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2、应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
3、根据物品上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有效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4、被朊病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菌污染的器械,应先消毒再清洗、消毒或灭菌。
5、无菌器械及物品必须一用一消毒灭菌;凡标有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6、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诊疗器械及物品的处理过程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防护。
医院消毒、灭菌的注意事项
1.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的诊疗器械及物品,首先清洗、干燥;浸泡时应加盖以减少挥发,器械应全部没入消毒剂内,管腔须注满消毒剂;浸泡后的器械用无菌水(消毒内镜为纯化水或无菌水)充分冲洗,管腔内也应充分冲洗。
2.连续使用的消毒剂按照产品使用说明进行更换,使用中应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浓度监测,低于规定的使用浓度则随时更换。消毒剂每季度、灭菌剂每月进行生物监测。
3.朊毒体污染的器械先浸泡于1mol/L氢氧化钠溶液60分钟或压力蒸汽134℃18分钟;气性坏疽等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医疗用品用含氯消毒剂2000mg/L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
4.尽可能减少化学消毒剂浸泡器械,应采用物理方法进行物品的消毒或灭菌。
常用物品消毒灭菌方法
类别
消毒物品
清洁
消毒与灭菌方法
更换频率
注意事项
手术器械及
物品
一般器械
(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物品)选择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等离子低体温灭菌
一用一灭菌
取消在手术室清洗,由供应室集中清洗
胆道镜应遵循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处理
干热灭菌
采用小包装单次使用
手术缝线
根据不同材质选择相应灭菌方法
不应重复灭菌
植入性产品
根据厂家提供要求进行器械清洗
一次性使用
手术用敷料(纱布物、棉球类、布物)
织物一用一清洗
辅助呼吸用具
麻醉喉镜
流动水清洗
一用一消或灭菌
可视喉镜
流动水冲洗
一用一消毒
简易呼吸囊、呼吸器
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应再次使用流动水冲洗或擦拭,干燥备用
氧气面罩;
麻醉口罩等(非一次性)
气管内套管(非一次性)
煮沸消毒或压力蒸汽灭菌
一用一灭菌或消毒
软式内窥镜
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纤维喉镜、支气管镜等
8、每次更换消毒剂时,应彻底刷洗消毒槽。
内镜附件:导丝、网篮、导管、细胞刷、异物钳、圈套等
非一次性附件一用一灭菌
按照规范及时清洗或使用保湿剂保湿后待清洗
口圈一用一消毒;连接管等每日消毒
可以使用一次性口圈
皮肤粘膜
手术部位
术前沐浴,清洁皮肤
干燥后操作
注射部位
局部清洁
口腔粘膜
清水漱口
会阴及阴道手术部位
工作人员手
洗手
当手部有肉眼可见的血液或体液污染时,须流动水洗手
手卫生的五个时刻: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之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之后等
卫生手消毒
先洗手后手消毒:接触患者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物品或直接为传染病患者检查、治疗或处理其污物后
外科洗手
医护人员手术(含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前均应外科洗手
一般科室常用器械类
杯、钳、罐、酒精棉球罐
机械清洗或流动水手工清洗
有污染时及时更换
盘、碗
用后立即冲洗器械上血迹、污渍;密闭至供应室集中处理
开口器、舌钳
压力蒸汽灭菌
玻璃类
体温表
流动水手工清洗
使用体温表甩降器后,体温表需再浸泡消毒,凉开水冲洗擦干备用
吸引瓶、引流瓶
一次性吸引、引流装置一用一换,按医疗废物处理
无菌玻璃试管
干热灭菌或压力蒸汽灭菌
玻璃连接管
含氯消毒液每日更换
搪瓷类
便器
专人专用,用后冲洗,出院行终末消毒;公用则用后每次消毒处理
研钚
一用一清洗
塑料及
橡胶类
硅橡胶螺纹管
4.低温灭菌
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一次性使用螺纹管不得重复使用:专人专用,有污染随时更换
氧气湿化瓶
血压计、袖带、听诊器
血压计袖带清洗、晾干
热水袋、冰袋、橡皮气圈、橡胶中单、洗头盆
一人一用一清洗
干燥储存
奶嘴、奶瓶
止血带
一人一用一消毒
织物类
床上用品
床单、被套及枕套定期集中送指定地点清洗、消毒
每人或每周更换
病员服
定期送指定地点清洗、消毒
工作服
隔帘
窗帘
污染严重时随时拆洗
静配中心洁净服
在配置中心内指定的洁具间清洗、烘干
每天清洗
单独清洗,避免与其他布类混洗
枕心、被芯
终末消毒
床垫
终末处理
有污染随时处理
环境及
物体表面
空气
1.开窗通风
2.自然通风不良时,可安装机械通风设备
必要时使用动态空气消毒器消毒。不建议使用紫外线消毒
各种仪器表面
保持清洁
医用冰箱
有污染时随时擦拭消毒
暖箱、新生儿辐射台
清水擦拭
生物安全柜、洁净操作台
操作前消毒,操作后清洁消毒
使用专用超细纤维抹布,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擦拭层流洁净台的各个部位
洁净区墙壁
每周清水擦拭,每月消毒一次
污染时随时清洁
患者的床单元(床、床头柜、椅子、热水瓶、储存柜)
各种推车、轮椅、推床
清水擦拭,保持清洁
有污染时随时清洁消毒
病历夹、病历车
门窗、墙壁、桌椅、楼梯扶手
治疗车
开饭车
按饭车使用说明书进行电加热消毒
每餐后清洁
每餐前消毒
干燥存放
餐具
清水洗涤
一用一清洁消毒
水龙头、水池
有污染时及时消毒擦拭
地面
湿式清扫,保持清洁
清洁用具(抹布、拖布等)
抹布一清洁单元一巾;拖布一室一巾
电动运送带、运送箱
遇血液、体液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其他物品
火罐
流动水冲洗晾干
血液污染及时消毒
使用一次性薄膜套,一人一换
电极夹导联吸盘
空气净化设备
其他要求同Ⅱ类环境
空调滤网
定期清洗
注:含氯消毒液对人体呼吸道、粘膜和皮肤有刺激,在操作和配置时请戴手套和口罩。
附: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
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环境类别
医护人员手
Ⅰ类环境
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分洁净手术部和其他洁净场所
外科手消毒
Ⅱ类环境
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Ⅲ类环境
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注射、换药等)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等
附: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
风险等级
环境清洁等级分类
方式
频率/(次/d)
标准
低度风险区域
清洁级
湿式卫生
1~2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无污染、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中度风险区域
卫生级
湿式卫生,可采取清洁剂辅助清洁
2
要求达到区域内表面菌落总数≤10CFU/cm2,或自然菌减少一个对数值以上
高度风险区域
消毒级
≥2
要求达到区域内表面菌落总数符合GB15982要求
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中、低水平消毒
注1:各类风险区域的环境表面一旦发生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和消毒。
注2: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和消毒。
注3:在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可参考WS/T367提供的方法进行消毒。
参考文献:
1、《消毒管理办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27号令
2、供应室三个规范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T310.1-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T310.2-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310.3-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