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灭菌法,也称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于1862年发明的消毒方法,主要用于牛奶上,杀灭牛奶里含有的病菌而不影响牛奶本身的味道。
巴斯德消毒法并不会杀掉牛奶里全部微生物,它不同以往用煮沸的方法来彻底消毒,因为这样会使牛奶失去其原味。该方法是以约摄氏71度的高温把牛奶煮15秒,把大部分病菌杀灭。由于仍然有部分细菌能够存活,巴氏消毒的牛奶在室温下保存一两天仍会变质,4℃左右也仅能保存一周左右。
巴氏灭菌法-由来
巴氏灭菌法-主要原理
巴氏灭菌法-使用方法
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多数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巴氏灭菌法-应用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鲜牛奶(指刚刚挤出的牛奶)反而是不安全的,因为它可能包含对我们身体有害的细菌。另一点是,巴氏消毒法也不是万能的,经过巴氏消毒法处理的牛奶仍然要储存在较低的温度下(一般<4℃),否则还是有变质的可能性。因此市场上很多出售袋装牛奶的方法是很不规范的。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种,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在美国市场上,实际几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装(1升、2升、1加仑)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买够一个星期喝的鲜奶。市场很少有灭菌纯牛奶卖,有的小城镇根本买不到。
巴氏消毒纯鲜奶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其实,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细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就可在几天内保持不变。
巴氏灭菌法-其他灭菌方法
超高温灭菌法
脉冲电场杀菌贮藏技术
在液体介质中利用脉冲放电的生物效应杀菌,杀菌设备一般由供给能量的脉冲放电电源和液体物料直接杀菌的杀菌室两大部分构成,工作原理:脉冲放电杀菌时,把液态物料作为电介质置于杀菌室两电极间隙内或连续流过杀菌室的两电极间隙,当两电极加上一定强度和频率的脉冲电场时,在液态物料中产生极强烈的生物效应杀死其中的细菌。
电解杀菌技术
在导电的溶液中,由于在电极和溶液界面上交换电子而引起的氧化还原反应,这种技术的反应分2种,一种是在外界电能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是没有外接电源而是靠外界的光能、热能或者其他形式的能量激发而成。
交流电杀菌技术
一般是指果蔬汁类的液体物料内通过数百赫兹以下的低频交流电杀死微生物细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扩展使用方法,利用交流电的热效应,也称之为电阻加热技术,它是利用连续流动的导电液体的电阻热效应来进行加热,以达到杀菌目的。
超声波杀菌技术
利用超声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时的空化效应、力学效应、化学效应、热效应、弥散效应、声流效应、毛细效应、触变效应的一系列反应来达到杀菌目的。
激光杀菌技术
激光是一种电磁波,也是一种能量流(光子流),利用当它作用在生物体产生的一些特殊生物效应(化学反应、热效应、电子效应、压力效应、生物刺激效应)的工作原理杀菌。
脉冲强光杀菌技术
利用强烈白光闪照的技术进行杀菌,该技术一般用于处理食品的表面杀菌,可以延长透明物料的预包装食品的货架期。
磁场杀菌技术
无论是恒定磁场还是脉冲磁场都能有效地抑制某些微生物和细菌的生长,当达到一定的磁场强度时利用通过抑制食品的自由基活动、影响蛋白质和酶的活性使酶、氨基酸、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失去活性,杀死细菌。