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908:45浏览量:【字体:大中小】亲爱的大班小朋友家长:
你们好!再过两个多月,您的孩子将告别快乐的幼儿园时光,迈进小学的大门,成为一名正式的一年级小学生。在这段充满憧憬和期待的时光里,您陪伴孩子准备好了吗?是不是也有一些焦虑和困惑?今天这封信特意为您解惑而发,请您查收!
为精准了解家长朋友们的实际困惑,文登区教育局对大班家长和小学教师进行了幼小衔接问卷调查,发放并收回1061份问卷,收集大班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具体做法、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掌握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认识和做法,以及对一年级儿童入学适应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梳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约有70%的家长朋友对幼小衔接的认识还停留在知识的衔接上,困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幼小衔接到底需要衔接什么?二是步入小学前,是否需要进行拼音和数学计算等知识经验的学习?
为了帮助家长朋友们解除困惑,这封信将从“国家政策、幼儿园园长访谈、小学校长访谈、大班和一年级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五个层面为您答疑解惑。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包括《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幼小衔接的内容和目标。
入学准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同时,也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要防止和纠正把小学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简单搬到幼儿园的错误做法。
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入学准备教育应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等方面的有机融合,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应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坚持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前儿童违规进行培训。
2021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
龙港实验幼儿园园长刘永红谈: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幼儿园怎么做?
问题一:幼小衔接,衔接什么?
刘园长: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经历的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将入学准备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那么,幼小衔接,衔接的是什么?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一是身心准备。如:向往入学,有良好的情绪,喜欢运动等。
二是生活准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参与劳动,增强安全防护能力等。
三是社会准备。会交往合作,诚实守规,有任务意识等。
四是学习准备。好奇好问,有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浓厚,有一定的学习能力等。
问题二:幼小衔接,幼儿园怎么做?
刘园长:一是向往——了解小学生活,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孩子进入陌生的环境生活和学习,内心会有恐惧和不安,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充满期待地进入小学。我们会收集孩子对于上小学的各种疑问,制作成问题卡,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比如:有的孩子想知道教室里有没有厕所,着急上厕所怎么办?小学生下课以后要干什么?书包里都有什么?等等,我们会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采用实地走进小学或云端参观的方式,帮助大班孩子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的生活、学习环境,寻找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之处;邀请小学老师到幼儿园,和孩子进行面对面地交流;邀请往届毕业生来园讲解上小学后的趣事,让孩子感受小学生活的新奇。
二是养正——锻炼生活自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前期我们多次和小学的领导、老师进行了幼小衔接方面的研讨交流,他们就指出:刚入学时部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弱、习惯差,铅笔、橡皮经常丢,课桌、书包里一团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小班开始,就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换鞋子、自主取餐;玩完的玩具要分类整理、收纳;开展自理能力大比拼、小小值日生活动等。大班后期,我们会让孩子背上小书包,学习整理学习用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是守规——引导交往合作,增强自律的规则意识。
四是好学——激发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的学习能力。
峰山小学副校长丛妮滋谈:小学的校园生活是什么样的?孩子需要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吗?孩子怎样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丛校长: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小学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纯真的一段童年时光。对于即将跨进小学大门的孩子们来说,充满着好奇、期待和向往;对家长们来说,幼升小是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道分水岭。眼下又到了大班的毕业季,我们都希望能够陪伴孩子顺利地度过这段幼小衔接期,那么您和孩子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常言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让孩子尽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平稳地度过幼小衔接期,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小学和幼儿园有哪些不同,这样便于您和孩子一起提前做好入学准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四大变化:
变化一:学习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一日活动以教室和户外活动区为主。
小学:教室、功能室、操场等都是学生活动的场所。
变化二:学习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尊重个性,游戏活动为主。
小学:以生为本,愉悦学习为重。
小学: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每节课40分钟。
变化四: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老师像父母照顾日常活动。
小学:老师更像大朋友,教学知识,陪伴成长。
这“四大变化”对孩子们在自理、自立、自律和自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链接、双向互动,更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家、园、校三方鼎力相助,才能形成坚不可摧的教育合力。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支您一招——咨询代替焦虑。
问题二:孩子需要提前学习汉语拼音吗?
丛校长:现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们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这句话,孩子们在周末、节假日开始奔走在各种补习班中,过早地背负了越来越多的压力,也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我们都知道,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小学生识字的重要工具。很多孩子大班还没毕业,家长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报培训班学习、借语文书在家自己教、网上购买软件学习等,就怕孩子上学后跟不上进度,落在其他孩子后面。其实,我觉得家长朋友是过度担忧了。
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家长没必要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与其让孩子提前学知识,不如帮助他们培养好习惯。
支您一招——习惯养成代替知识准备。
首先,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自理能力,可以让孩子学着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尝试整理自己的物品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提高孩子人际交往能力,鼓励他敢于表达,愿意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聊天,和好朋友闹矛盾的时候不任性、不乱发脾气、更不会哭鼻子;第三,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每晚坚持亲子绘本阅读,和孩子一起交流绘本中的故事,从而培养孩子的仔细观察、认真倾听、善于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绘画、做手工、玩七巧板等活动,让孩子静下心来专心地做一件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问题三:孩子能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吗?
