等方法。
4.可以使用的原料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目前我国批准的保健食品只有27种功能
目前,保健食品允许声称的只有27项特定保健功能,经注册批准的保健食品都在批准文件中对可声称的具体表述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超出批准的内容、虚假夸大声称产品功效等问题,如批准的辅助降血糖的产品被宣传成可以代替降糖药物,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则被号称具有防癌、抗癌功能等等。
此外,市场上普通食品宣称具有保健功效的现象也很普遍。如各种酒类标称为“保健酒”,并宣称具有养生和壮阳功能;饼干则宣称养胃,饮料标称为可以提神醒脑等。还有产品宣称“治疗高血压”“对膝关节有保护作用”“补肾壮阳”“对更年期综合征有改善作用”等等,而这些均不属于国家允许的27种功能范围之列:
1.增强免疫力;2.辅助降血脂;3.辅助降血糖;4.抗氧化;5.辅助改善记忆;6.缓解视疲劳;7.促进排铅;8.清咽;9.辅助降血压;10.改善睡眠;11.促进泌乳;12.缓解体力疲劳;13.提高缺氧耐受力;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15.减肥;16.改善生长发育;17.增加骨密度;18.改善营养性贫血;19.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20.祛痤疮;21.祛黄褐斑;22.改善皮肤水分;23.改善皮肤油分;24.调节肠道菌群;25.促进消化;26.通便;27.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正确认识保健食品批准文号
具体标示为:卫生部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卫食健进字+(年代号)+顺序号”或“卫进食健字+(年代号)+顺序号”,下面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字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国产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保健食品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下面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字样。
二、保健食品消费误区
误区一:保健品能治病
说保健品能够治疗甚至治愈疾病,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保健品可以调节、增加人体的某些机能,像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可以在正常服用药物的前提下,选用一些保健食品辅助治疗。而且要注意,选择保健品一定要对症,一定要根据身体所需,最好有医生的诊断建议。将保健品以药品形式每天定量服用,一旦停用,往往会使服用者若有所失,造成心理的不适。如果以保健品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影响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
误区二:拿保健品当饭吃
误区三:过量服用保健品
有人觉得年纪大了,应该补补身体。于是亲朋好友送,自己买,保健品越吃越多,结果造成过量服用,不但增加胃肠负担,还引发毒性反应。例如我们常见的人参,肯定是好东西,但并非什么体质的人都能吃。吃得不对的话,会引起发热上火烦躁不安、血压升高。对于长期酗酒的人,可能酒精已经对肝脏造成不良影响,这时如果服用深海鱼油,就可能使肝功能受损。部分滋补保健品应当按疗程服用,否则很容易营养过剩或产生副作用。
误区四:撇开医生胡乱买
一些老人每天要吃好几样保健品,结果吃出一身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搞清楚自己缺什么,再确定补什么,怎么补,吃多少合适。例如,蛋白粉适用于患严重胃肠道疾病或晚期癌症者,如果消化功能不错,能吃豆制品、肉蛋类食物,就没有必要花这个冤枉钱。服用保健品不仅应因人而异,还要因病、因时、因地而异。如果盲目滋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者,就不宜服用鹿茸类补品,否则会导致头晕、目赤、吐血、尿血;又如腹泻者如果服用六味地黄丸,只能是雪上加霜。
误区五:价格越贵越好
误区六:迷信“高科技”
现在市场上各种打着“高科技”(纳米、量子、磁场、生物电、基因、干细胞等)牌子的保健品,一茬接一茬往外冒,消费者一次次掏腰包,结果仍然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例如某干细胞产品宣称可以治疗癌症、脑萎缩、帕金森、艾滋病、老年痴呆等众多疑难杂症,可以使60岁的老人用后全身皮肤光滑像婴儿,白里透红,可以使不育不孕者治愈怀孕,男性前列腺者服用三天治愈……事实上,干细胞目前多运用于医疗领域,应属于医药生物方面的产品。目前,在我国,被国家卫生计生委认可的只有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白血病的治疗,而不少企业却打着干细胞的名义忽悠老年消费者。
误区七:功能越多越好
很多消费者都认为保健食品功能越多越好,其实这也是一个被诱导了的误区。
我国的保健食品主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功能性产品两大类。营养素补充剂指以补充一种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而不是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产品,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此类产品仅限于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误区八:把普通食品当保健食品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与保健食品包装外观相似的普通食品。消费者在购买保健食品时,一是要认准“蓝帽子”,二是要学会辨别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批号和普通食品许可证号。普通食品许可证号标识,此前消费者最熟悉的就是QS标志。根据新的规定,食品QS标志将在2018年10月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SC”编号,今后消费者买食品要认准“SC”编号!
