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普通话作为中国国家通用语言,其音调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普通话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根据这四个音调的不同,汉字的发音也会有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变音规则,比如轻声变调、连读变调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普通话中的变调规则。
一、轻声变调1、轻声前有标调字轻声前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一、四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二声。
比如“我共去过两次”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过”是四声,所以“我”要发二声。
“他共个”中,“”是一声,所以“”要发二声。
(2)轻声前有三声的标调字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我去了趟北京”中,“我”原本是轻声,但因为前面的“了”是三声,所以“我”要发声。
“她出了书”中,“”是三声,所以“”要发声。
2、轻声前无标调字轻声前没有标调字的时候,轻声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轻声前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双音节词或短语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心情”、“理解”、“学习”、“不”等。
这些词汇中的“心”、“理”、“学”、“不”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词或短语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2)轻声前只有不合并到上一个字的单音节时,轻声变为声。
比如“她便个男的具”,这句话中,“便”、“八”、“个”、“的”原本是轻声,但由于后面的音节不合并到上一个字上,所以这些词要发声。
二、连读变调在普通话中,有些词语在连读的时候,会发生变调。
具体规则如下:(1)连读时发生同音的漾变时,主要包括下列情形:一、连读时发生去声的变声时。
如:不当得当-典当,木屋门上-木同上。
二、连读双轻声出现的地:天都免费-天免费,三干扰家-三干扰人。
(2)连读时发两同一音合成的嬲变时。
如:三把不东西-三八上東西,又长又胖的人-又放又。
二者连读时发同一音合成的集变时。
【朗读训练材料】普通话的轻声、儿化和变调一、轻声轻声是指在普通话的词和句子中,有些音节因受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从而变成了一种软而轻的调子。
轻声的读法,一般来说是在阴平、阳平、去声后面读的调子比前一个音节要低,其调值可大致描述为短促的低降调;上声后面的轻声比前面的音节要高一些,其调值大致可描述为短促的半高平调。
(1)音或重叠式的名词,末尾的音节大多念轻声。
如:妈妈爸爸婆婆公公奶奶姥姥婶婶叔叔姑姑姐姐哥哥弟弟妹妹娃娃星星舅舅(2)以“子、头”为后缀的名词,“子”一般念作轻声,“头”绝大部分也念作轻声。
如:儿子老子庙子桌子凳子椅子盆子盘子瘦子铲子炉子鼻子小子裤子鬼子孙子兔子燕子胡子桃子李子曲子屋子鞋子袜子样子院子胖子领子码头盼头馒头舌头赚头兆头浪头想头芋头念头木头风头来头甜头姘头石头搞头眉头指头(3)以“们”为后缀的表复数的人称代语或指人的名词性词语中,“们”念作轻声。
如:来宾们女士们祖先们朋友们人们你们我们他们咱们记者们先生们后生们同辈们孩子们警察们官员们商人们工人们农民们(4)以“上、下、里”等为后缀,仅表方位意义的词语或词素,其后缀一般念轻声。
如:路上面上顶上早上晚上炕上台上座上墙上座上表面上课堂上树上脚下楼下车下底下地下屋里心里夜里厂里家里背地里(5)以“头、面、边”为后缀构成的合成方位词,其后缀一般念作轻声。
如:前头后头外头下头上头后头里头前面后面里面外面侧面外边左边西边北边前边右边南边里边后边东边(6)语气助词“吗、呢、吧、啦”,动态助词“着、了、过”,结构助词“的、地、得”等,均念作轻声。
汉语拼音(轻声、儿化、变调)的知识点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
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
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
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
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
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
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
熟记声调歌:“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及标调歌:“见到a不放过,没有Aa找o、e,i、u相遇标在后,一个韵母最好说”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