丛校长:入学前,学校会集中在六、七月份组织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和骨干教师走进幼儿园,开展“小幼衔接半日观摩”活动,了解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课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幼儿园老师一起探讨小幼衔接课程的设置,为新学期开学季做足“功课”。学生拿到入学通知单后,学校会提前组织学生观摩校园,认识新教室、新老师、新同学,班主任老师会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学校也会根据疫情的情况,组织线上或线下的家长见面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掌握一些实用的育儿方法,为孩子准备入学的学习用品等。在九月份的入学适应期,学校会在管理模式、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遵循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会尽可能地保留一些幼儿园的“影子”,消除学生们的入学陌生感。
作为孩子的第一教养者,家长更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起榜样作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
支您一招——环境熏陶代替直接过渡。
从幼儿园到小学,并不是翻山越岭,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过渡和延伸,孩子出现的“不适应”都是正常现象,家长切莫乱了阵脚,静待花开莫焦虑,相信宝贝、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来吧,亲爱的孩子们,金秋之时,开学之际,我们在小学等你来!
龙港实验幼儿园大班家长褚腾谈:幼小衔接,家长怎样做?
问题:幼小衔接,家长怎样做?
褚腾: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我们家长的做法也尤为重要。关于孩子的幼小衔接我主要是从心理、生活、学习这三个方面来做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
一是心理有准备
孩子刚上小学,肯定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所以,我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焦虑、不急躁、不紧张,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们的幼小衔接。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环境,从心理上引导孩子做好准备,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在平时和他的聊天中,我有目的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里马上就要有一位小学生了,好开心呀!”“上小学后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小学的操场很大。”让他自己觉得小学真好,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二是生活有条理
三是学习有品质
我提前也请教过孩子在一年级的一些同事和朋友,询问这个学习拼音等知识的衔接是不是很有必要?他们认为学习的兴趣、习惯和学习的能力更重要。孩子天生就会对新鲜的事物有好奇心,我们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周末经常带着孩子走进公园,引导他观察动物、植物,鼓励他多问为什么,并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让他培养观察、探究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我还会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每日的亲子阅读时,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要求孩子不能够边听边玩,讲的时候要随时提问,如“小猪为什么会伤心呢”“刚才彩虹的这个花帮助了谁呢”或者“你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还培养了他的想象力和记忆力,提升他的专注力,慢慢地培养他自主阅读的能力。经常给孩子布置一些带着多重指令的小任务,也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倾听能力。
只要我们家长朋友能够放平心态,不焦虑,不盲目地跟风,用心陪伴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够顺顺利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渝航妈妈:转眼间孩子入学已经快一年了,感觉昨天还在担心、焦虑他是否喜欢上学,能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等等。通过一年的陪伴,我发现他已经从一个懵懂的小朋友转变成一位积极向上的小学生了,我非常愿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大家谈一下幼小衔接的工作,希望对将要上小学的学生家长们给予一些帮助。
一是学习衔接——不盲目跟从
一说起幼小衔接,可能很多家长认为应该提前学习汉语拼音,报一个幼小衔接班,有的家长可能早早地就把语文、数学课本借到手中,准备好好预习一下,就怕孩子上学跟不上。说心里话,航航在大班快毕业的时候,我也有这方面的顾虑和担忧,最后我坚持没有给他报幼小衔接班,因为,一方面不希望他对学习和升入小学产生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早早地预习课本知识,上课往往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我坚信老师会耐心地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
二是心理衔接——快乐陪伴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许许多多的不同,往往使幼儿很难适应。首先,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意识地向他介绍一些小学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周末也会带他到学校的周围转一转,看一看,让他对学校充满期待和向往;其次,为了让孩子很快地融入新的班级与老师同学们和睦相处,我会在生活中教他学会谦逊、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同学抢东西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很有利于创造出友好相处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另外,每天放学接他回家的路上,我们总会开心的聊一聊他一天或喜或忧的经历,在交流中也会有意识地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
三是生活衔接——习惯养成
亲爱的家长朋友,幼小衔接,不是填鸭学习的短期行为,而是家、园、校三方携手并肩的合作共育!幼小衔接,不是小学知识的提前学习,而是科学的陪伴孩子在每日的生活与学习中,逐渐养成生活、学习、社会交往等好习惯、好品质,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人生如一场马拉松,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们不必过度追求孩子成长的“初速度”,更不必拔苗助长。科学的幼小衔接必须通过包括家长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回归立德树人的教育初衷,充分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所需,以“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基”为目标,以科学的方法为路径,以爱护航,快乐而坚定地行走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路上,不负使命!不负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