“SC”是食品生产许可编号,是与企业对应的唯一编码,能够实现食品的追溯。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生产”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数字从左至右依次为:3位食品类别编码、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区)代码、4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
误区九:驼奶、羊奶就一定比牛奶好
近几年,驼奶、羊奶……追随着牛奶悄然进入消费者视线。在厂商口中,这些奶比牛奶更胜一筹,比如驼奶宣称能让乙肝转阴、降低高血压、治疗糖尿病等;羊奶也被宣传为“最接近人奶”的“奶中之王”,对过敏症、胃肠疾病、支气管炎症或身体虚弱的人群疗效显著。事实真的如此吗?对于成年人来说,不管是牛奶、羊奶还是驼奶,都能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它们的成分不尽相同,可奶毕竟只是食谱的一部分,对人体健康真正起作用的,不是某一种奶,而是整体的膳食结构。因此,这些奶之间的差异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很难进行简单比较。
误区十:速成动物使用添加剂多不能吃
近些年,速成鸡、速成猪、速成鸭等被用于餐饮,已是普遍现象。但是,关于这些速成动物的各种谣传也是此起彼伏。比如近年来流传甚广的“速成鸡”“激素鸡”“6翅8腿鸡”等,业内多位专家均指出,人们对肉鸡存在一个误解:一般认为鸡饲养到半年以上发育成熟才出栏,而白羽肉鸡40多天就可出栏,此时体重也已达2.5公斤左右,对此很多消费者极其不理解,事实上,这正是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育种专家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
正如人的寿命虽能够达百年,但生长最快的时期是最初的婴幼儿时期。实际上白羽肉鸡40多天出栏时并未达到性成熟,尚处于幼年阶段。产业界选择使白羽肉鸡40多天出栏是因为此时蛋白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肉质最嫩而易被人体吸收、最有益人类健康,产品(如翅、腿、胸肉)规格统一,最方便烹饪加工食用。同时,此阶段的饲料报酬率最高,料肉比最低,经济效益最佳。针对家禽、家畜在喂养上,人们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吃饲料长大的就不好,吃粮食长大的才叫健康,这其实是不对的。因为所谓的饲料本身就是粮食制成的,一般是用玉米,还有榨完油后的豆粕等东西制成,还有一些添加剂,这些添加剂是给动物补钙补磷等微量元素的,以帮助动物更好地生长。
误区十一:迷信保健品能保人长寿
很多老年人热衷买保健品,希望通过这些保健品延长自己的寿命,其实是不明智的。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寿命与四大因素有关,一是遗传,占15%;二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占17%;三是医疗卫生水平,占8%;四是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占60%。调查显示,长寿老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其实是很随意的,有人早睡早起、有人晚睡晚起,有些人基本不吃肉、也有人要顿顿有肉。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心态平和;起居有规律,睡眠质量好;饮食有节,不挑食;喜欢劳动,闲不住等。所有长寿老人都认为心态好是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
误区十二:认为吃长寿地区的食品就能长寿
近几年,国内一些地方被称为“长寿之乡”,并衍生出许多“长寿食品”。然而,因“长寿食品”夸大宣传遭消费者投诉的情况却时有发生。例如,早在2009年底,广西巴马正中长寿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正中巴马火麻酥”、巴马千百年健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墨米香酥”、五谷杂粮长寿养生产品天然坊生产的“长寿龟苓膏”等因消费者投诉宣传各种药效和疗效,被当地工商部门查处。事实上,“长寿食品”多为普通食品。
误区十三:认为声称具有“壮阳”功能的保健品
误区十四:认为声称具有“补脑”功能的保健品真的“补脑”
在保健食品销售中,有不少产品宣称具有各种“补脑”功能。国家食药监总局提醒:国家从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缓解脑力疲劳。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理性消费,谨防受骗,切忌相信个别不法企业的虚假夸大宣传。
1.抱有侥幸心理型:嗯,好像不靠谱,可万一是真的呢……
2.树立更低的比较对象型:管他呢,电视里总比街头推销的可信点儿吧……
3.盲目自信型:我xx岁了,什么没见过/我是xx专业的,我对xx研究很深,不会被骗的……
4.自我说服型:我认为在某种条件下,它应该/可能/也许有效,它的原理应该/可能/也许是这样的……
1.“根治”“疗效最佳”“包治百病”“补脑降糖”等。
2.以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XX协会”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作证明等。
3.有奖销售、让利销售、“某某指定产品”“某某专用产品”等。
4.“吃了……就”“康复”“消失”等。
1.60天远离高血压;1个疗程,头不晕了;3个疗程,不但血压平稳,多年的高血脂、脂肪肝也好了。
2.很多慢性病全面改善,病情全面康复,生活质量大幅提高;身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了,白发变黑,恢复年轻态。
3.两个月瘦了60斤;十几天就能恢复理想体重;三高基本都能得到缓解等。
4.不到15天,血压降下来了,畏寒肢冷消失,睡眠香甜;三个月后,偏瘫的肢体运动正常,晕眩耳鸣消失,视物不清,脖子僵硬等问题也消失了。
5.使用当天,感觉身体有了劲,走路不踩棉花;使用三个疗程,降糖针或吃药明显减少,不再嘴馋,敢吃能睡,平稳控糖,恢复糖代谢。
1.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