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如“花儿”写成huār。
轻声与变调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轻声不标声调。
举例:好吧你们妈妈儿子看看过来天上大的这个普通话的音节在连续发出时,其中有一些音节的调值会受到后面的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就叫变调。
上(shǎng)声的变调:两个上声音相连,前一个变得像阳平;在非上声前变为半上声。
举例:党委美好理想勇敢鼓舞祖国海洋满足土地解放鼓励踊跃“一、不”变调相同,去声前面变阳平;其它声前变去声。
举例:一个一律一岁不要不够不在一群一元一团不好不高。
普通话的轻声、儿化、变调和轻重一。
轻声轻声是指在普通话的词和句子中,有些音节因受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从而变成了一种软而轻的调子。
轻声是由于音节读音弱化,在音高、音长等方面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可视为特殊的变调,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
但是,轻声音节除了调值明显改变、音长变短而外,音强亦有所减弱,往往还引起了音色的某些改变,如韵母的发音变得比较含混,主要元音的舌位向舌面、央、中方向移动,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浊化等。
需注意的问题是,不能为了发轻声而发生“吃字”、“吞字”现象。
⒈变调变调是指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音节相连时,有时音调往往会发生变化,与原来的不同。
最突出的是上声的变调,和“一、七、八、不”的变调。
①上声的变调:前一个或前两个变得近似阳平。
如:指引(zhǐyǐn)②“一、七、八、不”的变调:“一”在去声前面念阳平声,其他念去声。
有时轻声能起到分辨词义和词性的作用。
②方位词:里、上、下、边……,如:相片里在高山之上……。
③动词后表示趋向的动词:来、去、起来……,如:站起来……。
④动词重叠后的第二个音节或中间的“一”“不”,如:瞧瞧、想一想、走不走……。
⑤助词:的、地、得、着、了、吧、呢、吗、啊……,如:握着鼠标、写得很好、多好啊……。
⑥还有一些双音节的词,第二个音节读轻声,如:爸爸、妈妈、清楚、萝卜、衣服……。
⒊儿化儿化是指在音节末尾加上个卷舌动作,带出个“儿”的尾音。
儿化的结果使得音节里的韵母发声多少有点变化,即儿化韵。
儿化韵是普通话里的一种重要音变现象。
在词义、语法、语气上有一定的作用。
①表示小、少的意思:一点儿。
②表示喜爱的意思:小孩儿。
③一些动词、形容词儿化后,变成名词,如:盖儿、尖儿。
④儿化后意思变了。
如:眼儿。
轻声声调变化的问题关于轻声声调变化的问题轻声的发音容易掌握,困难在于如何判断轻声词。
普通话的轻声词很多,大部分词是习惯性的,没有严格的规定,规律也不十分明显,主要靠经验读准。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轻声声调变化的问题,欢迎来阅读!一般说来,普通话每个音节都有声调。
可是,在词和句子里,有些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个特殊声调。
但是它又与一般的变调不同,一般的变调对词语的`意义没有影响。
而轻声,有时会改变词语的意义和词性。
比如利害,害读轻声时,是形容词,是剧烈、凶猛的意思,害读四声时,是名词,是利益和损害的意思。
再如买卖,卖读轻声时,是词;卖读四声时,是词组。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不标调号。
轻声的发音容易掌握,困难在于如何判断轻声词。
在普通话中下列成分常常读轻声。
语气助词吧、吗、呢、啊等走吧来吗热呀吃啊结构助词的、地、得,着、了、过我的书高兴地说走得快说着走了看过名词的后缀子、巴、么、头和表示多数的们桌子石头嘴巴什么我们方位词或表示方位的语素里、上、下、边等家里墙上地下这边某些量词一个一些写封信趋向动词跑回来看起来红起来冷下去进来出去不夹在词或语素中间看一看尝一下说不说看不上叠字名词哥哥妈妈娃娃猩猩星星重叠形式的动词听听说说走走读读看看想想此外,一批常用的双音节词中第二个音节习惯上要读轻声:萝卜耳朵便宜行李骆驼葡萄玻璃合计商量招呼明白批评普通话的轻声词以双音节的居多。
有些词,读音的轻与重,常无明显的界限,往往根据个人的语感、习惯,约定俗成。
【关于轻声声调变化的问题】。
普通话音变(轻声、儿化)一、变调:1、上声的变调(参见普通话声调)2、“一”、“不”的变调二、轻声:1、什么是轻声?普通话音节都有一个固定的声调,可是某些音节在词和句子中失去了它原有的声调,读成一种轻短模糊的调子,甚至声、韵母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轻声。
2、轻声的作用普通话里有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er自成的音节很少,常见的有“耳、而、儿、饵、尔、二、贰、迩”等。
此外,er常附在其它音节后边,使这个音节发生变化,成为一个带卷舌动作的韵母,这就是儿化现象。
儿化后的韵母称儿化韵。
带儿化的韵母的音节,一般用两个汉字来表示。
用汉语音字母写这些儿化音节,只需在原来的音节之后加上“r”。
