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内涵意义与策略选择

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头等大事。粮食不是普通的商品,具有多种属性,它兼具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公共物品的社会属性,具备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经济属性。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问题事关生存安全、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就是要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机制保障,还要增减两端发力。

关键词: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粮食安全

《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GRFC)指出,全球经历严重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营养和生计援助的人数在2022年连续第四年增加,超过2.5亿人面临严重饥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一定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丰富内涵

一日三餐离不开粮食,粮食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但是往往越是熟悉的事物,认识起来越有难度。粮食并非经济学视角下的单一商品,而具有多种属性。

(一)粮食的属性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粮食是生存必需品、战略品和国家公共物品。粮食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生存必需品;人类分邦列国后,粮食就因生存必需品而衍生出战略品的属性;从生存必需品的微观基础到战略品的宏观考虑,最后衍生出保障粮食供给是一项重要的国家义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粮食兼具自然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粮食是自然存在物,当人们依靠劳动生产粮食时,粮食就成为私人物品,谁生产谁占有,谁购买谁使用,人们获得粮食可以通过自产和交换两种途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成为国家义务,粮食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但是,我们一直以来习惯于“就粮食谈粮食、就农业谈农业”,有些人甚至只把粮食作为私人物品来看,忽略了战略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统计上粮食按照品种可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谷物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和杂粮等;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等;薯类包括甘薯和马铃薯等。

(二)粮食安全的内涵

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社会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安全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膳食需要和食物偏好,过上积极和健康的生活”。广义的粮食安全指的是食物安全,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充足,生产的足够多,大家都有的吃;二是安全,食物对人体无害,价格便宜到都能买得起;三是有营养,对人类健康有益,而且能够满足个体的偏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的放心”。他理解的粮食安全就是食物安全,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兼顾充足、营养和安全。

(三)全方位夯实根基的功能定位

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于粮食生产技术和投入品供给(产前)、生产结构(产中)以及收储运销和最终消费(产后)的系统工程。全方位高度浓缩和概括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和系统性措施。对于“全方位”可以从不同维度理解,从生产要素角度包括耕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从产业流程包括生产、流通、加工、储备、贸易等;从主体包括种粮主体农户和抓粮主体产区政府;从内外关系包括国内自给和国际补充。只有做到“全方位”,才能夯实“根基”。粮食安全的根基,主要是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储备能力和流通能力。

总之,在把握粮食多重属性的基础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内涵丰富,粮食安全就是让大家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全方位强调全面、系统、完整;夯实根基旨在提升三大能力。

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大意义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从古至今,确保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政务。

(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事关生存安全

历史上的中国屡遭饥荒,从周朝到民国史料记载的饥荒高达5258次,资治通鉴里面记录从战国到五代结束,35次提到了人相食。明崇祯年间、清光绪年间还有民国1942年分别发生大饥荒,“中原大饥荒”受灾人口上千万,死亡率高达五成。饥饿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以至于见面就问“吃了么”。

古人早已对粮食生存必需品的属性有了认识。汉农书《汜胜之书》中记载,“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夫谷帛实天下之命”。东汉时曾有“一谷不登,则饥馁流死”;民间也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运动的最基本需求。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生理需求在最底层,但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需求。

(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事关政治安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近200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的14个国家中,主粮对外依存度低于10%只有7个,而在这7个国家中人均主粮占有量超过400公斤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和巴西。由此可见,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不容易。世界上真正强大的、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历史上,齐国诱导鲁国弃粮种桑,关键时候断粮降服鲁国;越王勾践把种子煮熟贡给吴国,趁其粮食绝收一举灭吴。当下俄乌冲突陷入僵持阶段,西方对俄制裁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危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全世界;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的确,有农才稳,有粮才安,强国必须强农,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粮食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果粮不强极易受人攻击,四大粮商就针对我国大豆的软肋,先后发起两次“大豆之战”。一次是2003年,以中国豆企大量破产重组而告终。一次是2006年美国以大豆减产为由,捏造全球粮食危机,但遭到了中储粮的绝地反击。第二次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中储粮在关键时刻有力维护了我国粮食安全,所以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

(三)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事关经济安全

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小,需求对价格变动反应不敏感,容易导致谷贱伤农;另一方面,粮价具有基础性,如果粮价上涨过多容易导致米贵伤民。因为粮食具有生存的不可替代性、生产的非连续性、需求的刚性和物价的基础性等,稍有不慎,粮食可能会成为自然灾害、市场波动和社会动乱之间的传导体和共振波。正是基于此,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会对粮食进行管控,保国家粮食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粮食主权。粮价一头连着生产者,一头连着消费者,要保持合理水平,粮价“高不得”也“低不得”。

综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义重大,因为粮食是生存必需品和准自然品,所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事关生存安全;因为粮食是战略品,所以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它事关政治安全;因为粮食兼具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属性,所以处理不好会导致谷贱伤农、米贵伤民,事关经济安全。(撰稿人:秦翠翠?陈芳英)

THE END
1.概述粮食指植物可供人类食用的部分。狭义的粮食单指谷物(cereal),即禾本科作物的种子(以及例外情形的非禾本科的荞麦种子)。广义的粮食还要包括豆科植物的种子,以及马铃薯等植物可供食用的根或茎部。粮食所含营养物质主要为糖类(淀粉为主),其次是蛋白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粮食的定义包括三大类谷物,包括麦类、稻谷http://mp2.allhistory.com/detail/5924145555b54278ac0018dd
2.第44个世界粮食日!致敬改变中国人餐桌的他们菌物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与食物关联最直接、最紧密,被定义为广义的粮食。“食用菌领域科学家”李玉全身心扑在食用菌研究领域。40年时间,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增长了700倍。他更大的梦想是让中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致敬!#谢谢你让14亿人吃好#,谢谢你们缔造出丰富多彩的#舌尖上的https://k.sina.cn/article_1667821284_6368eee402001feaw.html
3.如果全球都停止出口粮食,中国能否自给自足?那为什么我国还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呢?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广义的粮食可以分为三大类:口粮,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527607/answer/2381963610
4.新时代的粮食安全:理论指引时代价值与战略路径理论与探索(一)粮食安全的理论内涵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事关国家独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战略物资。从狭义上看,粮食包括小麦、稻谷、玉米等在内的谷物、豆类和薯类;从广义上看,粮食不仅包括粮、油、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还包括以这些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食品。粮食安全具有相对性和特殊性,不http://www.agricoop.net/news/show.php?itemid=22538
5.粮食知多少(课件)20202021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教科版包括…… 稻谷 小麦 糜(黍和稷) 大麦 高粱 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豆类、 薯类的集合。 豆类 薯类 谷物 水稻的生产过程是:耕田 ? 碎土 ? 平整 ? 搬运秧苗 ? 插秧 ? 施肥 ? 除草 ? 除病虫害? 收割? 脱粒 ? 打捆稻草(搬运加工稻草)? 搬运粮食? 风车除草? 晒粮食? https://www.zxxk.com/soft/29927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