2.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4.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
国家出重拳整治食品保健品欺诈
四、常见消费陷阱
陷阱一:野医游商瞎忽悠
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在街头巷尾碰到一些打着“祖传秘方”“包治百病”旗号的“游医”,声称某种方法别人都没有,只有自己有,甚至在网上,在学术刊物上都查不到。然后发放一些印刷精美的免费小册子,重点介绍自己的“祖传秘方”。结果,一些老年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而上当受骗。
提醒:这些骗子秉着治不好病人也吃不坏人的原则去配制所谓的祖传秘方,实际上往往是用一些无毒无害植物剁碎或是磨粉,或者是用番薯、土豆、淮山、豆子等食物切片晒干染色磨粉之类的方法经过处理后,把上述物质再掺些辣椒粉、花椒粉、薄荷粉等辛辣刺激的物质,让人吃起来味道特殊,味蕾和神经受刺激,掩盖部分病症。这样的骗子经常是游方行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其所谓的祖传秘方肯定是无任何治疗作用的。
提醒:对“老年人讲座”留个心眼儿,多对照生活常识想想,实在无法判断,也要采取“拖”的方式,弄清楚产品的真实面目再出手也不迟。
陷阱三:养生讲座当铺垫
一些不法商家打着养生讲座的旗号忽悠老年人,对老年人以赠送鸡蛋、面条、酱油等小物品相诱惑,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
提醒:不可过分贪图小利,天上不会掉馅饼。
陷阱四:夸大功效要天价
非法组织者一般选择在菜市场附近、集贸市场附近、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他们谎称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对老年疾病普查的“心脑康复工程”,该活动由“中国老年×病预防中心”和“中国第×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等。组织者请老年人填写“健康状况普查表”,与他们攀谈,逐步了解老人的家庭人员组成、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圈定“潜在客户”,最后,他们向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发放免费体验卡,根据此前的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
陷阱五:免费体验藏猫腻
一些不良商家经常打着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所谓的“义诊”活动,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最后利用老年人听到病情六神无主的状态,适时地推销保健品。建议老年人先购买一个疗程,并告诉老年人食用一个疗程后,其还会再来做免费问诊。二次问诊,结果是病情好转,建议老年人接着购买该保健品,如此周而复始。
提醒:要认清“专家”的资质,去正规医院看病就医。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实际上就是企业的销售人员,只是穿了个白大褂而已,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千万不要被这种所谓的“免费体验”所诱惑,要知道“免费午餐”背后肯定暗藏猫腻。
陷阱六:亲情拉拢为牟利
针对部分老年人远离子女、生活孤单寂寞的特点,有些不良无信的营销公司则雇佣人员,采用嘘寒问暖、上门陪伴、聊天、做家务等方式,通过所谓亲情服务与老年人建立起信任关系,温情麻痹,随后高价推销保健食品,使老年人“无法拒绝”“心甘情愿”地的自掏腰包买其功效夸大的暴利保健食品。
提醒: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在保健品消费中,要保持一份理智,切忌为了感谢别人所谓的关怀而买了一堆自己不需要或是没有效果的产品,造成了财产损失和身体的损害。
陷阱七:小恩小惠是诱饵
利用“免费试用”“免费套餐”“赠送体检”等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最后要求老年人购买其价格高昂的产品。
提醒: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面对不法商家承诺的免费赠送、半价促销等要经得住诱惑,不贪图小便宜,否则可能会吃大亏。
陷阱八:试吃试用套住你
骗局中,最普遍被不法商人使用的“试吃试用”也是屡屡得逞。针对老年人比较节俭的特点,一些商家会采用试吃试用的方法,告诉老年人可以先试吃几天。在试吃的过程中,会有专人跟踪问访试吃情况,在问访中,不停地向老年人灌输该产品如何如何好,然后向老年人诉苦自己工作如何不容易,完不成业绩公司会如何如何等,面对态度诚恳的小伙子小姑娘,几次下来,很多好心老年人就觉得“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而且也试吃过了,没什么不适感觉,掏钱购买水到渠成。
提醒: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保健品推销员,老年人不要碍于面子不好回绝。实在回绝不了,就用一些诸如“过两天再说”之类的语言先应付过去,然后离开“是非之地”。
陷阱九:名头吹嘘不靠谱
提醒:2017年初,媒体刊登了脑力智宝骗局,提供被骗信息的数十位老人都是被“补贴”这一套路所骗,买一箱4万元的产品自己只需要花1万元,其他都是“国家”补贴,这种骗局很容易突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线。
陷阱十:科技幌子难分辨
保健品销售展会一般在高级酒店租一个厅或在公司会议室举行,老人入场后将接受“名医”讲课“洗脑”。一般公司老板会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与XX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所邀请的名医名气如何大。讲座形式虽老套,内容却不断升级。讲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量子科学、激光治疗时髦概念。打“科技牌”是保健品会销常用套路。
陷阱十一:会员优惠暗下套
一些不良商家向老年人承诺购买保健品成为其会员后,不但产品价格可优惠,如果介绍朋友过来,还能有高额回扣,诱骗老年人成为会员后带朋友过来购买保健品。
提醒:面对各种诱惑,老年人一定要擦亮眼睛看清楚。
陷阱十二:饥饿营销使损招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