2、儿化的作用:儿化在表达词语的语法意义和修辞色彩上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拼音轻声的问题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1.关于拼音轻声的问题a.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
b.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i.助词轻读:我的好得很轻轻地ii.方位词轻读:山上地下河里iii.趋向动词轻读:过来下去走出来iv.语气词轻读:来吧好吗你呢他呀v.双音单纯词:葡萄萝卜石榴姑娘vi.重叠词:看看试试摸摸哥哥爸爸嫂嫂vii.词缀(后缀与中缀)如: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桌子石头女儿拿着走了学过我们怎么viii.区别词性大意(名词)——大意(动词,轻读后一字),报告(名词)——报告(动词,轻读后一字),联系(名词)——练习(动词,轻读后一字)ix.区别词义老子(人名)——老子(父亲,轻读后一字)东西(方向)——东西(物件,轻读后一字)本事(大意)——本事(本领,轻读后一字)x.语词汇语法无关,在北京话中向来读轻声:头发(轻读后一字,下同)太阳芝麻打扮痛快豆腐简说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内容摘要:普通话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是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并且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化都应遵循自己的标准。
轻声和儿化音的规范都大致分为读音规范和词汇规范两个部分,并均有一定的取舍标准和原则。
拼音问题之变调与轻声1.“一”“不”的变调字典上未标变调。
按照1996年颁布的“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法基本规则”,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
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一”和“不”的变调可参照下面的规则:①在一声、二声、三声前“一”读四声,四声前“一”读二声。
②在一声、二声、三声前“不”读四声,四声前“不”读二声。
③“一”单用或用在一词一句的末尾时,读一声。
“不”单用时,读四声。
如“第一”“十一”“一一得一”等。
④夹在谓语和补语之间的“不”读轻声。
如“对不起”“忍不住”“要不得”“差不多”“少不了”“说不定”等。
(“冷不丁”“冷不防”“了不起”“怪不得”“恨不得”中的“不”也读轻声)注:“要不”单用时,“不”不读轻声。
“要不然”“要不是”中的“不”也不读轻声(这里的“不”并不是夹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还有如“何不”等类似的词中的“不”也不读轻声。
⑤“好不……”表示“很……”时,“不”不读轻声。
如“好不快活”等。
⑥末尾的“不”常读轻声。
如结尾表疑问的“好不?”“行不?”还有如“这不”等。
⑦“一”“不”在重叠的动词中间时,读轻声。
如“走一走”“看一看”“谈一谈”“行不行”“好不好”“是不是”等。
注:“一闪一闪”“一眨不眨”这种类型的词不在此列,不读轻声。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一”“不”标变调,不标轻声。
2.叠词的轻声①称呼叠词中的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如“爸爸”“妈妈”“娃娃”等。
(“宝宝”一般轻读,间或重读)②两个单音节动词叠用时,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如“说说”“看看”等。
③两个单音节形容词、副词叠用时,不读轻声。
如“弯弯”“长长”“常常”等。
④两个拟声词叠用一般不读轻声。
如“哈哈”“嘿嘿”等。
⑤诸如“唧唧喳喳”这样两个拟声叠词放在一起,第二个字一般读轻声。
⑥有些词本身读轻声,但叠用不读轻声。
如“清清楚楚”“规规矩矩”“斯斯文文”“明明白白”等。
(多为形容词)3.后缀的轻声①“子”作名词后缀或量词后缀时,读轻声。
说(阴平)不来(阳平)好(上声)去不对怕三、儿化1、儿化和儿化韵:er在普通话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韵母,它不同声母相拼,也不能同其它音素组合成复合韵母,可以自成音节。
汉语拼音的音变或变调我们在进行口语交流和口语表达的过程中,不是一个一个孤立地发出每一个音节,而是根据语意的需要将一连串的音节连续发出,:,形成语流。
在这个过程中,相邻的音素与音素之间、音节与音节之间、声调与声调之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相互影响,使语音产生一定的变化,这就是音变。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主要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和语气词“啊”的音变四个方面。
音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把这些规律运用于口语表达中,能使我们的语言更流畅、更自然、更谐调,发音更轻松。
1.1变调在语流中,由于相连音节的相互影响,使有些音节的基本调值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
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普通话中比较明显的变调有两种: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
1.1.1上声变调上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前都会产生变调,读完全的上声原调的机会很少,只有在单念或处在词语、句子的未尾才有可能读原调。
(1)上声在阴平、阳平、去声、轻声前,即在非上声前,丢掉后半段“14”上升的尾巴,调值由214变为半上声211,变调调值描写为214211。
例如:(上声+轻声)=211+0矮子ǎizi斧子fǔzi奶奶nǎinai姐姐jiějie尾巴wěiba老婆lǎopo耳朵ěrduo马虎mǎhu口袋kǒudɑi(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变为35。
如“孩子”“儿子”“种子”“影子”“一下子”“一伙子人”“这档子事”等。
②“头”作名词后缀或方位词后缀时,读轻声如“石头”“枕头”“舌头”“里头”“那头”等。
③“儿”作后缀时,字典上未标轻声,儿化时只标出音节“r”。
④“子”“头”“儿”跟在名词后,但不是作为后缀时,不一定读轻声。
如“石子”“瓜子”“老头”“(水)龙头”“婴儿”“女儿”等中的“子”“头”“儿”,均不读轻声。
“拳头”“额头”“苦头(指“苦痛,磨难,不幸”时)”中的“头”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甜头”中的“头”读轻声。
“苦头”指“稍苦的味道”时,“头”不读轻声。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儿”作后缀时标轻声er。
4.方位词及其他一些词的轻声①“上”作方位词,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或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内,或表示某一方面时,读轻声。
如“脸上”“墙上”“书本上”“课堂上”“事实上”“思想上”等。
还有,“早上”“晚上”中的“上”读轻声。
“天上”作为一个词,可表示“天空”(泛指离开地面的地方,如“飞机飞到天上”中的“天上”),此时“上”不作为方位词,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类似的还有“楼上”“山上”“地上”等,“上”不一定作方位词,意思不同时,读音也可以有变化。
“上”作趋向动词,用在动作后,表示由低到高,或表示达到目标,或表示开始并继续动作时,读轻声,但动作和“上”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不读轻声。
如“爬上山顶”“考上大学”“爱上音乐”等。
②“下”作方位词时,字典上未标轻声,但“底下”中的“下”标为轻声。
“下”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由高处到低处,或表示有空间,能容纳,或表示动作完成或结果时,读轻声,但动作和“下”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不读轻声。
如“坐下”“躺下”“容下”“定下”等。
③“里”作方位词,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里面,内部,或表示地点时,读轻声。
如“车里”“手里”“话里有话”“这里”“那里”“哪里”等。
“这里”“那里”作指示代词时,指示比较近和比较远的处所,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④“边”作方位词后缀时,读轻声。
如“前边”“里边”“左边”等。
“旁边”“一边”中的“边”不读轻声。
④“面”作方位词后缀时,字典上未标轻声,但“上面”“下面”“前面”“里面”等词语中的“面”标为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⑤“这个”“那个”“哪个”中的“个”,读轻声。
“一个劲儿”“一个心眼”中的“个”,读轻声。
“这样”“那样”“哪样”“怎(么)样”中的“样”,不读轻声。
⑥“过”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或曾经发生,读轻声。
如:“吃过了”“说过”“到过”等。
“过”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或表示调转方向,或表示超过或胜过时,一般轻读,间或重读。
如“走过广场”“掠过天空”“回过头”“抵得过两头牛”等。
⑦“来”“去”“起”作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读轻声,但动作和这些字之间有插入语(如“不”“得”)时,不读轻声。
如“拿来”“下来”“看来”“拿去”“下去”“说起”“想起”等。
[注]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2001),这些字均未标轻声。
7.多音词别人:作人称代词,指代自己或某人以外的人(有相对意义,相对自己或某人)时,“人”读轻声;作名词,指另外的人(表泛指)时不读轻声。
不是:表“过错”时,“是”读轻声;表否定时不读轻声。
多少:作疑问代词或表不确定的数量(代词)时,“少”读轻声;表程度(副词)或数量的大小(名词)时不读轻声。
大方:指“慷慨”或“不拘束”时,“方”读轻声;指“内行人”时不读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